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眼的保健细节和养护(现代健康丛书)
11998600000010

第10章 近视眼的日常养护(8)

1)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起,距离皮肤一定距离施灸的灸治方法,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①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皮肤约3厘米处进行熏烤,根据患者的热感情况调整合适的距离,当患者感觉温热舒适时,固定不动,连续灸5~15分钟,以局部出现温热潮红为度。本法具有温通经脉、祛风散寒的作用。温和灸法简便易行,适用于一切灸法的适应证。

②雀啄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悬置于施灸部位之上,一上一下地活动施灸,像鸟儿啄食一样,施灸时艾火不得接触皮肤。灸至局部出现温热潮红为度。本法适用于昏厥、儿童疾病、胎位不正等。

③回旋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皮肤3厘米左右的距离,往复回旋施灸,使患者有温热感而不致灼痛。灸至局部出现温热潮红为度。本法适用于病变面积较大的风湿痛、软组织损伤、皮肤病等。

2)实按灸:将艾条(通常用药艾条)的一端点燃,隔几层棉布或绵纸,紧按在穴位上施灸,使热气穿透纸或布达到肌肤深部,如果艾卷炭火熄灭,再重新点燃施灸。根据艾条内所加药物不同,分别称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本法适用于风湿性疾病、肢体瘫痪、急性腹痛等。

艾灸的材料非常简单,通常只需要准备好艾条或艾炷、火柴、酒精棉球就可以了,艾条和艾炷在药店里就可以买到。

2.艾灸的注意事项

①施灸时,应选择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环境。

②施灸前应选好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并按照施灸要求采取感觉比较舒适并且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身体姿势。

③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④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疗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⑤面部穴位(如:迎香穴)一般不施灸。

⑥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症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饭前空腹时及饭后不要立即施灸。

⑦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⑧施灸时,应注意防止艾炷翻倒或艾火脱落而引起的烫伤。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甲紫即可。

⑨注意用火安全,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⑩防止晕灸。施灸时,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脉细手冷、血压下降,甚至晕倒等症状,就是“晕灸”。一旦出现晕灸时,应立即停止灸治,让病人平卧于空气流通处,急灸两侧足三里3~5壮,即可恢复,必要时可采取吸氧、输液等方法治疗。为防止晕灸,对初次施灸或体质较弱的病人,应遵循刺激量由小到大的原则,即艾炷先小后大,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偶有灸后身体不适,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3.艾条的禁忌证

①凡暴露在外面的人体部位,如颜面部、眼睛、脖子、双手、耳朵等,不应采用直接灸法施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②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如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部位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走行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③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者忌灸,月经期妇女除了治疗妇科疾病一般不宜施灸。

④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血、严重贫血、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疖并伴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⑤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4.防治近视眼的灸疗方法

方法一

【取穴】风池、攒竹、丝竹空、翳明、阳白、臂臑、光明、太冲、肝俞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2~3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方法二

【取穴】太阳、阳白、足三里、光明、肝俞、肾俞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1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法三

【主穴】阳白、翳风、光明穴。

【配穴】脾胃虚者加足三里、合谷穴;肝肾虚者加肝俞、肾俞穴。

【灸法】采用艾条悬灸法,每穴灸5~10分钟。

方法四

【取穴】①中脘、足三里、神阙穴;②期门、太冲、神阙穴;③肝俞、命门、神阙穴;④合谷、风池、神阙穴;⑤颈4椎旁、光明、神阙穴;⑥膈俞、脾俞、神阙穴;⑦肾俞、照海、神阙穴。

【灸法】采用循环温灸法,每天取1组穴位施灸,7组穴位依次循环温灸至愈。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绒温筒灸。①组穴位每次每穴灸25~30分钟;②组穴位中,期门、太冲穴每次各灸25分钟,神阙穴灸30分钟;③组穴位中,肝俞穴每次灸25分钟,命门、神阙穴各灸30分钟;④组穴位中,合谷、风池穴每次每穴灸25分钟,神阙穴灸30分钟;⑤组穴位中,颈4椎旁、光明穴每次每穴灸25分钟,神阙穴灸30分钟;⑥组穴位中,膈俞穴每次灸25分钟,脾俞、神阙穴各灸30分钟;⑦组穴位中,照海穴每次灸25分钟,肾俞、神阙穴各灸治30分钟。

方法五

【主穴】睛明、承泣、瞳子谬、攒竹、四白、印堂穴。

【配穴】肝俞、肾俞。

【灸法】每次主配穴均取。采用艾条悬灸法,点燃纯艾条顶端,先对眼部主穴作温和灸,各穴灸约2分钟,手执艾条在距穴6~7厘米处固定不动,随时吹掉艾灰,保持燃端红火,灸至皮肤微红,感觉发热为度。再以顺时针方向,围绕眼睛慢慢旋转,作回旋灸,每圈约1分钟,灸3圈。最后灸配穴,每穴灸2分钟。每次总计灸20分钟为宜。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若视力无变化,可行第2个疗程。视力提高后,改为1周巩固治疗1次,连续4次后,改为每月1次,逐渐停止。

方法六

【取穴】合谷、风池、神阙穴。

【灸法】采用艾炷隔姜灸法,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隔姜施灸,每次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天。

方法七

【取穴】颈4椎旁、光明、神阙穴。

【灸法】采用艾炷隔姜灸法,取如黄豆或枣核大的艾炷进行隔姜灸,每穴每次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天。

方法八

【取穴】双眼部。

【灸法】采用隔核桃壳灸法,选择个大饱满的新核桃若干,将核桃从中缝切成基本对称的两半,去仁,留完整的1/2大的核桃壳备用。用直径2毫米左右的细铁丝弯成眼镜框架样式,或者直接用金属眼镜架,在镜框前左右外侧各加一铁丝,弯成直角形的钩,高和底长均约2厘米,与镜架固定在一起,供施灸时插艾炷之用。镜框四周用胶布包好以便隔热,以免灼伤眼周皮肤。眼镜框视核桃壳大小可调整。治疗时,取1.5~2厘米长的纯艾条2段,分别插入镜框前铁丝上,再取2个完整的半个核桃壳,镶入镜框上,要求扣在眼上不漏气。先从内侧点燃艾条,将镜架戴到双眼上,务必让核桃壳扣在病眼上,艾段燃尽后,再插1段。每次可根据病情灸1~3壮。隔日1次或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方法九

【取穴】眼区、太溪、风池、太冲穴。

【灸法】眼区采用隔核桃壳灸法,灸3~9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10分钟。

方法十

【取穴】眼区、足三里、脾俞、血海、三阴交、气海、内关、膈俞穴。

【灸法】眼区采用隔核桃壳灸法,灸3~9壮;其他穴位采用艾炷非化脓灸法,足三里穴灸3~9壮,脾俞穴灸3~7壮,血海、三阴交、气海、内关穴灸3~5壮,膈俞穴灸1~3壮。

方法十一

【取穴】眼区。

【灸法】采用隔核桃壳灸法,取菊花、石决明各30克,与完好的半个核桃壳一同加水浸泡2日。将浸泡好的核桃壳放置在眼镜架上,点燃艾条,距核桃皮1寸处施灸,每次灸20分钟,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拔罐防治近视眠

拔罐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古时候称为“角法”,民间俗称为“拔火罐”、“拔管子”或“吸筒”,是利用燃烧、加热、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使其吸附在皮肤上,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实惠、安全无痛苦、疗效显著,所以不仅临床上使用较多,在民间也广泛应用。

现在常用的罐具主要是玻璃罐、竹罐、抽气罐等。在家庭中进行治疗时,如果没有准备好罐具,可以临时以罐头瓶、茶杯、酒杯等代替,但要注意选择罐口光滑圆整,耐热性好的器皿,以免造成伤害。

1.拔罐常用的操作方法

(1)闪火法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拔罐方法,一只手用镊子或止血钳夹着酒精棉球,另一只手握住罐体,罐口朝下,将酒精棉球点燃后,迅速伸入罐内至罐体底部并马上抽出,然后迅速将罐体扣在所选定的部位,罐体便可吸附在皮肤上。操作时注意不要烧到罐口,以免罐口过热而烫伤皮肤。本法简便、安全,不易造成皮肤烫伤,适用于各种部位和体位拔罐。

(2)投火法

是民间常用的一种拔罐方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火罐扣在选定的部位。本法在操作时应使罐体横置于身体的侧面,以免棉球或纸片掉落在皮肤上造成烫伤。如果采用平卧位,可以选择稍硬的纸片,卷成纸卷或折成条状,点燃一端,投入罐内,使燃烧的一端朝向罐底,未燃的一端对着罐口,然后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注意拔罐时罐内燃烧后剩余的纸卷(或纸条)的长度应大于罐口的直径,以免烫伤皮肤。本法操作简便、安全,但不适合走罐等手法。

(3)滴酒法

将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可根据罐体的大小决定滴入酒精或白酒的数量,千万不要滴得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烫伤皮肤。将酒精滴在罐的底部然后转动罐体,使酒精均匀地沾湿罐底内壁,不要沾到罐口上,用火点燃,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

(4)架火法

用不易燃烧及传热、直径小于罐口的物体,如瓶盖、小酒盅等,放在选定的拔罐部位,将酒精棉球或95%的酒精数滴放在里面,点燃后,迅速将罐体扣在其上。操作时应注意酒精棉球不要过大,酒精不应过多,以免燃烧时滴到皮肤上,扣罐时注意不要将瓶盖或酒盅碰翻,以防烫伤皮肤。本法取材方便,不易烫伤皮肤,但只适用于在固定部位拔罐,不适用于其他手法。

(5)贴棉法

取一小块直径1~2厘米的棉片,不宜过厚,蘸上适量95%的酒精,酒精不要过多,以免燃烧后流到罐口或皮肤上,造成烫伤。将棉片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点燃后立即扣在所选定的部位上。操作时手法不要过重,以免酒精棉片脱落而烫伤皮肤。

(6)水煮法

将水加入铝锅或陶瓷锅中煮沸,放入竹罐,煮3~5分钟,然后用镊子或筷子将罐夹出,把水甩干净,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罐口,将水吸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热气,然后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根据病情也可采用药液煮罐,先将配制好的药物放在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煮成适当的浓度,再把竹罐放入药液中煮一定的时间后,用镊子取出,按上法进行拔罐操作。本法温热作用好,药罐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的药物,但操作技巧不容易掌握。

(7)抽气法

直接抽出罐内空气以形成负压的一种方法,将罐口紧按在选定的部位,然后根据抽气罐的不同类型,用注射器、负压枪、抽气筒或排气囊等将罐内空气抽出,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本法使用方便,不用点火,不会引起烫伤,罐内负压的大小可以调节,但无温热感。

2.拔罐的不同手法

(1)留罐法

又称为坐罐法,是最常用一种拔罐手法,是将罐体吸拔在选定的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手法。留罐的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拔罐的部位以及火罐的吸力等因素来确定,一般留置10~30分钟。火罐吸力较强时,留罐时间应适当缩短,拔罐部位肌肉较少时,留罐时间应适当缩短,以免因时间过长而损伤皮肤。

(2)闪罐法

是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是一种常用的拔罐手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局部皮肤反复地进行吸紧和放松的物理刺激,从而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局部肌肤麻木、酸痛,肌肉萎缩以及面部拔罐治疗。在使用闪罐法时,由于反复吸拔,需要使用闪火法操作,所以应注意罐体的温度,如果温度过高,可以换另一个火罐继续操作,以免烫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