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皇五帝的传说
11395200000004

第4章 伏羲氏的传说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是三皇之一。

伏羲一作宓羲、包牺、伏戏,因是三皇之一,也称牺皇、皇羲。

相传,伏羲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氏用她的脚丈量了巨人的足迹,不知不觉中竟受孕了。华胥氏怀胎十二年后,伏羲氏降生了。

为了纪念伏羲氏诞生,人们称其出生地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考证,成纪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

传说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相传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他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简单的符号描述下来,这就是八卦。

八卦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伏羲因而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

在天水渭南乡西部有一座卦台山,相传是伏羲氏画八卦的地方。传说在伏羲氏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聪慧过人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万物,并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伏羲又来到卦台山上。正在他仔细观察时,忽听一声怪吼,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这匹龙马龙头马身,身上还有非常奇特的花纹。这匹龙马一跃就跃到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巨石上。这块巨石状如太极,衬着龙马身上的花纹,使伏羲氏顿有所悟,于是画出了八卦。 此外,伏羲氏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猎。

传说后来一次特大洪水吞没了人类,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幸存下来。要使人类不致灭绝,他俩必须结为夫妻。但兄妹成婚毕竟是难以令人接受的,于是他俩商量由天意来决定这件事。兄妹俩各自拿了一个大磨盘分别爬上昆仑山的南北两山,然后同时往下滚磨盘,如果磨盘合在一起,就说明天意让他俩成婚。结果,磨盘滚到山下竟然合二为一了,于是他俩顺从天意成婚,人类从此得以延续。伏羲与女娲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荒唐,兄妹成婚是真有其事的,反映了人类异姓通婚之前的族内血缘婚。

在血缘婚时期的原始部落里,有着共同祖父、祖母辈的兄弟姐妹形成一个夫妻圈子;他们的儿女又组成另一个夫妻圈子;同样,其孙子、孙女们再组成第三个夫妻圈子。这种婚姻的典型式样是一群兄弟与一群姐妹之间互为共夫或共妻,子女自然为集群共有,子女则知母不知父。男人过着多妻生活,同样女人也过着多夫生活。关于血缘婚,中国古代文献里多有记载,如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的传说就是血缘婚的一个例子。血缘婚是由久远而漫长的杂婚制迈向伙婚制的一个过渡,是伙婚的低级阶段。

原来,早期人类还保持着一种动物特性,即群体内部男女成员之间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这时尚未形成婚姻制度,群体内的每一个女子属于每一个男子,每一个男子也同样属于每一个女子。这就是杂婚,是性行为随意、杂乱没有固定配偶的婚姻形式。群体内的杂乱性交是猿人繁殖后代的根本方式,兄弟与姐妹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性行为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正常的。这种杂乱的性行为自然而然形成了杂婚。《吕氏春秋》中说:“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这就是原始社会两性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国古代有许多“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神话传说,如上面讲的伏羲氏之母华胥氏量巨人足迹而怀孕,貌似荒诞,但反映了最初“民不知其父”的杂婚状态。

伙婚制是家庭进化史上的第二个进步,排除了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青年男女的婚姻仍是群体性的,即特定的一群姐妹与另一群体中的一群兄弟通婚。

华胥氏和伏羲氏的婚姻传说,真实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家庭进化史,再现了古代传说的重要价值。

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古史说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然后出潼关东迁,到太行山后折向东南,最后定都于陈。这一活动区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域大体吻合。

随着部落的兼并和迁徙,伏羲氏所创立和倡导的古代文明沿渭水到黄河流域与其他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黄部落为核心,以伏羲文化为本体的华夏民族。

20世纪50年代末,在天水境内发现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与有关伏羲氏的传说故事及史料记载有着诸多吻合,成为最终揭开中华文明起源之谜的有利条件。

通过对伏羲氏及伏羲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把中华文明史推向更早的年代,中华文明史可能是八千年至一万年。

伏羲文化所体现的哲学思维、科学走向、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对于今天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伏羲文化的传播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内外华人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河南淮阳蔡河之滨耸立着伏羲氏之陵,建于春秋时期,传延至今。此陵高约六丈,上圆下方。陵区周围古柏参天,碑刻林立,为公认的伏羲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