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环境艺术纵横谈
11674200000007

第7章 传统篇(1)

魅力无穷的中国传统建筑及其装饰艺术

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特点

建筑艺术是指具有艺术特征的建筑,它的各部分和谐,外观优美,具有一定的建筑风格。

建筑艺术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建筑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见证,在某种意义上说,特定形式的建筑是人类历史的里程碑。

建筑艺术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实体。社会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东西有两大类:一类是实用美术品,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应用物品,属于人类物质文明的领域;另一类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艺术品,它以再现现实生活或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为特点,属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领域,如绘画、雕塑等。建筑艺术具备这两方面的特性。建筑的结构、材料直接表现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而建筑的布局、款式、装饰、壁画等具体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礼教和道德观念。

建筑艺术的特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特征,可以说建筑艺术是综合的造型艺术。

建筑艺术表现为静态的形式美,如建筑的形制、格局、结构、间架、部件装饰、纹样彩绘等等形式美,构成了建筑的外观和细部的艺术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的构件特点,出现了多种屋顶形式。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更多的歇山式屋顶,并且出现屋角起翘的新式样,这种翘角被称为飞翚。这个名称也足以反映翘角这种形式的艺术特色。翚是一种有彩色斑纹的雉鸟,这样美丽的鸟本来就十分好看,如果飞翔起来岂不更有情趣。把翘角叫“飞翚”使这一建筑形式美更加形象化了。

建筑的形式美,有些表现为外露华丽的特点,有些表现为微妙的含蓄的特色。仍以屋顶的形式美为例,东晋时期的屋顶出现了“举折”,即屋顶呈现一种微微的弧坡,使屋檐略微向上翘起,这样的形式固然有其实用的意义,可以缓冲流水,更重要的是具有形式美的特点,它使体积、重量巨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

屋顶上的装饰,具有雕塑艺术的特点,它有服从一定思想内容的表意作用,更有形式上的装饰美化意义,屋脊的两端用尾把屋顶的形象特征加强了,突出了。屋顶檐角的角兽是有一定含意的,它表示该殿堂的等级和性质,都以奇数排列,数量由一个到九个,有不同寓意,如象征吉祥安定、勇猛威严、驱降邪恶、主持公正等。然而它以艺术形式出现就成了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的体现。兽的姿态、表情,不仅要适合建筑的需要,还要符合人们审美的需要。它作为屋顶的装饰物,后者更为重要。

敦煌石窟的藻井有五彩缤纷的彩绘、彩塑和壁画,形成统一和谐美;莲花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装饰纹样,用莲花作为佛寺柱头、柱础、须弥座的装饰,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构成了特定意义的形式美。

建筑作为综合造型艺术,它的形式美也表现在许多方面。在构架上要体现平衡、稳健、对称、谐调等原则;在布局上要处理空间、对比、主从、大小、连贯、开合等原则;在装饰上体现纹样繁简、色调强弱等等。

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引起感官的快感,并进而引起心灵的愉悦。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心里产生的愉悦的美感,是客观审美对象的美和主观审美观念相适应的结果。

建筑艺术的美感是由建筑艺术品的美的因素、形式美同欣赏者的审美观念结合而产生的某种美感。建筑艺术的美感是一种理智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由于建筑艺术的时代特点、结构特点、色彩特点、装饰特点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鉴赏者的观点、民族、习俗、信仰、知识等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产生的建筑艺术美感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譬如在一处庄严的巨大的宗教建筑物面前,有人产生雄伟的美感;有人会有威慑(实际上是恐惧)之感。在一处精巧的凉亭面前,有人产生秀丽的美感;有人会有单薄之感。美感的复杂性是受到审美过程中各种条件影响所致,不能因此说艺术美感是不可捉摸的。因为无论是现实美引发的美感还是艺术美引发的美感,都是一种理智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艺术美感更是理智兴趣的满足,它受到欣赏对象的美的因素和欣赏人主观审美观念的制约,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欣赏对象的形式美和其他美的条件,就失去了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如果欣赏者没有理解艺术的知识,就没有产生美感的认识基础。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艺术欣赏主体要具有“懂音乐的耳朵”、“色彩的感觉”,才能够欣赏音乐、绘画的审美原理。

我们走到北京故宫建筑群中间,自然产生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这是由于故宫的宏大的布局,巍峨的大殿以及金黄的殿顶、繁复的斗拱、灿烂的彩绘,这些形式美作为美感的条件反映到了我们心灵中,又由于我们对皇帝的至高无上、皇宫的森严以及对建筑结构、装饰有所了解的缘故。

建筑艺术的种类多种多样:有宏伟的楼阁,有精巧的亭台;有神秘的佛寺,有简陋的庵堂;有碧波环抱的水榭,有曲折多变的回廊。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左伸右延;有的雕缀华丽,有的素雅淡饰。那双狮守护、布满铜盖排钉的高大红门楼,使人望而生畏;那花径幽曲,荷塘环绕、雕刻精美的画舫,使人心旷神怡。

二传统建筑结构、布局的特点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集中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精华。古代建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缩影。古代建筑由穴居、半穴居逐步发展到地面建筑,出现了木结构。商朝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曾建造规模巨大的宫室和陵墓。春秋时期,宫室多建于高大的夯土台上,木结构已成为基本的建筑方式。秦代出现了砖和彩画,建造了至今仍视为奇迹的伟大建筑长城(在月球上用肉眼即能看到)。东汉建筑大量使用斗拱,木结构的楼阁也增多,砖券结构也有发展。在汉朝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立体系。汉朝统治阶级利用道教和佛教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所以寺庙、道观也发展起来。唐代的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高峰,许多建筑遗迹证明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宋代的木、砖、石结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在木构架建筑设计与施工方面达到了规格化。12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第一部土木建筑专著《营造法式》,既是对前代建筑的总结,又是对后世建筑的规范,对元、明、清建筑的影响巨大。

明清建筑是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发展的高峰,尽管当时官方建筑已定型化、程式化,建筑装饰十分繁缛。但皇家及私人的园林,在传统的基础上运用一些新的手法,建起了许多优秀的园林艺术作品。这时期各边远民族也建造了许多独具一格的优秀建筑物。

三传统建筑基本结构

首先谈谈古建筑的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木构架结构的方式有三种:台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其中以台梁式最普遍。台梁式木构架在组合、用料等方面,由于建筑物主人等级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作为高级建筑物的宫殿、寺院,可以使用斗拱。

斗拱安装于术头和枋上,是在方形的坐斗上的若干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而成。

中国传统建筑在艺术手法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许多特点。这种艺术特色首先就表现在形体和部件上。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功能和艺术装饰的统一。在宫殿、邸宅的建筑构件上表现为极其华丽,甚至有些繁琐堆砌的感觉。高级建筑物常用的檐柱、月梁、雀替、斗拱,从形状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后,便以艺术品的形象出现在建筑物上。

为了保护柱的外围和墙体,古建筑屋顶采用大出檐。但大檐必然妨碍室内采光,同时夏季暴雨时,屋顶下泄的雨水往往冲毁台基,汉代出现了微微上反曲的屋檐,晋代出现了屋角反翘结构,使建筑物上总体形庞大的屋顶,呈现一种轻巧活泼的形象,成为古建筑的突出特点之一。历代的屋顶形式很多: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等形状的屋顶。南北朝时出现了勾搭。后来又出现单坡、丁字脊、拱券顶、盔顶、圆顶。

各种屋顶的巧妙组合是取得建筑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北京故宫和颐和园的建筑物,以它的屋顶形式的主次分明、变化多样,而大大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边远民族地区有些建筑物,屋顶的处理更为灵活,构成复杂而轻快的艺术形象。

四传统建筑布局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以庭院组成单元,进而组成建筑群。

庭院的组成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方式,沿着纵轴线(前后中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也有无轴线的建筑群。

随着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大小不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组群艺术处理手法。宫殿、坛庙建筑组群,多以各附属建筑来衬托主体建筑。

宫殿正门一般采用巨大的建筑形体,建于高台或城垣上。正门以内,沿着纵轴线,一个接一个布置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的庭院。每个庭院的形状和大小有所不同,围绕着庭院的门、殿、廊、庑以及组合形状的不同,再加上地平标高的升高,由不断变化中走向高潮。正殿以后还有若干庭院,最后用高大的殿阁作为结束。如北京故宫,天安门为序幕,外朝三殿为高潮,景山作尾声,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之一。这种处理手法同欧洲的建筑有根本的区别。

建筑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北京故宫便是封建时代象征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的建筑群。它的突出特点是森严、封闭而崇高,是统治阶级在“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指导下建造的。

明故宫营造于1407年至1421年(明永乐年间完成)。故宫形体上的壮丽、工程上的完美、布局上的秩序,成为世界上一组最优异最辉煌的建筑纪念物。全部建筑由“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四周围绕城墙,城四角有角楼。

前朝正中之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皇帝发布旨令、举行典礼的地方,三殿前后排列在一个工字形白石殿基上,台基高七尺,分三层,每层都有雕刻白石栏杆围绕。这是紫禁城的中心。三殿东、西侧是文华殿、武英殿,左右衬托,形成前三殿的庄严格局。

乾清门以内为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面是御花园,东西两侧各有六宫。人们走在这样宏伟壮丽的宫殿里,会有一种肃穆之感,这就是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古建筑群体布局成功的例子还很多,有些城楼建筑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城在嘉峪山麓而得名。关城呈梯形,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高10米,垛墙高1.7米。东西城垣开门,城楼对称,三层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西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西有砖砌罗城,东、南、北三面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重关重城,构成并守之势。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西门外一里处有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嘉峪关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军事要地。

没有中轴线的建筑的典型宫殿是布达拉宫,这是一座以藏式建筑为主,吸收汉式建筑一些手法(如屋顶)而建成的举世闻名的建筑群。

五传统建筑主要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有其典型的建筑彩绘和装饰性的雕花木作。宫殿有华丽的彩绘,寺庙有绚丽的图案,园林建筑和祠宇也同样有类似的装饰。

彩绘主要用于梁枋、斗拱、天花板、柱头、门和窗楣额等部位的装饰。由于建筑的性质和档次不同,彩绘的位置多少,绘画的繁简也各不相同,但是总的面目是有中国传统风格的。

汉朝的彩绘可见于文献,唐代的彩绘遗迹虽然不多,但也可以看出它的规模和基调。宋、辽、金时期的建筑装饰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宋代建筑形式、结构都已规范化,彩绘也随之规范化。宋人李明仲著有《营造法式》,此书在总结前代宫廷建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彩绘的要求,使彩绘程式化、规范化。彩绘和木构件的雕刻是有机的构件,既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又是装饰的部位。

室内的梁架、斗拱、虚柱(垂莲柱)以及格子门(有各种不同棂格)、落地长窗、门槛钓窗,既是建筑的功能、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又发挥了其装饰作用。

天花板、藻井的构图,各种平棋图案和色彩都很华丽。常见的纹样有:飞天、卷草、凤凰和网目纹等图案。

唐代的色彩以朱红、丹黄为主,间以青绿。北宋彩画随着建筑等级的差别,有不同的形式,如五彩遍装、青绿彩画等装饰。其中梁额彩画由“如意头”和枋心构成,并且盛行退晕和对晕的手法,使彩画颜色的对比,经过“晕”的画法处理而逐渐转变,不至过于强烈。

由于图案的规范化,不必临时再写生,适合于大量建造的需要,提高了施工的速度。明、清两代的彩绘也都沿用宋代彩画技法而有所发展。这些彩绘,总的方面是向秀丽而绚烂的方向转变。宋代以来的宫殿、庙宇和民间建筑的风格,基本都是如此。

中国建筑窗格是丰富的、生动的、朴实的、雅致的、变化无穷的,并且合乎力学均衡的规律。从建筑的造型美学原则上说,一方面是建筑的形体、轮廓与比例要有气魄,体现一种精神;另一方面表现在许多细部的装饰描写上,门窗花格是这些装饰部位的重要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