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环境艺术纵横谈
11674200000008

第8章 传统篇(2)

建筑形体与细部是互相结合的,是从整个建筑艺术造型的要求出发的。远看要求全貌的轮廓比例合宜,侧影明快;近观要看装饰细部的雅致调和、生动丰富,做到远近宜人。有些建筑、体形比较朴实平板,如在重点部位,门窗细部丰富而有变化,可以使建筑克服平庸呆板之病。故门窗的装修在建筑装饰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国窗格结构丰富是世界闻名的。

六常见建筑装饰名称

中国古代建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专用的术语,它对了解古建筑的特点或者对古建筑的文物、艺术价值的鉴赏来说,都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如:

硬山:系双坡屋顶形式的一种,山墙同屋面平齐,也有略略高出屋面者。两坡相交处有屋脊。

悬山:属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其特征是,屋面伸出山墙之处屋面两坡相交处有脊。此屋顶又称“挑山”。

庑殿:属四面坡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和一条正脊(或叫平脊)和四条斜脊组成整个屋顶,屋角和屋檐向上微翘,使屋面略呈弯曲状。

歇山:属四面坡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斜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以及山花(两侧斜屋面上部三角形山墙)所组成。它与庑殿相比,多了“山花”和戗脊。

重檐庑殿:双重四面坡屋顶,上层屋顶完全与庑殿顶形式相同。

卷棚顶:属两面坡屋顶之一。主要特点是两坡相交之处为弧形曲面,没有突起的脊形。

攒尖顶:属锥形屋顶,其形状有许多种,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正多边形等等。可以分别叫圆攒顶、四角攒顶、三角攒顶等等。

盔顶:屋顶形如古代武士的头盔而得名。

穹隆顶:圆丘形屋顶。

盝顶:盝乃宝匣之意,此种屋顶形如长方形匣子,多为重檐式。

藏式楼:流行于藏族聚居地区的堡式楼,墙体有上小下大的明显收分,屋顶多有紫红色女儿墙。

我国南方流行几种山墙式样,如马头墙,其屋顶也属双坡式,而山墙高出屋面许多,并随屋顶的斜坡而呈梯形。

风火墙:山墙高出屋面许多,类似“马头墙”,但是每个梯形墙头有挑角耸起,形成特殊装饰。此墙设在屋顶两侧,有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故又名“防火墙”。

女儿墙:高出屋面的短墙,也有两面坡屋顶的前坡前墙上高出屋面的短墙。从其作用上说,又称“压檐墙”。

屋顶上的装饰,常见的有:

吻兽:古建筑屋顶正脊两端多饰以兽形瓦塑。最早的称“鸱尾”,约从晋代开始有此装饰。其形如向正脊中心方向卷曲的鱼尾,据说是一种海兽之尾。隋唐时期仍用这种形式,中国唐或晚唐出现了“鸱吻”,形似一具张口吞脊的龙头,有短粗的尾巴。这种吻兽到宋辽金时期仍普遍采用。从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龙尾”的脊饰上,可以看到形似蟠屈上弯的龙形“龙吻”。元代以后多为“龙吻”的样式,称为“吻兽”或“大吻”。

从吻兽尾部的卷曲情况,可以区别其时代特点。元代时,吻兽尾部逐渐向外卷曲,明清时期其尾已完全向外卷曲。特点与元代之前的鸱吻完全不同了。

垂兽、饯兽、走兽:戗兽上多用走兽装饰。汉唐时多用三五枚翘起的筒瓦作为装饰。宋代规定用嫔伽一枚、蹲兽一到八枚,最少用蹲兽一枚。从古建筑遗迹中常见有,嫔伽一枚、蹲兽一至四枚,式样与顺序都不固定。清代皆用单数,如三、五、七、九枚,形象也较生动。

勾头瓦、滴水瓦:勾头瓦是檐头每垄瓦的第一块筒瓦,滴水瓦是檐头每垄瓦的第一块板瓦。上印有装饰纹样、文字,是考古学中的重要资料。

瓦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对屋顶装饰有很大影响。周代出现制瓦技术,有了质地良好的筒瓦、板瓦。南北朝以前都用灰瓦。北魏时期部分瓦件如鸱尾、勾头、滴水等重要构件已用琉璃瓦。唐宋的重要建筑物一般为琉璃瓦剪边。到明代,才有全部用琉璃瓦顶的建筑。

七木、石构件的装饰

栿:俗称梁,栿有许多具体名称。作为装饰最明显的梁架主要是明栿,它主要是天花板以下的梁枋构件,表面加工较细,多有彩绘装饰。明清时期的建筑,天花板上、下的栿加工都比较细,可以说都是明栿的做法。

月梁:是明栿的一种形式。月梁多施彩绘或雕刻。

柱:柱本身的形制,从其式样看,有圆柱(又分直柱、棱柱)、八角柱(分小八角柱、正八角柱)、方柱(包括梅花柱)、雕龙柱等。棱柱隋以后少用,小八角柱多在宋以前用。唐建中三年(782年)建立的南禅寺大殿的方柱,为现存最早的方柱。唐代以后则很少用。大昭寺有“亞”字形柱。明清有一种梅花柱,为方形的擎檐柱。在北宋已有雕制蟠龙的柱,晋祠圣母殿的雕龙柱为现存最早实例。曲阜孔庙大成殿的石料雕龙柱,为明清时期的代表作品,规模宏大,雕工精细。

柱侧脚:古建筑的柱子都略向内倾斜,而非笔直而立,这种斜度称“柱侧脚”。宋代规定柱侧脚为柱高的百分之一。唐代的建筑实例超过了这个比例。元代建筑永乐宫龙虎殿的柱侧脚其比例达到2.9%。明清的柱侧脚比例很小,几乎觉察不出。

柱础:古建筑的柱子下有石础,唐代到元代多为露明柱础,形状如覆盆,上面多雕刻莲花瓣作为装饰。宋辽金时期的柱础多雕花纹。元代多素面,不雕花饰。

柱础有单层、双层、三层数种。单层多为鼓形;双层者上为鼓形,下为方形、八角形或覆莲。

额枋:在古建筑的檐柱与檐柱之间,有横置的大型方木构件,用来承托其上的斗拱,此木构件有大小两条并行,上边为大额枋,大额下边平行一条辅助构件为小额枋。枋是装饰彩绘的重要部位。

雀替:在柱上端与枋、梁交接处有一横置短木构件,称雀替。它可能是栱形替木演变而来的。其作用不外是减少梁枋的跨度,从而增加梁头的剪力。雀替历代有很多变化。北宋以前的雀替,基本上没有脱离栱形特点。宋至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楔头绰幕(宋代称雀替为“绰幕”),其外端刻有二、三瓣为装饰;一是蝉肚绰幕,其外端雕成曲线形,好像展开的鸟翼。

两柱之间距小而雀替长进,两雀替联结起来,叫“骑马雀替”。明清代建筑中有些实例。

明代以前,雀替多半只有彩绘,很少加雕刻。明代起多雕刻卷草式云纹。清代中期以后,还雕刻各种飞禽、龙头等纹饰。

斗拱:我国古建筑中檐柱、枋上的重要支承构件组群。它的构件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横木交错重叠而组成,它可以逐层出挑,起到支撑荷载的作用,并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形成传统建筑的一大特征。早在隋唐时期斗拱的式样已定型。宋代有了完备的规定,斗拱可多达“五跳”之多。

斗拱分布有内外檐两部分,内檐斗拱自唐代以后渐渐减少。

斗按其位置的不同,其名称分别为栌斗、散斗、交互斗、齐心斗等,斗的形状基本为方形,斜栱上的斗为多角形。

斗的不同部分其名称为耳、平、欹,三方面的高度比例为4∶2∶4。

栱在早期为“翼形栱”,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三幅云”的固定形式。

昂:昂是起挑杆作用的木构件,分真昂、假昂,假昂不能起挑杆作用,多为平出的华栱外端斜下砍成昂形。

铺作:斗拱是成组的构件,斗拱组合的构件总称“铺作”。由于位置不同,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之分,柱头铺作即置于柱上端的斗拱群。两柱之间的枋上,阑额上的斗拱群叫补间铺作,殿四角的斗拱群叫转角铺作。

飞子:又叫飞椽,置于檐椽前端的檐口短椽,它的末端承担瓦口,飞子的前端断面称椽头盘子,施有彩绘图案。

垂鱼、惹草:古建筑的山花上有一木质垂直装饰板,叫垂鱼,或叫悬鱼;山花两侧斜置的搏风板上各有一突出的雕刻装饰,叫惹草。垂鱼的长度从三尺到一丈,雕有纹饰,多为缠枝纹样。

菱花窗:是雕成的窗棂,常用在宫殿、寺观等建筑的主要门窗上。主要形式有:

双交四椀菱花:两根棂子相交,由菱花组成四个圆形,有两种交叉方式:正交,中线垂直成直角相交;斜交,中线偏45°成直角相交。

三交六椀菱花:正交,中线垂直,两旁棂子作60°相交;斜交:中线偏30°相交。

另有三交毯纹菱花、三交六椀带龟锦菱花格心、三交满天星六带艾叶菱花格心、双交四椀嵌橄榄球纹菱花格心、古钱菱花。

民间窗格:各地散布着各种优美的窗格。现在把具体的分类列下供参考。

分格类:平行直棂、斜方格眼、攒方锦、六角与八角形;步步锦、灯笼锦、归脊锦等。

连锁类:楔接纹、献礼纹、并合锦十字花、方圆光、风车;套方锦、汉纹、金钱纹、万不断纹等。

波纹类:(线的曲折变化)平行波纹、相对波纹、万字纹。

回端纹类:(又称拐子纹)如意纹、雷纹、之字形纹、凹字形云板、盘长纹。此外还有冰裂纹类,什锦嵌花类。

窗格间的花头与岔角的装饰有如下几类:

文字型:工字、寿字、喜字、福字、万字等吉祥字样。

花草型:梅花、桃、吉祥草、莲花、莲实、莲叶、水仙、竹叶……虫鱼型:卧蚕、蝙蝠、蝶、鱼……

几何纹:回纹、云纹、方胜等。

器物纹:如意、锦结、套环……

透花窗(又叫漏窗):是在墙垣上开的窗,用来点缀园林,分隔庭院。由砖瓦等材料组合而成。其外框有扇形、叶形、多角形、圆形、椭圆形及南瓜形……框心花纹大致与民间窗格类似,只因材料不同,结构不一,而有它的特殊风格主要有:宫式、八角、竹节、绦环、叠锭、席纹、菱花、芝花、万字、套方、冰纹、波纹、回纹等。

中国建筑窗格在构图与处理上要求有中心、有系统,交代清楚,构图明确,花格的局部与整体衬托得宜,局部与整体呼应连贯,力量均衡,布置匀称,疏密得宜,错纵有致,形成韵律节奏。如满布式窗,虽花纹繁密,但有条有理,系统分明。

用变化多端的花头与岔角来连贯棂框,可使平板的窗格生动有趣,使结构与装饰达到高度的统一。

板门:唐代建筑全用板门,宋代重要建筑仍用板门。板门上有门钉和铺首。魏时已有门钉,一般为纵横三至七路,每路三至七枚。清代有严格规定,最高级建筑用九路,次为纵九横七,最少纵横五路。

格扇门:一般每间四扇,每扇中间用抹头隔开,格心式样有十多种。有的同菱花窗格类似,雕工精细。下面为裙板或叫障水板。宋制格扇都有腰华板,俗称“四抹格扇”。腰华板有精美雕饰。

垂花门:多为府邸、宅院中的二门,它是分隔内外宅院的重要标志。住宅垂花门里排柱间装有屏门,起遮挡作用。垂花门在游廊的宅院中,可作为游廊的起讫点。垂花门是宅主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标志,又作为吉祥平安的象征,故有强烈的装饰要求。在垂花柱、角背等构件上,有精美的雕刻,正面枋下常饰有雕镂精美的花罩。垂花门施有色彩绚烂的彩绘,显得分外华贵。在园林建筑中,垂花门既有划分园林空间的作用,又有隔景、障景、借景的艺术效果。垂花门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这是一种构造简洁的垂花门,梁头下端各悬一根垂莲柱,形如樵夫挑担,又称“二郎担山”垂花门。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此为较普遍的形式。正面看,如大屋脊悬山形式。梁头下垂着两棵垂莲柱。背面为卷棚悬山形式,柱间装有屏门。

五檀单卷棚垂花门:此种垂花门显得稳重大方,但比不上一殿一卷式垂花门轻巧秀丽。

四檀廊罩式垂花门:此种垂花门多用于园林,与游廊相接,常作横穿游廊的路口。廊罩式垂花门是两面完全对称的建筑,两面都有垂莲柱。

除以上常见的垂花门以外,尚有形式特殊的垂花门。例如:

独立柱前后出厦式垂花门:它只有一排柱子,上架部分为前后出厦式,造型颇新颖。颐和园的画中游东北墙垣入口处,矗立着这样一个造型别致、装饰考究、彩绘精美的垂花门。

卷棚歇山式垂花门:其屋面呈卷棚歇山形式,四面出檐,翼角翘起。倒悬垂花柱,显出灵巧飘洒的姿态。颐和园长廊东端的垂花门便是这种形式。

垂檐歇山式垂花门:北京北海北岸徵观堂垂花门即此形式,目前仅发现此一例。

并列中柱式垂花门:北海画舫斋西北隅有一座垂花门即此形式,采用并列中柱,前后梁头挑出,下悬垂莲柱。

四檀卷棚垂花门:外形为单卷棚式,此垂花门结构简单合理,而又不失其华丽的特色。

外琉璃内木构式垂花门:北京故宫东六宫的钟粹宫,有这样一座垂花门,从外面看是一座琉璃花门,内为木结构,顶为单卷棚式。

垂花门的装饰以华丽考究为特色。垂花门上的雕刻饰件很多,垂莲柱是垂花门的基本特征,在倒悬的柱头上刻有仰复莲、风摆柳、四季花等。两垂柱中间的连栊枋上装有透雕蕃草图案的花板,其他雕饰也十分考究。油饰彩绘是垂花门的重要装饰手段,常见的彩画有苏画、旋子彩画两大类,前者多用于园林垂花门,后者为宫廷、坛庙垂花门的装饰。

栏杆雕饰:隋唐至元代多雕狮子、明珠、莲花。明清时期通常雕刻卷云、龙纹、石榴头等。栏杆中的华板历代变化较多。汉代有套环、斜方格的形式,南北朝、隋、唐、五代多用几何纹等,也有雕刻人物故事的。明清时期华板雕刻越来越细腻,繁缛。特别是园林建筑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花栏杆,雕刻有梅花、冰片、方胜等纹饰。

另外尚有“坐凳栏杆”、“靠背栏杆”以及“花栏墙”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