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读台江
11681500000026

第26章 拜访历代先贤笑品两代开闽王

◎少木森

福建历史上有过两代的"开闽王"。第一代开闽王是无诸,西汉时期他成为闽越国的第一位国王,也就是福建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统治者。无诸姓驺氏,为越王勾践的十三世孙。他带到福建的是吴越文化,使被称"南蛮"的福建展现出一派"吴越气象"、"江南风情"。第二代开闽王是王审知。王审知本琅琊人,出身名门望族,秦将王翦的三十四代孙。唐朝末年,"四海尽疲于征战,中原正苦于伤残",王审知随其兄王潮入闽拓疆,五代十国时期,被梁太祖封为闽王,闽国正式建立。他从河南来,把中原文化、农耕文化带入福建,治闽兴闽,造福黎民。唐代之前,福建的经济、文化落后,及至五代、宋,却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文荟萃。尤其福州,一派盛世景象,号称"海滨邹鲁"。福建迈向文明之邦的历史大转折,始于王氏三兄弟率义军入闽,平定闽疆。

两代开闽王对福建有大功,所以,福建人写无诸、写王审知的文章很多,我此次接受写"两王"的任务时,下笔觉得甚为艰难,似乎哪个角度都被人写过,都没有新意了。只好一遍遍翻阅史料,好不容易读出两代开闽王虽相隔千年,却有一些相通之处,他们似乎都是性情中人。读其史迹,似乎能品读出许多真情真性真趣来,让人不禁抿嘴一笑。

自然,说一个政治人物,尤其是一个一呼百应、铁腕制人的"王爷"是性情中人,得格外小心,稍不留意,就会被抓住"话柄",闹出笑话。但历史上,确实不乏成功的政治人物,甚至帝王将相是性情中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可算一个,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横槊赋诗,都可见其性情。还有"冲天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长恨歌》中的唐玄宗李隆基,也都可以算性情中人。我们做个假设,如果他们不是政治人物,他们的这一些举动一定会让人觉得很"文艺"、很诗意的。那么,他们是政治人物,是帝王将相难道就不能说他们的这些举动很性情,很可爱吗?当然,政治人物就是政治人物,他们之所以能成功,肯定靠的不是性情,而是铁腕、权谋,所以,政治人物的真性情总是难得一见,甚至即便他们是真性情的流露,也可能被解读成阴险狡诈、假惺惺。比如,曹操的煮酒论英雄与望梅止渴,长期以来不是被解读为性情、可爱,而被解读为奸诈、阴险。于是,挖掘政治人物,尤其是帝王这一级的政治人物的真性情,解读他们的性情与可爱,就颇有一点意思,但似乎也颇有一点儿可笑了。我就以此可笑之处,聊为一篇浅陋小文,笑笑地品味一下这相隔千年的两代开闽王,也聊博读者一笑吧!

那么,无诸和王审知这两代开闽王有哪些真性情的展露呢?

先品一品无诸吧。秦二世元年

(前209年)的一天,闽地武夷山的一块开阔地上,人山人海,有荷戈执矛的,有挂刀弯弓的,兵将列队,马车辚辚,点将高台以一张供桌为核心,供桌上,有羊有猪,有果品蔬鲜,香火缭绕。站在供桌前的,是一位穿王服的壮汉,豪气冲天,握剑祭天,而后一剑斩了公鸡头,歃血盟誓。但是,他没有像人家那样编派敌方有多少不仁不义,多少罪过;自己的这一方又有多少正义,多少仁德。而是直无诸像截了当地说:我们本来是一个国家(闽越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兼并了天下,我都被废为郡长了,我们的地盘只成为"闽中郡"了。我们的地被夺了,我们吃块肉都难了("秦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见《史记·东越列传》)。所以,趁陈胜、吴广起义,我带你们也反了,去争一块肉吃吧!他说得多好玩,多可爱,多性情呀!无诸就这样起事了,率闽中甲兵随刘邦入武关(今陕西商洛西南),战蓝田,攻析、郦,直捣咸阳。闽中甲兵"以阻悍称",为灭秦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那时候执掌政令的项羽以其"诸侯上将军"身份凌驾各路诸侯之上,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对在这次反秦斗争中建立历史功勋的闽越军队领袖无诸却仍然"废而弗立"。无诸再次与闽越王位无缘,也就是说项羽仍然没有让无诸吃到他想吃的肉。他火了,他对项羽发出了狠话--听好啦,你不能让我跟着你老受委屈,老是"不得血食"。他再次起兵,成为刘邦抗楚的中坚力量之一,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倒是刘邦聪明,一即帝位,就想到了一心想吃"王位"这块肉的无诸,"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史记·东越列传》)闽越国是刘邦首个复立的越族王国,无诸也成为西汉初期首封的少数民族国王。

刘邦也颇可爱。据说,他在派使者专程前来册封无诸时,还带话给无诸说:我让你吃到肉了,你应该筑个高台铭记这惠泽呀!("惠泽东南,当高台以记。")当时无诸驻扎福州,为了迎接朝廷的册封使者,就专门在而今的福州台江区南台江边找一座山,名曰惠泽山,于这山上建筑高台,作为举行册封仪式的场所。册封后,此高台被称为"越王台"。后人为纪念无诸,在台旁建闽越王庙,俗称"大庙",故惠泽山又叫"大庙山",成为闽越国的最重要遗迹之一。山上竖有一碑,摹刻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题记:"全闽第一江山",充分体现这一古迹的历史含义,不仅让人读出了刘邦、无诸等古人的历史功绩,似乎也读出了他们的许多可爱之处,使得这些古人似乎离我们更近。

再品一品王审知吧。王审知从天复元年(901年)被唐昭宗封为琅琊王后,福建就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诸侯国了。梁开平三年(909年),他又被梁太祖封为闽王,闽国正式建立了。从他被封王到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病殁于任上,皇上赐谥忠懿时,在王爷位上坐了二三十个年头。由于他实行"睦邻保境,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治方略,巩固边疆海防,使福建免遭战乱之灾,百姓免受繁役苛赋之苦,福建一时间民富兵强,威压东南一隅,大有霸主之势。五代十国时代,"四方窃据","有枪便是草头王",王审知的一些肱骨大臣们也难于免俗,也想提升官衔级别,做做宰相、大将军什么的,所以几度轮番劝进,欲扶其称帝。

他可没有像我们后来看到的袁世凯那样,拿捏装腔,假推实就,最终穿上龙袍,登上龙座。他笑谓左右大臣说:我可是"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啊!王审知可不做嘴上一套,暗地里又一套的事,不像《三国演义》里的曹丕、司马炎心底早就觊觎着帝位,表面上又一让再让,那只是假退假让,做足姿态,最终为的是真进真受。他一开始就来真的,力排众议,拒不称帝,终其一生仍然来真的,始终不渝地坚守他的"本分"。王审知拒绝了帝位的诱惑,真心实意地尊奉拥有中央政权的唐王朝和之后的后梁王朝,"致君愈勤,述职无怠。万里输贡,川陆不系其赊;一心尊戴,风雨不改其志"。单就这一点看,就不难品出王审知的真性情,不难品出王审知的人生境界,不难品出王审知的可敬与可爱之处。

王审知按照他自己的思路来开闽治闽,成效显著,勋劳卓显,因而代颂其功,史不绝书,尤其是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对他有许多的文字记载与品评。从这些文字中,也让人读出了王审知不少性情之处,可爱之处。

他承袭其兄王潮、仲兄王审邽治闽时的做法,在福州、泉州等地设"招贤馆",接纳从中原各地来避乱的知识分子。他对知识分子以诚相待,推心置腹,或委重任,或做幕僚,或使以执教,也就赢得了他们以王审知画像心换心,恪尽职守。(据《十国春秋》载:王审知"怀尊贤之志,宏爰客之道,四方名士,万里咸来",而来者"功惟理乱,志在尽忠;安不忘危,常为持险之诫;小当事大,罔违与国之道……")王审知治理下的整个闽国,政治一派清明,当权当事者,各司其职,意气风发,几乎可称为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当然是可敬可爱的啊!

史书还称颂王审知"常衣袖绔败,乃取酢袋而补之"。你看,多有意思,一个王爷,一个威顷东南的诸侯国王,常常穿着缝缝补补的破旧衣服,不可想象,却着实让人更感到亲近与可爱。有一次,一个使者献一玩物(史无记载为何物),王审知不顾使者的脸面,把东西"自掷于地",对左右一班大臣生气地说:"好奇尚异,乃奢侈之本。"他那种不尚奢华的品格,以及他当着使者面也那样不加矫饰地流露出真性真情,着实有许多可敬与可爱之处。

史料说,王审知弟兄理政兴闽,福泽闽邦,使"强者抑而弱者抚,老者安而少者怀","一年而足食足兵,再岁而知礼知义。方隅之内,仰止攸同","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版图既倍",自然有其铁腕政治手段的作用,但也与他的性情有关。他"外涵大度,内用小心,慎刑既及于精详,举事悉从于简略,犯则不赦,令比秋霜之严;恩本无私,惠如冬日之暖。惟民教化,吏以法绳",这没有真性情,没有学识素养,没有人文精神也做不到或做不好啊……自然,品读古人,其实最终都是为了鉴照当今。品读这两代闽王的故事,无诸的性情,无疑更多的是一种武夫的直率,却也蕴涵一定人文精神;王审知的性情可说是一种文人的理想,那更是深深蕴涵着人文情怀了。就因为有这样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两者就有了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对人(对其臣下与民众)的"真诚"。

官场厚黑,庙堂高高,本就离"人间"很远,"统治"的权谋之术玩得越多,那点真诚就被消磨得越少,离人的本心就更是越来越远了。可是治国平天下,讲究的是人和,讲究的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没有一点性情,不见一点真诚,一式的官样文章,一味的作秀欺众,人心民心又从何而得呢?这恐怕对我们如今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鉴照意义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