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
11713200000025

第25章 思考比知识更重要(3)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总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学生退步了,教师不应一味地责备,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问题,了解学生退步的原因。如果是学习退步了,应查找是对知识的理解有困难,还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而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地走出学习的沼泽地;如是其他原因退步了,作为班主任不妨协助科任老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探索,真正的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进步。

“换位”思考的实施,需要班主任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热爱,需要班主任持之以恒地耐心和细心,需要班主任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更需要班主任多些理解、宽容,这样的教育会更有成效。

写作是一种好方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教育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和实践基础。”

教育写作对教师来说,是一扇思想之门、一扇智慧之门、一扇教育科研之门,教师一旦走入这扇门,就能一步一步走向宽广,走向成熟,走向顶峰。

我们先来看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一篇文章:

取得博士学位后,我在成都市教科所工作了一年多。之后,我重新回到了校园,来到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任教。一到学校,我便提出要求:“我希望能够担任班主任!”很快,我如愿接手了高一年级的一个新班。日子一下回到了从前:我和学生一起早读,然后是备课、上课,找学生谈心,接待家长,批改学生作文,看学生随笔……每天的生活平凡、琐碎,忙碌而又充实。我每天都在实践着、思考着、感动着、幸福着,同时每天坚持写作。说实话,我是带着“新教育”之梦重返讲台的。“新教育”实验致力于造就反思型的教师,写作便是反思的形式之一。

从2004年8月30日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开始恢复了写班主任日记。我写的的确是“日记”——除了星期日,我每天晚上都把当天的教育过程忠实地记下来,少则三五千字,多则上万字。一个学期下来,竟然写了60多万字!这60多万字所展示的,是我每天“原生态”的教育现场和真实的教育感受。我把这些日记命名为“心灵写诗”。按我的理解,理想的教育就是教育者用心灵在学生的心灵中写下心灵的诗篇。我一边写,一边贴到网上。于是,每天都有若干网友读我的“心灵写诗”。

曾有网友问我:“天天写这么长的日记,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真佩服你的毅力!”是的,在旁人看来,我似乎是很有“毅力”的。坚持读我日记的网友们可以作证,我的每一篇日记几乎都是在当天完成的。当然,不止一次是在午夜才写完的,上传到网上已经是次日凌晨。我不觉得这需要什么“毅力”,因为这是我本身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再忙也要洗脸、刷牙一样。难道每天坚持洗脸、刷牙还需要毅力吗?

写这样的日记,并不像有的老师想像得那么“累”、那么“苦”和那么“坚忍不拔”,因为用文字记录自己和学生每一天的成长,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注意,我在这里没有说“有意义”而是说“有意思”。“有意义”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但首先要“有意思”。你可以想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边回忆着当天发生的事,一边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此时,我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之河原来是这样有韵、有味、有声、有色地从指尖流过!我和学生那“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水连同无数朵晶莹的生活浪花,会因为我的日记而永远地“凝固”下来。若干年后,我们共同品味这些文字,便会回到那一个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学生会因此而青春永驻,我会因此而生命不老。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吗?

如果说我的日记生动形象、“可读性强”,那首先是因为教育过程本身充满了魅力。我在写日记的时候,一直遵循一个原则——绝对真实。无论是对班集体建设的宏观策划,还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引导,我当然都有明确的教育意图和期待;但对于教育过程的客观走向,我不预设任何理想的结果。换句话说,我在写日记的时候,只看“当天”发生了什么,便记录什么。我绝不为了主观愿望达到什么教育效果,通过编造提前埋下什么“伏笔”,或者作一些什么“铺垫”;也不为了前面的“伏笔”或“铺垫”,人为地在后面来个什么“呼应”。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跌宕起伏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惹什么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这里的“悬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的难题”。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无穷魅力。

我忠于每一天的教育现场——真实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气氛等,同时也忠于每一天的教育感悟——真诚的反思、剖析、体味、感动、喜悦、困惑、焦虑等。我这60多万字的日记所记录的120多个“生活横截面”,成了一部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青春诗剧”。

大自然的季节继续有序地轮回,日月星辰继续默默地运行,青春的花朵会继续绽放在永远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生命的翅膀会继续从容而磅礴地拍打着事业的天空。还有无数我预测不到的精彩或平淡的故事、欢乐或悲伤的细节、情理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奇迹”在前方的驿站等待着我。因此,我的日记会一篇一篇地写下去,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精彩瞬间。班主任朋友们,用你手中的笔记录下身边的事吧,那样你会永远与青春同行!

我们说,教师要做有“思想”的人,不要做人云亦云的鹦鹉,“名师”大抵都是有思想的人,他们的思想源于何处?

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在我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砥砺石,写作是教师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你必须承认,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写作的好处在于强迫人静下心,“将自己朦胧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感受、体验明晰化,对零星、残缺的思想片段进行修正、补充、发展,使其相对完整化和逻辑化,将纷乱无序的思想系统化、有序化,将原发的、处于相对粗糙形态的思想、情感、感受、体验、心理外化为精美的语言与结构,呈现为一种文化”。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思考之马奔跑起来,起初还能控制,还知道方向和周围环境,随着渐行渐远,就必然顾了后边忘了前边,惦记前面又无法继续深入。这个时刻,只有拿起笔来,一路走下去,一路记下来,边走边记,等回过神来,纸上文字便是这趟思考之旅的见证和收获。真正的写作不是信马由缰的记录,它必须充实而严谨,清晰而精致,于是写作的过程必然促进写作者阅读更多的书籍,查证更多的资料,以求证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又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写作是思想最外显的痕迹表露。所以有人说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你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糊涂蛋,那么你就得拿起笔来,而不是和他人争个面红耳赤;你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相思者,那么就请你用文字来证明你的儒雅、你的智慧。中国历来崇尚的君子是“纳于言而敏于行”,不要你巧舌如簧,要你把事做出来。对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来说,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把你的思想写出来,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让人捧着,看得见摸得着,心服口服。

或许,我们不会形成某个教学流派,但我们至少不能忘记雨果“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的良言。或许,我们不会创立某种教育学说,但是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生产上,而非物质生产。写作是精神生产的最重要的确证,离开写作,教师的精神就失去了一种存在的见证。德国人把一生要做的三件事列为盖一栋房、种一棵树、写一本书,写一本书,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精神确证。有人说:“一个奥运冠军要是没有写出对运动生涯的独特感悟,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要是没有留下一部‘兵法’,一个著名的演员要是没有带出有造诣的学生或形成自己的演艺理论,那是多么遗憾的事!语言是存在的家,人类的进步、知识的积累、文明的创造、文化的积淀,主要就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以文字的创制来体现的。”那么,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把自己的教育故事、经验或思想形成文字,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一个精神的家,那不只是遗憾。陈桂生教授说:“教师劳动所提供的,是劳务,不是产品,并且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属于‘社会产品’,是在许多教师和不是教师的人们影响下自我努力的产物……多数教师的个人辛勤劳动成效被湮没在‘社会产品’之中。”班主任们,拿起笔来吧,一个人如果习惯湮没,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愿意,你手中的笔谁也无法夺走。

此外,就现实生活来讲,一个人能在多大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证明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写作就是在努力地开拓自己发表言论的渠道和空间。写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使你获得报刊上的发言权的同时,还获得生活中的发言权。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生活就是这样。

经典教育语录

?瘙嚔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瘙嚔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瘙嚔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