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
11713200000004

第4章 做进取者(1)

生有涯而学无涯

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会像车子、房子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折旧。这绝非危言耸听。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比如,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来的优势便不复存在。

在人才济济的教师行业,思维活跃、能力超强的新人或者经验丰富的业内资深人士不断涌进,可以说,你每天都在与上千万人竞争,因此你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增进自己的竞争优势,学习新知识并在教学当中学到新的技能。也就是说,如果你停止学习,那你将无法永远保持优势,甚至失去立足之地。

程实是某中学一名优秀的老教师和老班主任,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她却一直坚守在那里。

日常的教学她很投入,这几年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改革进展较快,要求老师既要有专业所长,又要知识广博。她感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储备不够,因此,课余有空,她就去找一些教学方面的书来看。因为她是初中毕业,在教课的过程中常感到力不从心,常常被一些新知识所困扰。每到这个时候,她都会认真地向别的老师请教。工作之余,她还经常找各种机会出去进修,以便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程老师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在于,当她已经是同行中的优秀者时,她没有自满,而是选择了继续学习,使自己的事业再攀高峰。无论是在教学生涯的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稍有停歇,把工作视为学习的殿堂。你的知识对于你的职业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你必须好好自我监督,别让自己的技能落在时代后头。当你的工作进展顺利的时候,要加倍地努力学习;当工作进展得不顺利,不能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那就把学习的分量加倍吧——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学习”是让我们能够为自己开创一番天地的利器。当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超越以往的表现,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如果沉溺在对昔日以及现在表现的自满当中,学习以及适应能力的发展便会受到阻碍。不管你有多么成功,你都要对教师生涯的成长不断投注心力,如果不这么做,工作表现自然无法有所突破,终将陷入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境地。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所从事的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事业。要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如一地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永无止境的知识和精神力量。

教师自身的提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是教师工作的需要。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作为教师,应该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不断充实知识,更新观念,拓宽认知领域,终生学习,学习终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

如果你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就立即行动吧,千万别拖延,也别以没时间为借口。就像一句古谚所说:“你的船要是有了破洞,就花点时间补好它。”否则,一处缺陷抵消了许多长处,功亏一篑,会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

厚积方能薄发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题为“年青苏维埃人的道德理想”的观摩课。区训练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处的视导员出席了这堂课。这堂课上得非常出色。原来教师们和视导员打算在上课的过程中做一些笔记,以便课后提意见,但最后他们都忘记做笔记了,因为他们和学生一样,屏息坐着,听得入了迷。

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说:“是啊,你把心交给了学生,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

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实验室的准备,则仅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的准备,才有了一节节课堂中的精彩绽放,所谓“厚积方能薄发”。同理,名师,都不是天生造就的,也不是一朝可成的,而是靠长期不懈努力的“厚积”。名师是干出来的,是一步一步从基层走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更不是包装出来的。教育专家龚春燕先生在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穷在一个领域,自有深井可专’。研究学习科学18年,心无旁骛,不管外面多么喧哗,或是研究多么枯燥,我一直都坚信,坚持下去,总有结果的时候。”而且,真正的名师是在挫折和打击中磨炼出来的,要有“面对赞扬,浑身不自在;面对批评,异常冷静”的心态。

厚积,得靠持之以恒的行动。“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自己爱读书,也影响学生热爱读书;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喜欢思考,喜欢写作。他把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都记录下来,所以最近几年,他连续出版了12本专著。别人都很奇怪,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要得益于他长期勤奋的积累。而重庆名师陶兴模在谈到中学教师科研这一问题的时候说道:教学写详案,坚持下去,思维就会清晰化,可以说,科研是从坚持写详案开始的。

厚积,还得留心身边的点滴,所谓“泰山不辞小让,故能成其大;江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镇西的十余本专著,都是教育教学生活中点点滴滴思考感悟的汇集。对于一些教育问题,很多人只是在谈,而他则是写下来,所以说专家都是从长期的生活点滴中成长起来的。朱永新曾说: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记录自己经历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把这一粒粒“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重庆名师陶兴模在谈到科研思路时,也很强调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

一是留心学生问的问题,尤其是优秀学生问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所以,教师得建立一个问题库;我的第一篇文章便是从学生的问题切入而成的,即《利用抛物线的切线性质解题》。二是学科内讨论甚至争论的问题,只要争论的结果没达成共识,这一争论问题就可能成为科研的思路、论文的来源。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疑难问题。四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的问题,如《差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就是从学生的谈话中获得启发的,最后该文获重庆教改二等奖。

总之,要想成为优秀的班主任,要想成为名师,就应加强阅读积累和思考积淀,特别是阅读积累。据说,一个人吃什么,他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个人读什么书,他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长相。人的长相在15岁以前也许应该由父母负责,但是,一个人到了15岁以后,他的长相应该由自己负责,他应该开始负责培育他的精神长相。人的精神长相虽然并不完全来自日常阅读,但日常阅读却构成了人的精神长相的基本元素。真正的日常阅读对任何课题研究都是重要的,但它本身并不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的研究课题。也正因为日常阅读所隐含的这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它才对人的日常生活构成有深度的持久的影响,最终达到薄发的教育状态。

在创新中创造教育的精彩

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当有人问他如何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时,他的回答是:

“没有别的诀窍,因为我整天想着去发现。”

牛顿的这句话,实际上说出了所有创新者的核心秘密:要取得成功,首先就必须让创新成为工作的主旋律。

可是,一提到创新,我们很多老师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畏惧感,认为那是朱永新、李镇西他们干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什么是探索创新?张群力老师如是说:“学无定法,教可择法,亦可创法。”这里的法没有定论,可以是一种新颖的解题方式,可以是一节独到的课堂设计,也可以是一次与学生别开生面的谈话。只要你的心中有学生,有了创新的勇气,想要铸造教育的精彩,你便可以真正理解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我们先来看一个普通教师的创新故事:

中国创造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科技教育协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理事。我们很难将这些头衔与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中原油田油建第一小学科技课教师杨建庄。15年来,他辅导学生完成创造发明2600余项,其中180多项获市地级以上发明奖,两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他编写了180万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和《创造活动课》教材,研究发明了360多件教具,50多篇论文在省部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有34篇获奖。他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创造教育实验与研究”中,有两项子课题分别获国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杨建庄老师还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凝聚了杨老师无数的汗水和心血。

杨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他的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为了寻求提高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杨老师刻苦研究了国内外大量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基一强化五阶段”教学模式。经有关部门论证后认为,该模式有利于学生智力激活度和创新主动性的提高。在实验教学上,他创见性地归纳出“脑力振荡、开放想像、形象分合、发散集中、探究研讨”等教学策略和“民主和谐、成功激励、求异求优、延迟判断、积极评价”等教学原则,构建出了“三维同步增长创造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杨建庄每年带新生时都要对他们进行科技“启蒙”: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纺织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电机、电话机、电动机带来了工业革命的飞跃;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的问世,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杨建庄总是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当学生已完全被吸引,他忽然“峰回路转”、“本世纪能源、交通、环保等方面的研究项目,有的只完成一半,有的才正式列出课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们壮志凌云,异口同声地回答:“靠我们这一代来完成!”杨建庄深知通过科技启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仅仅是培养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杨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活动课堂上,杨老师拿着蝴蝶标本问学生:“用蝴蝶的形状设计什么物品?”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蝴蝶形发卡、蝴蝶形钱包、蝴蝶形书包、蝴蝶形扣子……”杨老师又拿着一枝钢笔问:“钢笔同哪些事物组合能增加新的功能?”同学们回答:“同圆珠笔组合可成为两用笔,同握笔器组合能迅速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同电子表组合可以计时,同大字笔组合可写大小字,同涂改笔组合写错字可立即改正……”杨建庄正是通过这种启发性的提问,逐渐把学生引入发明创造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