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榕
在商贾云集的台江区下杭路,陈文龙纪念馆显得格外地引人注目。纪念馆是由台江区坞尾街2号原万寿尚书庙移建而成。
新落成的陈文龙纪念馆主殿,保留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和艺术特点,其主殿采用原万寿尚书庙的主殿梁架。原庙中的珍贵文物也被移至纪念馆新殿中。
陈列室陈列了十余幅概括陈文龙壮烈一生的图片,存有康熙、嘉庆、道光皇帝3方御匾和9方褒扬陈文龙的牌匾,有林则徐、沈葆桢等名人祭祀陈文龙题写的匾额与石柱联,还有从乾隆至民国的14方碑刻对半分立在后天井靠墙的两旁,均用花岗岩石刻制,其中乾隆碑3方、嘉庆碑6方、道光碑3方、光绪和民国碑各1方。可证史、补史。另有道光碑2方嵌在正殿右墙角。碑刻是历史的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极有价值的文物。这14方碑刻最早的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最迟的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从中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抗元英烈陈文龙的生平事迹及由人陈文龙纪念馆陈文龙纪念馆到神的演化。纪念馆内还有陈文龙15次册封琉球的小型软木雕造像、41斤重的镇庙狮钮铁印和一幅由台湾马祖水部尚书庙社友敬送的"护国佑民"的匾额。
福州共有5座纪念陈文龙的馆庙,这一座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徜徉其间,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中国历代文臣武将在国家危亡时期敢于挺身而出挑大梁者成千上万,但南宋灭亡前后,壮烈殉国、死节死义的大臣和文人之多,却是历史上少见的。崖山战役,抱少帝赵昺投海的陆秀夫,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文天祥,这些史实,都是人们所熟知的。早在陆秀夫、文天祥之前,陈文龙为了保卫宋王朝也自觉地献出了生命,他的事迹,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陈文龙(1232~1277年),福建莆田城郊阔口人,原名子龙,字德刚,号如心。小时因家贫,被送给长乐阜山一户陈姓夫妇为子;宋咸淳四年(1268年)廷对第一(即状元),时度宗皇帝喜其文才出众,御笔改名为文龙。他因文章清丽,受到贾似道的赏识,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由于他反对奸相贾似道误国殃民的乖张措施,遭到贬谪回归故里,但他并没有因罢官返乡郁郁寡欢、沉溺于酒色,想到的都是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什么。他有感于长乐北乡子民深受旱涝灾害疾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决意倡修前塘港水利工程,并身体力行,筹款捐资参与工程建设。经他开挖疏浚的港道宽七丈,深二丈,两岸洪堤各阔三丈,蜿蜒数十里,汇东、西、北三湖及董峰山七十二洋之水,水网经北乡183个村庄,使十多万亩农田受益,万民额手称庆。吴航父老乡亲为报答陈文龙的恩典,将"前塘港"改名"陈塘港",建"报功祠",世代祭祀。这说明了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将永远被人纪念。
益王赵昺立于福州时,复拜陈文龙为参知政事,守兴化军。此时,陈文龙明知国势濒危,残局难支,却抱着为国捐躯的耿耿丹心赴任。在南宋王朝一日危殆一日,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坚守兴化城,与强敌顽抗到底。他倾家荡产招募兵勇,昼夜巡城,屡挫元军。1277年4月,当元军大举攻城,两军对峙之际,他又在城头竖起陈文龙纪念馆内的石碑两面大旗,一书"生为宋臣",二书"死为宋鬼",激励军民与城池共存亡。当元军屡攻不克,遣使持书招降时,陈文龙怒焚降书再斩副使。后因叛徒骗开城门,不幸力竭被俘,元将多次以高官厚禄诱降,又以母老子幼的感情催降,再以姻亲的血缘关系拉拢,均被他严词拒绝,并在被押往北方,离开福州时开始绝食,至杭州岳庙吞香炉灰殉国。元世祖感其忠烈,命葬西湖智果寺旁,次日墓头即长出棘竹。不久,满山竹子皆有刺,与抗金名将岳飞墓旁的柏树皆南枝并称"双异"。
为人民的利益而死,重如泰山。陈文龙不是福州人,而是莆田人,但福州人民感其忠烈,把他当做家乡的神祇来供奉。他们集资建庙,先后在盖山阳岐、台江万寿、一保龙潭、三保竹林、四保宫前、排尾洋中,以及仓山的新亭、连江北竿、长乐营前、闽侯凤港,亭江江墘等地盖起了18座尚书庙。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出入这些庙宇祭拜的人数有100多万人,如果加上春、秋两季回国探亲、观光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组团前往祭祀的善男信女,那就无法统计了。可见陈文龙的光辉形象,已在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永远抹不掉,推不倒!
是否尊重先贤、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更何况有的先贤,其爱国爱民的精神,至今仍可古为今用,激励忠贞正义代代相传。陈文龙的气节在血雨腥风中放射异彩,受到从民众到帝王的尊重,达到了由人成为神的升华。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派员到各地察访,诏示,"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及民者着于祀典"。后颁旨下诏令"福州祀陈文龙"(即当时福州府的城隍),这是陈文龙首次由皇帝敕封为神。传说,福州盖山阳岐村乌龙江边的化船道,早期建有祭祀陈文龙的小庙(现为阳岐尚书祖庙),民众尤以出海渔民,经常前往朝拜,祈求平安,风调雨顺,多有灵验,一传十,十传百,名声响遍了大半个中国。郑和下西洋途经福州时,曾慕名到尚书庙,祈求远航安渡。神灵之事传到朝廷,清朝道光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敕封水部尚书"。道光皇帝多次册封琉球时,册封使都奉着陈文龙的神像东渡,祈求一路平安。这是陈文龙成为水上保护神的由来。
陈文龙在国家危亡时期,敢于挺身而出,以弱小的兵力抵御外侮,不怕牺牲,艰苦奋战,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高尚品质,也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时代精神之一,它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颂扬。明、清以来,每到农历正月及陈文龙诞辰、就义的纪念日,各地尚书庙都举行隆重的庙会,踩街、伬唱、演戏,同时进行农副产品交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种庙会文化,经过年代的演变,形成了"迎尚书"和"送状元船出海"等民俗,至今盛行不衰。2005年元宵节,我曾组团前往台湾马祖,参加当地尚书公神像环岛巡安活动,亲眼见到沿街沿乡百姓虔诚恭迎、热烈欢送状元船出海、返乡省亲的盛况,深感两岸文化交流,对祖国统一的促进作用。
旧社会穷人欠债多,按惯例一年的债务必须在除夕前还清。为让许多无力还债的穷人渡过难关,尚书庙每年都在除夕夜演通宵戏。因陈文龙抗暴为民的事迹感人至深,债主敬畏尚书公,不敢进庙讨债,为此救助了许许多多的穷人。
新中国成立前,濒临乌龙江的108乡民众,每年都在农历正月中旬,抬着陈文龙的圣像逐乡巡游,乡民们沿途燃放鞭炮,焚香敬迎,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久而久之形成了尚书公百乡巡安文化。著名学者严复的一副对联:"十万家饭美鱼香,唯神之赐;百余乡风清魔伏,为民所依"就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陈文龙一生不畏奸佞,为官清正,忠君爱国,极谏尽诤,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守兴化城,面对强敌,在上失福州下陷泉州的孤城里,毅然决心抗战到底,又足以显见其是一位杰出坚强的军事首领。陈文龙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它蕴涵的海神护航文化、尚书庙躲债戏文化、百乡巡安文化等,是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变而形成的融进福州习俗的文化。它集中反映了民心所向,不管哪个朝代,人们都希望有像陈文龙这样有正气和骨气的清官。我想,这对于当代为官之人,也不失为一面很好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