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别拿电影说事儿
11642500000029

第29章 伍迪·艾伦:天才在内,疯子在外(2)

《爱在罗马》

随着年龄增长的只有疲惫

导演:伍迪·艾伦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艾伦·佩吉/佩妮洛普·克鲁兹/亚力克·鲍德温/罗伯托·贝尼/伍迪·艾伦/朱迪·戴维斯

上映日期:2012年7月6日

着名的建筑师约翰年轻时曾在罗马住过一段时间,某天有机会故地重游,于是在充满惊奇的罗马城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故事。对于一个天才导演而言,拍出这样风格延续的合格电影可谓毫不费力,反正他脑中随时可能迸出千百个用不完的奇妙故事。依旧是强迫症、神经质,对一件事情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从纽约到巴黎再到罗马,伍迪·艾伦只不过换个地方继续做梦。但电影仍然很精彩,罗马的浪漫与嘈杂,生活的荒谬与奇妙,人性的软弱与坚持,伍迪·艾伦把所有的矛盾都呈现在四个小故事中,让爱在罗马的人们悲喜交加。

无论是之前的《午夜巴黎》还是这部《爱在罗马》,显而易见的是伍迪·艾伦总想通过安排人物的命运和深不可测的评论去解决重大的存在主义命题。他让男主角在似曾相识的路口遇见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其实遇见的只不过是年轻时候的自己。他像穿越一般获得一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年轻时候的爱情,最后用嘲讽的口吻对年轻时候的自己说:“随着年龄增长的只有疲惫。”伍迪·艾伦曾说:

“我觉得变老没啥好处,岁月流逝,你也不会变得更聪明,只会渐渐崩裂。人们总会说得很好听,你成熟了,你开始了解到生命的意义,也学着接受了。但若给你一个变回年轻的机会,这些你都可以不要。我知道那种感觉,当你半夜醒来时会想到死亡,会想象它的来临,这样的想法让你不寒而栗。”

这些人生的哲学都是伍迪·艾伦的世界观。当然,哲学从来不能解决任何人的实际问题,但是它让我们了解智者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伍迪·艾伦用电影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不要相信任何崇拜和既定经验。真理是无限的,纯属个人的了悟。生活中总会有些想不明白的事情,问题不是出在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它的方式。

伍迪·艾伦说,如果他不拍电影,肯定从事写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高质量的电影对白和旁白中看出来。区别于一般的电影人,伍迪·艾伦能拍出好电影在于他的智商和热情。与其说伍迪·艾伦是个电影人,倒不如说他是个作家、文化人、哲学家,他只不过借用了电影这个传播方式表达着他文化上的诉求。或者说,即便不做电影,伍迪·艾伦仍将有与文化相关的其他成就。仅仅是电影中那些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理解就足够我们消化良久。

《遭遇陌生人》

做梦比吃药管用

导演:伍迪·艾伦

主演: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乔什·布洛林/安东尼·霍普金斯/盖玛·琼斯/芙蕾达·平托/露西·彭奇/娜奥米·沃茨/艾文·布莱纳/安娜·弗莱尔

上映日期:2010年9月22日

莎士比亚说:“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这句话作为旁白出现在《遭遇陌生人》的开场,搭配一张有趣的海报:没有人物,没有场景,两颗遥远的心之间写着电影名:“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颇有伍迪·艾伦的个人风格。这个无逻辑的犹太小个子从处女作《拿了钱就跑》开始,为喜欢他的影迷呈现过太多小情调、小感伤的电影。如今眼看就要80岁高龄了,创作的热情丝毫不减。他的电影总是四分五裂的人物关系和不堪一击的所谓生活。没有大场面,散布的多是琐碎的个人回忆,生活片段,偶发感触。然而电影中浓郁的生活味道却往往带有人生艺术的感悟,或者深奥的哲理、温馨伤感的情调。

《遭遇陌生人》将场景从纽约搬到伦敦,同样是大段喋喋不休的旁白,却足以看出伍迪的用心良苦以及讽刺戏谑。影迷好奇为何他经常在电影中加那么多旁白,难道不怕降低影片水准?伍迪·艾伦却回答:“没什么特别原因。旁白让我感到舒服。”这就是伍迪·艾伦的风格,从不刻意讨好,也不会见风使舵,那些都不是“天才会做的事情”,天才只需做好他自己就够了。他好像擅长拍喜剧,但我们看到了更多悲剧的情怀。他也拍过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并且同样精彩。

也许,根本没有独立的喜剧或完全的悲剧,他想表达的只是嘲讽和荒诞。这样一种反差恰好让现实生活与电影中夸张的、粉饰过的生活形成对比。懂的人自然能够云淡风轻,微微一笑。所以闹剧过后,竟然只有那位靠幻想生活的海伦娜太太笑到最后,正切合了《遭遇陌生人》说的:“做梦比吃药管用”。人生,终究是连伍迪·艾伦都说不好的事情,有时候竭尽全力去争取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有时候躺在床上做做白日梦却收获良辰和美景。

有个影迷写得好:“从很早以来,伍迪的作品就已经基本成型了,大惊大喜没有,小幽小默不断,他的作品早已培养出一批独特的观众群,他和这些老观众交流,就像是和邻里邻居楼上楼下的老朋友们聊聊天、打打牌、逗逗嘴,在日趋平静的生活中找点乐子。说平静,生活还挺平静,可人人都觉得自己活得够累:

没老婆的要找老婆,有了老婆又不安生;没有孩子想要孩子,要了孩子也不踏实;没有名的想出名,还没出名就觉得累;没有钱想要钱,有了钱又不习惯;看着电影里面什么都好,可自己遇到的都是倒霉事,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时时幕起、时时幕落、杂乱喧闹、无奈又无聊的喜剧大杂烩。伍迪只不过是把你自己上演的喜剧,再演给你看、逗你玩的一个聪明狡猾的美国小老头。看看他的电影吧,也许这个片子说的不是你,也许这个片子说的正是你,谁知道呢?”

所以,别去管什么生活了,在伍迪·艾伦制造的梦境里贪恋一场欢娱吧。

《业余小偷》

那些幽默都来自郁郁寡欢

导演:伍迪·艾伦

主演:伍迪·艾伦/崔茜·尤玛/休·格兰特/乔恩·拉威茨

上映日期:2000年5月9日

看伍迪·艾伦的《业余小偷》时,我心里只有一个疑问:天知道这个看上去唯唯诺诺的老头怎么会在脑袋里编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由伍迪·艾伦亲自上身饰演的瑞是一个有偷盗前科的洗碗工,他信誓旦旦地对妻子说自己有一个完美的抢银行计划,并在妻子的竭力反对下仍与另外三个笨贼开始挖通往银行金库的地下道。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妻子为掩护他们的抢劫计划而开设的饼干店一夜成名,他们瞬间成立饼干王国,抢银行的计划由此搁浅。至此,电影的高潮来了,有了钱的妻子想尽办法进入上流社会,瑞却过着与以往相差无几的“消极”生活;她“成长”了,他却原地不动。两人的生活品位和价值观由此渐行渐远,眼看就要分离,哪知他们的饼干产业被公司会计贪污,一夜破产,重回最初的贫穷状态。于是便有了“贫贱夫妻百事吉”的美好结局,折腾一圈,生活被打回原形,他们一无所有,但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整部电影依旧是高频率对白和轻扬的音乐,并无时无刻不充满讽刺、揶揄和自嘲。伍迪·艾伦像往常一样,一边演绎着对艺术的不屑一顾,一边明里暗里显摆自己对艺术的修养。那些充满焦虑的、絮絮叨叨的对白彰显了他的自我中心,然而这种自我让观众还没有来得及厌恶,便在堆积成山的笑点中转瞬即逝。故事的情节充满戏剧性的极速变化,这个城市中最最普通的小人物以近乎荒诞的方式完成他们的梦想,美好来得那么突然,失去得那么干脆。你说伍迪·艾伦现实吗?

《业余小偷》却仍旧是浪漫的氛围;你说伍迪·艾伦浪漫吗?他却是比谁都真实严肃的小老头。那么浪漫主义的电影中如何潜伏着真实?或者说,现实主义的题材下如何洋溢着浪漫?

其实在伍迪·艾伦那里,现实和浪漫的矛盾迎刃而解,甚至像他这样的艺术家最好用浪漫无比的想象力来掩盖现实的粗糙——哪怕自我欺骗。他曾在某年的戛纳电影节发布会上说过:“我对现实一直持非常悲观的态度,自小如是,从未改变。我确实觉得它是一段阴暗、痛苦、噩梦般的、毫无意义的旅程,唯一可以开心的办法就是告诉你自己一些谎言、欺骗自己。我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也不是说得最准确的人,尼采、弗洛伊德、奥尼尔等人都说过,人必须用自己的幻想来维持生活。如果你太真诚、太清楚地看待生活,生活的确会变得难以忍受。”

这就是伍迪·艾伦的人生态度。

弗洛伊德说,艺术家都是内向且抑郁的,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使欲望得到满足,不得不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伍迪·艾伦玩的就是电影这门艺术,你看到了鲜艳的色彩,听到了明朗的音乐,你以为伍迪·艾伦一定是艺术家中独树一帜的那位,但如果看懂了你会发现那些让你会心一笑的幽默都来自他的郁郁寡欢。所以在伍迪·艾伦的幽默里,我们还能看到忧愁,那是不被众人理解的忧愁,即便影迷大张旗鼓对其呼吁:“伍迪·艾伦,我们理解你。”这种理解也远远没有达到他的真实高度,我记得看到一篇报道上写过,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问是否该祝他新年快乐,伍迪·艾伦回答:“这样的礼节大可不必,新年是为你们这样的人准备的礼物,对我不适用,不过我希望自己也能习惯,这会让我在夜晚感觉好些。”你看,他仍旧不被理解,他甚至不期望被理解。就连他的幽默都是“内行人”才能懂的幽默,如果不是对电影中的文化背景、人物环境有最起码的了解,便很难在纽约知识分子式的高频率对白中寻得他独特的机智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