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11596800000025

第25章 家长疏忽一时,孩子错过一生(2)

其次,对孩子一定要说一不二。对待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按照事先的约定处理。不能因为孩子的任性就满足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否则,无理要求越来越多,一旦家长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产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拒绝孩子,一定要从一而终。

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家长一方面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没道理要求别人事事顺着自己,对别人任性耍脾气的结果可能就是“没人理了”。另一方面,家长要把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与孩子多交流,加强双向沟通。

任性和逆反都不是天生的,但家长从小教育不当,就会给自己,给孩子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所以家长必须从小培养,让孩子远离这些恶劣习气。

胆小怯弱是怎样形成的

在众多的独生子女中,多数孩子活泼好动,敢作敢为,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不仅小时候胆小怕事,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就是大了,上学了,做事也是畏首畏尾,不敢主动表现自己,完全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没有少年那种大胆、求新求异的冲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胆怯。

孩子胆怯,家长是否有责任呢?

故事一:张先生是急脾气,他动不动就要把孩子“从窗口扔出去”,孩子被吓得乖乖地坐在小床上。日后孩子见了父亲也好似老鼠见了猫。孩子大了,父母发现,孩子对做什么事情都犹犹豫豫,裹足不前。甚至一个人不敢上街、不敢见生人、不敢去某个陌生的地方。

故事二:单亲妈妈李静伤心极了。女儿五岁时爸爸死了,她独自带着孩子没再嫁,独自一人把孩子拉扯大。没料到孩子却性格软弱,一遇到难题就退缩。每天白天黑夜地上网、看电视,还逃学。妈妈一旦干涉就扬言:“你如果再管,我就自杀。”母亲只好求助心理医生,经过一番了解后,心理医生发现,由于单亲妈妈过于溺爱,孩子从小缺乏与他人交往,不懂沟通艺术。孩子大了,总是不合群,结识不到朋友,只好自己孤立封闭起来。

造成孩子胆怯,性格软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孩子曾经被吓唬,心理上留下阴影。例如故事一中,张先生为了制止小孩的活泼好动,以“扔出去”相威胁,使孩子对他人产生了恐惧感,这种心理上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所以养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照样持续,父母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结果是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例如在故事二中,这位单亲母亲由于家庭的残缺不全,把自己的满腔热情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呵护有加,结果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使之无法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结识不到朋友。只好怯弱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自己那个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不敢越雷池一步。

胆怯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胆小退缩的孩子容易导致情绪压抑,由于他们或者受到过心理方面的刺激,或者受到父母多方面的限制,使他们在情绪上缺乏一般孩子所拥有的天真、活泼、开朗的个性,难以融入孩子的群体。由于胆怯的孩子做事说话都异常谨慎,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交往能力、辨别分析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必然比别的孩子发育得慢或者落后。而所有这些不足,又极容易使他们感受到自己远远不如同龄人,从而产生自卑。他们长大以后难以进入群体,发展自己的才智,最终难以有所作为。

孩子胆怯,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家长如何指导、帮助孩子克服胆怯的毛病呢?

首先,对孩子胆怯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包括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胆小的主要表现,针对孩子实际情况,认真设计具体措施,而不是简单地说教。特别是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始。

其次,家长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孩子胆怯,有认识和行为两方面的问题,因此,既要解决认识问题,认识家长自身和孩子的原因,又要解决行为训练问题,二者相辅相成。

第三,尊重孩子,小心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性格软弱的孩子往往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因此,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应该以鼓励为主,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

第四,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胆怯性格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应该戒急戒躁。在孩子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进行引导或直接回避,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可经常带孩子到一些视野、空间开阔的地方,鼓励孩子放声宣泄。

孩子怯弱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或多或少都和父母教育方法有关,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发现问题要及时矫正,让柔弱的孩子早日变得刚强,帮助孩子培养出健全的品性。

物质补偿为何得到的是孩子的冷漠

如今的父母大多忙于工作,工作的压力再加上强烈的责任心,使得父母无法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因此,他们总觉得对孩子欠了什么。于是,他们将自己所追求的、所拥有的金钱毫不吝啬地花在了孩子身上,试图用丰富的物质供给来补偿精神上的、亲情上的损失。父母似乎觉得这样就能换得孩子的感激,换得家庭的亲情,但结果如何呢?

故事一:一位中学教导主任说了一件事:有位学生因抽烟、赌博成性,主任让他将父母叫到学校来配合教育。谁知当学生听说叫父母,想了半天,说了一句话令人震惊:“我已好久没去他们家了。”原来该生父母忙于经营自己的公司,把孩子扔在爷爷家,每月只是汇来一笔钱。久而久之,孩子竟然忘了还有父母,于是把好久没去父母处很自然地说成——“我已好久没去他们家了。”

故事二:一位吴先生在一次家教研讨会上叙述了他为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孩子初中时,吴先生夫妇下海经商,每天忙得昏天昏地,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无法照顾孩子,每月给孩子几百块零用钱。儿子读高三时,他做生意亏了30多万元,负债过日子,为了不影响儿子高考,一家人瞒着儿子,咬着牙保证儿子的生活不受影响。儿子上大学了,每月给1000元,儿子还向家里伸手。去年,读研究生的儿子要买房,老吴给了他30万元,谁知今年儿子又开口向家里要15万元。欲望没满足,他竟跑回家大吵大闹,声称要踩死老吴,还要到电视台播广告声明脱离父子关系。儿子在家待几天,老吴就在亲戚家躲几天。老吴老泪纵横,他真想不通为什么儿子越来越不体贴父母,变本加厉地向他们索取钱财?

中国的父母大多是从动乱、困苦的年代走过来的,他们真实地感受过物质的缺乏,生活的清苦。因此,在他们很多人看来,物质财富是最宝贵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让孩子吃穿住行,样样力争上游。

这样就出现了把孩子扔给祖父母教养,把孩子送到全托学校,用名牌把孩子武装到牙齿,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对金钱的要求。但这也就出现了孩子不认识父母,孩子把父母当外人,孩子将父母的供养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等一系列“怪现象”。故事一中,由于孩子长期离开了父母,缺乏父母的关怀,自然也就把父母视为与寻常人一样,所以才吐出“我已好久没去他们家了”的“笑话”。故事二,父母一直只是在金钱上“慷慨无私”地供应孩子,父母与孩子所有的关系就演化为一个“钱”字,父母给钱,孩子拿钱,双方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所以才出现孩子过分的要求没有满足,孩子居然声称要脱离父子,居然要“踩死”父亲等一系列行为。

表面上看来,所有的事情都是孩子们不近人情,都是孩子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但埋下恶果的根源还在于父母。

眼下不管是工薪阶层还是在生意场奔波的各类老板,不管是各色匠人还是大大小小的领导人物,他们都身为父母,他们都为家庭生计疲于奔命而忽略了孩子。这种“忽略”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物质上我们的父母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得太多了。而精神上,很多父母却“忽略”了。

当孩子需要父母关注他们的学习的时候,父母做不到;当孩子需要与父母交流情感的时候,父母做不到;当孩子在生理上也需父母的指导时,父母做不到。父母能够做到的,就是让孩子回家后只看到空荡荡的房间,听到爷爷奶奶的唠叨,握着大把大把的金钱,陪伴着无数的玩具和大量的现代化产品。长此以往,他们淡忘了父母,他们认为父母劳累,自己享受是最自然的事情,于是一个个离奇的故事也就出现了。

如何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保持融洽的亲情,如何让孩子摆脱“物质补偿症”的影响?

首先,家长必须给自己和孩子留点时间。孩子对父母关怀的渴望比得到大笔金钱要强烈得多。父母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做做作业,聊聊学校的事情,就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

其次,给孩子一点了解父母的空间。一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创业的不易,让孩子感受的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为了家庭,他们自然就会对父母产生浓浓的亲情。

情感比金钱更重要,物质只是人的成长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人成长的全部,家长不要本末倒置,以免自食其果。

“独生子女”为何难以独立

1996年至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组织进行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大型调查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尽管具有充满自信、乐于助人、渴望友谊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略的人格缺陷,如:在克服一定困难以取得某项成功方面的动力较弱、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节俭表现较差、学习兴趣缺乏等。

故事一:有个男孩子,大学毕业后一年换了五次工作,最长的一次也只做了一个月。职业介绍所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才发现原因在男孩自身。男孩讲话很冲,做事自行其是,受不了批评。有一次,单位里比较忙,领导正好看到他没在工作,就让他主动一点,谁知他听了后马上脱下工作服掉头就走,而且一去不返。原来这个男孩自小在家,父母对他百依百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听不进他人一句“难听”的话。

故事二:宁夏有一个王西同学,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被保送到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但是谁都想不到,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个学生被判了有期徒刑11年。怎么回事呢?原来他从小到大,独自一人只会埋头学习,上了大学感觉到没有朋友的日子是很难过下去的。他就一定要交上朋友,他就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后来这个同学听到一些议论,说两个小伙子为什么总黏一块儿?他就疏远了王西。王西就认为我对你这么好,你还对我这么绝情,于是就要采取报复。他把剧毒的化学品铊投到同学的牛奶杯里,经过抢救这个男同学没有死,最后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

现在独生子女这一群体,人们公认的缺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任性、自私和霸道;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却较少顾及甚至不顾及他人的利益;不太注重名誉、意义,而崇尚金钱,追求高消费。

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来自父母、家庭的因素不可忽视。相关机构研究表面,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造成的。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和父母对子女态度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性格特点。

研究表明,造成独生子女诸多缺陷的原因很多,就家庭因素而言,一是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态度造成,另一种则是缺乏家庭特定的教育因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