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眼的保健细节和养护(现代健康丛书)
11998600000012

第12章 近视眼的日常养护(10)

方法九

【取穴】脊柱两侧,眼区,上、下肢末梢;重点刺激颈2—颈5及其两侧。

【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采用轻刺法或正刺法。先叩刺脊柱两侧3行2遍,重点刺激颈2—颈6及其两侧5行5遍,然后对眼区、上肢(肘至末梢)、下肢(足大趾、小趾及四趾的外侧一面)作局部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法十

【主穴】正光穴。

【配穴】大椎、风池、内关穴。

【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在穴位处0.8~1.2厘米直径范围内叩打20~50下,以中等强度刺激,一般只用主穴,如果效果不佳,可酌情加用配穴。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刮痧疗法防治近视眠

刮痧疗法又称刮疗法,是用刮痧工具蘸清水、食油或润滑剂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的一种外治方法。

刮痧疗法通过刮痧工具作用于体表,使人体气血得以畅通,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消除疲劳,增强体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和健身的目的。

刮痧是一种常用的简易治病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简便易行、取材方便、经济实惠、毒副作用少的优点,适合于家庭保健。

刮痧的工具比较简单,常用的有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牛角刮板、玉刮痧板、沉香木板、瓷碗、小汤匙、铜钱、硬币、蚌壳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找到一些代用品,只要是片状质硬的物品,且边缘光滑,便于使用就可以了。

1.刮痧的操作方法

用手掌握住刮痧板,用于治疗时,刮痧板厚的一面对着手掌;用于保健时,刮痧板薄的一面对着手掌,刮痧板与治疗部位呈45°~90°角。对于颈部、背部、腹部、上肢、下肢,应从上向下刮拭,胸部由内向外刮拭,刮拭时用力应均匀。在刮痧过程中,要求手法要柔和,不要过于生硬,力度及刮拭速度要均匀,不可时轻时重或时快时慢。

2.刮痧的手法

刮痧有补法和泻法两种,以轻柔和缓的刺激手法进行较长时间的刮拭为补法;以较强的刺激手法进行较短时间的刮拭为泻法。此外,向着心脏方向刮拭的手法为补法,远离心脏方向刮拭的手法为泻法;顺着经络循行方向的操作手法为补法,逆着经络循行方向的操作手法为泻法。具体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决定采用补法或泻法。一般来说,虚证应采用补法,实证应采用泻法;年老体弱者多用补法,年轻体壮者多用泻法。

3.刮痧的注意事项

①刮痧时,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患者应避风,并注意保暖。

②刮痧工具边缘应光滑,无破损,以免伤到皮肤。

③空腹、过度疲劳、熬夜后不宜进行刮痧。

④操作时手法应均匀一致,轻重适度。

⑤刮痧部位应少而精,刮痧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夏季室温过高时,更应严格控制刮痧时间。

⑥刚刮痧时如果患者皮肤发红,且感到疼痛,则不宜采用刮痧手法治疗。

⑦如果刮痧部位皮肤患有化脓性炎症、溃烂、急性炎症等,不可在皮损处或炎症局部直接刮拭,可在皮损处周围刮拭。

⑧个别患者在刮痧时会出现晕刮现象,轻者出现精神疲乏、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等症状;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神志昏迷。一旦出现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痧,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喝一杯温开水或糖水,用刮板的角部点按人中穴,力量宜轻,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足三里。

⑨刮痧后应保持情绪平静,戒除发怒、焦虑的不良情绪,忌食生冷油腻。

⑩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要洗凉水澡。

刮痧后可饮1杯热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并促进新陈代谢。

刮痧后痧斑未消退前,不应在原处再次刮拭出痧。

4.刮痧疗法的禁忌证

①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不宜采用刮痧疗法。

②患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症等不宜采用刮痧疗法。

③患有肝硬化腹水者的腹部不宜刮痧,全身重度浮肿者不可刮痧。

④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外科手术瘢痕处应在2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瘢痕局部不宜采用刮痧疗法。

⑤局部皮肤发生炎症、溃烂,以及传染性皮肤病的病变局部禁止刮痧。

⑥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止刮痧。

⑦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⑧小儿及老年体弱者不宜刮痧。

⑨过饱、过饥、过渴、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刮痧。

5.防治近视眼的刮痧方法

方法一

【取穴】头颈部:睛明、承泣、翳明、风池穴;

背部:肝俞、肾俞穴;

上肢部:合谷穴;

下肢部:足三里、光明、三阴交穴。

【操作】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涂上刮痧油,用刮痧板按头颈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进行刮拭。

方法二

【取穴】头颈部:大椎、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风池穴;

背部:肝俞、肾俞穴;

上肢部:合谷穴;

下肢部:光明穴。

【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涂上刮痧油,用刮痧板按头颈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进行刮拭,每穴刮30~50下,每天1次。

方法三

【主穴】主穴:风池、大椎、大杼、膏肓、神堂穴。

【配穴】攒竹至睛明、承泣、太阳、合谷、足三里、光明穴。

【操作】轻刮攒竹、睛明、承泣、太阳穴3~5分钟,以不损伤皮肤为度,重刮其他经穴3~5分钟。

方法四

【主穴】头颈部: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至风池、大椎穴;

背部:大杼、膏肓、神堂穴;

上肢部:合谷穴;

下肢部:足三里、光明穴。

【配穴】肝肾虚者加脾俞、肝俞、肾俞穴。

【操作】用泻法,重手法刮拭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合谷、足三里、光明穴3~5分钟;再中等强度刮拭患者头面部穴位3~5分钟,以不损伤皮肤为原则。

方法五

【取穴】太阳、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合谷穴。

【操作】太阳、攒竹、瞳明、瞳子谬、承泣穴用点揉法,其他穴位以中等力度刮拭,以局部出痧为宜。

方法六

【取穴】头颈部:百会、神庭、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上关、承泣、风池穴;

上肢部:合谷穴;

下肢部:光明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先刮拭头部穴位,再刮拭眉眼部穴位,然后依次刮拭颈部、上肢和下肢部穴位。

方法七

【取穴】上星、百会、肝俞至肾俞、四白、足三里、瞳子髎、光明、通里至神门、太冲穴。

【操作】眼周穴位用刮痧板的厚缘轻刮,其他穴位用刮痧板的薄缘重刮。

耳穴疗法防治近视眼

耳穴疗法是通过对耳穴进行按摩、针刺、放血、贴压等,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耳穴贴压法是指将选定的材料用胶布固定贴压在耳穴表面,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容易被患者接纳。

耳穴贴压常用的材料有王不留行籽、绿豆、白芥子、油菜籽、莱菔子、冰片、六神丸、磁珠等。

贴压前,先将选好的药籽用沸水煮2分钟,洗净后晒干,储存在瓶中备用。将胶布剪成0.6厘米×0.6厘米的小方块,将药籽贴附在胶布中央,即可做贴压治疗。

在使用耳穴疗法防治近视眼之前,应首先了解一下耳穴疗法的注意事项和禁忌证。

1.耳穴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夏天进行耳穴贴压时,贴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天要更换1次,以免感染。

②耳穴贴压前应对选定耳穴处进行消毒。

③贴压时胶布不要潮湿和污染。

④耳穴贴压时,一次选用穴位不宜过多,—般以3~8个为宜。

⑤耳穴贴压后,应定时按压,按压时不要揉搓,以免损伤耳部皮肤,引起感染。

2.耳穴疗法的禁忌证

①耳郭部位有破损、出血,或有溃疡、冻疮、湿疹等疾病时,不宜使用耳穴疗法。

②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在应用耳穴疗法时不应用强刺激。

③患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及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使用耳穴疗法。

④周身水肿波及耳郭出现水肿时不宜使用耳穴疗法。

⑤怀孕期间慎用耳穴疗法,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应忌用本法。

⑥对氧化锌胶布过敏者,可改用其他膏药贴压,同时可贴压肾上腺、过敏区等耳区。

3.治疗近视眼常用的耳穴

【定位】耳甲腔正中央。

【主治】失眠,心悸,多梦,神经衰弱,癔症,精神分裂症,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气短,多汗,盗汗,咽炎,口舌生疮,皮肤瘙痒症等。

目1

【定位】在耳垂正面,屏切迹前下方。

【主治】假性近视,色盲,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

目2

【定位】在耳垂正面,屏间切迹后下方。

【主治】假性近视,散光,屈光不正,外眼炎症等。

【定位】在耳垂前面中央部。

【主治】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假性近视,角膜炎,屈光不正,耳鸣等。

耳穴定位示意图【定位】对耳屏外侧面后上方。

【主治】头晕,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气管哮喘,癫痫,近视眼,老花眼,颈椎病,落枕,牙痛,皮肤病,梅尼埃病,晕车,晕船等。

皮质下

【定位】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失眠,多梦,嗜睡,晕眩,耳鸣,智力发育不全,假性近视,神经衰弱,遗尿,遗精,疼痛,间日疟,高血压,低血压,脉管炎,无脉症,内脏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癔症病等。

交感

【定位】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输尿管结石,脉管炎疼痛,胆绞痛,无脉症,雷诺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心悸,自汗等。

神门

【定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主治】失眠,多梦,头晕,高血压,各种疼痛,咳嗽,哮喘,腹泻,神经衰弱,皮肤瘙痒症,戒断综合症,癔症,精神分裂症等。

【定位】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主治】腰痛,肾盂肾炎,遗精,早泄,阳痿,不育症,不孕症,月经不调,膀胱炎,尿道炎,遗尿症,耳鸣,耳聋,重听,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多梦,夜盲,色盲,假性近视,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哮喘,慢性腹泻,骨质增生,骨软化症,骨质疏松,骨折,关节痛等。

【定位】在耳甲艇的后下方,脾穴的上方,与胃、脾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主治】胁痛,肝炎,胆石症,胆囊炎,黄疸,眩晕,高血压,更年期综合症,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假性近视,单纯性青光眼,筋肌扭挫伤,肌无力,肌萎缩等。

【定位】耳甲腔后上部。

【主治】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营养不良,肌无力,四肢无力,关节肿痛,口腔炎,内耳性眩晕,贫血,内脏下垂,脱肛,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

【定位】耳甲腔中央周围,在心穴的上、下、外3面。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感冒,鼻炎,声音嘶哑,咽炎,肺气肿,肺结核,痤疮,皮肤瘙痒症,荨麻疹,扁平疣,脱发,单纯性肥胖症,便秘,戒断综合症等。

肾上腺

【定位】在耳屏尖下部隆突的尖端处。

【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下颌淋巴结炎,咳嗽,哮喘,昏厥,中暑,荨麻疹,间日疟,高热,低热及各种痛症等。

内分泌

【定位】在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主治】内分泌紊乱,痛经,月经不调,阳痿,早泄,遗精,泌尿系感染,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间日疟,肥胖症,荨麻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定位】耳轮角消失处。

【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内脏下垂,失眠,牙痛,消化不良,头痛,癫痫,癔症,精神分裂症等。

胰胆

【定位】耳甲艇的后上部,肝、肾之间。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黄疸性肝炎,消化不良,糖尿病,带状疱疹,耳鸣,中耳炎,听力减退,偏头痛,多梦,颈项强直等。

三焦

【定位】在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

【主治】便秘,腹胀,消化不良,浮肿,小便不利,自汗,手臂外侧疼痛,偏头痛,耳鸣,单纯性肥胖症等。

腰骶椎

【定位】对耳轮体部的后上2/5处。

【主治】腰骶部疼痛,腰骶椎骨质增生,腰扭挫伤,腰腿痛,腹痛,腹膜炎等。

耳尖

【定位】耳轮顶端,将耳郭向前对折,耳郭上端的耳轮处。

【主治】发热,神经衰弱,顽固性失眠,高血压,外耳炎,急性结膜炎,睑腺炎,痛证等。

耳中

【定位】在耳轮脚中点的下缘处。

【主治】呃逆,呕吐,黄疸,消化道疾病,荨麻疹,小儿遗尿症,咯血,皮肤瘙痒症,神经官能症等。

角窝中

【定位】在三角窝中1/3处。

【主治】哮喘,肝炎。

【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中部。

【主治】头晕,头昏,偏头痛,嗜睡,耳鸣等。

屏尖

【定位】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

【主治】发热,牙痛,斜视等。

外鼻

【定位】耳屏外侧面正中部。

【主治】鼻塞,鼻前庭炎,过敏性鼻炎,鼻疖,单纯性肥胖症等。

饥点

【定位】肾上腺与外鼻两穴连线中点偏下处。

【主治】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单纯性肥胖症等。

渴点

【定位】屏尖与外鼻两穴连线的中点偏上处。

【主治】消渴,单纯性肥胖症等。

鼻眼净(新眼)

【定位】耳屏外侧面中部,渴点与饥点连线的中点。

【主治】鼻炎,副鼻窦炎,肥大性鼻黏膜炎,屈光不正,结膜炎等。

新眼2

【定位】饥点穴的内方。

【主治】斜视,近视眼等。

4.防治近视眼的耳穴疗法

(1)耳穴贴压

方法一

【取穴】心、肝、肾、眼、目1、目2、新眼点。

【操作】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上述穴位,3日更换1次,3~5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