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生物学上的解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 A 片段,它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人们对基因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家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的产物。20 世纪初期,遗传学家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沃森(J 。D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提出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把企业家的思维模式当做企业的基因,一句“兔子的基因永远长不成骆驼”让很多企业家颇感气馁。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特征,这个特征和创始人的个性以及当时的创业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
毋庸置疑,企业需要拥有头脑清醒、战略方向明晰的高层领导。但正如乔布斯所说,伟大的创意不等于最终产品,当然更不等于利润实现,其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就要靠执行力来弥补,而执行力的效果只能体现在一线业务成绩的改变上。基因的特点是小而简单,但又决定着整个机体的最终形态。
当人们在关注由于企业家基因而影响企业发展的时候,却没有想到企业和人体的构建方式一样,是自下而上地从简单行为———本能反应———开始的,首先生成一小段能完成简单工作的神经回路,接下来让大量类似的回路运转起来。之后,复杂行为从一大堆有效运作的反射行为中脱颖而出,构建出第二个层级。企业组织架构设计的原理就是:管理层是业务运作的需要,架构是为业务功能服务的。
除了企业家思维模式对企业的影响之外,还有一种“基因”来自一线的“简单行为”。1994年,我进入可口可乐,在销售部一线做市场代表。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段经历会给我带来对消费品营销内涵的充分理解并最终形成“基因疗法”的理论。上岗第一天,我的主管就让我画一张6天拜访的路线图,并告诉我,我的区域内有4000家客户。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请大学生假期调查的。在教会我如何填写订单、客户卡以及如何报账后,主管就开始带着我拜访客户。他告诉我,拜访客户有8个步骤,包括:进门前户外广告、进门后户内广告、生动化摆放、看库存、和老板确定订货数量、下订单,等等。在被主管带着跑了一天以后,我就开始“单飞”了,每天花9个小时拜访客户。
我所在的经营部坐落于机场内,是可口可乐最一线的一个经营部。公司老总也会偶尔过来看看,鼓励我们:可口可乐的总裁都是从你们这样的市场代表干起来的,你们这个经营部里的员工都是大学生,我们是要重点培养的。3个月后,我就被调到了采购部,从此经常出差。一年后,我出差路过工作过的经营部,发现里面认识的“老人”都不见了,全是新面孔。问其缘由,经理悄悄告诉我,是公司故意的,因为“老人”往往意味着比较油,有些可跑可不跑的客户就不跑了,而新人很认真,按照拜访客户的8个步骤,只要不傻都能出销量。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够承受“老人”离开可能带来的损失,是因为他们培养新人的成本极低:一天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市场代表(基因)。
可口可乐这种一线标准化的行为不同于国内消费品营销普遍重广告策划的方式。史玉柱先生也认为策划是核心,但我个人认为除了策划,在史玉柱进行保健品营销的过程中,一直跟随他的那个团队其实也十分重要。其中,我也看出了他们模仿可口可乐在农村进行营销的广告模式,这些策划要操作到位,没有一支有力的一线团队是不可能成功的。他的核心团队跟随了他几十年。
遗憾的是,作为管理理论的传播者,管理咨询业却没有重视一线操作的习惯。因为一线操作环境太多样化,不符合管理咨询模板复制的商业模式,而且推动起来需要有相关经验的资深顾问,成本极高。
管理咨询的管理流程和绩效一般最多只做到科(或部)以上职位。而这些管理流程,尤其是组织架构往往是来自同行的对标结果,即所谓的最佳流程。常有的说法是:企业的发展史犹如长江,最佳流程虽然目前可能用不上,可它在长江口等着你,而企业总会走到长江口的。但现实问题是,大多数企业还没有驶到长江口,就在某个弯道翻船了。
对标组织架构流程,不如对标一线标准化操作模式。植入一线标杆企业操作单元(基因),由一线操作模式决定公司的成长模式,才是正道。企业自身可以复制成长的基因就是其一线业务模式,包括销售、采购、研发,乃至生产一线。事实上,生产已经有了成熟的基因模式,如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