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11757500000018

第18章 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2)

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有一个巧舌如簧的魔鬼,它自我夸耀说:“因为你是个喜欢看文学书的人,所以我对你谈话时就讲点文学名著,显得我也有同好,也是内行。反过来说,假使你是个反对看书的多产作家,我当然要改变谈风,对你说我也觉得书是不必看的,除了你自己著的书……我会对科学家谈发明,对历史学家谈考古,对政治家谈国际情势,展览会上讲艺术赏鉴,酒席上讲烹调。不但这样,有时我偏要对科学家讲政治,对考古家论文艺,因为反正他们不懂什么……这样混了几万年,在人世间也稍微有点名气。但丁赞我善于思辨,歌德说我见多识广。”可见“巧言令色”之徒古代有,现代有,人间有,地狱有,虽然其“混淆是非”、“言伪而辨”,却颇得听者青睐。因而古代昏君之旁必伴有一“花言巧语、八面玲珑”的奸臣,这种人不仅是孔子所说的“鲜矣仁”,对于平常百姓来说简直是祸国殃民的祸水。

拿“巧言令色”作工具,多半是为了博得上司欢喜,对于别人倒无多大妨碍,只是在其口若悬河,眉飞色舞之时,往往忘记了老于世故的人劝人多听少说的良训。

世人往往鄙弃“巧言令色”之徒为小人,崇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殊不知,捧人捧得有分寸,骂人骂得有含蓄,自夸夸得像自谦,这些技巧都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尽管人们讨厌“花言巧语”之徒,但有几个人能不上他们的当?而不言者可能是“拈花微笑”,大智若愚,也可能是腹中空空,故作高深,因为同被深沉的外貌掩盖了,便难分伯仲,一味地让人顶礼膜拜了。

一般而言,在人们的感觉中,巧言令色的人当面花言巧语,背后却可能捅人一刀,是个十足的阴险之人,但为什么这样的人在自己身边都不容易察觉呢?孔子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往往会装作十分谦卑恭敬的样子。在这里,孔子用“足恭”二字,进一步描画了那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的丑恶嘴脸。孔子还举出了具体的例证,那就是“匿怨而友其人”。明明心里恨死了你,表面上还和你友好得很,“哥俩儿好啊,三桃园啊……”像这样的人,是典型的伪君子,“嘴巴说得蜜蜜甜,心里藏把锯锯镰”,其用心好险,真比那些明火执仗的抢匪不知要歹毒多少倍!难怪圣人要一再说“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了,只要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谁又不会对这种伪君子“耻之”呢?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据说当年林彪很是欣赏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两句话,但他自己在历史上却留下了一个“长戚戚”的形象,还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就我们今天来说,物质文明越发达,心理医生行业越兴盛,所谓现代病、世纪病,是否正是圣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

荀子又说:“计者取所多,谋者从所可。”善于算计的人愿意以少得多,善于谋划的人却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办。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认识误区,常常把“谋利”与“算计”等同起来。但荀子却清楚地指出了两者间的差异。同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算计者表面上是获得了好处,但却不一定正确,说不定哪天就把自己算了进去。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讽喻那些设计整人整不倒,反而贴了老本的人。

周瑜是安徽庐江人,与孙权的哥哥孙策同年,交情甚密,结为昆仲。周瑜人生得靓,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才学也无人可比。在曹操屯兵百万虎视长江沿岸的形势下,东吴议降者甚众,军心涣散,如非力排众议主张抗敌的周公瑾,东吴早归属曹操了。但他耍小聪明想用美人计囚禁刘备来换取荆州却成了千古笑料。

却说刘备没了甘夫人,周瑜知道了这个消息,心生一计,要孙权的妹妹嫁与刘备,让刘备来入赘,然后把刘备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等讨得荆州,再对付刘备。不想诸葛亮听到消息,猜定是周瑜的计谋,遂让刘备应允,并让赵子龙保护刘备,临行前授予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东吴那边,孙权之母听得消息,见了刘备一表人才,却真心实意要把女儿许配与他。周瑜和孙权不想此事弄假成真,又不敢公开囚禁和杀害刘备。刘备劝说娘子去荆州,娘子应允,于是商定去江边祭祖,乘机逃离东吴。周瑜派兵追赶,却被娘子挡了回去。正当周瑜准备孤注一掷时,却见诸葛亮早在岸边等候,刘备等已登了船,往荆州而去。岸上乱箭射来,却是去的远了。刘备的兵望着急急追来的吴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自恃胜券在握,不想遇到了诸葛亮。这“赔了夫人又折兵”,实际上正是周瑜算计他人的结果。俗语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也正是说明算计别人不但得不到最终结果,还要做赔本生意,落人耻笑。

其实,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毁掉人。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他们平时深藏不露,不到火候不轻易使用,貌似浑厚,不让别人眼红。耍小聪明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

喜欢算计人的小人,无不以为自己聪明、妙算,但因为用心险恶,都维持不了长久。既要整人,又不便明言,这就注定了败局。设的计见不了人,是奸计;奸计不得人心,天人共愤;自己虽精心谋划,却未免心虚。有一丝透露,就心惊肉跳。且再秘密的事,也没有不透风的墙,别人一旦知道了,也就“夫人”赔了,“兵”也折了。一个时时处处事事算计别人的人,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同情和爱护、栽培,因此不会取得真正的、巨大的成功。

一个人算得太精,凡事都以自己能否获得利益为依据来进行处理,唯利是图最后必然足以招来怨恨而告终。

因为,你算人家,人家也算你,大家都以能否获利为依据,而一件事情、一件生意的利总是有限的,馍馍只有那么大,你吃多了,人家必然就吃少了;反过来也是一样,人家吃多了,给你留下的也必然就少了。所以,一件事、一桩生意下来,总是有人怨,不是你怨恨人家,就是人家怨恨你,结果总是以不愉快告终。

这就是“时时刻刻忙算计,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的道理;也就是“放于利而行,多怨”的原因所在。

“算来算去算自己,

不如轻轻松松过一生。”

唱得好啊!

6.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都是孔子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鵩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材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如古人所言:“眼力一样的人才能看见同样的东西,听力一样的人才能听见同样的声音。德性相同的人即使不见面也会感到亲切。声气相同的人,即使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互相响应。”

韩非子说:“志趣相同才会彼此欣赏,志趣不同就会互相排斥。”

只有具有共同追求和目标的人之间才会相互支持和了解,而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者永远不会体察彼此的信念和追求。

与孔子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相类似,“道不同,不相与谋”,从“道”的本义即“道路”来说:“道不同”,即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所取的“方向”或“目的”不同,以及达到“目的”的方式与方法不同,所以,“道不同”者,是不可能在一起共事与谋的。换言之,朋友就是“志同道合”者之谓,也就是朱子所谓“以义合者也”。因为人与人之间所崇之“义”不同,所以,又存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情况,那么,像“狐朋狗友”之类是否也属于“朋友”范畴呢?

从孔子强调“君子群而不党”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来看,那种以牟取私利为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关系圈子,表面上看似乎是朋友,但是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孔子及儒家所讲的朋友是以“道义”为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类型。

所以古人才会慨叹:“知人不易,人不易知。要真正了解和认识一个人的确非易事。”

朋友是要志同道合的,志不同道不合那也只会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孟子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培根说过:“财富非永久之朋友,朋友才是永久的财富。”

真正的朋友不会把友谊挂在嘴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为了小事而斤斤计较,各自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