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溪
历史的镜头朝向位于福州南台的青年会,这是一座建于1916年的4层红砖洋楼,内有影戏场、体育馆、游泳池、餐厅等,其设施在20世纪30年代,可谓相当齐全。这座大楼办过学校,举行过各种社团活动,放映过电影,文化意蕴浓重。
1936年2月,著名的新文学家、诗人郁达夫来福州游览,立即看中了这座濒临闽江的高楼。当他在这高楼临江的房间住下的第一晚,"推开窗一看,就看见了那一轮将次圆满的元宵前的皓月,流照在碎银子似的闽江细浪的高头"。他在《闽游滴沥》里是这样赞扬闽江的:"总之江上的景色,一切都可以做一种江水的秀逸的代表;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人家在把她譬作中国的莱茵,我想这譬喻总只有过之,决不会得不及。"由此可见郁达夫对南台的喜爱。
郁达夫客居南台青年会期间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和手稿。按创作或发表的时间为序有:《夜偕陈世鸿氏松永氏宿鼓山》、《下鼓山回望》、《偕孙问西、陈觉民至义心楼食梅鱼即兴》、《赠〈闽报〉同人》(经笔者考证此诗系书赠《求是报》总编辑陈公珪)、《赠〈华报〉同人》、《题闽县陈贻衍〈西湖记游〉画集四首》、《于山戚公祠题壁》、《游白云洞》等。还有一首诗,是1936年3月12日写的,诗云"离家三日是元宵,灯火高楼夜寂寥。转眼榕城春渐老,子规声里过花朝。"诗中的"高楼"就是指青年会,当时系台江一带最高的楼房。郁达夫后来把此诗收入组诗《毁家诗纪·之一》中。
郁达夫在青年会期间用毛笔书写的诗、联,不计其数,其中多数是古人名句,他创作的诗联很少,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手迹更是凤毛麟角。1936年3月1日在一次宴席上作的《赠〈华报〉同人》手迹,当年6月1日《华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出,流传很广。诗云:"闽中风雅赖扶持,气节应为弱者师。万一国亡家破后,对花洒泪岂成诗。"郁达夫在散文《记闽中的风雅》提到此诗说:"诚诚恳恳地希望他们能以风雅来维持气节,使郑所南、黄漳浦的一脉正气,得重放一次光芒。"郑所南即郑思肖(1241~1318年),南宋诗人、画家,福州连江人。黄漳浦(1585~1646年)明末诗人、书画家,福建漳浦人。他俩在国难来临时都保持着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战爆发后,郁达夫发表杂文《双十节感言》,又再次提到这首诗,"系缀拾杜老的"感时花溅泪"与"国破山河在"的两句而成的"。并说,现在虽还没有到这境地,但我们却不可不以此自警。此诗曾被称为"民族文学的佳构",激励人们奋起抗日救亡。
1986年冬,笔者应邀到浙江富阳参加"郁达夫研究学会"成立大会,期间获悉:1984年7月16日台北《联合报》副刊"历史镜头"里,刊载了婴子作的《郁达夫在福州》。这个信息立即吸引了笔者,想不到海峡彼岸也有人写这样的题材!终于托一位在高校任教的文友辗转得到这篇文章的影印件。这篇短文附有照片,并说明"此照是由"青青文艺社"社长陈啸青(左),主编王扬青(中)陪同郁达夫氏(右)摄于福州青年会前……"这真是历史的镜头啊,再现了郁达夫当年与文学青年在青年会的情景。
郁达夫1936年春写的《闽游日记》中记载:"二月十六(正月廿四),星期日,晴暖,七时顷,就有青青文艺社社员陈君来访,系三山中学之学生,与谈至十时……"我通过查访得知,日记中提到的"陈君"就是当时在三山中学读高中三年级的陈承祚先生,笔名婴子、啸青。婴子在20世纪30年代是活跃于闽中诗坛的新秀,先岳蒲风1937年6月12日的日记中也提到他。所以,这个发现使我兴奋不已:鼎鼎大名的作家、诗人郁达夫与这位文学青年叙谈约3小时之久!他如此平易近人,待人热情,谆谆善诱,所以婴子稍后又邀其兄陈承祯、王扬青等青青文艺社社员往访、进行座谈,并在青年会餐厅设宴招待以示欢迎之意。
郁达夫寓居青年会期间,被福建省政府委任为省政府参议(后兼秘书处公报室主任),因此,邀约他参加宴会、游览和演讲十分频繁,登门造访者又多,影响了他的读书计划,他在4月1日日记中感慨地写道:"人生草草五十年,一寸一寸的光阴,在会客闲谈里费去大半,真有点觉得心痛。"虽然郁达夫未能完成自己全部的读书、创作计划,但在此期间还是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青年会成了后人寻访郁达夫遗迹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