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跟专家学心理分析
11604300000006

第6章 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日常行为的心理分析(2)

为什么相同的词语代表人名和职业时,回忆起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原因是大多数人的姓名看不出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它只表示不同人的称谓,但并不能够指示或者暗示属于这些人的其他任何特征。也就是说,职业往往比名字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想象,因为带有某些特征的词汇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人们总是附加一些解释信息,比如自己是做什么的,否则光是一个名字,没有任何的联系和意义,就很容易被人忘记。

文中事例中的赵雪对自己同事的职位、上下班时间、喜欢打什么样的领带,都记得很清楚,可在关键时候却忘记了对方的名字。主要是因为职位、上下班时间、领带这些词额外地附加了一些信息,在人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没有实际的意义和联系,很容易被人忘记。

2.一时想不起熟人名字可能是因为“空白”记忆缺陷

很多人在生活中遭遇过这种情况,熟知的事情卡在嘴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属于一种叫做“空白”的记忆缺陷。那些需要被记起的东西你觉得就待在那儿,好像随时都能够想起来,但怎么着急也没有用,脑子一片空白,怎么也想不起来。例如,演员最怕站在舞台上出演的时候忘记下一句台词;学生考试的时候看见一道非常熟悉的试题,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答案等。

上述案例中,赵雪之所以一时想不起熟人的名字,可能就是因为出现了“空白”的记忆缺陷。这种现象是经常可以见到的,而且可能会给人们造成尴尬。上述案例中赵雪就是如此,幸运的是,她及时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开脱的方法。

分析要点

1.结合Baker(贝克/面包工)理论的实验,指出人们之所以想不起熟人名字可能是因为,人们的名字没有具体意义。

2.结合记忆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一时想不起熟人的名字可能是因为出现了记忆“空白”现象。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巧妙转移话题

当自己遇到熟人,在突然之间想不起对方姓名时,要保持冷静,巧妙地转移话题,避免使双方感到尴尬。

2.用其他称呼代替姓名

在情急之时,如果实在想不起对方的姓名,可以换用其他的称呼来代替对方的姓名,例如他的职称、头衔等,巧妙地避开姓名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困扰。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主动化解尴尬

如果你的朋友在关键时刻想不起你或他人的名字,你应该怀着理解的心态,主动帮助对方摆脱困扰。例如,可以主动给对方名片或者作自我介绍。

2.适时提醒你的朋友

当在某些场合,朋友一时想不起他人的姓名时,你可以从他的表情等各方面判断出来,随后适时地给予提醒。

读者互动

1.你有在关键时刻想不起熟人的名字的经历吗?

2.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在关键时刻忘记熟人的名字的?

老李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专家,现在的他整天寝食难安,为了年轻时犯的错误而自责。原来老李在年轻时提出了一个学术观点,在当时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肯定。他因此也声名大噪,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在论证的过程中引用的原始数据出现了错误。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一旦公布出来,自己辛苦提出来的观点就会被推翻。碍于面子,加上当时年轻气盛,所以不忍心去暴露错误。于是沿着这个错误走了下来,由于错误被掩饰得天衣无缝,所以这么多年都没人发现。到了晚年,这位老专家突然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感和空虚感。

专·家·分·析

错误本来是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良好契机,但是很多人却因为一时的面子,极力掩盖自己的错误,甚至不惜花费一生的时间去维持一个虚假的错误,结果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而且离成功越来越远。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害怕面对自己的错误呢?

1.缺乏自知之明

人通常很难发现自己潜意识中所存在的问题,都害怕面对自己的弱点,而错误时常会反映出人自身的弱点。再者,人们本能地害怕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出来,害怕错误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错误面前,会表现的畏首畏尾,在无意识中就回避了自己的错误。

事例中的老李才华横溢,一生都在极力掩盖自己的错误,结果在一个谎言中浪费了自己的大好时光,他完全有成功的机会,可是因为害怕面对自己的错误,缺乏自知之明,只想着暂时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为了维护“面子”和“尊严”,使自己迷失在错误的道路上。

2.不能立即改过自新

很多人即使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却不能立即改过自新,因为要想果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需要彻底地清除自己过去的不良行为习惯,改变以往消极的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要否定自己的过去,虚荣心和面子观会受到很大的挑战。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脸面,宁肯选择维持错误。

事例中的这位专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己的学术观点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荣誉和知名度,他如果再指出自己的错误,所有的荣耀都会化为乌有,改正自己的错误需要有很大的胆识和勇气。作为一名专家,他的观点会影响到很多人,要改正错误需要承受比常人更大的心理压力。

分析要点

1.从人们面对错误时的不同心理角度出发,揭示人们害怕错误的深层次的原因。

2.根据个人的心理特点和普遍存在的规律,揭示出人们之所以不敢面对错误是因为不想立即改过自新。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勇于挑战自我

培养自己挑战自我的决心,先从纠正小错误开始,一步一步地挑战自我,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2.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错误通常会误导人,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前程,所以,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敢于纠正错误。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鼓励他接受正确观念

如果朋友总是与过去的错误和不良行为难舍难分,那就当面指正他,鼓励他接受正确观点,抛弃过去的错误。

2.提议他学会正视自己

无法正确地对待错误的实质是不能正视自己,人的一生难免会犯错,只有在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错误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取得进步。所以,提议朋友学会正视自己。

读者互动

1.你能直面自己的错误吗?

2.发现错误,你会及时纠正吗?

3.为何有些人总是喜欢掩饰自己的错误?

佛印是宋代着名学者苏轼的好友。一天,苏东坡闲来无事,到佛印那里去打坐。坐了一段时间后,苏东坡突发奇想,想要开开这位好朋友的玩笑。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粪。”苏东坡很高兴,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回家的时候就对小妹炫耀。苏小妹一听乐了,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到别人是什么样子,你就是什么样子。”东坡恍然大悟,顿感羞愧。

专·家·分·析

生活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想法去观察别人,认为别人和自己有相似的想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投射现象。以己度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心理平衡,因此,人们不自然地会把自己的特征转移到别人身上,寻找生活的平衡点。另外,群体特征意识也可能引发人们以己度人的心理。

1.以己度人可能是因为投射心理的影响

因为投射心理的作用,个体往往会将自己身上的特征、意念转移到他人身上或认为他人也具备这样的想法。反过来想,当我们认为别人有某种特征或者某些的想法时,其实这些特征和想法也是我们自己所特有的。以己之心揣测别人的想法时,实际上也是在测量自己。因此,通过这种特性,可以透过某人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而看出其本身的个性特征。

投射心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们,如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等相同或相似的人群会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所以,在认识和评价自己同一群体的时候,往往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来评价和判断,而是将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征和想法不自觉地运用到其他人身上。

事例中苏东坡并没有意识到投射心理的作用,本想着羞辱他人,最后却羞辱了自己。因为自己好佛,交了很多的佛友,认为自己和他们是同一群体,通常不根据事实评价对方。事实上,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正好映衬了自己。

2.以己度人可能是因为比较心理的存在

人们往往喜欢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中,如果发现自己不好的特征,而又不愿意被比下去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这些不好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这些缺点。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是说的这个问题,明明是自己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因为懦弱让自己难堪,心里很不舒服,这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此获得心灵的宁静。

事例中的苏东坡,想着通过与朋友的比较,来戏弄对方,不愿意被比下去,为了寻求心理的平衡,把不好的特征投射到了朋友的身上,用“牛粪”来讽刺朋友,以获得优越感。

分析要点

1.从投射心理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什么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揣测他人的想法。

2.在比较心理的作用下,为了寻找自身的平衡点,人们会以己度人。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多与人沟通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习惯拿自己的标准来看待他人和评判他人,所以,凡事不能总是从自我利益出发,应该多与人沟通、交流,了解对方的意见。

2.接纳别人的观点个体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程度、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自然思考问题会不同。如果能适时接纳别人的观点,就不会总拿着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他人了。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消除他的疑虑

如果周围有这样的朋友,那就设法和他多交流,消除他的疑虑。通过其他途径改变他的投射心理和比较心理。

2.帮助他转移心理视线

这类人过于关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总习惯以自己的想法来揣测他人,可以帮助他适当地转移心理视线,把注意力多放在其他方面,或者建议对方忙碌起来。

读者互动

1.你喜欢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的想法吗?

2.如何消除这种拿自己的想法揣测他人想法的心理?

李女士很喜欢逛服装店,可每次买到的衣服都不是自己最初喜欢的那件。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去购买,本来自己相中了一件,下定决心要买了,可是这个时候,朋友的几句建议就会使她改变想法,最后拿上了朋友推荐的款式。有时候,本来计划买一件上衣,可是在销售员的几句劝说下,为了与之配套,就会购买很多件,远离了自己的初衷。事后,又觉得自己很没主见,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并因此懊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