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家庭生活保健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12007800000024

第24章 儿童疾病防治(1)

幼儿尿布疹防治

尿布疹是婴儿十分常见的皮肤病,此病因尿布而引起。婴儿包上防漏的尿布后,生殖器、屁股、大腿内侧上方的皮肤长期处于隐蔽、不通气的环境。在湿热之中,加上尿液、粪便等排泄物经细菌分解,会产生大量阿摩尼亚等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物质,尿布疹由此而产生。少数婴儿对尿布所含荧光剂或材料过敏,也会形成尿布疹。

尿布疹的外观是细小红点融合的小斑块,上有轻微的脱皮。如果不勤给婴儿更换尿布或作适当的清洁护理,可能会使尿布疹恶化成糜烂状态,甚至流水流脓,使整个屁股红遍,此时极易并发细菌或霉菌感染。其中以皮肤念珠菌最为常见。婴儿由尿布疹感染念珠菌后,如不迅速诊治,病灶会迅速蔓延到胸、背、腋下、颈部等皮肤,婴儿更加痕痒,烦躁不安、食欲不振。

对尿布疹的防治,最重要的是要勤换尿布,保持阴部、屁股、大腿等部位干爽。使用药物以较弱的类固醇软膏为主,不过效果较慢,但婴儿皮肤娇嫩,如果使用较强的类固醇药膏可能使皮肤萎缩。

如何防治小儿麻痹症

什么是小儿麻痹症

5岁以下幼儿最容易受感染,所以叫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由病毒引起。此病毒是通过飞沫和粪便传染的。受传染后潜伏期为5~14天左右;前驱期多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后有呕吐、腹痛、腹泻等类似肠胃炎的症状。约1~4天后退热,症状消失、复原。90%以上幼儿从此免疫。部分幼儿在前驱期退热后1~4天又再发热、呕吐、不安、多汗、腹泻,3~6天后复原。仅有1%的患儿在第二次发热1~4天后出现瘫痪症状,最常见的是病毒侵入脊髓神经而引起肢体瘫痪,以单侧为多。最严重也较少见的是脑神经受累,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甚至影响呼吸,危及生命。体温下降后进入恢复期,但因单肢瘫痪造成的畸形已不能改善,致使终身残废。

怎样防治小儿麻痹症

自20世纪60年代普遍采用小儿麻痹预防疫苗及糖丸以来,此病的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严重病例也罕见。在流行期间,幼儿应接受两种球蛋白的注射;在前驱期间要预防瘫痪,严格卧床休息,直到退热后一周,尽量避免肌肉注射或不急需的手术。瘫痪后应长期服用维生素B1、B6及地巴唑,并进行理疗治疗,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白喉防治

什么是白喉

在无免疫接种之前,白喉是一种幼儿常见病,是一种由白喉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能导致死亡。白喉杆菌一般在扁桃腺、咽喉及周围组织繁殖,并产生一层厚厚的白膜,在繁殖同时分泌毒素,引起全身中毒。此症的潜伏期较短,一般约2~5天。

其症状除类似感冒外,还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形成局部假膜,最初仅见于扁桃腺、咽喉及软颚部分,充血时有薄膜样白色渗出物或白点,发展较快,几小时即形成整片的白薄膜。这种白膜紧紧贴在局部组织上,常见于两侧扁桃腺上,如同两扇对开的门。

因为膜的形成和周围炎症水肿,引起呼吸道阻塞,致使幼儿哭声及说话声嘶哑,严重时有哮吼性咳嗽,好像狗叫,并且呼吸困难。这时候,患儿表现得烦躁不安,挣扎着呼吸。

二是中毒症状,最主要是心肌中毒,患儿表现为脸色青灰、脉搏浅速、四肢发冷、拒食、呕吐,可能突然死亡。其次是神经发炎引起瘫痪,如咽部肌瘫痪、说话不清、流质食物由鼻孔外流等。

如何治疗白喉

白喉患儿应住院进行隔离治疗,即使轻症患儿也应在医院里卧床休息两天,同时接受观察。患病期间多给患儿服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糖类饮食。最佳预防措施是让幼儿接受免疫接种。

防治百日咳

什么是百日咳

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此病传染性强,潜伏期约1~2周,6个月婴儿也可发病。发病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咳嗽,而突出的症状是久咳,1~2周后咳嗽不减,夜间尤其严重,常常出现持续的痉挛性咳嗽,咳时伸颈、双手握拳、两眼圆睁、脸红耳赤、眼泪鼻涕黏痰一并流出,咳到憋气时,会发出一声尖锐刺耳如同鸡鸣似的深吸气,这是本病的特征,因此又称“鸡咳”。

剧咳时可导致鼻流血、眼结膜下出血、眼睑周围出血,甚至脑缺氧、抽筋或颅内出血。痉咳期持续约2~6周或更长,后咳嗽程度逐渐减弱,次数减少,约2~3周后才康复。但在康复期如果又遇到诱因,痉咳还会再出现。整个病情约5~10周,但如果及时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所谓百日咳并非要咳足100天才会痊愈。

怎样治疗百日咳

自从全面展开预防注射疫苗以来,百日咳发病率已明显减少。对此病患儿的治疗,其中以护理最为重要,即保持安静环境,勿吸入冷空气,少吃多餐及多吃易消化的营养食物。治疗药物以抗生素、磺胺药为主,或服宜肺化痰、清热散寒的中药,也可选用百咳灵、祛痰止咳药水等。

防治蛔虫病

什么是蛔虫病

人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之一。又幼儿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感染性的蛔虫卵通过被污染的手、食物或生水经口传入。蛔虫卵被吞入幼儿体内,大部分在胃中被胃酸杀死,少数在小肠孵化为幼虫,再经肠道小血管及淋巴管依次进入肝脏、右心、肺、呼吸道、咽喉。再吞下,回到小肠。蛔虫病的症状轻重不一。一种是幼虫在体内游走时出现荨麻疹、颜面浮肿、鼻、喉部瘙痒;幼虫经过肺部时会令患者咳嗽、气喘、发热等。另一种是成虫在肠道时,患者会有厌食、多吃易饿、轻泻、便秘及腹痛的症状。腹痛以脐部四周或上腹部为主,不定时。蛔虫长期寄居肠道会引起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精神不宁、睡眠不安、磨牙。另一种是引起并发症,蛔虫钻到胆管、盲肠,或阻塞肠道,会引起剧痛。

如何防治蛔虫病

对蛔虫病的防治,应注重幼儿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在蛔虫病流行的地区,应为幼儿每半年驱虫一次,以免引起并发症。市面上有多种驱虫药,常用的有驱蛔灵、驱虫净等。服用上述药物时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但为时短暂,可以给幼儿喝些糖水或白粥。

蛲虫病防治

什么是蛲虫病

儿童常见寄生虫病之一,仅次于蛔虫病。最初的虫卵大多是经口进入肠道而发育成虫的。雌虫往往在幼儿入睡后爬出肛门产卵,6小时后即发育成幼虫,再进入肛门。蛲虫可以在幼儿体内引起反复感染,并在幼儿集中的地方,如幼儿园、托儿所及家庭中流行。

蛲虫病呈幼线形,长约1厘米。除了寄生于肠道引起肠胃不适的症状外,蛲虫主要是钻出肛门时引起奇痒,尤其是夜间影响幼儿睡眠,使其烦躁不安、夜惊、磨牙。有时蛲虫会从肛门钻到尿道、会阴而引起尿频、尿急、遗尿、阴道炎等。

如何防治蛲虫病

根除蛲虫病也是以预防为主。必须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吮吸手指、勤剪指甲、勤换衣裤被褥、穿满裆裤。此外,定期用来苏水湿揩抹家具,玩具、家私洗抹后曝晒6~8小时,或用紫外线消毒,尤其在幼儿园、托儿所,这样才能消灭蛲虫。

如发现幼儿体内有蛲虫,可服用驱蛔糖浆;每次大便后要洗净肛门四周,擦干,涂上蛲虫膏,睡前再涂一次;睡觉时穿满裆裤、戴手套,每天换洗裤子。如无蛲虫膏,可于每晚睡前用棉药球放在肛门后贴以胶布,以“诱捕”蛲虫,需要约1个月的时间才能成功。

防治钩虫病

什么是钩虫病

幼儿常见寄生虫病之一。钩虫形似细小的针,感染性虫卵可以排出人体外,在泥土中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或钻入幼儿皮肤,或经食物入口,而后经血液与钩虫一样游走,经肺部及呼吸道,最后寄居在小肠。

当钩虫幼虫钻入皮肤时,幼儿会局部出现痒疹,经过肺部时患儿会干咳,甚至哮喘。最重要是钩虫感染会引起贫血,患儿脸色发黄、皮肤干粗、水肿、毛发枯黄及易于脱落,并且乏力、精神萎靡,因此有人把钩虫感染称为“萎黄病”。在肠胃方面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开始食欲亢进,有些患儿有“异食癖”,比如有喜欢吃生米、泥灰等异于常人的“怪爱好”。

如何治疗钩虫病

要治疗此症,除对粪便进行适当管理和处理外,主要是个人防护。如在钩虫感染的疫区内,幼儿不要赤脚玩泥沙、不吃未煮熟的蔬菜及不洁瓜果。

幼儿患了钩虫感染,应接受药物治疗,可选用驱蛔片,同时应治疗贫血。钩虫贫血为缺铁性贫血,如果情况严重,应先改善贫血状况,然后驱虫。

防治湿疹

什么是湿疹

湿疹属过敏性皮肤病,会使脸、颈部及双手的皮肤痕痒、干燥,状如鱼鳞,会起红疹,严重时还扩散至四肢。

4~5个月大的婴儿最易染上湿疹。据估计,10%的儿童曾患湿疹,而其中3/4在1岁前首次发病。因为湿疹使人非常痒痒,幼儿往往忍不住要搔抓,使病情恶化。湿疹还会引起苔藓样的皮肤增厚,而且可以因为湿疹表面受感染而使其更加潮红,并渗出液体。尽管如此,95%以上的湿疹患儿在5岁左右便会痊愈。

如何防治幼儿湿疹

预防湿疹的措施有三方面。

(1)幼儿应避免穿着毛制或尼龙织品的贴身衣物,宽松合适的棉布衣物较为理想。洗涤衣物要用无生物活性的洗衣粉,不加纤维调节剂,洗后要彻底漂清。

(2)应避免进食牛奶、奶制品和鸡蛋等。严重湿疹患儿可以试用更为复杂的饮食,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食用,否则饮食引起的麻烦可能比湿疹引起的麻烦还要多。

(3)幼儿应避免处于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已患湿疹的幼儿,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有三类,一类是润肤剂或润滑剂,能使皮肤保持湿润。第二类是类固醇乳剂,使用范围是局部病灶,最常用的是氢化可的松。还有一类是止痒药,用于夜间止痒,如非立根。

防治荨麻疹

什么是荨麻疹

由过敏物质引起,但往往因人而异。一种过敏反应,又称风疹块。如虾蟹、草莓、牛奶、鸡蛋以及酒石黄、安息香酸盐等添加剂,都可以引起荨麻疹。

据统计,约有50%的人一生中有过患荨麻疹的经验:全身极痒,红色的斑疹块来去如风,迅速出现、扩散,又迅速消失于无形。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幼儿常见的荨麻疹是急性荨麻疹。荨麻疹的致病机理主要是第一型过敏反应,导致真皮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所致。幼儿感冒发热,经药物治疗后,全身可能泛发红色膨起的斑块,中央部分苍白隆起,四周渐渐往外蔓延,同时伴有剧烈的痒感,并可能扩散到全身。

如何防治荨麻疹

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比较简单,但需要有耐心,尤其是慢性荨麻疹需要治疗一段很长的时间。急性荨麻疹1~2周内可以痊愈。首选药物是抗组织胺,要定时注射,否则无效。

预防荨麻疹,主要是不乱服来历不明的药物及避免食用腐败、不新鲜的食物。父母要留心幼儿最近吃过的食物是否引起过敏;发现患此病,立即就医,如果延误,可能会蔓延到脸、舌、喉咙,严重时导致吞咽或呼吸困难。

孩子如何服药

能捏小儿鼻子给小儿灌药吗?

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一些父母常常捏着孩子的鼻子,迫使孩子张口,按着胳膊,硬往嘴里灌,弄得孩子大哭大叫。就应吃药,给孩子吃药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这种捏着鼻子硬灌的服药方法很不好,一是好不容易灌下去,又会在哭叫声中吐出来,孩子受罪,大人着急;二是灌不好还会出危险甚至造成死亡事故。因为人的咽部下端有两条通道,一条是通胃肠的叫食管,一条是通往肺部的叫气管。在气管上面开头处,有一块“会厌软骨”,当进食吞咽时,会厌软骨便会关闭,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如果在孩子哭闹时去灌药会厌软骨运动失调,药物就易进入气管,轻则咳呛或引起支气管、肺部的炎症,重则阻塞呼吸造成窒息死亡。对婴儿服药,不要直接服药丸或药片,应研成粉末,加水和少许糖调成稀汁,哄着孩子服下。

药物与糖能同吃吗?

大多数口服药物都比较难于下咽,总有那么一点怪味,因此,人们服药后总喜欢用糖来矫其味,小儿服药更是如此。但是,你可曾知道,药同糖一起吃是会影响疗效的。

中医认为“甘能壅中”,这就是说吃甜食过多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导致腹泻腹胀,特别是有湿热的病人应尽量少吃甜食。现代医学也认为,当你在内服龙胆酊、健胃散、龙胆大黄合剂等苦味健胃药期间,不能吃糖和甜食,因为苦味健胃药能刺激末梢神经,反射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达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目的。如果在药里放很多糖,完全掩盖了苦味,也就失去了健胃之效。

在内服扑热息痛、退热净等药物时也不能吃糖,因为糖能抑制药物的吸收,影响疗效。此外在服用可的松类药物时也不能吃糖,因这些药物本身能增高肝糖原,升高血糖,如同时吃过多糖,将会使血糖猛增,容易出现尿糖。

能用果汁送服药物吗?

有些家长在小儿患病时,用果汁代水给孩子喂药,其实这是不恰当的。在各种果汁饮料中,大都含有维生素C和果酸,而酸性物质容易导致各种药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吸收,影响药效,有的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增加副作用,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如小儿发热时常用的消炎痛、安乃近、复方阿司匹林等清热止痛剂,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若在酸性环境中则更易对人体构成危害,轻者损伤胃黏膜,刺激胃壁,发生胃部不适等症状;重者可造成胃黏膜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