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读台江
11681500000037

第37章 台江刘家"大烟囱"

◎三山烟雨

台江新港福州电业局现代摩天办公大楼前面,竟然趴着一座低矮古旧、红色两层砖木混合结构房屋。但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寒酸小楼,它是福州电业的先驱--福州电气公司的办公大楼。这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办公楼,是福州最早、中国电力系统内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一幢办公楼,见证了中国电业历史发展,极具文物价值。

对于福州电气公司,由于我们一家1996年住进安民巷的金鸡弄7号,我有些了解。我们住的房屋,是一座很大的砖木结构、清代建筑风格的传统民居,三大正门通往宫巷,但是都紧闭着,只有办大事才打开,我们平日,从开在土筑的马鞍形封火墙上的边门进出。父亲说这是名人刘家"电光五"刘崇伦的故居。父亲还说,新中国成立前,福州城有3座塔(最高的建筑)一座是乌山乌塔,一座是于山白塔,另外一座便是台江刘家的"烟囱"。从父亲口中,我慢慢知道原来是刘氏兄弟5人,合伙创办了福州电气公司,即福建省第一家电气企业集团。

其实福州使用蒸汽机发电用于生产和照明的历史已逾百年。1879年,马尾船政已引进欧洲先进的蒸汽机发电技术用于造船和生活照明。1882年,舰船上已普遍装备了探照灯、电灯和电风扇。不过,结束福州古城秉烛夜行、点煤油灯历史的,还是刘氏开创的福州电气企业公司。

刘氏是福州的望族,刘崇伦是林则徐的外甥,其父亲刘齐衔,中进士、任过知府、浙江按察使、河南巡抚等。刘崇伦,在刘家排行第五,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于福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刘崇伦赴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电气技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回国。刘家其他子弟也陆续留洋回来。这些见过世面、对外面的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的年轻人,回国就把目光投向电气行业。在他们看来,没有电就谈不上民族工业的立足和发展。1909年刘崇伦发现有一个叫林友庆的,在台江中平路安装一台15匹柴油发电机,只为中亭街商铺和居民提供照明,仅能供应200多盏灯,经营半年,因为营业亏损、资金短缺、设备简陋残缺、技术落后,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虽挂福州耀华电灯公司,其实不过是一个小作坊而已。而且,尚未在福州政府有关部门登记,为非法经营。当时另有一个叫邱希仁的开了一家电厂,虽然经过福州政府的批准,可是还在筹建中。

了解到这个消息后,刘家兄弟非常高兴,1910年,刘家5兄弟与陈之麟、文学家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等人集资,将耀华电灯公司买下,创建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刘家占股本三分之一,老二刘崇伟为发起人,担任公司董事兼经理,老五刘崇伦为技师长(总工程师),刘家掌握了公司的经营和技术管理权。厂址设在台江新港,也在福州新港建立发电所,安装福建省最早的150千瓦英国制造的汽轮发电机组2台。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炮火正在广州城隆隆作响时,福州也悄悄迎来了一次生活上的变革。夜幕降临,漆黑一片的福州,突然明晃晃的电灯照亮了万寿桥两岸、商贾云集的中亭街、南街和三坊七巷。第一次看到几根电缆通到大街和巷子里,一盏盏电灯,照亮了大商店、大宅院,将夜晚照得如白天,真是不可思议,对着发亮的灯泡,福州百姓惊奇的眼光,不亚于现在卫星发射。

接着刘家兄弟又集资接办福州电话公司。福州有电话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那时仓山德国禅臣洋行装有一部磁石式交换机,仅限于各国领事馆和南台各洋行及洋人私宅使用。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福州官府才开始使用电话,省府路1号的清总督衙门装了一部总机,专供军政机关、达官显宦使用,后发展了3部磁石式交换总机,号码100多门。民国二年(1913年)终因政府办理不善,刘家兄弟以4.5万元的股本从官府手中接了过来,从官办转为商办,分别在台江茶亭、仓山麦园顶、塔巷设3处交换所,用户达200多户。现在我们都有手机、电脑等现代电化设备,可是当时用电灯照明、用电话交流,还只是一种奢望。不过星星点灯,古老坊巷从此迎来了新的工商业电气化形态。

在台江排尾,刘家兄弟建了公司的第二发电所,耸立起火力发电厂高大的烟囱。那时,福州没有什么高大建筑物,这座烟囱从福州四面八方,远远就能够看见,于是与乌山乌塔、于山白塔并列,成为福州地标之一。就如现在长乐华能电厂的3根大烟囱,一进闽江就能看见。

这发电所一方面靠刘家发行福州最早的股票福州电气股份公司股票,一方面凭借刘家在政治、经济上的势力,向中国银行借款计60万元购买1台捷克造的3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刘家如果不是福州望族,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刘崇伦在排尾耸立发电厂高大烟囱的同时,又指挥工人在惊险的滔滔乌龙江上拉起730米跨江输电线路、竖起高54.9米跨江铁塔,这是当时国内跨越度最长输电线路和最高的输电铁塔。为了向长乐莲炳港灌区提供电力,抽水灌溉5万亩农田,福州电气公司架设23公里3万千伏输电线路,这一工程在国内具有开拓性作用,为全国电气行业人士所注目。

刘家对福州近代电气化民族工商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刘家兄弟在福州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电光刘"的称呼也不胫而走,从民国初一直流传至今。刘家成了当时福州的首富。家产万贯的刘家后来在光禄坊和宫巷拥有前后几进的连片房产,几乎占去了半条街,其中就包括我居住过的金鸡弄7号。

台江新港福州电业局前面古旧的两层小楼,建于1914年,落成于1915年。由于年代久远,该楼木屋架两端及支撑柱已经严重腐朽,墙头已出现多处裂缝,成为危房。前两年有关部门对该楼的整个木结构进行防腐处理,加固补强修复。现已为福建省电力博物馆,已经开馆,展示福建电力史料和最早使用的设备及工具等,同时广泛征集与中国电力发展史相关的文物。这是对福州电业文化的一种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