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
11713200000024

第24章 思考比知识更重要(2)

这是一则笑话,世界上恐怕还没有这么笨的人。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听到有人抱怨“没办法”,实际上并非没办法,而是没有努力想办法、找办法。这样的人不比笑话中的妻子聪明多少,因为他们只是逃避问题,而没有意识到办法总比困难多,有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你认真思考,一定能想到克服困难的办法。

我们可以历数人类历史上的诸多壮举,如中国人建长城、苏联人发射航天飞船、美国人登月球等,其中遇到的困难何其多,但最终都一一解决,顺利实现目标。再大的困难最终都能被我们战胜,而能否战胜困难,关键在于你能否勤于思考、勇于进取,努力寻求解决办法。

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同样应该如此。

曾在网上看见过一个帖子,这是一位网名叫晓风的班主任老师发的。

春是班里有名的大眼睛男孩,所有的老师来上过课,都没记住他的名字,却记住了他的大眼睛!今天,我又拿到了春的听写本,看着他的那些被“十二级台风”刮过的字,我真是越看越晕!没办法,只能改吧!改了一个,实在看得我头晕!我轻轻地叫了声:“春!”他大眼睛愣愣地看着我,一眨不眨!我摸了一下他的头说:“春,你把这些字擦一擦,改一下,把那些被风吹倒的字扶起来,好吗?”他眨了一下大眼睛,点点头说:“好!”不一会儿,他来了,拿出作业本,我打开作业本一看,那些被风吹倒的字还是一如既往地躺在那儿,惟一的改变就是他的作业比刚才脏了许多!唉!看着他的大眼睛,我真的毫无办法了。

真的毫无办法了吗?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位资深班主任对此问题的回帖。

晓风老师的这个案例给人的印象是:这孩子“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而且只有这一种可能性。于是老师就只能“一声叹息”了。

我承认有这种可能。不过据我的经验,还有许多可能性。

也许他眼睛有毛病,看字“以斜为正”。

也许他虽然能看出自己写的字是歪的,但是习惯了,一时改不过来。老师要求他都改过来,超出了他的能力。

也许,他若努力控制自己,本可以把这些字都改过来,但是他没有如此意志力,坚持不下来。他懒。我们可以说懒是态度问题,但是也可以说是能力问题——他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孩子没有这种能力,你提要求是没有用的。

还有一种可能说起来更不可思议,但是我确实见过。那就是他其实“并未听见”老师的要求,或者“并未听懂”老师的要求。“未听见”属于注意力问题,有些孩子会瞪着眼睛专心致志地看着老师,而完全没听进老师的话,然后他就习惯性地点头。你以为他答应了,其实他都不知道答应了什么。这叫做“信息丢失”,是常见的心理现象。晓风老师让他“把那些被风吹倒的字扶起来”,这是一个比喻句。老师也没有做个样子。孩子是否真的听懂了,我也怀疑。

我若遇到此种情况就不急于叹息。我换个说法试试,我让他先只改几个字试试,我给他做个样子试试,我再提几个别的要求看他能不能听进听懂,我问问他的家长,这孩子写字歪是怎样形成的……

总之,我用更多的精力研究他,而不急于要求他达到我的满意。我首先做思考者,其次才做管理者。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后来晓风按照那位资深班主任的思路去开展工作,果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见,没有管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管用的方法。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上许多一时无法解决的困难,但只要你坚信“办法是想出来的”,针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一定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如果畏惧困难,不肯正视困难,就会像鸵鸟一样,遇到敌人就将头埋入沙堆中,以为看不到敌人,敌人就不存在了。这种“鸵鸟心态”是最要不得的。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怕麻烦”或“逃避责任”的心态,要排除这些不良心态,班主任应通过平时多学习和训练,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自信心。这是解决困难的第一关。例如,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应该以更强的自信心去对待它,并坚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你要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暂时的小挫折,只有当你半途而废的时候才是你这一辈子最大的挫折。这样,经过不断磨炼,你的自信心慢慢地就会得到加强。

第二,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强应变能力。认识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来培养。换句话说,大量学习各种应对问题的办法,将会使你在以后面对困难、处理问题时,可以“驾轻就熟”。不断地学习和总结,

可以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积极的态度。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积极迎战,设法克服困难,取得成就。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积极的态度至关重要。你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将80%的注意力及时间放在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只用20%的注意力在问题的本身,并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要回避问题,凡事都不要说“没办法”,而要积极的思考。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凡事都有解决的窍门。关键在于肯动脑筋,只要肯动脑筋,努力思考,办法就会浮现出来。

学会“换位思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们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坏主意: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就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家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孩子的尊严。

在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常常需要处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这就是我要说的“换位思考”。这种反思方式能很快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帮助我们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世故”、“圆滑”,讲起话来“三分是真,七分为假”,有的甚至是满口谎言。因此,一般来说,班主任对这类学生比较反感,甚至恨之入骨。

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说谎呢?我们不妨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这种行为:(1)是由于某种原因,为逃避责罚,不愿或不敢说出事实真相。如学习成绩差,做了不应该做的错事,谈话的对方是家长或是教师比较专断,这时,学生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2)是当时情况对自己十分不利,如果说出真话会危及到自身利益,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3)是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而说谎;(4)是为了讲“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而说谎;(5)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表扬而说谎。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育者要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正确地对待学生的说谎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学生说谎;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事实真相采取相应的方法来阻止学生说谎,引导他们讲真话,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同样需要“换位思考”。

比如,学生总是喜欢新奇的东西,总是想拥有一份别人所没有的东西,去炫耀。每当看到别人的新东西时,自己就会萌生拿过来先玩玩的念头,玩过后又不想还给人家。于是,在别人不在时,悄悄地把东西拿过来欣赏。事后,有学生举报到班主任那儿。按照常规,班主任肯定要训斥那位拿别人东西的学生。可是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有时还有负面影响。为此,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原因,并且尽量把影响降低到最小化,一方面保护学生的自尊,另一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学生共同谈谈“随便拿别人东西,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同时,帮助这位学生向东西的主人借过来,让他过把瘾,以消除他对新东西的神秘感。

有位班主任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我班兴起了玩溜溜球的游戏,学生A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没有钱买溜溜球,正好学生B带了20元钱打算买工具书,被他看见了,他利用下课的机会把学生B的钱偷去了并买了溜溜球,虽然有同学给我提供了线索,我也注意到他的表情变化,但我仍然不露声色,请全班同学一起帮助找一找。课后,我利用叫他订正作业的机会与他悄悄地谈了一会儿,并从他的角度分析没钱的困窘,教育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养成克制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请老师帮助向同学借来玩,而不是偷拿别人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动员他把剩下的钱交出来。另一方面,我与学生A的家长取得联系,请他们做好他今后的教育工作。

最后我向全班同学宣布,我在学生B的作业本里找到了20元钱。这一善意的谎言,既排除了同学们对他的猜疑,保护了A的自尊,又达到了教育他的目的。经过这件事以后,我发现他不仅比以前更遵守纪律,而且学习也认真多了,在校举行算24点比赛中,他还获得了一等奖。

这个案例再一次印证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我们使用“换位思考”,那就是学生的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