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读台江
11681500000033

第33章 断想"乃裳路"

◎许步书

黄乃裳

台江万寿街也曾叫"乃裳路",想必很少人知道。如今的乃裳路,经过岁月风雨的洗礼,经过城市改造扩建的碰撞,并非资料中看到的那具有江南水乡风韵清末建筑格调。当然,笔者没有感到四围的陌生。乃裳路那个窄小而又平凡的路段,仍然隐伏着神秘的色彩,如同城内的三坊七巷隐伏着传奇一样,可以追溯过去,酝酿寻梦的感觉。

路,是青石块铺成的,路边是挂楼带台的土木楼房,虽不高大雄伟,但错落有序。"乃裳路"3个1米多宽的篆体字虽模糊仍可辨。入街的迎面墙,是两扇白色墙壁,上书着一副对联:

"古亭闲坐听松涛,门前游园观江流。"可以想象当时的乃裳路周围,有红瓦朱柱的亭台楼阁,可供市民或散步或登亭观闽江望潮水,寻找生活的雅趣。可如今这一美景不知逝去何方。黄乃裳,是一个维新志士、一个传奇人物,又是一个平凡的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原本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性格的脊梁骨是动摇性的,而现在,我又有些怀疑。黄乃裳的性格之中保存了不少侠气,正直无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现代知识分子缺少这种气质。鲁迅对于正人君子的虚伪是深恶痛绝的。正如南帆在《辛亥年的枪声》中评述"既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他很难与哪一个人成为刎颈之交,并肩地挽起手臂临风而立"。当然,现代知识分子不是一个模式熔铸的,他们各有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人生道路,或始终是生活的幸运儿,或带传奇色彩,或带悲剧气氛,或三者兼而有之。偶尔也暴露出小私心、小虚伪、小猥琐或小怪癖。但是,他们身上绝少有黄乃裳的侠气。

黄乃裳的侠气,还表现在--他,一个农民的儿子,上书光绪皇帝,参与维新变法,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他,一介书生,率领千余名生活困苦的同胞,南渡星洲,开垦诗巫"新福州"。他,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参与组织武装起义,受命编练福建革命军炸弹队。在台江区等处积极筹划,参加领导辛亥福州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后,福建革命党在11月9日向驻榕清军发动进攻,黄乃裳亲自高举十八星红旗,率300余人由台江桥南冲向总督府。起义胜利后,他高兴地撰联"专制已摧大伸素抱,共和待建何得安居",挂在下榻的台江区闽清会馆。13日,福建革命政府正式成立,黄乃裳被任命为交通部长。他,一个晚年深居简出的教育家,72岁高龄,还出任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的高等顾问,等等。逝世后,鉴于对维新革命以及对榕城人民的贡献,由福州市民提议,民国政府将台江万寿街命名为"乃裳路"。

自古以来,活着的历史人物对当世的影响都不可估量。及至今日,活着的历史人物对当世的影响赋予了更多时代特色。以黄乃裳而论,其数十年淡泊明志,无欲无求,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和高山仰止的道德风范集于一身,让后人既从他身上获取历史感又品味到道德力量。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凝固、传承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类似一个天问,一篇文章岂能道破天机。如果读者有兴趣,不妨抽空去逛逛万寿街,寻找那差点被遗忘的以历史名人命名的小路,追踪先辈的足迹,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