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中秋节的特俗
◎方向红
旧时的福州城,每逢中秋佳节,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即"摆塔、摆鳌山"。摆塔,顾名思义,摆的一定是很多塔。因为福州自古就是一座多塔的古城。宋谢泌的《福州即景》一诗中就有:"湖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可见福州的塔在当时是一道非常醒目的风景,因此在中秋摆塔的过程中,各种形状、质地不一的塔是理所当然的主角。
旧时的节俗活动有贫富之分。富裕人家摆塔,除摆出铜、瓷以至珍珠宝塔外,还拿出家中的古玩、珍藏来摆,所以有人称他们在"摆阔"。那时,城里三坊七巷的官宦人家和台江上下杭的商贾富户所摆之阔是很壮观的。但一般的百姓人家也摆塔,他们到洋头口土人囝店买一些小玩意,如泥塑的灶、石磨、土笼以及历史、戏剧、佛教人物等,摆成各种各样的套路或微型景观,供自家人或邻里、路人观赏。他们"摆玩",同样有自己的乐趣。穷家的孩子连泥塑玩具都买不起,但他们更巧,把平时的小药瓶、破玻璃精心积藏摆塔起来,等待"瓶瓶囝换人囝"的小贩上门,同样可以换得许多摆塔的玩意。再者,他们还玩坎爿(瓦片)塔,即用碎瓦片在自家门前垒塔。他们自娱自乐,看谁垒得高。垒好的瓦片塔到中秋晚上,把柴草投进塔里燃烧。瓦片塔烧红了以后浇上泔水,发出吱吱响声,使瓦片更加凝固,同样其乐融融。
摆鳌山是摆自然景观,树木、山水、农田、溪流都可以浓缩在一座鳌山里。这就是说,摆塔和摆鳌山的区别在于:摆塔一般在室内进行,而摆鳌山则在室外,摆塔比较微型,而摆鳌山相对巨型。当年的台江空地多,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到了中秋佳节,摆鳌山的就比城里多,在田垱(中平路)、海防前(延平路)等处尤其热闹。摆塔和摆鳌山据传源于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将军带他的戚家军来闽抗击倭寇,取得节节胜利。一次胜利正逢中秋,老百姓纷纷把家里的珍藏拿出来摆在厅堂上,或是在室外摆垒搭自然风景,营造欢庆胜利、欢度中秋佳节的气氛,后相沿成俗,继而发展到互相比赛。
旧时的台江商贾富豪云集,每逢中秋佳节来临,摆塔和摆鳌山与当下的放烟花爆竹一样争奇斗艳,热闹非凡。浓厚的节日氛围,体现的一是福州人浓浓的爱国爱乡情节,再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传统是一种流动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流动并变化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中。传统的良风佳俗也是这样。尽管类似摆塔摆鳌山这样的节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明显淡出人们的生活,然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符号,节日必然在千变万化的时代中发生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但是,记忆是永恒的,也是美妙的,它与人们的内心情感紧密交织着,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便被激活。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物资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摆塔、摆鳌山又悄悄回到福州人的中秋佳节中,如:台江区博物馆、福州大饭店等单位以及一些离退休的老福州人,都在中秋节来临的时候开展摆塔活动,为福州的传统中秋增添不少节日气氛。2009年中秋节,中央电视台3套和10套还专门来榕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