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部按摩法
(1)选穴。心区、拇指、中指、神门、少商、少冲、中冲、肺心穴、心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揉按心区;捻掐拇指、中指;点揉神门、少商、少冲、肺心穴、心点。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胸痹。
(2)选穴。支沟、合谷、内关、郄门、间使及全息穴的心肺穴、上眩穴、肝胆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用拇指指甲缘按掐支沟、合谷穴,一按一松,连做20次;用拇指指腹向心力推擦内关、郄门、间使三穴,连做1分钟。向掌心方向掐按心肺穴、上肢穴、肝胆穴各300次。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心绞痛。
(3)选穴。内关、大陵、神门、少海、曲泽及全息穴的心肺穴等。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揉或推按内关、大陵、心肺穴各200~300次。其余各穴50~100次。心脏病患者如自己做手部按摩,不要选穴过多,坚持每天按摩1次或隔天1次。
主治:心脏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
对上述心脏病,本法手部按摩只是辅助方法。治疗应以药物治疗为主。
(4)选穴。内关、中泉、虎口、神门、大陵、劳宫、中冲、心悸点、心点、胸点、急救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揉内关、神门、大陵、劳宫、中泉;掐心悸点、虎口;点掐心点、急救点、胸点、中冲穴。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首穴,虎口的内外侧是心脏治疗穴,应重点按摩。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心绞痛。
(5)选穴。内关、中泉、心悸点、虎口部位、心包区、急救点、心点、三焦点、神门、中冲、少冲。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对上述穴位分别给予点、掐、按、捏等手法施以较强的刺激。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心力衰竭。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内关、神门、大陵、阴郄、少冲及心包区。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人,刺心包区压痛点。用强刺激泻法捻转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冠心病。
(2)选穴。心点、胸点、急救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人,用强刺激泻法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断行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待痛止后改为隔天针1次。
主治:心绞痛。
3.手部药疗法
(1)胸痹浴手方。
处方:川红花、泽兰、麻黄、桂枝、白芥子各50克。
用法: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将药汁倒入盆内,趁热熏手,待温时浴手。每天2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冠心病。
本方具有活血化痰、温经通络之效,故用之多效。又用芥末200克或500克。将芥末先以少量水调成糊状,直至出现芥子油气味,倒人盆内,冲入温热水适量,手、足浴。每天1次,每次10~30分钟。可活血通络。适用于冠心病、心悸、心绞痛。芥末浸浴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感,使皮肤血管扩张充血,有增强新陈代谢和减轻疼痛的作用。
(2)心痛散。
处方:蒲黄,延胡索各30克,细辛、檀香各10克,冰片5克,硝苯地平15片。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时每次取本散15克,用食醋或白酒适量调和稀糊状,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和阿是穴(心前区疼痛处),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心痛(心绞痛)。
本方具有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故用之有效。
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年以后的男性以及绝经期的女性,是一种继发性脑病变。
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将息失宜:或七情内伤,以致肝肾亏虚,气血无以上荣于脑;或痰淤阻塞经络;或因遗传及烟酒中毒所致。而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是脑动脉硬化的基本病因。
本病发病徐缓,呈进行性。头痛、头重、耳鸣、脑鸣、眩晕、智力下降、健忘、时常失眠、全身不适、易疲劳、精神倦怠、知觉异常、运动障碍、麻痹、血压增高、情绪急躁易怒,经久不愈,可并发脑萎缩、脑血管意外等病变。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内关、劳宫、通里、郄门、合谷及全息穴的头穴、心肺穴、肾穴等。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揉或推按内关、劳宫、心肺穴各200~300次;其余穴位根据不同病变选择1~2个配合使用,每穴按摩50~100次。每天按摩1次,长期坚持。
主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
(2)选穴。胃脾大肠区、胸腹区、高血压的治疗点、头顶点、中冲、少冲、关冲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推按胃脾大肠区;按揉胸腹区;捏掐高血压的治疗点;点掐中冲、关冲、少冲穴及头顶点。每天1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动脉硬化。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内关、合谷、间使、少冲、中冲。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强刺激泻法捻转,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间断行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动脉硬化症。
(2)选穴。心点、头顶点、前头点、偏头点、后头点、八会。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点刺人,用中刺激,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动脉硬化。
治疗本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法为辅,可提高疗效。
3.手部药疗法
八味软化散。
处方:川芎、三七、丹参、水蛭、土鳖虫各25克,葛根、泽泻各30克,罗布麻1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储瓶备用。用时每次取本散20克,用白酒适量调和成稀糊状,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动脉硬化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本方具有活血化淤,消脂通络,平肝降压之功效。
胃下垂
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脾胃受伤;或脾虚失运,痰湿水饮结聚于胃,积液潴留,脾胃愈虚,终致气虚下陷,升举无力,从而脾气升提之力日薄,下陷之势日增,因而导致内脏下垂,遂成本病。
胃下垂临床表现为胃部呈凹状.下腹部突出,食后常觉胃脘压重而有饱胀感,暖气、恶心、呕吐、肠鸣,自觉有胃下坠之感。有慢性腹痛,或伴有便秘、腹泻、眩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在劳动时,腹内有抽掣牵引作用之感。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胃脾大肠区、胃的治疗点、胃肠点、肾经、胃区、脾点、内关、合谷。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推按胃脾大肠区、肾经、胃区;按揉内关、胃肠点,掐按合谷、脾点;捏压胃的治疗点。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2)选穴。胃区、脾区、肝胆区。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摩热手掌,按揉胃区、脾区、肝胆区;自掌根中点向中指根部重推;持续按揉胃穴。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2.手部针刺法
选穴:合谷、中泉、胃肠点、脾点,配小指节。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人,用中刺激,留针20分钟,捻压小指节5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本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法为辅,内外并治,可提高治疗效果。
3.手部药疗法
(1)升提汤。
处方:附子30克,五倍子20克,大麻子35克,细辛、升麻各5克,黄芪50克。
用法:2日1剂。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将药汁倒入盆内,趁热熏洗双手,待温时浸泡双手。每天2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2)固脱膏
处方:蓖麻仁100克,五倍子、升麻各5克。
用法:先将蓖麻子去壳。后二味药共研细末,入蓖麻仁共捣烂如泥成软膏状,备用。用时每次取本膏20~30克,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和百会穴上,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必要时应配合药物内治,内外并治,效果尤佳。
急慢性胃炎(呕吐)
急慢性胃炎属中医的“恶心呕吐”范畴。中医认为: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在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出现,故统称“呕吐”。该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本病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此多因胃腑被外邪所伤;或饮食不洁、过食生冷之物、损伤脾胃;或痰饮内阻、肝气犯胃等脏腑病邪干扰所引起;或因饮食不节、食滞伤胃;或脾胃虚弱、胃阳不足所致。
临床以“呕吐”为主症。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病情复杂,兼症颇多。如呕吐清水痰涎、口干渴、喜热饮、四肢厥冷为寒吐;或呕吐酸苦,或嗳气、喜冷饮、口渴、小便短赤为热吐。急性多突然呕吐,慢性多时吐时停,反复发作等。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商阳、大肠。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用指端点压或掐压商阳、大肠,用力要重而缓慢,就是1、2压,3离开;如此1、2、3,1、2、3……反复点压,直到恶心感解除为止。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中病即止。慢性恶心,亦可用香烟灸上穴,效果颇佳。
主治:恶心欲吐。
(2)选穴。掌心、掌背侧掌骨间隙、劳宫、大陵、中魁、大骨空、胃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重擦掌心,推掌背侧掌骨间隙。用手指点揉劳宫、中魁、大骨空;点按大陵、胃穴。急性发作时重手法刺激。必要时到医院及早查明病因对症治疗。每天1次,病好即止。
主治:呕吐。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太渊、内关、四横纹、鬼当。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急性用强刺激,慢性用中刺激,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中病即止。
主治:呕吐。
(2)选穴。中魁、大骨空、咽喉点、胸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断捻针,每天或隔天1次,中病即止。,主治:恶心呕吐。
3.手部药疗法
(1)浴手方。
处方:①生姜50克,砂仁10克。②活地龙、竹沥各20克。
用法:任取一方即可。方①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泡双手。方②将活地龙加白糖化为糊,与竹沥一并加入盛有温水的盆内搅匀,浸泡双手。每天均2次,中病即止。
主治:呕吐。
(2)止呕膏。
处方:吴茱萸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末,备用。用时每次取本散10克,用生姜汁适量调成稀糊状,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若隔药用艾卷悬灸,效果更佳。
主治:神经性呕吐。
又可用生姜切片,外贴双侧内关穴,胶布固定。敷12小时,效佳。对有晕车史者,用之亦有效。也可用半夏10克,陈皮12克,葱白6克,鲜生姜10克。先将前二味共研细末,然后加葱白、生姜,共捣泥为丸,握于手中。如呕吐不止,可同时用生姜9克水煎,少量频服。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气滞血淤、络脉受损所致。或由慢性胃炎(胃脘痛)转化而成。
胃溃疡多在进食后30~60分钟出现疼痛,疼痛位于上腹稍偏左,并持续1~2个小时后方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饥饿时或饭后2~4小时出现疼痛,疼痛位于上腹稍偏右,进食后缓解。凡溃疡病发作,均有规律性。疼痛有自觉压迫感,膨胀感,多为钝痛、灼痛或剧痛,一般呈周期性,常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吞酸,严重者甚至伴有黑便或吐血。胃俞和膈俞、肝俞穴处出现压痛。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胃肠点、前头点、胸腹反射区。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用指点压胃肠点、前头点;按压胸腹反射区。或用牙签或发夹的末端刺激胃肠点14~15次,或以香烟灸做温刺激7~8次。刺激一定要有足够的强度,若只是轻揉穴道,反而会促进胃酸的分泌,加重病情。每天按摩1次,每次10~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溃疡。
(2)选穴。胸腹区、胃肠点、中魁、落零五。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压胸腹区;点压胃肠点、落零五;掐压中魁穴。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合谷、内阳池、中泉、中魁,配小指节。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中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捻压小指节,用泻法。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选穴。胃肠点、再创、前头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勿急用强刺激,一般用中刺激。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或加捻针。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证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为宜,内外并治,其效显著。
3.手部药疗法
(1)健脾止痛汤。
处方:党参、黄芪各25克,白术、茯苓各15克,制乳香、制没药、砂仁、甘草各10克,延胡索10~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