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璎洛
冷雨潇潇,状元府内,状元不见,倒似乎看见了清朝的历史背影,听见了舞枪弄棒的呼呼声、威严的官腔、台阶上步步高升的脚步声,又似乎听见了清末的炮火声,还有革命者义愤填膺的怒吼声,后来是背对辛亥革命的老人喘息声,最后,什么声音也没有了……这状元府究竟什么模样?为谁而建?我怀着景仰的心情,穿行于福州台江区的大街小巷,以膜拜的姿态,走进了中平路172号,那个由慈禧太后选中、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黄培松的状元府。来此之前,我心里揣想,会看到一座老宅饱含沧桑的门户,或已经岁月雕琢的幽深小院,总该是显露失宠的迟暮美人之落寞老态。谁知这状元府修饰一新,恢弘气派、洞门高阁,掩映在葱茏的绿树浓阴中,视野开阔的前庭(此处称为"状元埕"),让状元府邸少了文官的雅致幽静之气,更多了几分武将的威严气派。从这房子的建筑风格,便可看出武状元和文状元的气质区别。
如今这里已成公务场所(附近还开设过台江区闽江轮船公司),却给人"省中啼鸟吏人稀"的清幽之感。而从前,这里乃乡间,水田交错,周遭苍松翠柏,田间小路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此刻我抬头仰望,几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汽飘落,那绿意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若有晚霞夕岚,便是名副其实的台江十景之一的"苍霞晚照"的迷人风景了。
也许我们无法想象,这状元府里有着怎样壮阔跌宕的人生故事。这都要先从"会使109刀"开始说起,福州话对吹牛的人就是如此比喻的。其实这109刀便是黄黄培松公馆培松的"魁星踢斗"的故事。黄培松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生于咸丰五年(1855年),祖籍南安,又说是安溪尚卿人。传说清光绪二年(1876年)黄培松参加殿试时,在前两项比试中耗去大半体力,刀法表演时用的是统一的180斤重的关刀,规定动作是108步,他一招一式步步精彩,主考官和慈禧太后也暗中喝彩。可是当108步演毕收势时,不慎失手,关刀从手中滑落,黄培松急中生智,马上用脚把滑落的关刀钩起用手接住。主考官大惊,慈禧太后则问黄培松这最后一步叫什么名称,黄培松文思敏捷,喘着粗气说:"臣这最后一步叫魁星踢斗。"慈禧太后听了微笑道:"堪称状元之才!"主考官一听老佛爷这么一说,即不敢违抗,宣布黄培松为武状元。
就这魁星踢斗,让黄培松从此真如被魁星踢中一般,开始鸿运高照、平步青云。他初授花翎一等侍卫衔,后又出任两广参将、游击将军,不久又升任琼州镇总兵、协理两广提督。从此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展开他波澜起伏的人生。
按理说,黄培松应该值得世人尊敬称道。泉州开元寺前,曾有为黄培松高中状元而树立的状元牌坊。然而,1911年孙中山主持制定的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培松作为当时的清政府官员,以协理提督身份参与审判并监斩被俘的革命者,追剿漏网的革命志士。而起义中遇难烈士中有20多名闽籍人,其中包括福州市著名的辛亥烈士林觉民。黄培松的作为激起闽籍革命党人的无比愤慨,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发动群众拆毁了泉州开元寺的状元牌坊。
状元牌坊被拆,不知当时的黄培松是怒不可遏,还是恐惧至极。为了能够继续仕途生涯,他转投袁世凯幕下,任福建护军使,后与厦门豪绅、商会总理黄世金合作,共同镇压反袁护法的革命党人,时称"二黄"。他始终为革命党人所仇恨。革命党人曾派杨子熙行刺黄世金,又派庄汉民在往泉州道路上中途截杀黄培松,但均未成功。
1916年6月,北洋政府授予黄培松"培威将军"称号。1922年,清乡督办公署撤销,黄培松辞职,解甲退隐于厦门,倡建厦门江夏祠。
黄培松暮年居于台江,福州的阴雨季节长,一阵阵的寒意使这个垂暮老人渐渐深感晚秋来临,冬天也不远了吧。这时候他已有些清醒,目睹腐败清政府的垮台,看到袁世凯集团无耻卖国和南北军阀混战的局面,看到革命党人为国家民族舍生捐躯的壮烈义举,他对时势与革命的认识渐渐提高,从此凡事持重,不再对革命者施行严厉的刑罚杀戮。
黄培松死后,状元府又有扩建,终于有了今天的模样。我离开时雨意更浓了,回视这府邸景色,从此凝望中产生人事已非的感慨。当时荣华富贵门庭若市,今朝人去楼空门可罗雀。估计黄培松生前如一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那样,认为"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国人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有当官的机会都争着抢着上,但其实"人生自古谁无死",黄培松生时若早一些觉悟做人的道理,就知道不如"留取丹青照汗青",那么今天的状元府将因他的正义精神而更加辉煌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