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处在发育时期,抵抗能力差,对各种疾病都不注意。家长通过什么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将疾病的发病率稳步地降下来呢?应从以下五个环节做起:
增强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抗病力
我们提倡每个儿童从小就锻炼身体,使之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让小儿经常和外界冷空气接触,增强皮肤、呼吸道局部黏膜及神经系统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当外界气温骤然变化时,就不至于感冒生病。开展各种运动或游戏,能刺激孩子的感官并激发情绪,在跑跳中促进骨骼肌肉的发育,加强内脏器官的代谢和生理活动能力。运动还能促进食欲,增加肺活量和耐久力。总之,从小锻炼身体,是预防疾病最关键、最根本的措施。
科学喂养,合理搭配,奠定健康基础
由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又活泼好动,所以要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发育成长,就必须补充足够的营养。为保障充足而合理的营养,应当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逐渐添加蔬菜、水果;注意饮食的烹调和卫生;培养儿童不挑食、不偏食,既吃荤又吃素,少吃零食,少吃糖。既做到各种营养素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又能够摄入比例协调的食品,为小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实施计划免疫,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发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已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卫生部制订了预防传染病的计划免疫措施,极大地控制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结核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而且有的卫生行政部门还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肝炎等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列入了计划免疫的范畴。这些措施对控制诸多传染病的发生,显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菌侵入
常言道“病从口入”,表明许多疾病都与饮食卫生有关。特别是夏、秋两季发生的消化道传染病。最主要预防措施就是要做到四要三不要。四要即: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烫,要消灭苍蝇,有病要早治;三不要即: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要吃腐烂食品,不要随地吐痰。这是预防肠道传染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内容。应让儿童从小熟背并坚持做到。
千万做好患儿隔离,杜绝交叉传播
在传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特别是在集体托幼机构一旦发现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猩红热、腮腺炎、百日咳、白喉、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红眼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患儿,都应当立即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和传播。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当限制孩子外出活动。此外,有些传染性相对弱一些的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感染性腹泻等)最好也要采取隔离措施,杜绝交叉感染。
孩子体格锻炼要重视
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要适应生活中的每个条件。提高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必须从小开始体格锻炼。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到大自然中去,通过日光照射、水的刺激、温度变化和全身活动等,从中可以增强孩子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对孩子的茁壮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积极开展“三浴”锻炼
要充分利用日光、空气和水等自然因素来促进宝宝的体质。这是因为:
①新鲜空气中氧的含量高,能促进新陈代谢。冷空气可使血管先收缩后扩张,血管扩张的灵活性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就强。
②日光中有两种光线,对人体健康很重要。一种是红外线,照射人体后,能使血管扩张,增强新陈代谢,使全身感到温暖;另一种是紫外线,照射在人体的皮肤上,可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可以预防佝偻病。适量的紫外线还可增强全身功能,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③多接触水,主要是利用水的温度和水的机械作用,给人以刺激达到锻炼的目的。水的导热性强,能从体表带走大量的体热。低温的水再加上水流的强度,可使全身体温调节功能反应加强,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外界冷热气温的适应能力。
开展体操等锻炼活动
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要根据年龄特点积极开展体格锻炼,这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体格发育,面且通过锻炼还可增强抵御疾病和改善神经系统活动能力。在锻炼时一定要适度,不可操之过急。
①婴儿期由被动体操开始,继而做主动体操,同时可结合大运动的发育过程进行相关的锻炼。
②幼儿期的体育活动包括基本动作和基本体操两大部分。基本动作应结合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走、跑、跳、投掷、钻爬和攀登等动作,以游戏或体育游戏的方式进行,在游戏中熟练了这些动作,使体格得到锻炼。此外,还可配合进行模仿操、徒手操、轻器械操,以及队列、队形进行训练。
③4~6岁由于这个阶段身体更壮实,体力更充沛,可根据不同年龄进行相应的体操及跑步等体育锻炼。
孩子的早期智力要开发
要培养孩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进行早期教育。有人说:“孩子小,吃饱了睡足了就行了,不需要什么教育。”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4~6岁期对小儿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抓住不同年龄智能发育的关键期,有针对性进行各种教育,以充分开发其智力潜能,这对促进整个0~6岁儿童的智能发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好早期智能开发,家长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做好智能发育监测
新生婴儿满月时,最好能安排一次智能测查,了解孩子的智能发育水平。婴儿期最好每3个月能进行一次智力测验;幼儿期每半年进行一次智力测验;4~6岁期每一年进行一次智力测验。每次测查后,均应做详细的记录,动态地监测孩子的智力发育过程。每次测查后都应根据测查结果,分析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每个能区,以及整个智能的实际发育情况,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训练措施。
早期教育的手段、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早期教育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大。过分溺爱和随心所欲的小儿,就很难养成坚强的意志、勤奋的习惯和谦逊的态度。反之,对小孩子要求过严,责备多,启发诱导少,就很难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因此,教育要从早期开始,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既要用父母的感情,使小孩子在爱抚中成长,又要负起时代教育的责任,让教育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卫生习惯要养好
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病菌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卫生习惯和卫生意识,也是反映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的水平。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高尚道德品质的组成部分。要从小要求,及时教育,而且父母和家庭成员、老师以及小孩子周围的人都要身体力行,成为良好卫生习惯的模范执行者。
例如,饭前、便后洗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求每一个小孩子都做到并坚持下去就不容易了。大家知道,厕所和大便中带有很多致病菌,如便后不洗手,很容易污染食品及其他物品,一不小心,就可将被污染的东西吞入,细菌得以蔓延而发病。
婴幼儿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细致和多方面的。
首先要制订严格科学的生活制度,还要随着小儿智力和运动功能的发育,引导他们逐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拾地上的东西吃,不吮手指和咬指甲,不随地吐痰,不吃零食,不挑食,定时大便等。除了手的卫生之外,还应注意皮肤卫生和口腔卫生。这些都需要从小培养,坚持不懈,养成习惯。这样对孩子健康成长将会好处无穷。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现在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度溺爱,事事都怕“累”着孩子。对孩子本应当自己能做的事,大部甚至全部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了。这些举动表面上看是关爱孩子,实际上是大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这是不对的,宝宝全面成长要从各个方面锻炼的,在生活中应由孩子自己做,并且经过训练和努力可以逐步做到的事,都应当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让他自己来做。从生活中简单的事做起,进行培养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培养良好和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儿童保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当从小就开始训练。即使一时做不好的也不要紧,一定要从小就鼓励他继续练习。经过一段艰苦的磨练,最终一定会养成自理能力的。
生活自理所含的内容较广,主要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能力:
①进食从自扶奶瓶起,经过手拿饼干、手拿奶瓶、小勺喂食、小勺吃饭、自己喝汤、学用筷子、自己夹菜、用碗吃饭、不洒饭粒,直至吃完饭能摆好碗筷等。
②睡眠从大人抱着睡,经过拍着睡、自己睡觉,直到建立起准时睡按时起,不要拍、不要摇、不讲故事、不唱催眠曲、自然入睡、睡时安静等好习惯。
③大小便从无控制的大小便,到开始把小便、把大便、准时大便、白天能控制小便、能完全控制大小便,直到夜间不尿床等。
④穿、脱衣、裤、鞋、袜、帽从1岁以内开始能配合穿衣、穿裤起,到自己能脱帽、戴帽、脱鞋、脱袜、穿鞋、穿袜,至穿衣、穿裤、脱衣、脱裤,直至睡觉前能将脱下的鞋整齐地放在床下,将脱去的衣、裤、袜折好并整齐地放在固定的地方。
⑤洗脸、刷牙、洗脚从能配合大人进行洗手、洗脸、洗脚、洗澡到自己能用肥皂洗手、用牙刷刷牙、自己洗脸、洗脚,以及在大人的帮助下能自己洗澡等。
⑥收拾和存放玩具每次玩完玩具后,养成能把玩具收拾起来,并分类和整齐地放在玩具柜内的好习惯。看完图书也要及时整理放进书柜。
⑦清理和摆放衣物自己的衣物、茶杯、用具等都能清理后整齐地放在固定地方。
⑧配合大人做简单家务4~6岁儿童在大人的指导下,能够学会拿筷子、擦桌子、摆碗等,也能听从大人的要求,帮助拿些物品。
儿童体格检查安排好
孩子出生后,儿保医生要定期进行访视和体格检查,一般要求是:
①出生15天内,应访视三次,28天时进行体检,并对孩子做一次健康评价。
②2个月访视一次,3个月体检一次。
③出生3~12个月:每3个月体检一次,周岁时做一次健康评价。
④1~3岁:每半年体检一次,3岁时做一次健康评价。
⑤4~6岁:每年体检一次,6周岁时做一次健康评价。
体格检查的内容要求因年龄而异:
①新生儿时期除常规的检查外,重点要注意发现:先天性疾病和畸形,发现产伤,发现新生儿期特有的疾病(如脐炎、硬肿症等),获得体格发育和体格特征的资料。
②婴儿期除常规的体检外,重点要注意发现:营养缺乏性贫血、佝偻病,早期发现运动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③幼儿及4~6岁期除常规的体检外,重点发现:体重缓增和营养缺乏症,各类传染病,一些慢性病(如哮喘、癫痫、结核病等)。
体检完毕后,应当对孩子健康做出评价,可能的情况有:
完全健康发育正常,既无缺点也无疾病。
患有急性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患有慢性病查明原因,给以治疗、喂养和护理指导,定期随诊。
需随诊待查者如发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要到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后进行有效治疗。
心脏有杂音者要进一步随诊,并前往专科医院做详细检查(含辅助治疗),根据检查结果,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
患有慢性病、需随诊待查及心脏有杂音的小儿应列为专案进行管理,直至病愈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