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的海太深
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知难行易。知难,是说由于规则的改变,人们难以把握新时代的本质,以及行动的方向。人们在具体行为上,可以摸着石头过河,掉到水里,不过是个人的事;而理论则不同,它一旦错误,将引导一代人走向错误的方向。
然而,当知识资本时代到来时,我们没有理论。我们的思想环境,到处是与知本格格不入的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整整一代观念,与知本精神不再兼容。更严重的是,它妨碍人们实际地运用知识资本,获得财富。因为,每当知识占有者按照实践的感召向东走时,背离的观念总是拉着他向西去。
知难首先是话题本身变了。也就是,时代的根本问题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中心话题已不再是中心话题。继续把这类传统的话题当作眼前的话题,这类话题就成了“伪问题”。
“伪问题”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仍旧具有权威力量,是因为传统观念的海太深。
“一项大学生的成果卖出700万。”当1996年11月8日至12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爆出这条特大新闻时,人们简直难以相信。11月10日,在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一楼,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转让签字仪式上,四川联合大学皮革工程专业女硕士生林炜与重庆农药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世伦分别在转让合同书上签字,转让费高达700万元。700万元这个天价,创造了历届“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让费的最高纪录。林炜转眼间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
当初,林炜抱着“重在参与”的想法来到南京参赛。8月,大赛开幕后,大学生科技成果展厅便被与会代表们挤得水泄不通。林炜的成果在展示厅并不特别显眼,但那张“KMRC铬鞣粉生产技术成果说明书”却成为抢手材料。几家皮革企业代表如获至宝,纷纷与林炜洽谈,要求购买这一成果。南京、济南两家皮革厂的负责人也闻讯赶到,表示愿出高价洽购。
一看这阵势,早在一年前就与林炜有过合作关系的重庆农药化工集团公司捷足先登,将原定400万元的转让费提高至700万元,独家买断这一技术成果并随即与南京、济南两皮革企业达成意向,合作生产KMRc铬鞣粉剂,联手参与市场竞争。
在签字仪式后,人们纷纷向林炜祝贺。满脸书卷气的林炜连声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末了,还挺担心地自语:“是不是太高了,人家出这么多钱,万一项目搞不好咋办?”但事实上,林炜的这项技术可以说挽救了一家企业。买断这项技术的重庆农化集团公司两年前还苦于废料无力自理、经济效益不佳而处境艰难。1996年6月开始试用林炜的新技术后,不但解决了污染治理的大难题,而且经济效益明显改观。难怪在签字仪式上,面对众人的疑问,公司副总经理杨世伦回答得斩钉截铁:700万元,值。
我们真正尝到了科技成果的甜头。
1995年3月,林炜写本科毕业论文时到成都一家工厂实习。
她发现制革采用的两种鞣剂各有特点和缺陷。一个念头跳了出来。从当年暑假起,林炜就一头扎进研制课题中去了。
后来,当她的新产品成型后,林炜常常到工厂去做试验。为了不影响学业,她只好牺牲寒暑假,连续几年假期几乎都泡在工厂,和工人吃住在一起。制革车间环境差,湿度大,还得在水里趟。该吃的苦,都吃过了。一些体力活,工人都不愿干,林炜却照干。工人们看了林炜这股劲头,都禁不住啧啧称赞:“这个女娃真不简单。”林炜却说:“怕吃苦,就什么也做不成。”
1996年春节,爸爸妈妈想女儿,非常希望林炜回家过节,一家人能团聚,而课题正进入最后阶段。她说服了父母,便一头扎进浙江湖州市的一家皮革厂。让林炜感到委屈的是,有时试验准备就绪,那些工人却撂挑子,林炜不得不求他们帮忙。好几次,林炜偷偷抹眼泪,伤心至极,恨不得一走了之。有时,实在憋得慌,便抓起电话,向导师诉诉苦。一年里,她跑过20多家化工厂,至于做过的实验,怎么也有上千次。
林炜不承认有什么“灵感”。她觉得,自己的成果完全是“水到渠成”。实习中发现了皮革生产中的问题,就想解决,最后终归有了结果,很顺理成章的事。
林炜于1972年出生在河南栾川县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林炜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她在家数最小。在实验室里,累活脏活,林炜总是抢着干。
学习上。林炜是人们公认的勤奋生。1995年,她考取的是硕士博士连读的研究生。
说来也奇,林炜这位创下大学生科技成果转让金额最高纪录的河南姑娘,当初在选择专业时却“另有所爱”。1991年林炜参加高考,填报的志愿是电信专业,不料却进入了皮革工程专业。
“这不就是做皮鞋的吗?我不干。”林炜心里嘀咕着,为此她懊丧苦恼过。后来,她才得知,该校在这个专业设有轻工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其学术地位在全国首屈一指。很快,她又定下心来学习了。1996年9月,林炜和导师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亚洲国际皮革科学技术会议。林炜不仅宣读了论文,还成为会议主持人。这一年,她才24岁。
对于成果的高价转让,林炜显得平静。她觉得成果能运用于生产,是对她多年研究的一种肯定。至于700万元如何处理,她还来不及细想。签约后的当天晚上,她与老师商量,如果拿到这笔转让费,她想首先用作课题经费。1996年,林炜的成果在重庆东风化工厂试产后,工厂践约付给林炜10万元酬金,林炜全部用作了课题经费。林炜说:“我并不是为了钱才搞科研的。”她很不习惯人们称她为“大学生首富”。在学校里,她生活十分俭朴。20多岁的姑娘,从来没买过化妆品,也没穿过一套高档服装。她自我解嘲地说:“我一直是素面朝天。”
今天。新的知识分子正给这种知识经济生产力主导的改革注入新时代的内容,通过新的生产力的突破,为生产关系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历史性动力。强调生产力,不是离开改革,不是单纯技术观点,而恰恰是在恢复中国改革的原教旨,恢复中国改革的本来面目。在知识的解放中,知识分子作为主体的力量已出现,知本家,就是以独立的力量出现的企业家和思想家群体。此前,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时期,曾被冠以不同的称呼:从小资产阶级,到臭老九,到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分子总是比照、依附于其他人群来定位自己,总之没有一个是本来的自己。“知本家”的提法之所以好,在于它剥离开了那些附加的东西,显示出这个时代使知识分子成为独立的力量,而且成为主流的力量这样一种大趋势。
在很久以前,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在以往的时代,知识只有依附于土地或资本,才能借力发力,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现实力量,一种主导性的社会力量。只有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主流的生产力,知识分子才有可能走到舞台的中央。但是,这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他既是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又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既是思想家,又是企业家;他既是精神的力量,更是现实的力量。这种不同于“知识分子”原有语义的知识创造者,用“知本家”这个词,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今天,微软一个公司的财富,若按国家已排到世界第十位。也许用不了多久,西方七国就要面对和他们财富相当的知本家七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将被彻底打破,世界范围的知本家时代真的要到来了。
二、“面对面”的知识
在信息社会中,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处理和生产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计算机阅读与写作能力和接触网络设备的能力,比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写作更为重要。
虽然知识型经济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但它与信息社会不是同义词。知识型经济的特征是需要不断学习归类信息和利用这种信息的能力。特别是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和能力变得更重要。选择相关信息,忽略不相关信息,识别信息中的专利,解释和解读信息以及学习新的,忘掉旧的技能,所有这些能力显得日益重要。
学习过程并不(完全)依靠正规教育。在知识经济中边干边学(通过实践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将沉默知识转化为归类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信息技术的发展,非正规环境下进行的学习和培训因此成了掌握知识的普遍的形式。
显然,科学和技术是知识的核心。
而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候,“三大法则”——描述微处理器性能的迅速发展的穆尔法则;形容电脑网络的价值等于节点数目的平方的梅特卡夫法则;说硅谷的数字脑袋中有一可笑的念头冒出,便会迅速传播开来并影响美国企业界心理的盖茨文化霸权法则——将以威力空前、无可逃避的历史力量改变着现实。
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需要不同寻常的人,而不需要事事顺应潮流、听天由命的人。推动社会进步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革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规、改造环境的人。如果你要变消极适应环境为积极改变环境,就必须学会抵制促使你顺应社会习俗的各种压力,可以说这是真正生活的必要条件。这样,别人或许会认为你这是离经叛道;然而,要自己思考问题,就要准备付出这种代价。人们可能会说你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正常”人可能不会赞许你,甚至会孤立你。其实,既然你否定了其他人所信奉的行为标准,他们自然会不以为然。你会听到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一种论点:“如果每个人都仅仅遵守自己愿意遵守的规定,那我们的社会将会成什么样子呢?”对这种说法的一个简单答复便是:大家不会都这样做的!我们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依赖外界、循规蹈矩,因此他们不可能都这样做。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旧观念总是在交织、碰撞,进步总是与过时的传统发生冲突。我们要努力争取的,是灵活做出选择的自由,也就是说要能够不受精神束缚,不总是严格按规矩办事。不必时时刻刻考虑社会环境的需要。否则,你就是一个毫无主见、随波逐流的人。要掌握自己的生活,就需要有灵活性,需要自已不断地确定在具体情况下各种规定是否适用。的确,亦步亦趋、照章行事比较容易,但是,这样的人一生都很难有所建树。相反,那些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社会环境左右的人,却总是出人意料地取得成功。
英国纺织巨头——霍格荣登集团公司总裁宝座时还不到44岁。从他的奋斗经历看,他似乎从来没有缺少过工作机会,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受过挫折,而是他以不断更新观念、更新思维,粉碎了成功道路上的一个个障碍,选择最可能成功的机会。
回顾他所走过的道路,他说:
“用传统的眼光看来,我想人们会说我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就已经形成了对工业的概念,认为在那个领域里,竞争不象想象的那么激烈。我想那是出于我的直觉。”但是,当他感觉到他将能在工业界有所作为时,他还是被这种感觉吸引了过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性格上的特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霍格后来去了哈佛大学商学院。他说:我认识到,尽管我受到了尽可能高的英国文化教育和熏陶,但在所有关键领域里,我的知识远远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就读于哈佛大学是我生活的转折点,我从此进入了一个非英国文化的环境,并接受了极有效的商业教育,这种教育使我能在后来的企业生涯中节省了2/3的学习时间,并且很有竞争力。我因此受益匪浅。
霍格的哈佛毕业证书没能使他在英国工业界找到工作,但帝国化学公司聘任了他。他没有接受聘任,而是拿着管理硕士学位证书到瑞士的企业指导方法研究所的商学院当了教师,这期间,他经常巡回欧洲,考察工业界情况。
霍格一直是个意志坚定的人,1986年当工业组织公司成立的时候,他担任该公司的第二号人物,而第一号人物是总裁考陶尔德公司的克尔顿爵士。克尔顿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人物,他是英国工业界最精干但又独断专行的人之一。但是霍格与他合作的很好,任期两年结束以后,霍格去了考陶尔德公司。
霍格说:所有这些都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油漆工业生产增长缓慢,士气低落。国际油漆公司实际上未能得到它的申报单上所预先估计的利润额,从而不得不降低股息,这在伦敦商业界是极不应该的。我想这些无疑是我所干过的最棘手的工作,当然在我成了考陶尔德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之前,我感到在一定程度上我已经处在这个位置上了。整个企业的情况一团糟,对于霍格来说,这是一次挑战。该把焦点集中于哪些市场?他为此斟酌了不少时间。他最后决定集中在工业市场上,特别是向海外市场倾销。在国外市场上,国际油漆公司的油漆有1/3销给了外国造船主和买船者。
霍格说:“在开始时,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很有必要充分估计可能取得的成功。有一次,我觉得自己心力交瘁,大概是由于旅行和过份劳累的缘故,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之所以想起这件事,只是因为它使我想起了在哈佛上的一课,它告诉我,不要在疲倦的时候做任何决定,在我现在的工作中,我又反复地体会到了这一课的意义。在诸多事务上,我都忍受着不断传来的坏消息的打击,这就是改变现状所面临的困难。当然,公司的有些方面传来的不少好消息也会令人振奋,它可以慰藉你的辛勤劳作和一些不可避免的失望。所以,要有真正的耐心来正视困难。同时,为了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
考陶尔德公司的销售额达10亿多、利润1.2亿英镑。不到10年时间里,考陶尔德所雇佣的英国人从5万增加到14万。这是由于它大规模进行投资建设,以便能够与从第三世界源源流人英国的廉价纺织品相竞争的结果。用于建造新工厂和购买机器上的投资达数亿英镑,考陶尔德公司努力使英国纺织工业合理化。
霍格成功的原因,除了他自身坚韧不拔的个性之外,便是来源于哈佛大学积累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使他获得了力量和财富。
尤其是在信息社会里,我们使知识的生产系统化。以工业来做比喻,我们现在大量的生产知识,而这种知识是我们经济社会:的驱动力。新的权力来源不是少数人手中的金钱,而是多数人手中的知识。知识和宇宙中的其他力量不一样,它不适用于守恒定律:知识可以被创造出来,可以被毁掉,而最重要的是它有合作增强的作用,也就是说,整体的值要大于各部分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