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12034800000020

第20章 求爱与求婚

西方的求爱规则是复杂而又富于变幻的,但不论这些规则如何变化,它们总是建立在一个合理的推测的基础之上的,那就是当一个男子开始追求一个女子时,他的最初的动机往往是性而不是爱。在莎士比亚的名剧《第十二夜》中,维奥拉就对奥尔斯诺说:“男人对你的爱即使没有那么深,但他对你的誓言也会是甜蜜而热烈的,使你从此无法自拔。”求爱其实是对男士进行的爱的考验。

求爱的传统能回溯到12世纪,那时法国南部的贵族们模仿阿拉伯人及戽尔人的习俗,形成并发展了具有他们自己特色的求爱习俗,这种新式而又浪漫的潮流的兴起,一部分受当时风靡一时的戏剧作品中优雅的求爱方式的影响,比如,它是穷极无聊的贵妇人与青年男子之间乐趣非凡的娱乐活动。贵妇人可以练习它们调情的技巧,并不必担心冒出轨之险;而它们的男宠们也更有机会显示他们的魅力与智慧。自从那时起,浪漫的爱情文学就不吝笔墨地描绘这样一些现象,如:女子往往在爱情游戏里扮主角牵着男人的鼻子走,女子千方百计考验男人对她的爱是否忠诚,以及爱使人的一生充实美满等。

由于求爱通常被视为是婚姻的序曲,而不是一种打发午后闲暇时光的娱乐方式,因此整个求爱过程就成为了男子借以建立稳定的社会及经济地位的手段。在歌舞升平的19世纪,求爱的礼仪变得极其正式。例如,求婚者及其未来岳父在求婚仪式上都要按规矩穿上黑色礼服并戴上白色手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的年轻人开始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意中人,他们更倾向于先有爱再谈婚论嫁,父母的认可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求爱出现了新的规则,那就是求爱过程从公开进行转向了在恋人之间进行。这种现象在美国最为明显。一封19世纪的美国情书表明,美国女士常会设置一个又一个的圈套、障碍来考验她们的男友对她们的诚意,从而来消除她们对爱的疑虑。这种在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着力描绘的情感考验方式,也成为现代社会的求爱规则。

20世纪50年代恋人的约会习俗和目前的情景已十分相似了。高中举行的校园舞会对青年人来说有其重大的意义。男生女生通常都会盛装出席,在华贵的礼服,细致的装扮背后,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还在进行着多少世纪以来恋人们一直在玩的游戏,那就是对爱的考验。从性的意义上说,两性之间的障碍从那时起已不再那么重要了。现在约会与求爱已经变得更为自由,通常不是在正式场合下进行的。然而只要是有爱地方,真正的结合仍需要一些测验情感的方式,只是现代男女关系中与以前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男人和女人可以平等地考验对方对自己的爱。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求婚这一问题。

在所有与爱有关的仪式中,最庄严最神圣的就应数求婚了。求婚这一瞬间的意义往往比婚姻本身的意义来得更重要。求婚的时机安排往往是决定求婚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求婚之前,人们并不能预计对方是否会答应,就像人们在初吻之前不知吻为何物一样。而且求婚的话一旦说出便不能收回,因此求婚是爱情旅途中要跨出的最有勇气的一步。在恋爱过程中,恋爱双方是最容易受伤的,因为求婚的成败将关系到两人的将来。

在墨西哥东南沿海地区,如果某男子一身穿戴有五种颜色,就表示他正在求爱。这五种颜色分别为:头戴白沿黑顶的礼帽,身穿蓝色西服,领系黄色领带,手拿红色手帕。

希腊马其顿地区妇女总是以上衣花边的颜色来显示她们是否已结婚:穿绿色花边紧身上衣的是未婚少女,小伙子便可向她求婚;穿白色花边上衣的女子,已做过新娘,小伙子对她们还是免开尊口为好;穿淡紫色花边衣服是寡妇的标志,如果小伙子不“嫌弃”尽可大胆向她求婚。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印第安青年的求爱方式是投石块。年轻的小伙子如果相中了哪位姑娘,只要悄悄地在她的背后投掷石子,就等于表示自己的爱慕之情了。据说,石子击中姑娘的身体部位越高,所表示的爱越深厚。如果石子击中姑娘的后肩或后颈部位,则表示两人可以相爱。但切勿击中头部,否则所得到的只有姑娘的白眼。

刚果的男青年向女青年求婚时,必须把一只烤熟的鸟亲手送给意中人,并且要笑嘻嘻地对她说:“这只鸟是我亲手打来的。”如果姑娘也看中了他,就会转身从房里取出一个玉米棒子赠给他,同时也笑嘻嘻地说:“这玉米是我亲手种出来的。”于是,这对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就算确定了。

而东方传统的包办婚姻使夫妻双方只能在婚后才逐步建立并培养他们之间的爱情,因此,求婚在西方更为盛行。西方许多求婚的传统习俗可以回溯到19世纪,在那时,心情极度紧张的恋人们,通常在彼此还不是十分熟悉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互相试探以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结结巴巴地说出情话。这表明了他们还对这份爱疑虑,就像查尔斯?狄更斯在其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富有情趣同时又略带粗陋的爱的宣言一样:“贝基丝终于答应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求婚都是成功的,有时求婚时要受的压力非常强大,以至于求婚者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心中的话语。文学作品中常有对此类情况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出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当柯兹内雪夫突然决定向瓦伦加求婚时,他在树林里找到了她。尽管在此之前,他曾对他已去世的妻子发誓要对她永葆忠诚,他还是决定向瓦伦加倾吐心中的爱意。当两人在树林里遇到时,他从她绯红的脸色中看出了她正期待他的求婚,可柯兹内雪夫因为内心紧张并没有表白心迹,却莫名其妙地问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你知道白蘑菇和长在桦木上的蘑菇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说完这句话,两人都意识到他们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再也追不回来了。

现代社会中,只有当两人的恋爱关系十分明确后,其中的一方才会向另一方求婚。但即使是这样,求婚仍会使恋人们感到备受压力,因为这是对他们感情的一种挑战。尽管他们觉得他们的情感已十分成熟,但求婚仍是使他们感到局促不安的一刻。

主题链接:求爱与求婚:在很多国家求爱与求婚是两个概念,但时代发展到今天,也有很多国家和民族将这两个概念模糊了,仅把它们看作是表达对对方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结婚前的一个序曲或前奏。

相关阅读:《第十二夜》、《大卫?科波菲尔》、《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

名家简介:简?奥斯丁:(1775—1817年)英国19世纪初期接触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在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从下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和流行小说。她终身未婚,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先后写出6部反映英国乡绅生活的长篇小说,每部作品都一再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文学家Thomas Carlyle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著名小说家毛姆更将她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家之一。

主要作品:

《理智与情感》(1811年);《傲慢与偏见》(1813年);《爱玛》(1816年);遗著《劝导》和《诺桑觉寺》(1818年)。

她代表作是《傲慢与偏见》和《爱玛》。

禁锢与自由

两性的爱情神圣、美妙而又极具重要意义,如果它得不到满足,受到禁锢或是压抑就往往导致惨痛的个人悲剧。爱情上的不幸妨碍一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而在社会生活的特定条件下,会决定他的个人的命运。

禁锢与自由总是相对而言的,真正走出禁锢的藩篱的人,应该算是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身心上的自由,但至于说是否幸福,这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把整个关于男人及女人的对于爱情的悲喜冲突,瞬间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