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好心好脑活百年
11351500000004

第4章 危害最大的9类心脑血管病(2)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冠心病和冠心病猝死虽是同一性质的病变,但却是程度差异很大的三个阶段。据大宗病理解剖报告,几乎从儿童就可见到主动脉内膜有脂肪沉积,男性30岁以上斑块发展明显加快增多,40岁左右已接近60%,60岁以上约80%左右都有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人体有强大的代偿稳定机能,即使有了这些粥样斑块,也并不等于冠心病。猝死通常都是在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由一些诱因促发而成,是“瓜熟蒂落”的结果。

猝死形式分两大类,一是突然心肌缺血造成心律紊乱,多数为心室纤颤,少数为心脏停搏,其结局都是一样——瞬间死亡;二是由斑块破裂造成急性心肌梗死,1小时内或6小时内死亡。

临床上,约75%的猝死都有一定诱因,约1/3的猝死在发病前两天内有胸痛、胸闷、憋气、心慌、极度疲劳等症状,及早发现、及早就诊或休息可以部分预防其发生。

心性猝死的诱因有许多,常见的有下面6种:

(1)冠心病是心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有多支冠状动脉严重受累,小冠状动脉有弥漫性的增生性病变,冠状动脉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早一小时内,或有精神诱发因素,如过度紧张,悲伤、恐惧等情况时均有较高的猝死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30~39岁、40~49岁年龄组发病率也较高。

(2)心肌炎病变。除有心肌细胞水肿、坏死外,侵犯传导系统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侵犯冠状动脉引起管腔狭窄和缺血,重症心肌炎时可有心肌弥漫性病变,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原发性心肌病。有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增生、疤痕形成,病变以侵犯心室为主,也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本病易发生心衰,洋地黄应用较多,由于心肌变性、疤痕等改变,对洋地黄耐受性减低,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至多源性室性早搏、室速、室颤致猝死。肥厚性心肌病半数以上猝死发生于20岁以前,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室间隔肥厚大于等于25毫米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4)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约25%可导致猝死,可能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室颤,心脏传导阻滞、心脑缺血综合征有关。

(5)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窦或与右冠状动脉相连。法乐氏四联症状术前严重肺动脉瓣狭窄时可导致猝死。

(6)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发生房颤时就越有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心悸,让人惶惶不安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是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以有心悸。

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及贫血、低钾血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悸。

心悸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简称悸,其重症为怔忡。多因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淤等所致。

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治宜温阳益气;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而心悸者,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若兼虚火,则五心烦热;水饮内停,水气凌心而心悸者,兼见胸脘痞满,头晕恶心,小便短少,苔白,脉弦,治宜通阳化饮;痰郁心悸者,兼见惊惕不宁,突然而作,时作时止,甚则心跳欲厥,脉滑大,治宜涤痰定悸;气滞血淤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暗,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

在日常诊治病人中,常遇到一些患者,主诉胸闷、心慌、胸痛,自认为患了“心脏病”,忧心忡忡地来院就诊。但大多病人经X摄片、心电图及超声心电图检查均正常。这并非是器质性心脏病,而是一种以心血管症状为主的功能性失调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即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

心脏为何有神经官能症呢?由于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着发生紊乱,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此外,过度劳累,体力活动过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因而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致本病。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管系统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

本病虽没有生命之虞,但病情时好时坏,迁延不愈,严重者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饱受痛苦。由于本病患者心脏并无器质性病理改变,长期以来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有关研究报道不多。临床上由于其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措施,造成漏诊和误治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当本病有少量早搏或ST-T改变时,如果不再作进一步检查排除,患者常会被误作病毒性心肌炎或冠心病等。

本症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受邪等有关。平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

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1)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3)神经因素中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脑卒中,一定要当心

中国内地平均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卒中),每12秒有一例新发病例;目前现存病人约达749万,每年直接医疗支出超过97亿元。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又称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发生急性障碍所导致的脑血管疾病。也就是说,因为大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以及血块等堵塞脑血管,造成部分脑组织缺血和损害,从而发生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半身瘫痪、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现象。脑卒中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该病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危险性较大。

一般来说,脑卒中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由脑血管被血液中凝血块所阻塞,或是由于动脉血管枕叶小的梗死可引起与病变部位相一致的同向盲点。大脑颞叶、顶叶梗死可出现区域性偏盲。视幻觉即患者能够看见根本就不存在的物体,可看见有形的物体、人、动物、景物等,主要是大脑枕叶病变受损,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致。出现上述视觉障碍应想到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最好到医院明确诊断。

突然偏身感觉障碍

脑血管疾病发生以后,往往使病人身体某一部位的感觉消失了。脑组织不同部位的病变,引起感觉障碍的范围也是不一样的。脑血管病最常见的感觉功能障碍是偏身感觉障碍,也可以单独或混合出现头面部、躯干、上肢、下肢感觉障碍。丘脑病变除表现为对侧半身感觉异常外,还伴有对侧半身疼痛。脑干病变可出现交叉性感觉障碍,即病灶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所以,突然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提示脑血管疾病。

突然出现肢体瘫痪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平素健康的人,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甚至完全瘫痪。到医院作颅脑CT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病。许多患有脑血管病的人,大多瘫痪在床,非常痛苦。脑血管病常见的瘫痪范围按瘫痪的部位可分为:单瘫,即一个肢体的运动障碍;偏瘫,即一侧上下肢体的运动障碍;截瘫,即双下肢体运动障碍;四肢瘫,即双侧上下肢体运动障碍;交叉瘫,即一侧颅神经支配的头面部肌肉和对侧上下肢体瘫痪。以上各种瘫痪以偏瘫最为常见。不同的瘫痪范围可以推测病变在脑部的位置。脑血管疾病引起瘫痪的原因是由于脑部神经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受损害的神经不能支配随意运动的肌肉,使肌肉失去收缩的能力而引起瘫痪。所以,突然出现肢体瘫痪强烈提示发生了急性脑血管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突发意识障碍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及周围环境都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意识清醒的表现。意识障碍是指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知觉产生障碍,即不能正确地感知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缺血性脑血管病容易引起突发意识障碍。脑血管硬化狭窄,出现脑血流量下降,使该区域大脑细胞由于缺氧而死亡,这一部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又包括:

(1)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等都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指脑缺血时间短暂呈一过性,不留后遗症,但反复发作容易形成脑梗死。

第二种脑卒中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网膜外及硬网膜下出血。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渗透到大脑组织中引起的,即通常所说的脑出血。

第三种情况为其他脑血管病,例如血管畸形、多种脑动脉炎、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以及由于恶性肿瘤、空气、脂肪进入脑血管形成的栓塞等。脑卒中在中老年人中最常见,几乎3/4的患者发病时超过65岁,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当然,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发生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多由脑动脉硬化引起,约占脑卒中总数的70%,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高血压、脑血管硬化及脑血管畸形,导致脑血管破裂使脑组织受损,约占脑卒中总数的30%。脑卒中的后果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以及是否给予全面的治疗,还有一些脑卒中存活者自然恢复。

心肌梗死,如晴天霹雳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憋气、浑身大汗、四肢冰凉、恶心呕吐、休克,严重时就会发生猝死。心肌梗死不可怕,“扳机”因素才可怕。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因素导致人体动脉内出现斑块,就像是一把子弹上了膛的枪。如果不扣动扳机,人就是安全的。对于心肌梗死的病人来说,酗酒、熬夜、压力过大、过劳、情绪激动、紧张以及突然用力、气温过高或过低等因素,都可能扣动“扳机”,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引发猝死。发生心肌梗死而猝死的人,其死亡表现各不相同:有的虽有一些病症出现,但却因为很轻微,自己以及周围的人都没有注意到;有的虽有慢性病症状,但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作;还有的人外表看上去很健康,似乎没有任何疾病的感觉或症状,几乎没有经过濒死期就猝然死去,甚至晚上临睡前还谈笑风生,夜间却意外死亡。同样是冠心病,有些人可以活到近百岁,但有些人却中年猝死,关键因素不在于动脉硬化,而在于“扳机”。所以冠心病不可怕,生气等“扳机”因素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