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好心好脑活百年
11351500000003

第3章 危害最大的9类心脑血管病(1)

脑血栓,日积月累酿恶果

心脑血管内血液成分聚集或凝固成固体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正常时,血液中存在着凝血与抗凝血两个互相矛盾的过程,两者经常处于动态平衡,使血液保持液体状态。只有在某些病理因素的作用下,使凝血过程处于主导地位时,心脑血管系统内的血液成分才会发生凝固,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在某些情况下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当血管有损伤或破裂时,在血管损伤处血栓形成,有止血的作用。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血栓形成可对人体带来不利影响。若血栓完全阻塞了动脉管腔,又缺乏侧支循环代偿时,就可引起相关组织的局部缺血甚至坏死。此种情况发生于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起人体死亡。静脉内血栓形成阻塞管腔后,可使静脉回流受阻,当缺乏侧支循环时,可造成局部组织淤血及水肿,严重时可引起组织坏死。

哪些原因易诱发脑血栓形成

(1)血管病变。最重要而常见的血管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硬化。其他还有血管发育异常,如先天性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脉管炎,如感染性风湿热、结核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等所致的动脉内膜炎;一些非感染性的脉管炎,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动脉壁创伤如损伤、手术、导管、穿刺等。

(2)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病变处的内膜粗糙,使血液中的血小板易于附着、积聚以及释放更多的五羟色胺等化学物质。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增加,可使血液黏度增加,致血流速度减慢。此外还有血液病如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影响血凝固性增高的因素,均使脑血栓形成易于发生。

(3)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血液动力学改变脑血流量的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血压的改变是影响脑局部血量的重要因素,当平均动脉压低于95千帕(71毫米汞柱)和高于24千帕(180毫米汞柱)时,由于血管本身存在的病变,管腔狭窄、自动调节功能失效,局部脑组织的供血即可发生障碍。

(4)其他原因。有人对脑血栓病人,通过与其他疾病患者配比对照后采集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吸烟、饮酒、饮食、精神刺激、体育锻炼、体重、血压、血糖、心电图、血清胆固醇等30多个成分进行归纳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史、心电图异常、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家族史、超重和喜食肥肉等与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有关,其顺序为高血压病史、收缩压、体重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减少,是影响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体育锻炼可减少脑血栓形成的发生。

高血脂不知不觉害人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20岁以上的美国人中,201%血脂偏高;英国16岁以上人群中,24%的人患有血脂异常。我国18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达16亿,35岁以上人群中有数千万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而血脂异常知晓率及治疗率低,有效控制率不足三成。由此引起的冠心病等心血管类疾病在我国每十来秒钟就会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每天约几千人死于此类疾病。

血脂异常者由于多余的血脂堆积在血管壁内损害动脉血管内皮功能,逐步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堵塞血管而引起心和脑的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而威胁生命。因此血脂异常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埋伏在体内,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

关爱生命应当从小开始,以预防为主。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美军尸检结果到近期北京一组青年人尸检报告及着名的Bogalusa儿童心脏研究都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起源于少年、植根于青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中老年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并非“突发”,也非“偶然”,而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明智的方法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遵照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治本之道。西方谚语:“人与他的动脉是同龄的。”因此,爱护动脉就是爱护生命,防止动脉硬化就是延长生命。

导致动脉硬化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的血管如同脆皮烤鸭。胆固醇高了有什么可怕呢?如同一个杯子,从杯里吸起水来很容易,但是吸起油来就困难了。管子里油多了肯定堵得快。另外说说血糖,人的血管内膜蛋白就怕糖,糖一多蛋白就硬化变脆。比如北京烤鸭,普通的鸭子如果不抹上糖,烤出来不焦脆;抹糖后,烤出来的鸭子又焦又脆又好吃。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内膜就像抹上糖的北京烤鸭一样,又焦又脆,很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造成心肌梗死。动脉硬化斑块会使血管狭窄,如果血管狭窄25%,就如同北京四环路上的四条车道堵了一条,另外三条车道一样能开;如果血管狭窄50%,四条车道一旦堵两条车道,那就很危险了。如果斑块突然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斑块破裂后只要几分钟到几小时就可以使血管大部分或全部堵塞,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就好比本来很通畅的马路,两车一撞,老百姓都来看热闹,马路很快就会被堵死,影响交通的顺畅。斑块破裂就像撞车,血小板就像看热闹的老百姓,所以斑块一定不能破。怎么才能不破呢?少着急,少生气,少过劳,少喝酒,降低胆固醇,控制糖尿病等等。

长期调脂,保护血管

血脂异常导致动脉硬化是一个长期过程,调脂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治疗过程。据统计,如果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可以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7年。西方的大量循证医学研究以及中国的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CCSPS)已经证明,积极、长期调脂治疗控制胆固醇,可以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北大维信现代调脂中药血脂康在中国做过大规模、长时间循证医学研究(CCSPS),长期服用血脂康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减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病死率,而且副作用少且很安全。

有一名38岁的男性患者在某肉联厂工作,平时生活中走十几步路就会觉得心慌气短,活动后明显加重。经检查,他的心脏前壁广泛心肌梗死,大部分心肌坏死,无收缩力。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供应心脏的三支主要血管,一支全堵了,另外两支像糖葫芦一样(我们称之为串珠样改变),多处严重狭窄。这名患者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很高,抽出来的血上面可见一层油,他的上眼皮可见明显的“黄色瘤”。他平时最爱吃红烧肉、酱猪肚、咸鸭蛋黄等等。

像他这样的胆固醇饮食结构无疑是导致他患冠状动脉硬化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才导致严重心脏病的发生。

很多人认为,动脉硬化是人们生活富裕、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必然结果,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动脉硬化并不是物质文明提高造成的,而是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识缺乏造成的。如果我们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那么,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硬化将会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

冠心病令人揪心

冠心病已成为全世界的公害,美国人称冠心病为“时代的瘟疫”。冠心病在国内的平均患病率为649%,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因此,冠心病成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形成血栓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起源于少年,植根于青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老年。

当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脑卒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性猝死等,其所造成的死亡,在城市人口中占41%,在北京市更高达50%以上,已占人口死亡率的第一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什么时候造成的呢?少年是起源期,青年是植根期,中年是发展期,老年是发病期。

临床上,冠心病、脑卒中的所谓“突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结果,而并非无中生有的“突发”。此时,动脉粥样硬化早已是全身性多处病变了,而且动脉的狭窄程度至少已是50%,一般为75%~90%的狭窄,有的甚至是完全闭塞。也就是说,只要出现了临床症状,不论症状轻重,动脉粥样硬化已经进入了中度、重度病变。

那么,年轻人的动脉是怎样的呢?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时,美国对战场死亡士兵的尸检发现,在平均年龄为27岁的死亡者中,77%已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可见病变确实植根于青年。

再看看,儿童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有一个重要的儿童动脉硬化研究。在对22万名青少年的长期随访研究中,2/3是白人,1/3是黑人。在对其中因各种原因死亡的儿童的尸检中发现,凡生前越胖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越高的,其主动脉内膜所见到的病变就越重。这进一步清楚地证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起源于少年,植根于青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老年。因此,动脉硬化的预防必须从儿童抓起。

许多人都还记得与郎平对阵的世界女排名将、31岁时因心脏病猝死的美国运动员海曼。类似于她这样猝死的年轻人,常患有心肌梗死。

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心肌梗死是一种老年病,然而在当今世界上,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向年龄较轻者转移的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1万多名年轻的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了严格登记和1年的随访观察后发现,患者最低年龄为20岁,80%的患者年龄低于30岁。在猝死者中,大都属于心血管病,而急性心肌梗死又占了半数以上。

年轻人的心肌梗死与老年人的心肌梗死有许多不同之处,可概括为如下三个特点:一是许多平日一向健康,甚至不曾吃过药,临睡前还在与家人谈笑风生,可是次日清晨却已僵死在床上。二是许多“心梗”的年轻人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完全正常,对死者进行尸体解剖后,也未见到老年人那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三是年轻人心肌梗死的危险因子多种多样,而吸烟被列为第一危险因子,其次是高脂血症。另外,精神紧张、劳累过度、暴饮烈酒、房事过度或突遭雨淋、餐后冷水浴或严重失眠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

为什么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就全世界而言,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如美国每年有120万人患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总人口中,有1/3死于冠心病。目前,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为什么冠心病发病率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入的肉类、鱼类、蛋类食品大量增加,膳食中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逐渐增多,而且经常大吃大喝、暴饮暴食、吸烟、饮酒;

(2)肥胖,运动量减少,双休日坐在家里看电视,搓麻将,一坐就是几小时不活动;

(3)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增快,竞争激烈,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容易使人处于紧张和劳累状态,而自己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能保持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

(4)医疗条件的改善,科技发展使诊断水平提高,因此对冠心病患者的确诊率也随之提高;

(5)卫生科普知识普及还不够广泛,人们医学知识的缺乏,导致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保健和预防。

心性猝死,无声死神

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生命的列车有时也会出轨,心性猝死就是发生重大人身事故的诱因之一。诱发心性猝死的原因有很多,但都与生活习惯有关,例如:大喜大悲、大惊大恐、酗酒、饱餐、过量运动等。只要我们注意这些细节,心性猝死还是可以避免的。什么是猝死?早在2400年前,《黄帝内经》已有“真心痛……朝发夕死”的记载。考古发现,长沙马王堆2100年前的西汉女尸经解剖,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有95%狭窄,胃内有138颗半甜瓜子,据推断,可能是该贵妇人一次饱餐后突发心性猝死。而现代医学上,第一例有明确病历记载和尸体解剖的心性猝死是英国外科医生亨特,他性情暴躁,在一次医院内学术讨论中,因激烈争吵而当场倒地死亡。

1985年,华罗庚教授在日本讲学时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讲台上;国际知名健康教育专家、加拿大籍医学家谢华真教授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在旅途中;2004年4月8日,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在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时猝死,享年54岁;2004年4月19日,美国麦当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坎塔卢波在上午参加会议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60岁;一位国外着名政治家,在听取汇报时,因心情激动,15分钟后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几小时后去世。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猝死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所定范围从瞬间即刻死亡直至24小时都有。国际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为了国际统一则定义为:1小时内死亡、6小时内死亡和24小时内死亡等三种,而不统称为猝死,以免标准混乱。为什么会猝死?心性猝死虽然是飞来横祸,但却不是无缘无故。心性猝死是在有一定内外病理因素上的“暴发”过程,因此它不发生在健康心脏上,不眷顾正常人。应当说,这是一个人人不同、极为复杂、极为精细、有些迄今尚未清楚的过程。但形象地比喻,心性猝死可以理解为由“定时炸弹”即基本病理因素加“引爆操作”即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两者必须兼备,缺一不可。

“定时炸弹”是什么呢?它就是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所造成的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状态。由于斑块大小不同、位置不同、形态不同、数量不同,而最主要的是稳定性不同,有的表面包膜极薄,斑块内脂质又多,在血流冲击或血管痉挛时很容易破裂,有的很厚,从不破裂。大斑块使血管狭窄超过70%以上故可引起心肌缺血,但这需要数以年计,或几十年计的缓慢过程,而再小的斑块一旦破裂,只要数分钟数小时,即可有血栓形成并造成冠状动脉严重或全部堵塞,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这可解释为什么有些几十年的老冠心病人还健在生活,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一些年轻病人反倒很快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有的甚至生前毫无症状,而一旦突然发病,就是猝死。斑块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但临床上常见的30秒内的瞬间立即死亡则是由于心电紊乱造成的心室纤颤(占90%)或心脏停搏(占10%)所造成,其原因是突然的精神心理或体力运动负担造成心肌的严重缺血诱发心电紊乱、心律失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