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
11713200000003

第3章 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态度(2)

就这样,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山里的孩子,周进华放弃了调入城郊学校的机会,默默地留了下来。不仅如此,她还动员丈夫于1993年从城郊中学调到了双流小学。

1994年9月,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实施“春蕾计划”,选择失学儿童特别集中的双流乡开办“春蕾班”,几度失学的50名女童得以重返校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的重担落到了周进华肩上。

“春蕾班”开学第一天,是周进华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50名失学女童站在操场上,她们穿着破旧,有的光着脚丫,披散着头发,用陌生的眼光瞅着周进华。周进华把她们带进教室,发现不少孩子头上、身上长了虱子,有的还长了黄水疮,手上、脖子上积了一层污垢。周老师买回洗发精、香皂、发夹、发圈,借来几个炉子、大锅,亲自烧水,安排她们洗头洗澡,教她们怎样刷牙,怎样扎好头发换上救助的新套装。然后把长疮的孩子带到当医生的父亲处免费上药。从那以后,周进华规定她们每天早晚刷牙,睡前洗脸洗脚,周末回家洗头、洗澡。后来,这些农家女孩渐渐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家住龙台村的李德琴同学,开学好几天一直独来独往,沉默寡言,上课心不在焉,常呆呆出神。晚上放学后,周老师把她带到寝室,亲切地拍着她的肩膀询问原因。李德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原来暑假中,她家房屋被山洪冲垮,父亲病故,妈妈拖着她和年迈的外公、年幼的弟弟在小棚中过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生活。所以她想退学帮妈妈干活。周老师紧紧搂着她,为了安慰她,开导她,晚上,周老师打发丈夫到别人家去住,把小德琴留在自己家里,给她讲要坚强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学业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夜深了,看着熟睡的小德琴,周老师不禁落泪,小德琴太需要关心了!她从衣柜里找出自己的衣服,连夜为她改做了两套。第二天小德琴穿着周老师为她改做的“新”衣,露出了开学以来的第一次笑容。周末,周老师还带了些吃的穿的和钱去看望了她家里人。

周老师就是这样把50个春蕾女童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孩子们有了什么困难,她都想办法帮忙。

周进华埋头深山育春蕾,为振兴山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祖国没有忘记她,授予了她各种各样的荣誉。面对鲜花和荣誉,周进华谦虚地说,作为一名教师,她只是做了自己应做的事。

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周进华选择了大山;也是因为对孩子们的热爱,她选择了大山;热爱教育与热爱孩子,在她的生命中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使她终生离不开大山。不管怎样,周进华的选择都是无悔的,因为她所做的是给国家带来希望的培育春蕾的工作。周进华是平凡的,因为她与其他教师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周进华又是不平凡的,因为她比其他的教师更好地展现了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爱岗敬业的精神。

热情,使我们的决心更坚定;热情,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强!热情,是生活的源泉;热情,是艺术的母亲;热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促使我们立刻行动、排除万难,直到成功!

不要畏惧热情,如果有人以半怜悯半轻视的语调把你称为狂热分子,那么就让他这么说吧。做教师、做班主任如果在你看来值得为它付出,如果它是对你的一种挑战,那么,就把你所能够发挥的全部热情都投入到其中去吧。

当你兴致勃勃地工作,并努力使自己的学生、学生家长、校长乃至社会各界满意时,你所获得的回报就会更多。

记得有位伟人曾这样告诫世人:“请用你的所有,换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而我要这么说:“请用你的所有,换取你对工作的满腔热情。”

接受工作的全部,不只是益处和快乐

有一位网友对教师面临的困境如此诉说:

师德,一顶光彩夺目的高帽;课堂,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作业,勾叉间细数着无奈;评价,无法拒绝的教育之重;家长,期望厚重如山;职称,疼痛的阶梯;培训,花钱买罪受;假期,读你千遍没味道;福利,多多益善梦难成;科研,想起来总是那么遥远……

的确,今天做教师的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当教师真难!

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备课、批改作业、后进生转化、课外辅导等教学工作之外,还有指导课外活动、节假日的各种补课、竞赛辅导、公开课与优质课评选、科研论文撰写,还需要学微机、评职称,可以说任务繁重。而班主任工作更让人难以想像:学生的健康医生、收费会计、安全第一责任人、学生衣食住行的父母……如此超负荷工作,教师又有多少时间进行学科研究与提高教学艺术呢?

新课标的出台,初衷在于解放教师,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命力。而现行评价体制并未与新课改接轨,高考依旧是指挥棒,部分学校本着“一张试卷定终身”来评定老师,把教师成绩捆绑在学生的分数上,给教师巨大的精神压力。可怜的教师只能既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又必须保证应试排名不能落后,教师的身心怎么能承受?

以上困境,让教师以“蜡烛精神”要求自己,姑且承受,可让教师难以忍受的是现在的孩子及社会的期望值。

应试教育禁锢学生的思想,侵犯学生的权利,于是,进行应试教育的教师成为千夫所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开始质疑、不满、甚至谩骂,仔细一想,是教师乐于搞应试教育吗?老师为了学生的“应试”不输于人几乎焦头烂额!

现在的孩子,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已学会随时随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学生不能吵,不能骂,不能打,不能罚站,不能……诸多的不能,让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无可奈何,出现了教育的尴尬!而且教师训斥学生时脸上还要尽量带点笑容,语气还要尽量温柔一些,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将成为被投诉对象,甚至成为新闻媒体焦点!

教师工作,如果家长不理解,社会不认可,更是教育的悲哀。学校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要开展许多活动,可一些家长不仅不配合,反而认为老师在“作秀”、在玩“花头”、在浪费学生读书时间!家长、社会怎么不明白学校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大力配合?

诚然,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这只是个别,可凭什么要让兢兢业业没日没夜浇灌着祖国花朵的教师们承担一些骂名?

……

以上这位教师的心情我理解,做教师和班主任的苦衷我也明白,但我仍然想说的是:这世上并非只有做教师这行是如此的艰难。每一种工作都有它的辛劳乃至心酸之处。

体力劳动者,会因为工作环境不佳而感到劳累;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工作的普通管理者,会因为忙于协调各种矛盾而身心疲惫;居于高位的企业领导者,背负着公司内部管理和企业整体运营的压力。你无法想像一个总经理说:“我只想签几个字就领高工资,至于公司的年度利润指标,这需要承担太多的压力,我受不了。”

不可否认,人都有趋利避害、拈轻怕重的本能。若接到搬钢琴的任务,多数人会自告奋勇地去拿轻巧的琴凳。但我们是在工作,不是在玩乐!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必须接受它的全部,而不是只享受它带给你的益处和快乐。就算是屈辱和责骂,那也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如果说一个清洁工不能忍受垃圾的气味,他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清洁工吗?如果说一个推销员不能忍受客户的冷言冷语和脸色,他怎能创下优秀的销售业绩呢?

受不得一点累,吃不了一些苦,忍不了一些白眼和指责,又怎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呢?

只想享受工作的益处和快乐的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人。他们在喋喋不休的抱怨中,在不情不愿的应付中完成工作,必然享受不到工作的快乐,更无法得到事业的成功。

励志大师阿尔伯特在他的书里写过这样一段话:“那些在求职时念念不忘高位、高薪,工作中却不能接受工作所带来的辛劳、枯燥的人;那些在工作中推三阻四,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人;那些不能不辞辛劳满足顾客要求,不想尽力超出客户预期提供服务的人;那些失去激情,任务完成得十分糟糕,总有一堆理由抛给上司的人;那些总是挑三挑四,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这不满意那不满意的人,都需要一声棒喝:记住,这是你的工作!”

记住,这是你的工作!我认为,应该把这句话告诉给每一位教师和班主任。不要忘记工作赋予你的荣誉,不要忘记你的责任,更不要忘记你的使命。坦然地接受工作的一切,除了益处和快乐,还有艰辛和忍耐。

心中常怀责任心

许多人都看过这个故事:

乔治做了一辈子的木匠工作,他因敬业和勤奋而深得老板的信任。年老力衰,乔治对老板说,自己想退休回家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之乐。老板十分舍不得他,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决,不为所动。老板只好答应他的请辞,但希望他能再帮助自己盖一座房子。乔治自然无法推辞。

但此时乔治已归心似箭,心思全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的水准。老板看在眼里,但却什么也没说。等到房子盖好后,老板将钥匙交给了乔治。

“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他一生盖了那么多豪宅华亭,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同样一个人,可以盖出豪宅华亭,也可以建造出粗制滥造的房子,不是因为技艺减退,而是因为失去了责任心。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一直有杰出的表现,就必须在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让责任感成为鞭策、激励、监督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在工作中没有丝毫的懈怠。

优秀的教师从来不会推卸他所肩负的责任,相反,会把责任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缺乏责任,教育便少了良知。

富有责任,教育才会有深度。

梁启超先生说过:“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惟一的趣味,更不消说了,一个人若是在教育上不感觉有趣味,我劝他立刻改行。”我也曾看到过一篇短文,说: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学生你没法选择,就像你没法选择你的父母一样;假如一生中能遇到一个很好的老师,你是幸运的,遇到两个好老师,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的我,为什么不努力当一个让学生感到幸福的老师呢?那就要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真正成为一名好教师!

正如林崇德教授所说的:“大中小学教师都要有爱的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却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虽然林崇德是知名的大学教授,而我们只是中小学教师,但他对学生的这种无私的爱难道不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敬佩和所要追求的吗?由此,我想到,大学生、研究生需要爱,我们每天面对的中小学生正处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期,正处在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初级阶段,犹如荷叶上脆弱的露珠,不是更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和爱吗?不可否认,我们的老师是爱学生的,但我们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微笑着鼓励还是狠狠地批评?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是心平气和地交流,还是暴风骤雨似的抨击,抑或是请来家长一起“教训”?当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我们是循循善诱地引导,还是置之不理?当学生心灵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是用爱心抚慰他脆弱的心灵,还是高谈阔论一番大道理?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爱在细微处”——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应该遵循的准则。

有了爱心,就会很自然地生出崇高的责任心。在责任心的驱动下,教师必然会严于律己,追求工作的高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也一定会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会灵活多样,处理问题的效果也会好得多。

有了责任心,对待学生就一定会像林崇德教授那样“爱在当严处”。林教授常对学生说:“我的恩师是怎样培养我的,我就怎样培养你们”。他爱学生而严格要求学生,并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淡泊名利、廉洁从教,坚决反对学术腐败。在学术研究中,他尊重原始数据的积累,从不弄虚作假,使他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同他的人格一样高。他要求学生不能抄袭别人的成果,不能随意更改任何数据,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把做人与学业发展结合起来,吓跑了那些想在文凭上蒙混过关的学生,招来了一批在学术上和道德上都严格要求自己的良才。正是由于他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在学生“做人”上严格要求,在做“学问”上严格要求,在思想上和生活上无微不至,他才深得学生的爱戴,才培养出大批“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这使我不由得联想到我们许多中小学教师也信奉着“严师出高徒”的信条,对学生严厉有加而关爱不足。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这是恨铁不成钢”、“这都是对你好”是否真正达到了“爱”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不惜牺牲业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布置大量的作业,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为了将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铃响了还在喋喋不休,连课间的10分钟也不放过;在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时候,回敬一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义正词严”地说“为什么总是犯这么低级愚蠢的错误!”试问,这样的“严格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假如我们口里喊着爱学生的口号,实际上干着摧残学生的事,又怎能想到对学生实施“跟踪服务”呢,又怎能想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呢?

爱心和责任心联姻,催生的是不甘落后的上进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则不打自垮。对一个人来说,“科学素质”可作强身之道,而“人文素质”当是立身之本。对于一个具有爱心、责任心和上进心的老师来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都应自然地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