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厚黑高手:刘备的登龙术
11937500000022

第22章 胸中有丘壑——刘备的运筹之功与现代经营(12)

曹操来取汉水,倒把刘备急出一身汗,于是慌忙问计。其实,刘备只是瞎忙活,问来问去,还不是诸葛军师拿主意。不过,刘备的本意倒是正确的,打仗嘛,就得有些准备,要不然不制定个目标、计策什么的,还不等着打败仗呀!虽然自己插不上手,不过,作为一国之主,这个头儿,还得由他刘备来起,别人哪!还真不敢越这个权!

至于战后,刘备也没闲着。这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刘备都要问上一问,虽然有出于“慰问”的性质,其实,刘备肚子里还是没货。不过,这“总结”还是要得的。刘备的“总结”一般都要包含两个内容:一为总结本次战争的经验、得失;二为对下次的那一仗做个提前的准备。最为可气的就是,刘备连事件是怎样发生的有时都不够清楚。其实,这和战前的准备会没有什么两样,还不是人家诸葛孔明的事!

在汉水打败了曹军,靠的是战前的精心准备。刘备心里美滋滋的,因为这准备会也有我刘备的份儿,更何况还是我刘备起的头呢?说打了胜仗不干我刘备的事儿,纯粹是胡说八道!高兴之余,刘备寻思着下一场的仗该怎样打?别人当然还不能找,只因为有诸葛亮在身边,有个大事小情的还都得指望着他呢!

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刘备的所有努力都是在为打仗做准备。凡事不预不立的道理刘备自打有了名字就晓得。这“刘备”二字中便有一“备”字,取意便为完备、准备之意,希望刘备做事能有所准备。有这名字提醒,刘备一生都不会忘记,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父母给的东西,自来孝顺的刘备当在不能把它丢在一边,就差没点两炷香把它供起来了,在刘备的将士为他攻城拔寨之际,我们也应看到这刘备也并未闲着——他正时刻准备着!

当今商业大战,日新月异,风云变幻,要求企业领导者应该及时地准备大量精力与能量去应付这一斗争。因此,提前的准备与谋划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者不可能不经任何策划便不加思索地在市场中瞎撞。生活应遵循规律,企业生活也是一样,企业家应该根据当前形势,自己的企业所处的位置,及时做出准备,以应付即将到来的新形势。任何企业,任何个人,如不做任何的规划与准备都将导致失败,这是一个不容怀疑的事实。事不预不立,想必同样适用于今日的商海战场。在经济大潮下,有的人高瞻远瞩,信心十足,有的人畏畏缩缩,左右为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没有做出充分的准备与谋划。

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准备的人。这一点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都同样适用。在企业的发展中,准备更加重要,提前谋划将起到左右时局的关键作用。

我们举个例子吧!美国著名的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便是一个有准备的人。他创立“美孚”石油公司想必早已家喻户晓了。洛克菲勒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他提前做出准备有绝对的关系。

洛克菲勒于1839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农业社区,这个社区有个预示性的名字——富田。他的父亲是个马商,也是一个巫医。洛克菲勒在年轻时进过几个学校,最后一个是商学院,后来他当了一名簿记员。1859年那年,一个名叫埃德温·德雷克的失了业的火车列车员,在宾夕法尼亚州钻出了石油;这吸引了他的兴趣。因此,他收集了许多关于石油发展状况的资料,并认为从事石油行业将大有可为,与此同时,他又读了一些关于石油方面的书籍,并及时地了解与石油业相关产业,如铁路、房地产等行业的状况。

基于这些准备,1863年,洛克菲勒、克拉克和他的两个兄弟,还有化学师塞缪尔·安德鲁斯组成了一个“求精石油厂”,这是他精心准备后的一次尝试,也是为自己以后事业的发展做的一个小小的准备。洛克菲勒大力经营使“求精石油厂”成为该地区最大的炼油厂,每天炼油500多桶。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他又策划着自己的未来,1865年和1866年,他在克利夫兰买下350个炼油厂,在迈茨堡又买了80个炼油厂,这些都是为他的“美孚”公司打下基础。

战后经济萧条时期,的确曾有许多工厂倒闭,洛克菲勒为此做了很多的准备。为了进一步节约,使他的产品的价格比其他工厂的低,他又采取几个步骤,以求达到统管生产和销售的全部过程的纵向综合生产的目的:他买下了木材储备和做好的油桶,选了仓库,还设置了船队。此外,他还改组了公司,1867年与另两位企业家亨利·弗拉格勒和塞缪尔·安德鲁斯组成合伙关系。在经过这么多的准备后,1870年,洛克菲勒把他的公司更名为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虽然如此,他仍然坚持每天早上来工作时,做一个一天工作的计划,并根据具体的要求,对主要事件做一下充分的准备。就这样,洛克菲勒把他的"美孚"渐渐地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石油公司。

从洛克菲勒及刘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准备与预先策划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6.死缠乱打,巧捞实惠

瑾求了书,辞了玄德,别了孔明,登途径到荆州。云长请入中堂,宾主相叙。瑾出玄德书曰:“皇叔许先以三郡还东吴,望将军即日交割,令瑾好回见吾主。”云长变色曰:“吾与吾兄桃园结义,誓共匡扶汉室。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

瑾满面羞惭,急辞下船,再往西川见孔明。孔明已自出巡去了。瑾只得再见玄德,哭告云长欲杀之事。玄德曰:“吾弟性急,极难与言。子瑜可暂回,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瑾不得已,只得回东吴见孙权,具言前事。孙权大怒曰:“子瑜此去,反复奔走,莫非皆是诸葛亮之计?”瑾曰:“非也。吾弟亦哭告玄德,方许将三郡先还,又奈云长恃顽不肯。”孙权曰:“既刘备有先还三郡之言,便可差官前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赴任,且看如何。”瑾曰:“主公所言极善。”权乃令瑾取回家小,一面差官往三郡赴任。不一日,三郡差去官吏,尽被逐回。

人人皆知,刘玄德的“仁义”布于天下,为了这个好名声,刘备豁出去了。什么欺诈手段,他根本不用。但刘备也并不傻,不能为了它,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全都抛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备也深得其道,但外表的仁慈还得要,不然连那虚伪的“仁义”之名也会荡然无存!

刘备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做事很讲究时效性。但刘备辩证法运用得比较好,时间固然重要,但也得分场合呀!他刘备也知道慢性子有时会更重要。特别是对方急的时候,而我刘备偏慢,非把你拖垮不可!

刘备得了荆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东吴叫得正欢,可刘备心里可有自己的算盘,不管怎么说,荆州在我刘备手上,可不能轻意地让给他孙权。想我刘备创业至今容易吗?本来地盘就小,再把荆州割过去,刘备活着可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因此,随你东吴叫得紧,我刘备就是不给。不管怎么样,刘备这次是铁定了心。

可悲的便是那孙权与诸葛瑾。孙权本以为自己是个天才,谁知又出来个诸葛亮,现在连刘备也斗不过了,小小的计谋被诸葛军师一看便知,想必这孙权还在独自伤心呢?这诸葛瑾更是可笑得很,被人家玩弄在股掌之间,奔来奔去的,没想到都是刘备的缓兵之计。而自己精力没少费,功效却很小。

记得上次,孙权索要荆州,刘备同样编了一个故事。拖到了今日,刘备又说在取了东川、汉中诸郡,再还荆州。上次气坏了周公瑾,这次倒急坏了孙仲谋。只要是荆州在手,他刘备可没有什么可怕的,文有诸葛亮,武有赵、关、张,就算孙权有几个胆,也打不过我刘备。更何况荆州地势险要,倘若归于东吴,必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因此,刘备可不愿这么做。

刘备不给便是不给罢了,却还要找点借口,说什么等到什么时候,再予交还,鬼才知道什么时候呢。刘备稳定得像个佛,而孙权却如坐针毡。想必,刘备的这一招定会把荆州长久地留下。

在当今社会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面对着目不暇接的事件,能否及时地做出反应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并不能每一件事都要求“快”。在决策上,决策者应该审时度势,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所在,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到底用"快"政策,还是“慢”政策,有时,“慢”政策也有好处,这叫做“缓兵之计”,在我们现代的商战中,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方针,将会大有利益可为。尤其是在商业谈判,而自己又处于不利地位时,这种计策将收到意外的效果,达到克制对方的目的。

刘备的缓兵之计,在现代的企业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例如,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进入钢铁业的时候,钢铁已大量应用并即将普及。卡内基开创性地以钢代铁,创造了自己的钢铁帝国时代。

在卡内基的成功经验中,缓兵之计应该属于一个。

1851年,正当卡内基事业低潮之际,一件不幸的事情降落到了他的身上。当时卡内基的公司欠债200万美元,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便是债主,该公司的西段段长汤姆·斯科特便向负债累累的卡内基索要债款。而当时的卡内基正可谓处于事业的穷途末路之际,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他正准备做一件钢铁销售的买卖,正需要一笔资金,因此,根本支付不了斯科特的欠款。

汤姆·斯科特态度很坚决,表示非要欠款不可,不然就要拿卡内基公司的一部分股份来做抵押。卡内基想了很久,他根据目前状况,认为,不能还宾西法尼亚铁路公司的欠款。于是向汤姆·斯科特表示,要求暂缓一个星期,因为,他的那桩买卖,一个星期后便会有了结果,那时便会有能力支付这笔钱。

可是事情总是千变万化的。一个星期过后,他原定的那笔生意,由于天气原因,没能及时成交,而宾西法尼亚铁路公司又逼债了。情急之下,卡内基灵机一动,对斯科特段长说:“我会马上把欠款一律送到,现在资金正在途中,我已派我的助手到华尔街银行去领取了,估计四五天之后便到。”

而斯科特段长原本怒气满面,经过卡内基这样一说,眼前突然亮出希望。原来,斯科特向卡内基要债,只是想占有一部分卡内基的股份,他也知道卡内基还不起钱。没想到的是卡内基能给他现款,他当然高兴异常,于是欣然允诺。

这样,卡内基通过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了时间。过了三天,他的买卖做成了,一次赢利400万美元,债款还上了,而且也保持了自己与宾西法尼亚铁路公司的信誉。在此后的日子里,卡内基与宾西法尼亚公司互相联合。19世纪后期,卡内基使生产经营实现了一体化,他购进了采石场和铁矿,保证使原料得到稳定的供应;建起平炉和炼焦炉,使生产工序现代化并形成一体。19世纪80年代,卡内基的钢用于建造第一座摩天大楼——芝加哥的“国内保险公司大厦”以及布鲁克林大桥。后来,卡内基与宾西法尼亚公司合并,组成了全美最大的钢铁联营公司。这样,卡内基的事业更加势不可挡。他把该公司定名为丁·埃德加·汤姆森钢厂,全年的营业额高达800万美元,创造了历史的纪录。

我们可以看到,卡内基事业的转折点,在于那次缓兵之计,如果那次处理不好,很可能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局面。而卡内基正是很好地把握了那次机会,赢得了自己事业的先机。同时,他的这种决策艺术也能给予人们一种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