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你是在做牛做马,还是做主管
11692300000026

第26章 别指望人人自发自觉,问责与监督才是硬道理(2)

副总听完李明的讲述,连续问了李明三个问题:“你在把工作交给陈小北的时候,有没有考虑陈小北是否具有胜任这项工作的能力和经验?你有没有说出你对陈小北的期望?有没有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

李明说:“我觉得陈小北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但实际上他以前没有负责过这么大的项目,另外,我并没有告诉陈小北我对这项工作的期望,但我认为他明白对他的工作期望。”

副总笑着说:“你认为的并不等于事实,我建议你同陈小北交流一下,了解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并且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给陈小北提供指导和建议。”

后来,李明与陈小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他的帮助下,陈小北顺利地完成了局域网技术修正的工作。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分配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管理者也不是天生就会分配工作的。要想做到有效地分配工作,保证人人有事做,而且把事做好,保证事事有人管,而且把事管好,管理者要牢记这样四点:确定什么工作要交给员工去做;选定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确定工作完成的期限、条件和方法;检查下属的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和评价员工的完成效果。

最后,根据员工完成的效果,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许多情况下,管理者“奖励”下属的往往是更多更重要的工作,因为事实证明他很能干,因此,把工作交给他管理者很放心。但这种做法对员工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在加重负担的同时,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酬劳。因此,除非给员工相应的奖金激励,否则,“奖励”员工更多的工作这一情况应该尽可能避免。

4,360度评估,对员工进行客观考核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不管有无制度,经营上总是要经常对人进行考核;如果缺少对业绩、能力的制度性考核,我们只能依赖一线监督者的意见做出人事安排,稍有疏忽,稍有不注意就会出现不平、不公,导致不满,损害士气和效率等。所以,有作为的经营者都会采用人事考核制度,努力对员工的能力和业绩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经营之神的话告诉我们,企业不仅需要绩效考核制度,而且需要客观性、权威性强的绩效考核制度,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不公、不平,避免员工产生不满,损害士气和效率。不信,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甲和乙通过招聘,同一批进入一家销售公司,两人各有不同的工作方式,但把营销工作做得都很出色,两人在企业里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两年后,两人通过绩效考核,分别被提拔为部门的业务经理。

一次,公司为了扩大业务范围,需要一位地区销售经理。对这两人来说,这都是一次不错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他们都递交了申请。但是到底让谁去呢?领导感觉很为难,因为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甲和乙不分伯仲,表现都很出色。

领导想当然地认为,让谁去当地区经理,另一个人都不会有意见。于是,他根据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虽然评估一番,走了一个过场,就让关系与自己较好的乙担任地区经理。结果,甲很想不通,他认为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客观公正,让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他提出了辞职。公司极力挽留,但无济于事。

客观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保证公平公正的最佳手段。如果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有问题,比如:不够公平,不够客观,某些条款让人难以信服,那么考核出来的结果肯定不被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绩效考核就会失去权威性,变成一个制造不满和怨气的东西,对企业的危害是相当大的。上文案例中,因为绩效考核制度不具备客观性,直接导致员工愤然离职,使企业失去了一个优秀的人才,真的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俗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奖励是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重要筹码,惩罚是鞭策员工进步的直接利器。只有通过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才能促使员工全力以赴地为企业工作,也才能在绩效评估中获得他们想要的结果。有这样一段对话:

A企业的老板问B企业的老板:“为什么你们的促销员、业务员和区域经理一个个都是拼命三郎,而我们的员工个个都像寺庙里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B企业的老板回答说:“因为我们的员工只要努力工作,创造了业绩,他们一辈子的饭菜都解决了,而且很丰盛;而你们的员工再怎么卖力,也只能得到一顿丰盛的饭菜。”

B老板的话一语道破了绩效考核的意义:那就是没有激励,就没有业绩。要想员工有业绩,就要给出令员工心动的激励。否则,员工也不会为企业拼命。所以,建立清晰具体且公正客观的绩效评估机制,对激励员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考核制度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呢?

考核指标一定要科学。相同的岗位有相同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因此,应该适用相同的考核条款,而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应有相适应的考核条款。所以,考核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体现在于,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置具体的考核指标。

考核人员必须保持公正。绩效考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于负责考核的人员要求很高。公司在选择考核人员时,要选用业务能力强、为人正直、能坚持公道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不仅如此,还应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考核的内容、方法、标准等关键的指标,确保他们能够严格按照要求来实施绩效考核。为了避免考核人员在绩效考核中出现不坚持原则、乱打分的现象,公司还应对考核人员进行监督和回访,一经发现一定要严格处罚。

要想考核制度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三是考核的方法要多样。要全面了解员工的工作效果和工作业绩的真实情况,多途径的考核方法尤为重要。日常考核中往往以看资料、查数据为主,一些工作真实情况很难掌握。所以,在工作业绩考核中,要集思广益,多采取一些好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考核。

5,时常做一下员工满意度调查

员工满意度调查,听起来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肯去做的人,凤毛麟角。《财富》杂志曾经对世界范围内不同规模的公司进行了一番调查,结论是只有16%的公司会认真贯彻这一行动并使之制度化,而且公司规模越大,这项工作做得越是到位。

这个结果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小型公司一般人员流动性较高,对员工的保留度相对较差,而大公司的人员组成相对于小公司来说更加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公司更加乐意做员工满意度调查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这种看法同时也是一种误区。管理学上有一种“马太效应”,意思是你已经得到的,会得到更多,而你失去的将会失去得更多。员工满意会降低企业人员流动率,增强企业凝聚力。满意的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形成对企业的心理依赖,不会轻易离开,因而员工满意度高的企业人员流动率是比较低的,凝聚力很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

孙总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企业文化非常满意,他觉得自己的管理还是相当人性化的,各种制度订得也非常有弹性,从各个部门经理那里反馈来的信息,也让孙总越来越坚定自己的观点。但是每次他去办公室的时候,总是觉得员工士气不是很高涨,大部分都是一脸疲惫。孙总很疑惑,但是当他把员工叫出来询问时,每次得到的回答却是:各方面都很满意。孙总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于是孙总私下去了一家咨询公司,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结果得到的答案却异常简单:做个调查问卷。孙总觉得这根本就是敷衍,自己亲自问过的,难道还不如一纸问卷有效?但是这毕竟也算一个方法。于是,孙总委托咨询公司制作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给员工们发了下去,结果出人意料,员工对公司现行的政策满意度极低。孙总觉得很诧异,赶紧去咨询公司制定了一份详细的问卷,这次结果更令孙总吃惊:有的员工觉得某主管太死板,有的觉得弹性工作时间看似很不错,但是实施起来效果很差,有的抱怨该有的福利没发下来。

孙总立即下令召集中层领导开会,在会上布置了调整,改革措施,任免干部,并迅速将会议结果执行并且公布。接下来的几个月,孙总一直亲自监督,并且经常做调查,公司士气渐渐有了好转。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领导,不可能逐一接触到每一个员工,更不可能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员工的状况。但是员工是企业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没有好的员工,不可能有好的企业。而领导不可能时时刻刻和员工在一线,所以将员工满意度调查制度化,对企业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归根结底,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一个较低的生态圈里,所以时常做一下员工满意度调查,并将之规范化、制度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种价格低廉而且有直接效果的行为方式,掌握好这一利器,能让工作事半功倍。

公司的制度是人制定的,而人的思维和视野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难免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因此,制定的制度就难免存在漏洞。这时候,是死板地执行制度,并美其名曰“按制度办事”?还是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制度,必要的时候放弃错误的制度,采取合情合理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呢?答案一目了然。

当然,如果制度本身没有任何问题,那么当员工违反制度时,管理者理所当然地按制度处理。但是要注意的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执行制度的时候,管理者还需照顾员工的感受,尽可能地配合以情感人的管理手段,让员工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

西洛斯·梅考克是世界第一部收割机的发明者,也是美国国际农机商公司的创始人,被人称为企业界的全才。在他几十年的企业生涯中,他历经几次起落沧桑,但最后他都以超人的素质昂首挺过来。作为公司的老板,梅考克手握大权,但他从不滥用。即使员工违反了公司的制度,他也能在严格处罚员工的同时,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这种做法既维护了制度的威信,又不伤害员工的感情,十分高明。

严格地说,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管人,而是“安人”。既然是安人,就要让人心服口服,没有怨言和不满。执行制度虽然很重要,但是制度之外的事情,影响也非常大。因为人是感情动物,顾及员工的感情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

当员工违反制度,面临严重的处罚时,管理者别忘了给员工精神安慰。当员工生活中有困难,即使他违反了公司制度,管理者也不能坐视不管。如果管理者能够像梅考克那样,既能坚持按制度办事,又能灵活地处理与员工的关系,尤其是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那么就很容易让员工信服。

6,杜绝下属只报喜不报忧的行为

很多人在向领导汇报情况时,喜欢浓墨重彩地讲成绩、讲好事,对于问题与错误,往往轻描淡写,甚至干脆不提。这种做法不仅会妨碍领导者了解真实情况,影响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还会错失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的良机,使小问题变成大危机、大灾难,给公司造成严重的损失。在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德国摩登公司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

一线员工发现公司的大客户跳出了合同,马上给主管打电话汇报:“主管,不好了,公司的大客户丢掉了,这直接影响我们的效益啊!”

主管淡定地说:“慌什么啊?镇定一点!”说完他马上给自己的上司打电话:“经理,市场部出了点问题,一个客户流失了。”

经理说:“流失一个客户怕什么,我们公司的客户还有很多,继续开拓市场,争取获得更多的合作。”

正在这时,总裁给这位经理打电话,询问市场开拓情况,经理笑着说:“总裁,你放心,市场开拓得很好,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很多客户都与我们有合作的意向,很快我们就会拿下他们。”

总裁放下电话,非常开心地坐在老板椅上,手里端着一杯咖啡。然而,一个月后,公司召开月销售会议,总裁才得知市场开拓动作一败涂地……

这就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德鲁·格鲁夫对企业内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颇有感慨,他说:“高层领导有时候直到很晚才明白周围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老板则是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中国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更是打趣地说:“一天,老板发现门外有人搬东西,出去一看,才知道原来公司倒闭了。”当然,这肯定是夸张的说法,但它由此也说明了下属报喜不报忧的危害。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员工报喜不报忧呢?除了管理者要乐意听坏消息,鼓励员工报忧之外,管理者还应该积极走出办公室,走到员工中间与员工沟通,走到生产一线去了解实际情况。格鲁夫的做法就是,每天不管有多忙,都会打开电子邮箱,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线员工的汇报。这种汇报是越级的,其真实性更加可信,因此格鲁夫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