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11596800000023

第23章 从家庭到社会,家长该做点什么(3)

合作为什么变得这么困难

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群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可见,孩子学会交往与合作是多么重要。我们的孩子是否学会了合作,是否有孤僻、自卑的毛病呢?有,而且比较严重。这又是谁的责任呢?

案例一:男孩天一对自己喜欢吃的苹果、煎饼总是一个人把着,不让别人吃。如果大人强行把这些吃的分给别人一点儿,他就哭闹不休。大人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大人认为,可能孩子都天生如此。等到天一上学以后,他的任何东西别人都不能动,别人的东西,他觉得好就向人家要。很快他就在同学中非常孤立。

案例二:天气渐冷,一位14岁的初一住宿生要晒被子,因自己个头小力气不足干不了,于是打电话将10多公里外的家长叫来干,竟然不请自己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帮助,着实令人费解不已。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如此缺乏合作精神。从案例看来,独生子女,先天上缺乏合作的条件,在家里长期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父母教育他们更多的是竞争意识,缺少必要的合作教育,以至于在他们头脑中不仅没有合作意识,而且将这两者关系对立起来,并不知不觉地培养了极端的个人主义。这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合作在某种意义上是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培养孩子的四种能力,以帮助孩子有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这四种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合作还是孩子在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分工很细,任何人都不能“包打天下”,要成功地办成一件事,离开他人的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实现,所以现代企业集团把“团队精神”列为人才最需要具备的四大素质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可见,要在未来社会立足,谋求发展,就必须学会与人合作,需要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需要学会真正的宽容,需要做到有错认错。学会与别人相处得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缺少同别人的和谐关系,就算有了知识、智慧和财富也毫无意义,因为一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

正是因为合作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是否拥有竞争力,所以,家长必须帮助孩子补上这一课。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呢?

首先,要提高孩子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激发孩子与同伴合作的愿望。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可以利用星期日或节假日带孩子参观大型企业集团、工厂、商场等需要互相协调工作的地方。让孩子明白,做大事,成大业,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事情。激发孩子渴望与同伴合作的愿望,促使其主动与同伴交往。

其次,为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家长应多给孩子创造与小伙伴在一起的机会,尽量鼓励孩们一起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游戏竞赛。游戏是培养孩子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可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学会与别的孩子组成团队完成“任务”,摆正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也就发展了合作能力。

再次,家长要教会孩子合作的方式,学会为别人着想。爸爸妈妈应教育孩子在活动时对同伴有礼貌,用别人喜欢的名字招呼他们。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学会分享与共享,分工与合作。这样,可以使孩子遇事想到别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愉快,做事才能成功。

最后,要教会孩子解决合作中遇到的纠纷和争执。要使孩子认识到,合作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是正常的,仍然可以相互通过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并及时引导孩子相互商量用什么方法解决面临的困难,从而使大家都玩得愉快,使活动顺利进行。

未来的社会,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对这一点,家长要有足够的认识,并让孩子学会合作,让孩子获得成功的动力。

甘为人梯离孩子远吗

甘为人梯就是要替他人着想,让他人踩着自己的肩膀上去。甘为人梯似乎与孩子的教育无关;甘为人梯似乎离孩子们也太远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帮助孩子选好自己的定位,在必要的时候“甘为人梯”,从而实现共赢,这非常重要。

故事一:王华和李明是一对从小就非常要好的朋友。从小学到中学,两个人的学习都不错,但到了高中,虽然在班级两人成绩都位居中上游,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科。王华文科好,李明理科强。王华父母觉得学理科将来就业的道路更加宽广,于是让王华改到理科班,并希望李明经常帮助他。李明的父母觉得儿子的朋友成了竞争对手,于是屡次告诫李明不要帮助王华,搜集到的学习资料也不允许儿子借给朋友参阅。好朋友的关系出现隔阂,王华靠老师引导和自己摸索学习,结果高考如愿以偿,反而是李明语文发挥失常落榜。

故事二:李力军和贺俊是一个院子里长大的。李力军学习不行,但性格开朗,喜欢结交朋友。贺俊相反,学习优秀,但为人内向。在学习、生活上,双方父母鼓励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照顾。贺俊悉心帮助李力军,最后两人都考上了不同的大学。贺俊练就了一手好的文笔,李力军开拓了自己的交际圈,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交际经验。毕业后,李力军开创文化公司,让贺俊主持文化创作,自己在外面开拓市场,获得巨大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的四种能力中,“学会共同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合作的问题。实际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有自己的不足,通过互补才能取得更大成就。在故事一中,李明父母视角过于狭窄,认为让孩子帮助别人,就是让别人的孩子上去了,自己下来了。而故事二中,李力军和贺俊实际上就是一种相互“甘为人梯”的互助,贺俊帮助李力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更好地融入了社会,李力军又反过来帮助贺俊找到了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现在的孩子,由于从小被父母宠爱,习惯于当主角,而不愿意做助手和参与者,但并不是每件事情每个人都能胜任,都能够自己一人独立完成,都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因此,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处理在团体中的定位,学会甘为人梯,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下,有的孩子比较自私,尤其一些成绩比较突出的孩子,总希望别人比自己差,不愿大家共同进步,所以资料不愿共享,不愿与同学合作,妒忌同学获得的好成绩,把自己和他人,个人和集体对立起来……长此以往,孩子的心态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学习潜能将得不到充分发挥,同学关系淡薄,甚至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这样发展下去,孩子走向社会,也必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更缺乏“甘为人梯”的意识,这和社会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必然导致自己在社会也难以得到较大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甘为人梯的精神呢?

首先,教育孩子学习与人分享,学会接受和给予。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关心、帮助、尊敬别人。让孩子感受到别人需要自己的帮助,自己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只有互助,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其次,教孩子运用“角色互换”,弱化“自我中心”心理。由于孩子在家里是独生子女,大部分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因此,训练孩子在必要的时候充当配角。“角色互换”就是转换与他人的位置,实际体会别人的需求、感受。当孩子需要他人帮助时,让他感受到如果没有人的配合,难以成功;反过来,当人家需要自己配合时,自己应该怎样摆正自己的位置。“角色互换”能很好地起到弱化“自我中心”的作用,帮助孩子从自己角度出发转为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教育孩子将自己融入集体中。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集体,为集体出力,将自己融入集体中去接受锻炼和提高。特别应该用孩子身边的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榜样教育孩子,因为对孩子有亲切感的榜样,孩子才易学肯学,才容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会在必要的时候“甘为人梯”。

独木难成林。教育孩子,如果能成为参天大树,能成为红花,固然是好事;但如果需要小草,需要绿叶时,能够小草巨树相配合;绿叶红花相扶持,也是不错的事情,也是一种共赢。毕竟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谁让孩子只会“出风头”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看见许多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想表现出高人一等,上课的时候,试图“垄断”所有回答问题的权利;选班干部的时候,总盯着班级重要的职务;与其他孩子玩耍的时候,总喜欢指挥他人,似乎整个班级、整个群体,只有自己是最好的,自己是唯一的。孩子这种让人比较厌烦的“出风头”的干劲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家庭、家长教育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故事一:一个孩子学习不错,但总是爱答下嘴。老师为了给别的孩子创造表现机会,有意识地忽视她,给这个孩子的机会少了。孩子家长找到班主任责问:“为什么最近我女儿发言的机会少了。”老师对这位家长说:“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需要,我也需要照顾一下别的孩子,但我会找您的女儿谈谈,和她解释一下。”这位家长当即就表示:“那不行,我的孩子有能力,凭什么不让她多表现?”

故事二:新的学期开始了,新的一轮班干部竞选也开始了。当了一年学习委员的张晓民想竞争班长一职。为了使孩子“竞选”成功。父母让孩子连着两天都带同学到家里玩,好吃好喝地款待他们,目的就是想“让他们在选班干时投自己一票”。父亲还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给班主任办了个摩托车牌照,希望孩子竞选时得到老师关照。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让孩子从小学会竞争,学会在群体中脱颖而出,这无疑是在为日后跨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节奏,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让孩子适当拥有竞争意识,在自己能力胜任的情况下,当仁不让地站出来,在生活、学习上锻炼自己,在群体中表现自己,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当仁不让不是处处不让,如果只会一味展示自己而不懂得适当的谦让,不懂得共同进步,那当仁不让就是“出风头”了。

对孩子和大人来说,竞争和谦让都是要学会的。没有竞争,社会就不会进步,个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但不会谦让,那“竞争”就会变成“垄断”,变成自己的“做秀”,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家长的责任,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竞争,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谦让。

在故事一中,学生的能力本身已经获得老师的肯定,而且老师已经对家长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而家长却认为“孩子有能力,凭什么不让她多表现”,这无疑就是煽动自己的孩子出“风头”,孩子不懂得谦让,日后也无法和他人合作,一旦碰到更强硬的竞争者,更加无法处理。故事二中,孩子参加竞争,本身动机是不错的,凭借自己的实力去竞选,无论成败,都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家长在“竞争”方式上,却错误地引导了孩子,将一些恶劣的习气带到了纯洁的学校和孩子中间,这无疑也是在误导孩子——可以不凭借实力而是依靠不正当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家长们这些方式和手段对孩子的成长和日后进入社会是极为不利的。

谦让、忍耐、宽容,这些都是善良的品质,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明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善良开始被“傻”的概念取代,被精明、算计取代,以至在现代许多人看来,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就不能讲谦让,要在日后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要培养孩子在任何方面都高人一筹,不放弃任何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不给别人机会。不少孩子在父母这种观念的熏陶下,小小年纪就精打细算,决不吃亏。

如今,全社会都在讨论孩子的思想道德问题,拥有谦让、宽容的善良品质就是最大的道德,因为善良是人道的基础。可以说,一个孩子假若没有善良,他的聪明、勇敢、坚强、无所畏惧等品质越是卓越,他的竞争意识越强,越会处处表现自己,处处抢着“出风头”,将来对社会构成的危险就越可怕。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必要的,让孩子拥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气概也不错,但是“当仁不让”绝非“处处不让”,“舍我其谁”绝非“目中无人”。只有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又具有谦让的品质,才能在群体中,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团结他人,开创美好的未来。

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和谦让意识,避免孩子一味表现自己,出风头呢?

首先,要避免向日葵效应。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孩子就像小太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忠实的向日葵,一切围着他转。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受约束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带到日后的集体生活中,就造成了孩子只知道表现自己而不知道给人家机会,爱出风头,过分自负;一旦遇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又马上萎靡不振,对自己缺乏自信。因此,做父母的应该学会对孩子说“不”,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其次,让孩子学会融入群体,学会竞争,学会在群体中表现自己。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群体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自己拥有机会,就要好好利用,敢于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无论是作为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要积极投入进去,这样才有取得胜利的机会。

最后,让孩子意识到竞争不是斗争,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竞争是一场智慧与力量的博弈,在竞争中要学会展示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人家,懂得谦让。通过竞争,展示自己的能力,通过谦让,让对手变成朋友,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