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11455700000052

第52章 艺术篇(5)

随后不久,一桩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了:1937年4月26日,拥有七千多居民的西班牙巴斯达克省文化中心格尔尼卡遭到受佛朗哥指使的德国法西斯空军的突然袭击。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狂轰滥炸中,小镇被夷为平地,炸死了一千六百多人,炸伤了近九百人。

纳粹轰炸格尔尼卡,杀害赤手空拳的无辜市民,立即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谴责。毕加索的几个朋友拿着报纸来找毕加索时,一面哭泣,一面诅咒。毕加索非常激动,立即决定以这个事件为题材,创作大型壁画。6个星期后,毕加索完成了这幅他最著名的作品《格尔尼卡》。可以说,这幅作品结合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据画家自己说:“我清楚地表明了我对那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巴黎陷落。美国和墨西哥政府邀请毕加索出国避难,都被他谢绝了。德国占领期间,他在巴黎的画室中闭门谢客,潜心作画,主题大多是控诉法西斯罪恶的内容。纳粹分子诋毁他的画是“颓废艺术”,只是由于他具有世界性的声誉而不敢加害于他。此后,他积极参加和平运动,《和平鸽》就是他特意为世界和平大会画的。在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期.间,他又画了《在朝鲜的屠杀》,对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进行了强烈的控拆。到晚年,他除了继续以画笔来谴责战争和赞美和平外,还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因肺气肿引起心脏病突发在法国穆甘逝世,终年92岁。作为现代最有影响的艺术大师,他一生画风多变,勤奋创作,在油画、素描、版画、雕塑、陶器制作诸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作品总计达8万件左右,在世界文化史上矗立了一座巨大的丰碑。他执著的探索精神、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和平精神,对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毕加索留居巴黎。他的名字.在希特勒指为低级艺术家的名单中,是第一位。德国占领军总部不准公开展览他的作品,可是由于他的名气太大,德军始终不敢去干扰他。某些高级德军将领甚至偷着去画室拜访他,而他则每人都赠以一张《格尔尼卡》的明信片、,据说某次希特勒驻巴黎的心腹亚贝慈去看他,说愿意为他解决食品和燃料的问题,被毕加索拒绝。临行亚贝慈看到一张《格尔尼卡》的照片;说道:“啊,这是你作的吗,毕加索先生?”“不.这是你们做的。”毕加索气愤地答道?

银幕上他是让人笑中带泪的小人物.银幕下他是不折不扣的大久物。他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演员和导演,他还带给这个世界很多的思考。

善演“小人物”的大人物

——美国电影艺术家卓别林

1889年,卓别林在伦敦出生。他在简陋的出租房间、国立贫民院及一所孤儿院中度过了辛酸的童年。早年的贫困生活启发了他后来创造流浪汉的灵感:小胡须、细手杖、大号裤子与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礼服,暗示了在儿童天真的想像中的威严的成人,意在用一个天真无邪的形象重新塑一个下层阶级的代表。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这里卓别林有生以来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最高行列。

在卡尔诺剧团,卓别林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巡回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国。1912年,卓别林梦想成真,他在美国的演出非常轰动,以至于引起了美国电影制片商的兴趣。在最孤独寂寞的时期,他一生中的转折点慢慢到来。当时,启斯东公司的老板赛纳特一眼相中了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青年,卓别林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演员生活。

卓别林在启斯东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多半是凶狠的、轻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丑陋的。这些人物符合启斯东的“理想”,但和卓别林独具一格的整套喜剧手法很不协调。卓别林曾说:我并不很喜欢自己的早期影片,因为在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两块奶油蛋糕飞到人的脸上,也许还有点逗趣,可是,如果整个喜剧性仅仅是依靠这种办法,那么影片马上就会变得单调而索然寡昧了。也许我并没有能够一贯做到实现我的意图,不过,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欢用一种俏皮的姿态、而不愿用粗鄙和庸俗的行为去赢得笑声。

卓别林基于他真正艺术家的天性,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对生活基础的特殊意义。他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地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卓别林对现实的讽刺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摄的《狗的生涯》。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郁代替了嘲弄。通过这部影片,他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而以发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尔洛,露宿街头,处处受辱,当他从职业介绍所碰了壁狼狈地走出来时,茫然地看见门口的几只狗正在争夺一块骨头。这辛酸的一笔正是残酷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童年卓别林的真实写照。

1918年1月21日,卓别林自己的制片厂正式落成。这天,他兴高采烈地穿上那双举世闻名的夏尔洛的大皮鞋,在未干的水泥地上踏下一个脚印。

卓别林力图通过电影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他说,创作喜剧,其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拍摄的《城市之光》描写夏尔洛爱上一个卖花的盲女,盲女却误以为他是百万富翁。为了给卖花女攒钱治病,夏尔洛吃尽苦头弄来一笔钱,卖花女眼睛治好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来是个乞丐式的穷人。

提出的问题更为尖锐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时代》。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工人死活,无限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地发明“吃饭机”,连工人短短的午饭时间也不放过。由于夏尔洛整天在传送带旁操作,机械地重复拧螺丝的单调工作,因而神经失常,被送进医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却失业了。这部影片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凡尔杜先生》,描写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忠心耿耿地干了二十年,受尽剥削,在一次经济危机中被踢出银行,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凡尔杜因杀人而被捕,判处死刑。他说:“杀了一个人就说这人是罪犯,杀了几百万人却说他是英雄。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权势就能获得成功……”

为此美国政府掀起对卓别林的迫害。《凡尔杜先生》在美国许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别林在巴黎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为参加欧洲各国举行的《舞台生涯》首映典礼,卓别林准备到欧洲旅行半年。他带着家眷,当轮船横渡大西洋时,收音机广播了美国政府司法部的声明,声明说政府将拒绝卓别林再入境。船在法国停泊时,卓别林向一百多名记者发表了谈话,他说:“我信仰自由,这是我全部政治见解……我为人人,这是我的天性。”又说,“我并不想制造革命,只是还要拍些电影。”

1953年年初,奥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卖掉了卓别林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运往瑞士。从这以后卓别林下定决心不再返回美国。从此,他在日内瓦湖北岸、风景优美的维薇镇定居下来。从定居瑞士起,卓别林就着手撰写回忆录。50年代末完成了40万字的《我的自传》,他以惊人的记忆回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战的来临,使卓别林在美国的命运再度被改变。1963年,他在纽约组织了自己的电影节。1972年,他在奥斯卡有史以来最热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起立鼓掌声中,接受了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的奥斯卡特殊成就奖。1972年造访美国期间,83岁高龄的卓别林说自己早已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

1977年12月25日,88岁高龄的世界杰出的喜剧大师与世长辞了。

有一年圣诞节的时候,法国著名的丑角明星马塞林来到卓别林所在的儿童剧团和大家一块同台演出,当时马塞林的节目中需要一个演员演一只猫,由于马塞林的名气太大,当时演丑角的好些演员都不太敢接受这个角色,可是卓别林却自告奋勇地接受了这个角色,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却和马塞林配合得非常默契。

这次的成功表演,使卓别林真正地走向了丑角的艺术生涯,几年后便顺利地加入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卡尔诺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