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
12057800000031

第31章 德育从心开始(1)

消除嫉妒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感即嫉妒心。

嫉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嫉妒可以说潜隐在许多事件中的几乎所有个体的身上。这一潜隐性表现为人们常常不承认自己在某事件中存在嫉妒感,或总是有意无意地掩盖这种嫉妒。二是嫉妒总是发生在与自己性别、年龄、文化等相类似而状况发生了改变的人群的身上。三是在社会交往中,嫉妒感往往导致嫉妒行为,这种行为诸如中伤、怨恨、诋毁等普遍的具有程度不同的破坏性。四是当对方由优势落到劣势,特别是落到比自己还要差得多的劣势时,这时原来存在的嫉妒感便可能发生变化,转变为如怜悯、幸灾乐祸等。

嫉妒心从本质上说是看到与自己有相同的目标与志向的人取得成功而产生的不适应感,是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又不能正确评价他人的不良心理特征。嫉妒一旦成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就会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这种消极的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对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就有很大的危害,这是因为:一是嫉妒使人心胸狭窄、鼠目寸光,与他人交往一般很难持久,也很难真诚相待。二是嫉妒常中伤别人,损害别人的自尊心,打击别人的进步,由于嫉妒之心嫉妒的是别人的贤与能,这就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不能建立在相互公平竞争上。三是嫉妒不仅危害别人,也危害自己,使自己不能进步,同时也容易使自己经常产生怨恨、气愤、孤独等不良的心理特征,妨碍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心理变态。

巴尔扎克曾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会使他痛苦万分。”可见,嫉妒是一种非常不良的心理。化解这一不良心理的有效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自我境界。嫉妒从伦理学上看是利己主义世界观的反映,克服嫉妒的根本方法在于树立远大目标,不断地同自私自利、狭隘保守的意识作斗争。

二、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调节到自身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上。嫉妒的产生总是因为对方的某些方面的优势被你或其他人发现了,而自己在此方面又恰恰处于劣势,于是产生了嫉妒。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在另外一些方面优于对方,并把注意的中心调节一下,那么失衡的心理便会重新获得平衡。

三、设法消除威胁心理。你之所以嫉妒某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这些优势在某方面给你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一旦消除了这种威胁,也就达到了调节嫉妒感的目的。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化嫉妒为求上进的力量,赶上甚至超过对方的优势方面,还可以扬长避短,以自己之优势对对方之劣势,以获得总的平衡等。

四、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嫉妒感严重的人常常是自我中心主义者,与人交往时,喜欢让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若不能成为社会交往中心便感到不满足,甚至发脾气;喜欢事事受人称赞,却很少称赞别人;听到他人的好消息就不高兴;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等等。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克服这种自我中心主义,把别人的每一次进步看做是对美好生活的必要追求,而非对他人的威胁,那么,就不会嫉妒他人的努力和成绩了。

克服悲观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等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成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对他人产生影响。个人和他人的相互影响必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如何往往直接关系到社会交往的成败好坏。

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就会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就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予以克服。有些交往之所以不能顺利展开,往往是因为我们不想交往、不敢交往、不习惯交往,是我们的心理障碍阻碍了我们的交往活动。

社会交往的悲观心理是指一种对社会交往的极端的消极理解,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真情、任何意义可言。有一些人由于受旧社会封建思想遗毒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或者在与他人交往中有过受欺骗、被玩弄甚至被出卖的切身感受,由此看破“红尘”,因而产生一种悲观情绪,把自己的内心禁锢起来,与世无争、与人无交。这种情绪从根本上摒弃社会交往,不仅给自己认识世界造成困难,也为他人理解自己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尽早克服。

一、克服“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观念。“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反目成仇、以怨报德、落井下石等。应该说,在剥削阶级社会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是一个较普遍的观念。在今天,尽管也不能把我们的社会理想化,但从总的来看,在我们的国家里,世态并不是时炎时凉,人情也不是忽冷忽暖。虽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着一些丑恶的现象,但这不是世态的主流。

二、克服“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观念。人心的确隔着肚皮,而且人心也的确各式各样,但是并非不能认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关键在于自己想不想“知”、会不会“知”。

三、克服“人一走,茶就凉”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否建立起亲密的感情。“以势取人”、“以利相交”的人和事在现实中的确存在,但“人一走,茶就凉”并不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定律。

四、克服“人在人情在,人死万事空”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以相互存在为条件的,虽然对于死者来说什么都不存在了,自然也就谈不上与他人的情谊。但对于活着的一方来说,虽然对方不存在了,但与对方生前所建立的情谊却仍然深埋心底,并没有随之灭亡。即使活着的一方也死了,那如果他们所建立的情谊是真诚亲密的话,仍然会活在后人的心中,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并将一代一代传下去,与天地共存。所以,问题仍然不在于死后还有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而在于活着的时候是否与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如果你在社会交往中遭到过挫折和失败,便从此产生一种悲观情绪,不愿与人交往,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表现。

打破自我隔绝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学会产生孤单感。这是一种不愿意与别人交往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一般说来,孤独与寂寞并不一定就会产生孤独感。德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卢森堡在被敌人关押在阴暗的地牢里的时候,尽管与世隔绝,但她仍然十分乐观,并不感到孤独。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充满激情地写道,在整个世界上,凡是有云彩、有飞禽、有人的泪痕的地方,都如同在家乡一样,她感到在自己的周围有无数的朋友。由此可见,由于某种原因而独处的人并不一定就会产生孤独感。

然而,客观上有很好的交往条件却不愿交往,这样孤独感就很容易出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孤独感同哲学中的孤独感是不相同的。哲学中的孤独感是指人的一种精神状态,而社会交往中的孤独感则是指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哲学中的孤独常是孕育新思想的摇篮,但社会交往中的孤独却常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上的障碍。这是因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的社会性,离开了社会化的生活,人就失去了本性,而社会交往就是人的本性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一个人如果社会交往被剥夺,那么也就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科学与事实一再证明:人的才智、人的丰富精神生活是在人际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只有在交往中,人才能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改变自己。然而,社会交往孤独心理却与此相反。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心理危害更大,它不仅会使人丧失青春活力,而且会吞噬人的灵魂、丧失人的斗志。孤独感过重的人,有的会乞求上帝,从宗教里寻求精神寄托;有的会以酗酒、纵欲、轻生来逃避孤独,严重的甚至走向反社会的犯罪道路。因此青少年要消除孤独感,改变自己的生活面貌,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心中包容整个世界,把个人永远置身于多彩的生活之中,这是战胜孤独的根本。只有心中包容整个世界,才能胸怀宽广,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把个人永远置于生活的海洋中,才能懂得个人的才智;只有同社会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二、消除思想障碍,投身于集体之中。火热的集体是融化孤独、给人温暖的最好地方。在集体中,真正关心同学、友人的同时,你也会得到他们的真诚帮助。当你真正感到与他人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要求、共同的感情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与集体融于一体,就会感到自己实实在在的力量。

三、坚决改造不良的性格与习惯。不良的性格与习惯往往会使别人同自己疏远,这常是造成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高傲、冷僻、尖刻等不良性格以及与人相处耍手腕的不良习惯等。只有改造了这些不良的性格与习惯,与别人相处的障碍才得以消除。这样,更多的人才愿意同你交往,这时你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消除恐惧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同学与人交往时会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从而导致他们在行为上不知所措。恐惧是指有机体在面临险境并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最原始的情绪之一。恐惧发生时常有退缩或逃避的动作,并伴随有异常激动的表现,如心慌、毛发竖立、惊叫、预示危险的面部表情和姿态等。

引起恐惧的刺激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因素还在于主体自身缺乏处理困难险境的能力。社会交往恐惧感是人的心理在社会交往时所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感反应。其原因有的属于气质性恐惧,即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生性孤僻,害怕与人交往;有的则属于挫折性恐惧,如在某一次较大场合的交往中受到较大的刺激,产生了一种恐惧的情感,随之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构成了一遇较大场合的交往就恐惧的不正常心理状态;也有的人是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表现就是不愿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

中小学生要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应当做到:

一、必须针对恐惧本身,弄清楚自己到底恐惧什么,它到底对自己构成什么样的威胁。社会交往恐惧者虽然一遇到交往就沉浸在恐惧和忐忑不安之中,但由于无意识地回避恐怖对象,实际上他们很少正视自己所恐惧的东西。因此这种恐惧往往表现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一旦正视了它,也许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具有针对自己的实质性内容。嘲笑、冷落、讥讽、暴力,这些情况,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可能遇到。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威胁性。不过,在与人交往之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是必要的。

二、排除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改变自己个性中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品质。例如,抑郁质的人一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敏感,担心在交往中失态而遭人品评、嘲笑。因而在交往前常常受到自己所构想的外界压力,这就自然使得自己在交往中异常紧张,导致口齿不清、逻辑混乱、手足无措。这样的表现从别人言谈举止中所得到的反馈信息自然不好,而他对此又特别敏感,所以别人不断反馈信息,也就不断地加深了他的紧张程度,从而形成交往过程中的恐惧情绪的恶性循环。了解了这一规律,就可以经常做一些克服社会交往恐惧的适应性心理训练,如在开始交往时,不妨只考虑自己该怎么做或怎么说,而不去顾忌别人的反应。这样先从心理上居于主动地位,是有利于形成交往过程中的良性心理循环的。

三、要认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增强社会交往的自觉性。社会交往是增长才干、了解人生和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技能,我应该自觉地要求自己加入社会交往的行列中。在投入交往时应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虚荣。害怕社会交往,说到底是担心由于不能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而难堪。因此,要排除社会交往恐惧,不妨主动地寻找外部刺激,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应急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和在陌生情境中的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在社会交往中即使遇到比自己强的人,也大可不必缩手缩脚,人际交往正是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克服紧张情绪

紧张是整个生活情境中对有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它反映一定环境的压力和人对此压力的反应。中小学生虽说生活压力不是很大,但在交往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紧张情绪。要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找出其症结所在。一般地讲,导致紧张情绪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社会交往不同于私下单独交往,私下单独交往是一种人们生活中极常见的社会活动,多是在场面小熟人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较为熟悉。而公开场合的社会交往多发生在较大场面及公开化环境中,伴有很强的社会化内容,人们对它既陌生,又少了解。因此,有无经验是关系到能否勇于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