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读台江
11681500000013

第13章 苍霞晚照

◎雷迅

巍巍大庙山雄踞江滨壁立千仞,浩浩白龙水环绕崖根碧波万顷。千百年的风雨冲刷,让大庙山矮了大半截;千百年洪水所带来的泥沙,硬在大庙山下堆积起了大片沙洲陆地。世代筚路褴褛的福州人,发现这片沙洲肥沃,便聚集而来插柳为乡开荒造田,搭盖茅舍植树结篱,并把这新辟的家园美其名曰"苍霞之洲"。那时,浩浩荡荡的白龙江水(即今闽江下游的台江水面),就从洲前轻轻流过。晶莹剔透的水中,畅游着银鱼玉虾。沙中还育有黄金蚬子,是岸边寻常人家饭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沙洲东边,筑有"苍霞精舍",为台江最早兴办的新学之一,林纾(琴南)曾执教于此。西边建有一座大王宫,横额上写着"竹林胜境"4个镏金大字。宫旁翠竹成林,垂柳如盖。洲中间的大片沙地上,植满了荔枝树,一棵棵拔地而起奋翼冲天。墨绿的枝叶织成遮日的浓阴,阳光自缝隙中洒落,沙地上遍是摇曳的"金钱"。每逢端午节来临,沿岸人家便扶老携幼,穿过茂密的荔园,来到沙滩前。只见这里江面辽阔,烟波浩渺,远望鹭影飞掠,近观龙舟竞渡,耳听锣鼓咚锵,口尝香甜粽子,其喜洋洋之状不可言喻。因地处西面,每当夕阳斜照,这里更是蔚为壮观。但见金乌将坠,遍地沐浴金辉。白龙江上闪光烁金,荔枝梢头凝云含烟。倏忽之间,夕阳西下,群山后面射出万道奇光,天地间溢满紫气祥云。远观近看,只见余霞成绮,澄江如练,杂英喷火,喧鸟归林。整个苍霞沙洲,犹如仙境一般绚丽多彩。

如今,古时的奇景,虽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但台江人没有忘记它,总想把它还原为现实。市、区政府顺应民心,就在"苍霞晚照"之处,建起了一座长带形的江滨公园。公园亲吻一弯绿水,搂抱簇簇翠竹榕杉。亭台楼阁歌台舞榭,掩映在万绿丛中。每到黄昏,少男少女在水边追逐嬉戏,白发老人在沙地上悠闲散步,小孩子放飞着充满幻想的风筝,恋人们坐在石椅上窃窃私语。江面上升腾起烟雾水汽,氤氲出一道弯弯的彩虹。七彩斑斓的彩虹,与倒映在水里的云霞交相辉映,水上空中,赤橙黄紫,各种颜色相互融合,最后化作暗紫氛围。此时,人在画中,画与人融为一体,织出了现代版的"苍霞晚照"呈现在游人面前。

钓台夜月

古时台江,有台临江。台在惠泽山南,江从山脚绕过。《闽中记》说:"昔越王余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祥瑞,遂于所坐之处筑有坛台。""台高四丈,周围三十六步。"(《三山志·寺观一·僧寺》)"台上可坐百余人。"随后,台名"钓龙台",山则改为大庙山。

登台伫立,凭栏迎风。仰望东天,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很大,带点微红,因之不太明亮。星星却很活跃,眨着眼睛,鸟瞰着山川河流。而长长闽水,一派幽兰。时有老鱼吹浪,飞鸟点水,江面荡起涟漪,落在水面上的星星,如同颗颗珍珠,在柔软的蓝绸缎上滚动。圆月慢慢升高,亮度渐渐增强,星星退隐,天空乌蓝,江边渔火和着月亮,一同沉在水里,摇曳出条条金龙银蛇,游动不停。升高的明月,洒下的清辉,将江面上的混沌和钓台上的喧哗,过滤成一片洁净清新。有宋时南剑州(今南平)人写诗赞道:"曾步南台玩月来,万山深处见钓台。台前莹沏清如水,不受西风半点埃。"正是月色如银,寰宇澄清滤净的生动写照。

转瞬之间,皓月当空。钓龙台上游人渐稀,吟哦嗟叹也慢慢消歇。月光清幽,夜色深沉,千秋古木静静地立在野庙之旁,几树芙蓉默默地掩住一截残碑。颓墙断壁上,依稀可见古人诗句:"野庙大江边,萧萧树色寒。断碑荒草没,画壁古苔干。龙去春潮在,猿鸣海月残。英雄哪可问,东逝更漫漫。"(王恭《闽中十子诗》卷17)周遭的宁静,四围的清冷,独对月下的龙台古迹,最易让文人骚客生出几缕愁绪,几分伤感,几声嗟叹,几多悲哀,深深感到世事难料,升沉无定,命运难控,霸业无成,留下"龙随人去不复见,古树寒烟锁青苔"、"销歇风流类如此,英雄事业亦堪哀"等凄凉诗句。

单独写钓台月色的有清乾隆年间长乐人梁上国,他引吭唱道:"霸业消沉自汉年,荒台寂静锁蛟渊,惟余一片台前月,夜夜江心对皎然。"清道光咸丰年间闽县人魏杰写的一首七律诗更让人深思:"长天高挂一轮新,寂寞荒台照古人。明月也知光汉国,白龙空自老江滨。云收碧落清如水,草满芳堤绿似茵。寄自素娥胡问讯,闽王曾否在仙津?"足见"钓台夜月"所构筑的意境以及废庙残台所产生的内涵,引发文人墨客多少忧国忧民之慨叹啊!

龙潭秋涨

龙潭角的传说,一开始就被涂上神秘色彩。神秘之处就在于,黄柏岭下,烟台山西,临近白龙江江心,竟有一处白龙深潭,水深湍急,波翻浪卷。相传下有蛟龙,守护闾山法门。经过法门,可达东海。所以,这里水升水降,与东海潮起潮落,一同生息消长。

丰沛的雨水,始终让白龙江水饱满充盈。但秋风一到,台风雨结束,上游来水量大减,江河进入枯水期。然而,白龙江与大海连成一体,涨潮时,龙潭深处喷出大水,与上游流下来的涓涓细流汇合,这里的江水依然呈现"潮平两岸阔"的局面。即便遭遇大旱之年,上游无水"关顾",龙潭照例怒涛奔涌,吐珠喷玉,飞波走浪,响声如雷,形成"龙潭秋涨"的独特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五代后唐闽王永和年间,白蛇精与长坑鬼贿赂东海龙王敖广,让闽省大旱3年。只见天地龟裂,江河干涸,禾苗焦死,树木凋零。举目所见,到处热浪滚滚,烈焰腾腾,白龙江暴晒于烈日之下,早已变成白茫茫一片,冒着热气。时值福州下渡陈靖姑闾山学法归来,刚好遭遇这一奇旱年头。她见百姓挣扎于死亡线上,不忍旱魔肆虐,蛇妖猖獗,便不顾师父闾山法师的劝告,毅然作法脱下胎儿,密藏于木桶之内。她来到龙潭角前,见深潭仍喷着清水,便设下法坛,舞剑吹角,步斗行罡,念动真言,召唤功曹,表达意愿。

龙潭角

但天庭不但不准,还派雷公电母,企图用电光雷火击退陈靖姑。陈靖姑见天庭上依然轻歌曼舞,顿时大怒。正要运动法力与雷公电母决斗时,蛇精与长坑鬼盗胎食之。陈靖姑因胎毁血崩,腹痛难当,所立飞毯摇摇欲坠。危急之中,飞来4只白鸭,叼住飞毯四角,鼓动翅膀,抬着陈靖姑徐徐上升。靖姑咬紧牙根,念动咒语,在其师父许大仙师暗助下,发出无比神力,竟把雷公电母的法器倒转,三股电火并成一股,同时射向天庭。天堂着火,玉皇大帝命四海龙王吐水灭火。一时间,天堂大雨倾盆,旱魔逃遁,江河溢满,百姓得救。陈靖姑驾着法毯,追杀蛇妖至洞前,拼尽毕生功力,坐压白蛇精怪,同归于尽。闽王闻知,加封陈靖姑为"崇福昭惠临水夫人",赐扁"龙源庙",于下渡乌石山建宫殿以祀之。有明徐七律为证:"临江遗庙祀婵娟,少女宣灵五代年。蝌蚪纵横阶下出,蛇妖降服井中眠。春秋野老更罗袖,伏腊村童送纸钱。苔满古碑行客吊,妆楼无主锁寒烟。"陈靖姑为民请命自我牺牲的精神感天动地,临水夫人为斩妖灭怪拯救苍生而成为闽台及东南亚一带老百姓的妇幼保护神。

龙潭角因这一段故事令人神往,而"龙潭秋涨"更因大旱不枯而声名远播,神秘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