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跟专家学心理分析
11604300000004

第4章 这个人真的是我吗——认识自我的心理分析(3)

分析要点

1.对这类人的童年经历进行了解。一般而言,童年时候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往往对诉说痛苦非常依赖。

2.对一些人来讲,诉说痛苦只是一种很难改变的习惯,属于一种心理上的依赖。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写在日记本里

有些痛苦可以写在日记本里,不需要说给别人。等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日记本时,很多人就会认为那些痛苦的事情在现在看来是很平常的,有了这种心态,痛苦就会少一些。

2.适当地诉说

有些痛苦是可以诉说的,可以选择说给我们的家人,也可以说给自己的朋友。

但是,诉说要适可而止,说多了谁都会烦的,因为,你的痛苦有的时候只不过是芝麻大点的事情。

3.学会知足

生活如果赋予我们很多美好的东西时,要学会知足。知足才能常乐,学会知足,就会减少对痛苦的体验,也就能感受到别人的爱,也就没有那么多凄苦向别人诉说了。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1.转移他的注意力

与身边喜欢诉说痛苦经历的朋友相处时,如果遇到他想要讲述自己的痛苦时,可以适当转移他的注意力。例如,带他去参加聚会,或者外出游玩等;他可能也会明白你的意思,自我控制一段时间之后,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2.帮助他找到快乐之处

所谓痛苦,都是与快乐相对的,一个人绝对不会只有痛苦没有快乐。所以,遇到对痛苦上瘾的朋友,可以试着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快乐所在,例如虽然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健康快乐;虽然父母身体不好,但仍然健在等。

读者互动

1.你有过向别人诉说痛苦的经历吗?

2.身边的朋友又一次向你诉说痛苦时,你会怎么做?

24岁的小琳总是无端地怕这怕那,可以说,她时时刻刻都心存害怕心理。上班路上,她一会儿担心自己没有把房门锁好,一会儿又担心万一出车祸怎么办?办公室里,她总是害怕工作做不好遭到老板的批评,害怕同事在背后对自己说三道四;不仅如此,她还经常害怕遇到自己不想见的人,害怕男朋友对自己的感情不真,害怕父母患病??总之,这种无端害怕的情绪总是伴随着她。她也为此十分痛苦,却又不知道如何摆脱。

专·家·分·析

害怕是人对已经发生过的事和即将发生的事的心理解构,它就像是一种互相缠绕的心理体验,害怕会接连不断,形成连锁反应。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处在一种混乱的心理感受中,总是在预感或求证着一些事,由此,产生丰富的心灵现实,总是无端地怕这怕那。

1.无端地害怕可能是因为对自己不自信

一般而言,无端地害怕通常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因为,自信的人对任何事情向来都是踌躇满志的,他们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坚信自己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因此,也就不存在担心这、害怕那的心理。但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讲,他们总是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劣势上,再加上对自己的能力充满怀疑,所以就会对自己做过的或者马上要做的事情产生害怕的心理。

上述案例中的小琳,之所以总是害怕工作做不好遭到老板的批评,害怕同事会对自己说三道四。原因就在于她对自己缺乏自信,因为一个有着强烈自信心的人是不会担心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好的,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受到老板的批评。

2.无端地害怕可能是因为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人们通常会有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征兆感,这种征兆感会引发人的某种观念或行为,因为害怕某些事情的发生,所以他们想尽办法去阻止。但是在阻止的过程中又会引发另一个征兆感,等待着另一个糟糕的观念产生,这样就会渐渐陷入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的确,越是害怕的事物,人在面对它时越会格外的谨慎小心;而由于过度担心,就往往会出错,结果越出错越害怕,久而久之,就陷入了害怕的怪圈当中。

上述案例中,小琳之所以会无端地怕这怕那,可能就是因为她进入了害怕的怪圈当中。最初,她可能只是担心一件事情,例如担心房门没锁好家中被盗;由此她便产生一种焦虑、急躁的心理;在这种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担心,以致最后会无缘无故地害怕自己身边发生过的或者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分析要点

1.首先分析这类人在生活中是否容易接纳自己,是否缺乏自信。一般而言,产生害怕心理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自信。

2.分析这类人之前是否曾经长期担心某一件事情。通常,因为担心一件事情的发生,会让自己陷入担心一系列事情发生的怪圈。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把害怕解读为喜欢

把你的害怕心理转变成喜欢心理,努力克服自己的不安情绪,让自己保持轻松的状态,试着用喜欢的心态接受你害怕的事物,把这种害怕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2.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通过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增加自信,自信的人通常会有强烈的安全感,或者把自己的害怕心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逐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告诉他“你做得很棒”

通常,具有害怕心理的人多缺乏自信,因此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例如,当他们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可以鼓励他们说:“你做得很棒!”久而久之,在支持和鼓励下,他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2.用事实打消他的担心

当周围的人又为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担心时,你可以通过事实来打消他的疑虑。例如他担心自己工作做得不好,你可以适时向他传递上司、同事等对他的肯定性评价。

读者互动

1.你经常会无缘无故地担心一些事情吗?

2.你周围有患得患失、担心这、害怕那的朋友吗?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自虐。例如,看到刀尖扎到自己的胳膊上,不但感觉不到肉身的疼痛,看到汩汩流淌的鲜血,反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解脱的快感,愉悦感也会油然而生。周小姐就是一个喜欢自虐的人,尤其是在压力过大、做错事情的时候,她总是拿刀割自己的手腕。如今,手腕已经被她割了不下5次;除了割手腕,她还喜欢打自己的脸等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讲,自虐的过程中感觉非常轻松、愉快。

专·家·分·析

人在愤怒或重压的情况下,都需要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或者不安,有的人是把自己的痛苦发泄给别人,如向朋友家人发火等;有的人则是将痛苦转向自己,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减轻内心的痛苦,获得心灵的解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虐。一般而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虐可能是为了释放过大的压力

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人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讲,既要担心工作业绩不高被炒鱿鱼,又要担心自己的位子被后来者占据等,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有的人能够找到舒缓压力的正确方式,例如向朋友、家人倾诉,去健身房,外出游玩等;但有些人则会采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自虐,来缓解压力。

例如,一部分人就会用小刀或者尖利的物品,割自己的手臂等;甚至有的人失业后会将自己的手指割下等。上述案例中的周小姐,在压力过大的时候,选择割手腕。这也是她试图摆脱巨大压力的一种方式。看到鲜血从身体里流出来的时候,她的压力也定会随之消失。

2.自虐可能是为了自我惩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愤怒或做错事时,本能反映就是自己去体验一下痛苦。

通过对身体的伤害,让自己产生痛觉,借此来表示自己对此事的懊悔,平复自己心中的无奈,从而达到解脱自己心灵的目的。身体上的痛苦有的时候能淡化烦恼的心,正如耶稣要钉在十字架上,流完了血,他的灵魂才能进入天堂。现实生活中,当一些人做错事情、心灵陷入某种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就会通过刀割、针刺、痛打自己来惩罚自己,让身体上的痛代替灵魂的痛。

而上述案例中的周小姐,之所以选择在做错事情之后自虐,很可能就是因为做错事情,心存懊悔,想通过身体上的疼痛来使灵魂的痛得到解脱。因此,她选择使用割腕自虐的方式。一般而言,人们在表示懊悔的时候常常会揪住自己的头发不放,把拳头挥向墙壁等。这些轻微的自虐心理是人人都存在的,但如果自虐倾向像周小姐一样严重时,就需要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了。

分析要点

1.首先可以就这类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如果生活压力过大,选择自虐多是为了排解压力。

2.分析这类人进行自虐的时间。如果选择在做错事情之后自虐的人,多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懊悔。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

有自虐倾向的人,往往会陷入到某种困境之中不能自拔,看不到未来和希望。

其实,生活是充满希望的,一切都会过去的,不必太在意过去,给自己一个目标,走过去前面就是晴天。

2.多爱自己一点,自信一点

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自己了,那别人更不会爱你了。所以,一定要学会爱自己,而且也要学会自信,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3.保持平和的心态

想要摆脱自虐的困扰,首先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尽可能用理智和冷静的心态看待客观事物,用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一颗平常心胜过千种药。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给他提供正确的排遣方式

一般而言,这类人之所以选择自虐,多是为了排解生活的压力或者内心的郁闷、懊悔等。因此,在他们压力过大或者心存懊悔的时候,及时给他们提供正确的排遣方式,例如可以邀请他们去爬山、K歌等。

2.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一般而言,轻微的自虐心理是人人都有的,但如果你周围有严重自虐倾向的人,就应该适时地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当然,在说服他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委婉、含蓄、不伤害自尊的讲话方式。

读者互动

1.你有过自虐的行为吗?

2.你身边有自虐倾向的朋友吗?

3.压力过大或者心存懊悔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排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