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手的保健细节和养护(现代健康丛书)
12006600000019

第19章 常见病的手疗保健方法(3)

用法: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适量,头煎取汁300毫升,日服2次。二三煎,取药汁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泡双手。每天2次,每次20~30分钟。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两用膏。

处方:干姜、砂仁、苏梗、延胡索、白芨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储瓶备用。用时每次取本散30克,用米醋适量调和成稀糊状,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和中脘穴上,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本方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寒、肝气犯胃型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用之效佳。

糖尿病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新陈代谢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根治颇难。

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纵欲过度,或过食香甜之物等因所致。从而形成火热炽盛、消耗肺胃阴津;或阴虚火旺、上蒸肺胃,遂致肾虚与肺燥、胃热之病邪互累而发为消渴病。

临床特点主要是出现“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症。再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主次,分上、中、下三消。本病初起,“三多一少”症状有的并不明显,但化验可见血糖、尿糖升高。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曲泽、间使、内关、合谷、曲池、中泉及全息穴的脾胃穴、心肺穴、肾穴等。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推按或点揉脾胃穴、肾穴各100~300次,其余各穴备用,如有时间可每穴按揉30~50次。每天按摩1次,持续3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糖尿病。

(3)选穴。咽区、口区、食管区、胃区、肾区、手掌正中线。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双手摩擦发热后,用力按擦并掐按揉手掌正中线,反复进行。持续点按太渊、大陵、内分泌区、胃肠点、足跟点、阳池、咽区、口区、食管区、胃区、肾区,依次进行。每天按摩1次,每次15~30分钟,3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糖尿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以手部按摩为辅,合理饮食,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所选穴位刺入,用中刺激,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大或隔天1次,1个月1个疗程。

主治:消渴。

(2)选穴。曲池、曲泽、阳池、内关、合谷、中泉、小指尖。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中刺激,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30天为1个疗程。

主治:糖尿病(消渴)。

便秘

便秘,又称功能性便秘,或称习惯性便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以年老体弱者为多。

本病多因排便动力缺乏,或津液枯燥所致。如年老体弱,气血两虚,津液不足,肾阳虚衰;或忧愁思虑,情志不畅,日久伤脾,脾运功能低下;或多食辛辣厚味,胃肠积热;或饮食太少,水分缺乏,食物缺乏纤维素;或多次妊娠,过度肥胖;或缺乏定时大便习惯等因素,皆可导致便秘。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中。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不通(2天以上未排便),时发时止;或干燥坚硬。状如羊屎。中医一般分为热秘、寒秘、气秘、血秘、虚秘。前2种多为实证,后3种多为虚证。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支沟、劳宫、合谷及全息穴的脾胃穴、十二指肠穴、腰腹穴、肾穴等。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依次按揉或推按上述所选穴位各100~300次。手部按摩对便秘治疗效果较好,一般按摩2~3次后就可恢复正常。按揉或点压经穴以酸胀为宜。

主治:便秘。

(2)选穴。胃肠区、健理三针区、便秘点、大肠经、小肠经、商阳、合谷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按操作常规,按揉胃肠区,健理三针区:推按大肠经、小肠经;掐压便秘点、商阳、合谷穴。每天按摩1次,每次15~30分钟,中病即止。

主治:便秘。

忌食辛辣、煎炒或寒凉生冷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多饮水;避免久坐久卧;多活动,免刺激;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精神舒畅,可预防便秘发生。

(3)选穴。手掌心、各指根部及指蹼缘、二间、三间、合谷、肠区、肛门、消化道区等。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摩推肠区、肛门、消化道区;掐揉各指根部及各指间指蹼缘;点揉二间、三间、合谷。习惯性便秘加按头区、肾上腺区;老年性便秘可按肾区,手法宜持续柔和。每天按摩1次,每次15~30分钟,中病即止。

主治:便秘。

又可取牙签5根,用胶布捆紧,使其尖部呈梅花状,加压大肠穴(食指第一关节的横纹中点)、小肠穴(食指第二关节横纹中点),并可与三焦穴(中指第二关节横纹中点)、肾穴(小指第一关节横纹中点)、肝穴(无名指第二关节横纹中点)相配伍,双手交替治疗。每次3~5分钟,每天2次,连续2~3日。一般按压第2天即可有腹内肠蠕动感觉,第3天大便可排出。为巩固疗效,防止便秘,可每天连续按压。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合谷、支沟。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直刺入0.8寸,用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每天1次,中病即止。

主治:便秘。

(2)选穴。大肠点、夜尿点(肾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直刺入0.2寸,用中刺激,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天1次,中病即止。

主治:便秘。

3.手部药疗法

(1)通便浴手方。

处方:番泻叶5克,大黄15克,川厚朴9克。

用法: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将药汁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泡双手。每天2次,每次30分钟,中病即止。

主治:热秘。

(2)苁磺膏。

处方:肉苁蓉J5克,硫磺6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时每次取10克握于双手心,另取10克填入肚脐内。包扎固定,一般1次即可,如不见效,次日再如法用药1次。

主治:阳虚便秘。

头痛

根据表现,一般又可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又因其病邪随经络循行而至,故又有前额痛、后头痛、巅顶痛和偏头痛、满头痛之分。

头痛病因虽多,无非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所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顶之上,唯风可到”。所以,外感头痛,以风邪为多,因“风为百病之长”,每多兼夹,故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之分。内伤头痛,多因七情内伤、脏腑失调、气血不足所致,故又有肝火头痛、血淤头痛、血虚头痛、气虚头痛、阴虚头痛、阳虚头痛和痰浊头痛之分。

急性头痛多为外感;慢性头痛多为内伤。

(1)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主要有以下三型。

①风寒头痛:症见头痛时常发作,遇寒则甚,痛走项背,恶风微寒、口不渴,鼻塞,苔薄白,脉浮紧。

②风热头痛:症见头痛且胀,伴眩晕,甚则如坐舟中,面目红赤,发热恶风,有汗,或尿短赤,或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③风湿头痛:症见头痛而沉重,如遇阴雨天气时尤甚,或伴有肢体困重疼痛,腰膝酸胀,有下坠之感,纳呆呕恶,苔白腻,脉濡缓。

不过,皆以头痛为主;其他伴随症状一般较轻。

(2)内伤头痛。起病缓慢,时发时止,缠绵难愈。主要有以下六型。

①肝阳(火)头痛:症见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②痰浊头痛: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酸浊,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③肾虚头痛:症见头痛且空,腰膝酸软,遗精,或带下,耳鸣,眩晕,苔少、脉细或沉弱。

④淤血头痛:症见头痛日久,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暗有淤斑,脉细涩。

⑤气血不足头痛:症见头晕,目眩,乏力,而色挄白等。

⑥厥阴头痛:症见巅顶头痛,甚则呕吐痰涎,肢冷,脉沉细,苔白。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列缺,合谷、曲池、后溪、神门及全息穴、头穴、颈肩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拿捏或按揉列缺、合谷、曲池、后溪、神门各100次,向掌心方向按掐头穴、颈肩穴各300次。每天1次。

主治:头痛。

本法对于慢性高血压之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感冒头痛及一些原因不明的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2)选穴。大陵及头痛点、头顶点、心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对上述所选穴位及反、射区进行按、揉、点、掐等手法予以按摩操作。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20~30分钟,5~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头痛。

(3)选穴。鱼际、合谷、阳溪、少泽、前谷、后溪、头点(前头、头顶、偏头、后头)、脑区、关冲、头穴、肾区。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摩热双手,点按头区、肾区,揉按合谷、阳溪、少泽、前谷、后溪、各头点、脑区、关冲、头穴。头痛可根据疼痛部位不同点按不同的相关穴、区、点,各30~50次。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头痛。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

①前头点、头顶点、配印堂。

②偏头点、后头点、曲池或太阳。

操作:上列两组,随症选用。即:前头痛、头顶痛取一组穴。后头痛、偏头痛取两组穴。前后头痛取两组穴。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强刺激法捻转,留针15~20分钟,间断捻转。每天或隔天1次,7~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头痛(前头痛、头顶痛用方①,后头痛、偏头痛用方②,前、后头痛用方①、②)。

(2)选穴。头顶点、后头点、后合谷、下都、虎口。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强刺激泻法捻转,留针20分钟,捻转2~3次。每天或隔天1次,5一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头痛。

3.手部药疗法

(1)白砒丸。

处方:白砒、藤黄、斑蝥、红娘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将1丸放膏药中间,另合一张膏药,用针刺数孔,贴太阳、列缺穴上,以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头痛。

(2)芎芷手浴汤。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薄荷、全蝎各10克,蜈蚣3条,生石膏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数沸后,将药汁倒入盆中,趁热熏洗双手,先熏后泡浴。每天2~3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头痛。

本方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止痛之功效,故屡用效佳。

(3)头痛丸。

处方:白芷50克,细辛10克,藁本15克,冰片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时每次取本散30~50克,用葱自汁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只手劳宫穴各放1丸握之,或加敷合谷穴。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头痛。

本方具有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故临床用之有效。

偏头痛

偏头痛是由于脑血管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剧烈性头痛,现代医学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其痛多在一侧,时痛时止,多呈周期性发作。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以后逐渐减轻而至缓解,常在入睡后完全缓解。该病多见于女性,常在青春期发病,而以中老年人为多见。

偏头痛多因痰浊中阻,或风邪上窜、清阳痰扰所致。病在少阳经,与肝胆有关。

偏头痛,多痛在一侧。开始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患者先有嗜睡、倦怠、忧郁感或眼前出现闪光、暗点,有时还可出现面唇和肢体麻木、失语等。约20~30分钟后发生偏头痛,剧痛难忍,但多可自行缓解。该病多为慢性,可延至数十年之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合谷、外关、少泽、中渚。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点掐合谷、少泽各5~10下,按揉外关、中渚各50~100次。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偏头痛。

可先取对侧手部穴位按摩,交替使用。验之临床,止痛效佳。

(2)选穴。列缺、液门及虎口、偏头点。

操作1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对上述所选穴位进行掐、点、按、揉等手法予以按摩疗之。每天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偏头痛。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少泽、合谷。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寓征用强刺激泻法捻转,虚证用轻刺激补法捻转。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间断捻转。每天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偏头痛。

(2)选穴。偏头点,或配虎口。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按操作常规,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强刺激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10分钟捻针1次。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偏头痛。

(3)选穴。外关、内关。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以指代针,用拇指、食指同时扣掐对侧的内关、外关穴30~50下,必要时,左右交替进行。每天2~3次,10天为1个疗程。

主治:偏头痛。

3.手部药疗法

(1)白芷明砂汤。

处方:细辛、羌活、白芷各15克,夜明砂30克,柴胡9克。

用法: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后,将药汁倒入盆内,趁热熏双手及头痛处,先熏后洗,沐浴双手。每天2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