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12034800000014

第14章 对神的爱

很多人都相信,生命的核心后面,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体,大多数的人将这样的存在,称为“神”(或“上帝”或佛)。有绝大多数的人都拥有这样的信念,也许只是显示,人类对终极意义的恒久关怀。伟大的路德教派神学家保罗田力克相信,观察人们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就可能发现他们对神的爱到底是什么。

然而,即使许多人相信神的存在,无论这种神是基督教、犹太教、佛教或回教的,他们的生活仍充满贪念和欲望,仍然称不上是神的信念的奉行者。

约翰?布雷萧在《你真的懂得爱吗》一书中说:“对神的爱如果陷入某种迷惑,会对我们产生很特殊的威胁,因为它涉及的是一个‘至尊无上’和‘终极’的对象,当我们相信我们爱的对象是至尊无上的神时,我们就很难发现其实这种爱还是个迷惑和恍惚状态,还不是真正的爱”。

神,代表着一种权威,迫于这种权威下的人,在接受到他的强性指令后,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理感受呢?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史丹利?密尔哀曾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当一个平常人被要求服从权威命令,却扭曲个人的道德观时,可以忍受到何种程度。

密尔哀从一个社区找来自愿者,名义上是帮他进行一个科学实验。当自愿者进来后,他们会被要求坐在另一名伙伴的对面,指导员会问让自愿者问那名伙伴一些问题,当伙伴答错时,自愿者要按一个开关电击伙伴,答错的题目越多,电击的电压也会增高,最高的电压将会给人的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

当然,需要您的是,那个被“电击”的伙伴,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糟到电击,他的一切痛苦的表情都是自己表演出来的。但他的伙伴对此却并不知情,他们以为他们是真的在电击那名伙伴。

但到了实验的最后阶段,密尔哀感到很遗憾,虽然电压指数一直在升高,但很多的自愿者仍然在继续按钮电击对方。而他们也明显地看到,由于电击给那名伙伴带来的痛苦。稍后,他们在被问到是否知道给对方造成多少痛苦时,大多数人都会回避责任。

由此,密尔哀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总想这个实验的后面应该还有个更高层次的目的。他们知觉自己伤害到别人这件事,并不能凌驾、取代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感。一旦他们同意参与科学实验后,他们就拒绝想想从知觉感官里得来的讯息到底代表着什么,因此他们也不必为他们的行为负任何责任。埋藏在科学里的这种权威的力量,也是某种上帝(或神)。

正如约翰?布雷萧所说:“盲目地服从和惩罚,就像我们自愿放弃思想,让别人为我们想那样,于是,我们一头栽进对神的迷惑的旋涡。”

当我们对于宗教的认识还停留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权威式 的教育,那么,我们其实很难知道,对于宗教我们还需要和想要些什么,因为在我们之前,很多问题的答案已经提供给我们了。

伟大的丹麦神学家齐克果曾说:“当你已是基督徒时,如何再成为基督徒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在成长的历程里,已经有一些权威的声音,要你记住一些你根本还没有想过或知道要问的问题的答案时,你将很难能够正视自己,再次向自己发问。只有等到儿童的认知发展到达某种阶段之后,这些问题才会对我们有意义。

当然,权威的宗教永远不会让它的信徒有自我发表言论甚至提出质疑的机会。而“真正的上帝”绝对不会要求它的信徒用过于理性的说教方式来感知自己的伟大力量。

一个人,在他体现出对神的爱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所表现出来的怜悯之情了。怜悯既有热烈的个人承诺,也能对别人看事物的观点持开放态度。在他关怀别人的同时,也能珍视自己,冥想神意。

对神的爱,培根于健康的羞耻心,最后更会发展为谦恭的美德。健康的羞耻心容许我们犯错误,并从错误里学习,并将和我们不同意见的人当作老师,通过他们扩展视野,进一步加深对神的爱。

怜悯之心也召唤我们服务人群,要我们真正地帮助其他同胞。真正的怜悯之情,永远不会只是在公众场合做表面功夫而已,就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那样;法利赛人在公众场合表现出宗教行为,只是为了加深别人对他们的印象,耶稣称他们为“伪善”。

在现代宗教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的全部发展阶段——从最早、最原始的阶段到最高级的发展阶段。“神”这个词既意味部落的首领,也意味着“绝对虚无”,同时每个人也以同样的方式-如弗洛伊德指出的那样在他的潜意识中保留各个阶段继续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只在于他的发展达到了哪一个高度。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对神的爱的本质符合他对人的爱的本质-因为这种本质被掩盖起来而且被越来越先进的爱情理论合理化了。

此外对人的爱虽然直接表现在同家庭的联系上,但最终还是由人所生活的社会的结构所决定。如果社会结构要求人服从一种权威——服从市场或者舆论的公开的或者匿名的权威——那么对神和对人的爱必定是幼稚的,并且远远脱离其根源可以在单神宗教的历史中找到的成熟的思想。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自己体内,发现自身存在的“神圣”。

主题链接:

神爱:我们之所以追求爱是因为我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因此就要求通过人与人的结合去消除这种隔膜。爱的宗教形式——对神的爱,从心理学来看亦无两样,也出自于消除隔膜,要求统一的追求。事实上对神的爱同对人的爱一样,也有多种形式,同时这些形式之间的区别很大一部分也与各种爱情形式之间的区别雷同。

相关阅读:《你真的懂得爱吗》

名家简介:

约翰 布雷萧出生于美国德州的一个酗酒家庭,在遭父亲遗弃之后,曾一度是个行为失控的青少年。而今,他非但具有高度学术成就,并且是全美知名的心理辅导咨询家及公共电视制作人。

代表作有《家庭会伤人》、《回归内在》及治疗束缚你的羞愧》等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