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璎洛
南宋是个积弱不振的朝代,抗金报国、恢复中原成为仁人志士的坚定梦想。当时的福建,相对于江淮一带来说,算是大后方,又是文化兴盛之地。
"亘古男儿一放翁"的大诗人陆游(1125~1210年)是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由于生逢乱世,他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恨不以此劳,为国戎玉关"的志向。当时朝廷主降派占上风,陆游复土抗金的主张为当权者所嫉恨,一生在宦海中沉浮,遇合不偶,屡遭贬谪,颠沛流离。可谓得意时纵情山水,失落时寄情山水,江、浙、闽、赣、川等当时偏安小朝廷的大部分疆域,都留下了他迁谪的身影。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陆游35岁任福州决曹(又名法曹,负责社会治安和民兵训练),因此与福州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福州,他游历过青云山、赤壁、鼓山、旗山……追踪先贤胜迹、抚今追昔,诗词篇章喷薄而出,现存诗8首,词1首。虽然陆游在福州留下不少足迹,但如今并无一处古迹可凭吊。若要寻找先人的踪迹,只能从诗歌中去逐步追寻。
他初到闽中时写下一首心情悲愤的诗《适闽》:"春残犹看少城花,雪里来尝北苑茶。未恨光阴疾驹隙,但惊世界等河沙。功名塞外心空壮,诗酒樽前发已华。官柳弄黄梅放白,不堪倦马又天涯。"他登上福州子城新楼,游西园,置身池亭雅地时也不例外,著有《登子城新楼遍至西园池亭》,感叹抗敌情志难伸。而当时的福州子城不大,却设了5座城门,城外均有护城河。西园乃官家园林,在当时的福州府衙西边。陆游虽然人在闽中,诗句"千叠雪山连滴博,一支春水入摩诃"却让诗人的思绪驰骋到了滴博边关,想陆游像象福州连绵起伏的青山与它相连,而城外的闽江水,带着诗人的爱国情怀则径直流向了辽阔的疆域。
循着诗人的诗歌踪迹,入夜我来到了五一广场旁的于山南麓,凭吊那一段古城墙。想象当年诗人站在城门上,皓月临空,小舟轻摇于下,灯火如流萤,景色虽美,然诗人心中郁结着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其实宋朝时,这里是由湖塘淤积而成的良田,如今已成公园广场。站在车水马龙的路边,我无法想象诗人当时所见的风景,也感受不到那样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情。历经900余年,时过境迁,福州的气候也大不相同,我都记不清福州最近的一次降雪是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什么时候了。至于西园更是踪迹难觅。所以,对于我这个现代人来说,福州的往事大多只剩下了诗歌和史料。
陆游外出郊游时,另作有《出县》、《步出万里桥门至江上》、《道院杂兴》、《雨晴游洞宫山天庆观坐间复雨》(洞宫山天庆观在罗源)诗;游览福州北岭,《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一词则是赞叹福州特产红酒丹荔的;在赞赏闽江风景时,诗人留下《海中醉题时雷雨初霁天水相接》云:
吐吞交日月,洞战雷霆,醉后吹横笛,鱼龙亦出听。
诗人在闽所存诗篇中,最有名的当属《渡浮桥至南台》: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前钟鼓催昏晓,墟落烟云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陆游一生也写过不少关于桥的诗词。比如为前妻唐婉所作: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这两句同是描写桥的诗句,景致心情则完全不同。当时陆游和唐婉已劳燕分飞。他出京外放到福州,正处于郁郁不得志的境地,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到了闽江边上,看到浩渺的闽江水波涛滚滚,从台江到仓山(南台)没有桥,只能用船只搭成浮桥,于是顿生"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描绘了千艘船只串联起来横系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如此构成的浮桥形如"九轨"般宽阔。在诗人的笔下,这样一种态势的江面是何等的壮观,由船只架起的浮桥是多么伟丽!
至于诗中提到的浮桥,淳熙《三山志》卷5记载:"有江广三里,扬澜浩渺,涉者病之。"到了元大德七年(1303年),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到元至治二年(1322年)建成,名为万寿桥。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万寿桥和江南桥合二为一,更名为解放大桥。如今时隔诗人所见的景象已900余年,闽江水流平缓,江面已不如陆游当时所见的宽阔。历经几次重建,横跨台江和仓山(南台)两岸的彩虹桥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3部分组成,属于风格独特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桥两岸的滨江公园风景虽然是莺飞草长、柳绿花红,一派春光无限,但是我不论走过或坐汽车飞快经过这里,都无法体会当年诗人望着浩渺江水写下千古名句的心情。
毕竟生逢太平盛世的我,没有"靖康之耻"的国仇家恨,没有"母命难违、棒打鸳鸯劳燕分飞"的伤情。诗人的伤悲在我心中虽也隐隐作痛,但年代久远,境遇不同,只有隔靴搔痒之感。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论古今,都一样。国家的和平、繁荣、昌盛,对于人民而言就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以为今人读古书,学的正是诗人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陆游的诗歌千古传颂。不论哪一片土地,只要陆游经过,我们都要为他著书立说,以陆游曾到此一遭为荣,这也是文学的力量,文学对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