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眼的保健细节和养护(现代健康丛书)
11998600000011

第11章 近视眼的日常养护(9)

(3)走罐法

又称为推罐法、运罐法、行罐法、滑罐法。是指将罐吸拔在皮肤上并来回移动的一种拔罐手法。先在施术部位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或润滑油,然后将罐吸拔在皮肤上,用手握住罐体,稍倾斜,前面罐口稍向上提起,后面略向下按,根据需要在皮肤上沿不同方向移动,至皮肤潮红或瘀血为止。这种手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如脊背、大腿等。走罐法操作时应选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要平滑,以免损伤皮肤。走罐速度的快慢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状况确定,罐内负压不要太大,以免走罐时过于疼痛。此法用于治疗麻痹、风湿病、发热、哮喘、慢性胃肠炎等。

(4)药罐法

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可以发挥拔罐和药物的综合作用,从而提高拔罐的疗效。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竹罐加中药一同煮后进行拔罐,这种方法比较常用,所用的药物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选择,常用于风寒湿痹等证;另一种是在罐内装入1/2~2/3的药液,然后用闪火法或抽气法将罐吸拔在选定的部位。

(5)针罐法

是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可以发挥针和罐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疗效。具体方法是:先将选定的部位或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用毫针针刺后留针,然后以针刺点为中心,在针上拔罐,留罐10~20分钟后起罐起针。这种方法一般选用玻璃罐,这样可以随时观察罐内的情况。最好不要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针罐法,如果需要使用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因罐内的负压或罐底的撞压而使进针的深度加深,从而引起气胸。

(6)刺络拔罐法

又称为刺血拔罐法,是刺血后再进行拔罐的一种方法。具体方法是:先对选好的穴位或部位进行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或用梅花针叩刺,然后在该部位拔罐,拔出一定的血液,一般留罐5~10分钟。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或纱布擦净血迹。使用这种方法时最好选用玻璃罐,这样可以随时观察罐内的情况,以便掌握出血量。本法适用于各种皮肤病、风湿痛、感染性热病等。

拔罐的注意事项

①拔罐时所选场所应空气清洁,室内温暖、避风,防止患者受凉。拔罐后要覆盖衣物以保暖。

②患者应选择一个适当的体位,既感觉舒适,又方便拔罐。在拔罐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以免火罐脱落。

③拔罐前应检查所用罐具,是否边缘光滑,没有破损,以免造成损伤。

④拔罐的部位一般应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没有关节凸凹的部位。拔罐前最好先洗净擦干。

⑤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肌肉丰满、平坦之处用大罐,部位较小、肌肉较薄、皮下脂肪较少之处用小罐。

⑥拔罐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用闪火法时,棉球蘸酒精量要适中,避免酒精过多滴到皮肤上引起烫伤,棉球经过罐口时速度要快,以免罐口过热;应用贴棉法时应防止燃烧的棉花脱落;用滴酒法应注意避免酒精过多流到罐口或滴到皮肤上;架火法应注意不要让火架翻倒而烫伤皮肤;用煮竹罐时,必须甩尽罐内的热药液,将罐周擦干,以免烫伤皮肤。

⑦拔罐时要做到稳、准、轻、快。

⑧拔上火罐后,如果病人感觉灼痛、难受,可能是吸拔的力量过大,应起罐后重新拔罐。

⑨起罐时应注意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损伤皮肤。应一手握住罐体,使其倾斜,另一手食指压住罐口边上的皮肤,让空气进入罐内,使罐体自然脱落。

⑩如果发生晕罐现象,立即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服些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则应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也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

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瘀斑未消失之前,一般不应再在原处拔罐。

拔罐后如果皮肤出现损伤,可用甲紫外涂;如出现水泡,小的不需要处理,但要防止擦破以免发生感染;大的可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水泡中的液体,并涂上甲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

拔罐的间隔时间一般应根据瘀斑的消失情况和病情、体质而定,一般瘀斑消失得快、急性病、体质强的,间隔时间应短;瘀斑消失得慢、慢性病、体质较弱的,间隔时间应长。

在使用针罐时,施治前要对针具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止血源性传播。在扣罐时,千万不能撞压针,以免使针体弯曲或进针过深,造成不应有的损伤,尤其是胸背部穴位,容易产生气胸。

应用刺络拔罐法时,出血量应适当,成人以每次出血量不超过10毫升为宜,一般急性病、体质强者出血量可适当多些;慢性病、老年、幼儿及体质弱者出血量应少些。初次治疗可刺血拔罐2~3处,重复治疗可刺血拔罐2~5处,一般不宜过多。

用走罐时不能在骨骼突出处、小关节处及皮肤细嫩、有皱襞之处施术,以免损伤皮肤或使罐漏气脱落。

用抽气法拔罐时,注意不要使罐内负压过大,以0.4个大气压为宜,如果达到0.5个大气压可能使皮肤出现水泡。拔罐时注意患者的感觉,确定合适的负压。

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应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

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如背部、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宜长;拔罐部位肌肉薄,如头部、胸部、上肢部,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天热时则可相应缩短。

过度疲劳、饥饿、大渴、醉酒、对疼痛过度敏感者应让患者休息,饮食、饮水、酒醒后再行拔罐;对疼痛过度敏感者拔罐时手法应轻。

4.拔罐疗法的禁忌证

①本身凝血机制不好,有出血倾向或损伤不易止血的患者,比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以及咯血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

②局部皮肤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者不宜拔罐。

③体表大血管处、颈动脉搏动处、心尖搏动处及瘢痕处不宜拔罐。

④骨骼凸凹不平以及毛发过多的部位不宜拔罐。

⑤全身枯瘦、局部皮肤失去弹性、极度衰弱者、儿童及老人不宜拔罐。

⑥皮肤严重过敏或患有疥癣等皮肤传染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⑦中、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衰,肝硬化腹水,严重的浮肿或水肿患者不宜拔罐。

⑧全身剧烈抽搐、精神病发作期、高度神经质、狂躁不安者以及各种原因不合作者不宜拔罐。

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尤其是胸腹部不宜施行真空拔罐。

⑩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患者不宜拔罐。

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下腹部、腰骶部、乳房及血海、三阴交、合谷、昆仑等穴位处不宜拔罐,在其他部位拔罐时手法也应轻柔,刺激不宜强烈。

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慎用火罐。

5.防治近视眼的拔罐方法

方法一

【取穴】太阳、风池、印堂、肝俞、肾俞、心俞、胃俞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周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方法二

【取穴】阳白、四白、丝竹空、肝俞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天1次。

方法三

【取穴】心俞、膈俞、攒竹、太阳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大小适宜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方法四

【取穴】臂臑、足三里、光明、三阴交、肝俞、肾俞穴。

【操作】光明穴采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臂臑、足三里、三阴交穴采用留罐法,留罐10分钟左右;肝俞、肾俞穴采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紫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方法五

【取穴】肝俞、肾俞、风池、太阳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大小适宜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分钟,每日1次。

方法六

【取穴】太阳、风池、印堂、肝俞、肾俞、心俞、胃俞、胆俞穴。

【操作】太阳、风池、印堂穴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小号玻璃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起罐后再在背部膀胱经走罐5分钟,然后将中号玻璃火罐吸拔在上述背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周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刺血疗法防治近视眼

刺血疗法,也称为刺络疗法,是利用三棱针等工具刺破人体的一些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刺血疗法是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方法,在民间流传比较广泛。

刺血疗法的工具可以采用三棱针、粗毫针、梅花针、注射用针头、手术刀片或缝衣针等。

1.刺血疗法的常用手法

有点刺法、挑刺法和密刺法。

(1)点刺法

先在施术部位上下推按,促使局部充血和络脉怒张,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针迅速刺入约0.5分深,立即出针,轻轻挤压,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2)挑刺法

对施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一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使皮肤固定,另一手持针将表皮纵行挑破3~5毫米,然后再深入皮下,将白色纤维组织挑断。一般不出血或略有出血,用碘酒消毒后,敷盖消毒纱布。

(3)密刺法

对施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剌或用梅花针叩打局部皮肤,使之出微量血,也可加拔火罐。

2.刺血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施术前要对针具、施术部位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②施术时动作要快,手法要轻。

③使用刺血疗法时,针具刺入不要太深,创口不要太大,出血量不要太多。

④施术时要避开动脉,如果不慎将动脉刺破,可用消毒棉球按压在局部以止血。

⑤施术时要避开高度曲张的静脉和静脉大血管。

⑥局部出现血肿时可立即用手挤压或用火罐吸拔使出血,也可用热敷促使其吸收消散。

⑦在使用刺血疗法过程中,如果发生晕针现象,立即让患者平卧,多饮开水,对于严重者可用毫针针刺人中、内关等穴位。

⑧刺血后出现疲倦乏力,轻微的头晕、头痛等症状,属正常现象,一般1周后可自行消失。

⑨刺血后应安静休息,不要过于劳累、饥饿、暴怒、惊恐,不要食用刺激性食物。

⑩刺血后不要接触冷水,注意保暖。

3.刺血疗法的禁忌证

①患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自血病、过敏性紫癜等,不宜使用刺血疗法。

②患有贫血、低血压者,不宜使用刺血疗法。

③施术部位皮肤有感染、溃疡、冻伤等病变时,不宜使用刺血疗法。

④患有传染病的人不宜使用刺血疗法。

⑤体质虚弱者一般不宜使用刺血疗法,如果使用,出血量应少。

⑥孕妇、产后及月经期间要慎用刺血疗法。

⑦息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刺血疗法。

⑧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及晕车者不宜进行刺血疗法。

4.防治近视眼的刺血方法

方法一

【取穴】攒竹、丝竹空、阳自、四白、太冲穴。

【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点刺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挤出血液2~3滴;点刺太冲穴出血,挤出血液3~5滴。每周1~2次。

方法二

【取穴】脊柱两侧、眼区、前额区,重点刺激颈1—颈4及其两侧。

【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采用轻刺法或中剌法,先叩刺脊柱两侧3行2遍,重点刺激颈、-1—颈4及其两侧5行5遍,然后对眼区、前额区作局部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法三

【取穴】风池、大椎、攒竹、太阳、丝竹空、四白、内关穴。

【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以中等强度叩打所选穴位,每次每穴叩打7~9下,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方法四

【取穴】眼区周围、颈椎两旁至大椎穴。

【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叩剌,眼区周围由内向外圈轻叩刺3~5遍,颈椎两旁至大椎重叩刺5~10遍,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法五

【取穴】正光(位于攒竹与鱼腰穴之间中点,即眶上缘外3/4与内1/4交界处,眶上缘下方)、正光2(位于丝竹空与鱼腰穴之间中点,即眶上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眶上缘下方)。

【操作】患者两眼自然闭合,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在穴位表皮上0.5~1厘米直径范围内,开始时每个穴位均匀叩打20下,以后可增加到40~50下。频率70~90次/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休息半月后再继续下一疗程。患者自行按摩正光穴,方法为:用拇指尖端以中等力度均匀地作圆形旋转按摩,用力方向是向里向上,指尖紧贴眼眶上壁。每天2~3次,每次每只眼按摩50~100圈,连续半个月,随后改为每天1次,半个月后再恢复为每天2~3次。

方法六

【取穴】肝俞、肾俞、风池、合谷、光明、阳白、鱼腰、攒竹穴。

【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处依次点刺出血,或挤压使之出血3~5滴,每周2次。

方法七

【取穴】眼区、风池、大椎、内关、肝俞、肾俞、心俞、胆俞穴。

【操作】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眼区轻度叩刺,其他部位中等叩刺,每日1次。

方法八

【取穴】颈部、眼区(眼眶周围)及睛明、攒竹、鱼腰、四白、太阳、风池穴。

【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在颈椎两侧各叩打3行,在眼眶上缘及下缘密叩3~4圈,同时在睛明、攒竹、鱼腰、四白、太阳、风池等穴各叩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