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皇五帝的传说
11395200000005

第5章 女娲的传说

传说女娲是伏羲之妹,创造人类并建立婚姻制度。后来,天塌地陷,她曾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龟足以支撑天。

在洪荒时代,共工氏在战争中失败,羞愤之下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原来,这不周山本是大地上支撑青天的柱子。不周山被撞倒了,天地之间的大柱断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了一道大裂纹,山林燃起了大火,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

这时,平原上的人大多数都被洪水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上高山。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吃掉了。人类遇到了空前的灾难,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女娲目睹人类的悲惨遭遇,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解救百姓。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天上残缺的窟窿补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做大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兽类的嚣张气焰。为了堵住洪水,使其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烧成灰,堵住向四面泛滥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补好了,大地填平了,洪水止住了,猛兽也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上了安乐的生活。

但是,这场特大的灾难毕竟还是留下了痕迹。从此,天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落向西方;大地向东南倾斜,因此江河都往东流。当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那就是女娲选用的五色石发出的彩光。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存在着蛛丝马迹,让人能够找到事实依据。专家在研究白洋淀流域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碟形洼地。这种碟形洼地是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距今4000—5000年间,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的撞击坑形成了积水洼地,逐渐成了居民点和碟形洼地群。女娲补天的传说便源于这次陨石雨的撞击事件。

白洋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是因为这里发生了巨大的灾害。这次灾害就是陨星雨撞击事件。巨大的撞击灾害来临后,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和外迁,使当地繁盛的古文化从此中断。灾害过后若干年,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便诞生了。

传说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传说女娲抟土造人时,又忙又累,于是,她拿起一根绳子投入泥浆中,然后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的人。这样,一群群人便出现了。

后人传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土造的,而贫贱的人是女娲用绳子沾泥浆,甩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反映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正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

后来,外出作战、渔猎、放牧的男性开始了诸如弓箭、鱼叉、抛石索、独木舟等武器以及小型劳动工具的私有化进程,并在以物易物的交换过程中,开始了对牲畜等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在上述生产和社会活动中,男性比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这才逐渐由女性为中心转变成为以男性为中心。出土的文物说明,在突出女性性征的女神塑像之后,世界各地都开始制造突出男性特征的男神塑像。女性不仅没有掌握物质生产的控制权利,而且也失去了人口生产的主导地位。但是正如女人不会永远保守女神的地位一样,女人也不会永远甘心女奴的地位。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部的陇城是女娲的诞生地,为纪念为位女皇的功德,这里自古就建有女娲庙。女娲庙古色古香,气势雄伟,主梁正中一个大“寿”字银光闪闪,两边和其他四角飞檐翘起,点缀着栩栩如生的大象、狮子、麒麟等雕塑,十分壮观。大殿正面6根明柱被楹梁连接,正中楹梁上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大殿内正中部有女娲氏的塑像,“炼石补天”“捏土造人”塑像活灵活现。大殿前檐上有名人书法家题写的“娲皇宫”匾额。庙院的东部建有一座娘娘庙,与女娲庙东北相连,庙门处立有“娲皇故里”的石碑。

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风俗,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远古时代,部落间的战争极其频繁,十分残酷,全靠人力对抗,肉体残杀,死者甚多。因此,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以避免灭亡的命运。女娲庙的兴建,不仅在于歌颂女娲的功德,也是对女性的尊重。

女娲陵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都要举行长达七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