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烟雨
旧时福州双杭地区百业兴盛,除商业外,还有手工业和服务业。每年到农历年终前都要吃"尾牙",发"鞋价"。
福州人祭拜土地公的日子,称为"做牙"。农历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老板用好酒好菜给土地公"打牙祭",祈求得到保佑,希望来年生意兴隆。
旧时,福州双杭传统尾牙宴有几个特色:鸡(全)、鱼(全)、猪"三牲"、"五果"和鸭蛋必不可少。鸡,象征团圆,"鸡"和"基"谐音,"建基"就是"建家";鱼,象征年年有余;猪和鸡喻指六畜兴旺,人丁兴旺,家庭满眷;"五果"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喻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大菜"--太平燕。这碗太平燕中一定要有"扁肉燕"与去壳鸭蛋。在福州方言中,"鸭蛋"与"压浪"谐音,旧时双杭地区的福州商人多是通过水路运输货品,很期待江上、海上风平浪静,所以每年的尾牙宴上都少不了鸭蛋。
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通常祭拜者都是地位比较高的或较年长的、有威望的人。祭拜前,祭拜者站在中间,面对土地公鞠躬或磕头,点一炷香插在神像前,说一些吉利的话语,请土地公享用供品,然后站到一边。香的燃烧表示土地公在享用供品,其他人须静静站在两边,不允许大声说话和走来走去。尤其不能站在供品的中央,这是大不敬的。
待香燃烧大半后,祭拜者就再次祈求土地公保佑一家平平安安,生意兴隆等等。然后开始烧金纸,放鞭炮。烧的金纸越多越好,鞭炮也是越多越好,越大串越好。供奉神明后,老板就开始尾牙宴招待辛苦一年的伙计、雇员、学徒等。
尾牙宴上有一道重要的菜就是鸡,将全鸡端上桌时,旧时的餐桌没有转盘,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某个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如果要解聘的不止一个,老板就拿起筷子夹起鸡头分别朝向将被辞的伙计、雇员、学徒。要是老板不想解聘人的话,就把鸡头对准自己。
发"鞋价",原来只是对学徒而言的。学徒平时没有领工资,甚至还要向老板交"学艺钱"。从尾牙至除夕,不固定在哪一天,老板都应按行规向学徒发"鞋价"。"鞋价"实际是老板发给学徒的奖金。一般发3元至5元光番(银元)。这些钱学徒不仅可买一双鞋,还可以添置一套新衣,余下的还可孝敬父母。所以学徒平时学艺十分刻苦,以取得老板的欢心,希冀他们艺成后可当上师傅或老板。鞋价后来演变成红包,学徒和员工都有,这和鸡头的朝向一样,在尾牙宴上,老板会给辛苦一年的学徒和员工们发红包,每个红包里的奖金大致相同。可要是哪个人红包里的奖金多了,当面结算发清工资,而且在收到红包时老板又没通知他大年初三来上班,那么说明该伙计被解雇了,可以整理"包袱伞"回家;他的红包里装的就是现在待业时期的过渡经费。这是比较含蓄的解雇方式。如果老板向某伙计殷勤敬酒,直至散席还不结账,并谈好明年工资,该伙计就不必为来年生计操心了。
这就是如俗谚"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摸嘴须"。尾牙宴事关工作去留,雇员总是提心吊胆,面带忧容。可见,尾牙宴会令很多的雇员感到不安,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日。如果老板自己把鸡头吃了,说明下一年大家可以继续来上班。大家才有说有笑。尾牙宴,无异于鸿门宴。
尾牙风俗在双杭工、商、服务行业很受重视,后来在福州、闽南、台湾、东南亚等地方蔓延开。现在吃尾牙这种风俗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已经逐渐演变成公司、企业宴请同仁,犒慰辛苦一年的员工,年终总结的重要聚会庆典,甚至年终奖金发放都在尾牙宴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