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跟专家学心理分析
11604300000005

第5章 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日常行为的心理分析(1)

1.一时想不起熟人的名字可能与Baker(贝克/面包工)理论有关

心理学上曾经做过下面的实验:

同时把不熟悉的男性头部照片让两组受试者看。第一组受试者看到的是照片和姓名,而第二组受试者看到的是照片和职业。实验以相同的词标注照片上男性的姓名和职业。其中姓名组的成员得到的信息是第一个人叫Baker(贝克),第二个人的姓名叫Potter(波特);而职业组的成员看到第一个人的信息之后知道了第一个人的职业是面包工(Baker),第二个人的职业则是陶瓷工(Potter)。

最后,实验者只出示有关照片,让两组成员分别回忆与这个照片有关的信息。

结果发现,能够回忆起照片中人姓名的很少,而能够想起照片中的人从事什么职业的却很多。心理学界将这种结论称作Baker(贝克/面包工)理论。

人们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例如女人为什么喜欢化妆,为什么春节过后人们不快乐等。这虽然是一些日常行为,但人们有时很难给出合理的解释。本章中,心理专家将带你一起对一些常见的日常行为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

武霞是某日资企业的一个白领,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朋友建议她通过化妆来提升自信,一经尝试她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她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化妆,武霞说化妆既是工作需要,又可以让自己更美丽、更自信。对她来说,只要一化妆一整天心情都很好,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甚至也会把好情绪传染给同事和客户,因此工作业绩提高很快。现在,她已经离不开化妆了,否则就会无精打采,甚至不敢见人。

专·家·分·析

古代一些伟大的思想家认为,化妆是一种欺骗。而现代有些人认为化妆更多的是女性对自己的爱。虽然人的自然形象美是一种心理境界,但人们尤其是女性都仍然热衷于打扮,去创造特定的自我形象,追求美的外表。同时,化妆能让女性感受到更多的生活乐趣,使自己富于激情。

心理学研究发现,化妆有着很多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1.化妆与大脑机能有关

日本研究人员认为,化妆与大脑机能有关。他们在对17名20~30岁的女性进行调查后发现,当人们看着镜子里自己化妆后的容颜时,他们的大脑作出的反应是,他们似乎是在看陌生人的脸。这也就表明,女性在化妆时把自己当作了一种角色。

事例中的武霞充当着公司职员的角色,她化妆就是为了在公司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演绎好这一角色,使他人看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同时服饰和相应的化妆也是性别角色的象征,女人总是想维护好自己的性别角色,而化妆成了女人展示女性角色的有效手段。

2.化妆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关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来看,化妆是人为装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系。首先是为了职业竞争,如面试、产品营销、市场推广等;其次是爱的需求,因为只有仪表整洁、大方,才能受到异性的青睐;再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工作场所,公务员、营业员、法律工作者等要求不同的化妆,才能更好地展现自我。武霞通过化妆在公司更好地展现了自我,这样更能引起同事、领导的注意,更能受到客户的青睐,进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

3.化妆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化妆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当一个人缺乏自信的时候,会通过化妆来改变自己的外表,从而建立自信。同时,化妆的内在动力是渴望获得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当自己拥有美丽外表的时候,内心也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愉悦感也会油然而生,自信也会随之而来。上述事例中的武霞,最初的时候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而通过化妆,她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还把好心情带到了工作中,不仅自己工作表现得很出色,也让同事感染到自己的快乐。

分析要点

1.从女人化妆的目的来分析,不同职业、不同角色的人有着不同的化妆目的,人们通过化妆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达到内心愿望。

2.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女人化妆的心理。化妆与人的大脑机能、人的生存和发展、内心缺乏自信等因素有关。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不要过分依赖化妆

很多女性不自信,想着通过化妆改变自己的形象,获得自信,每天在化妆上就会花费过长时间,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最重要的是既要学会化妆,也不要使自己成为化妆的俘虏。

2.增强自己的内在修养

化妆可以使外表变得美丽,使自己更能吸引人。但美丽的外表只是暂时的,如同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外在美加上内在美才是最长久的美,所以,女人应该增强自己的内在修养,提高自己的知识涵养。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多给予他们赞美的语言

为了满足心理需求或者达到某种目的,女性会通过化妆来改变自己,同时也给他人带来了审美上的愉悦感。再者,她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赞美。所以,对于身边喜欢化妆的朋友,要多给予她们赞美的语言。

2.建议他们采用科学的化妆方法

化妆也有着一定的科学理论,如果选用不合理或者化妆方法不科学,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如果看到身边的朋友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化妆,要适时地给朋友提出建议,委婉地告诉她科学的方法。

读者互动

1.你喜欢化妆吗?

2.你是出于何种目的化妆?

3.你的化妆方法科学吗?

为了过好春节,李女士的儿子和女儿千里迢迢从外地赶了回来。由于在家里吃饭最实惠,李女士又烧得一手好菜,春节7天,她硬是坚守厨房阵地“战斗”了五天。看着家人和朋友面对美食雀跃的情景,她觉得很快乐,所有的操持劳累都是值得的。但是,快乐只是暂时的,春节刚过,她就感觉自己头隐隐作痛,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很不顺利,担心工作业绩,开始变得恐慌、焦虑,生理和心理疾病同时向她袭来,怎么也快乐不起来。

专·家·分·析

众所周知,过春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在春节期间,人们不用工作,每天就是吃、睡、玩。按理说,经过短暂的休息,与家人朋友聚会、娱乐之后,过完春节,人们应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快乐。但事实是,很多人在春节过后,变得不快乐。经研究发现,春节过后,很多人变得不快乐,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节后综合症”导致人们快乐不起来

春节休假后的头几天,许多人可能还没从假日的状态中恢复过来。有些人由于节日期间外出旅游,或是探亲访友,休息的时间比平时上班还要少,7天长假后,不仅没有精力充沛、神清气爽,反而无精打采、疲惫不堪;有些人则因为在假期中大鱼大肉、烟酒无度,身体各器官超负荷运转,结果肠胃“报警”、身体不适;还有些人仍然沉迷于假期的愉悦、闲适而无法自拔,一想到又要重新开始紧张工作,不禁产生恐慌、畏惧心理;因而很难快乐起来。

上述事例中的李女士在春节期间,为了让家人和朋友吃好,硬是在厨房忙碌了五天,结果劳累过度,身体各器官超负荷运作,春节一过,身体开始不适,加上担心工作业绩,不禁产生焦虑、恐慌心理,因此,怎么也快乐比起来。

2.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也是春节后人们不快乐的原因

冬天标志这一年的终止,也就意味这一年已经“死亡”。一个轮回的结束,一个新的年份和一个新的季节即将开始,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都是未知的,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对未来有一种忧虑感。心理学认为,每一个过渡的时期都会引起人们的忧伤,如夏末秋始,傍晚黄昏,都会诱发人的伤感,因为这些过度都表现出信息的更改,要从现在向未知迈进,心灵比较脆弱的人的心灵起伏波动较大,想着盈虚无常,生命不可把握。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李女士的工作变得很不顺利,春节过后,她要重新面对工作。而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她很难预想自己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因此,她就会不断为这些不可预知的未来发愁,并由此产生了焦虑感和恐惧感,所以,变得不快乐。

分析要点

1.从春节过后,人们的外在表现,例如情绪状态等出发,分析导致出现这种状态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2.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入手,结合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节后综合症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都有可能使人们在春节后变得不快乐。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调节心态

春节过后,调整心态很重要,不能因为长假休息而倦怠,也不能一味地去放纵,应尽量让生活像往常一样规律起来,保证好睡眠,制订好工作计划,以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2.加强身体锻炼

春节过后,人们出现了节后综合症,开始被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困扰。所以,春节过后,应该加强身体锻炼,每日坚持锻炼半个小时,运动方式应当舒缓,不能太激烈,这样就能提高身体素质,避免节后综合症。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建议他减少参加活动的次数

委婉建议他尽量减少参加社会活动和外出旅游的次数,因为活动和旅游不仅容易使人疲劳,也会使精神过于亢奋。把心逐步收回来,帮助他制定新的一年的生活和工作计划。

2.建议他向心理咨询师咨询

春节过后,很多人产生了心理疾病,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出现了这种现象,那就建议他向心理咨询师咨询,让他按照咨询师的要求有节制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逐步驱除心理疾病。

读者互动

1.你有“节后综合症”吗?

2.春节过后不快乐,怎么办?

有一天,苏格拉底捏着苹果,在学生中间边走边说:“同学们要集中注意力,闻空气中的香味。”转了一圈之后,他问道: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香味?”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又大声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这时候,大家都默不作声,苏格拉底又重复了开始时的动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询问大家是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这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让每一位同学都闻了闻“苹果”。最后,班里所有的同学都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而事实是,这只是一个玩具苹果。

专·家·分·析

有些心理暗示很巧妙,它能不知不觉地剥夺我们的判断力,取代我们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使我们盲目地听信他人,变得没主见、没有自我,甚至会跟从别人说出谬误百出的话,也是通常所说的“瞪着眼睛说瞎话”。那么心理学上是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的呢?

1.“瞪着眼睛说瞎话”可能是因为人们受到了他人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人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的符号,使自己的某些观点、意见被接受暗示者认同或者按照自己所暗示的方式活动。

暗示的特点是只要求受暗示的人接受一些现成的信息,并且是无判断地接受。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是人在潜意识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不同性格的人受心理暗示影响的程度就会不同。开朗乐观的人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而悲观自卑的人很难通过心理暗示去改变它。

事例中苏格拉底通过语言给了他的学生一定的提示,他暗示学生说自己手中是一个有着诱人香味的真苹果,学生们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他人的暗示取代了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他们盲目地听信老师的话,相信其他同学的举动,变得没主见,没有自我,结果都相信自己闻到了假苹果的香味。

学生们接受暗示也是人在潜意识里想保护自己的外在体现,不想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处境之中。

2.“蹬着眼睛说瞎话”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了自我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包括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当你接受了一种思想、观念、愿望时,主观上承认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慢慢向这方面发展,进而改变原来的情绪。自我暗示体现了人内心的自主性。他人暗示是他人的思想、观念等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传递给自己,这种暗示很快取代了自己的判断力,从而失去了自我,盲目顺从他人的意见,丧失了自我。

事例中刚开始举手的学生受到了老师言语上的暗示,这种暗示就属于他人暗示,老师的话使得学生们深信不疑,他们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还有一部分同学,“瞪着眼睛说瞎话”可能是源于自我暗示的影响,在看苹果、闻苹果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暗示自己:诱人的苹果正在散发着迷人的香味。因此,不由地会说出“瞎话”。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增加自信心

易受他人暗示影响的人通常意志力比较薄弱,对自己缺乏自信,这类人需要学习不断增强自信心逐步培养自己坚定的意志。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有些时候他人的暗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保持冷静的头脑,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断,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直接指出问题

如果你周围有容易受他人暗示影响,改变自己决定的人,有时候,他们自己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那么你最好直接指出他的问题,说不定你的指点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2.帮助朋友分析形势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朋友,那么你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他分析清楚形势,使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谨慎对待他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读者互动

1.你有过“瞪着眼说瞎话”的经历吗?

2.你容易受他人影响吗?

3.你是否觉得自己缺乏主见?

一次聚会上,赵雪和张先生在喝酒聊天。这时,赵雪看见一位以前的同事向他们这边走来,赵雪想介绍他和张先生认识。实际上,赵雪很清楚以前这位同事的职位、他上下班的时间,甚至清楚他喜欢打什么样的领带;可是赵雪正准备介绍他们认识的时候,却突然想不起来他叫什么名字。无奈,为了避免冷场和尴尬,赵雪只能迅速地岔开话题。她假装若无其事地问道:“你们应该认识吧?”当以前的同事和张先生握手并做自我介绍时,赵雪感到自己解脱了,但同时她也觉得沮丧透了。

专·家·分·析

很多时候,我们会一时想不起熟人的名字,想不起放在嘴边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在记忆时,相关的词汇没有丰富的意义或突出的特点,在回忆时就难以找出相关的信息,因此出现记忆“空白”。简言之,这种现象与我们的记忆心理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心理学上对此类现象做过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