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相连,心脑同病
在心的认识上,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医上讲“心主神”。中医认为心除了主血脉之外,尚有主“神”的功能,比如思考、记忆、精神、心理活动尽管由脑来执行,但受到“心”的影响。
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说法,包括用“开心”形容喜悦,用“伤心”形容悲伤,用“关心”表示爱护,用“知心”表示朋友交往至深。《尔雅》中也说“谋,心也”,把思考归结为心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认为“神主气”,而“气”正是人体的免疫力和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人为什么在恐惧、悲伤、抑郁的时候容易得病呢?就是因为“气”乱影响到免疫的缘故。心气还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如果因为抑郁、悲伤等导致心气运行迟缓,血液就会停滞造成淤血,相反,如果因惊慌、暴怒导致心气运行突然加剧,就会造成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因此,中医养生最讲究“心平气和”,心平才能气和,气和,免疫才能平衡,身体才能健康。
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的“2004年北京国际科教电影电视展评研讨会”上,由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选送的作品《移植记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医学发展到新的前沿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挽救生命的心脏移植手术。但是,在接受新的心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他们接受了捐献者的喜好、憎恶、记忆、情感特征等。”中医泰斗邓铁涛先生同样认为捐献者的心脏移植可以影响到接受者的性情,这也从事实上证明了心与脑密切联系。
心与脑的联系的另一方面就是心为脑提供了血液,而血液中不但包含了营养成分和氧气,而且还包括了大量的激素、传递各种信息的神经物质,比如心钠素由心脏分泌,但在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有大量分布。
了解了心脏和大脑的结构,就可以发现,心脏和大脑是人体需要血液供应量最多的两个器官,也是人体最重要的两个器官。如同汽车需要汽油来提供能量一样,我们的心与脑,时时刻刻都需要新鲜的血液来提供能量。
我们的血管就是输送这些能量的载体,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患上动脉硬化的血管好比“水管上沾了很多油腻的东西,造成水管堵塞或水流不畅”。
血管和我们城市中的道路也很像,血脂高,血流就会缓慢,就如同道路中车辆较多造成车辆行驶缓慢一样,而且我们会发现一些拖拉机也跑到了城市里的道路上,还会发现有好多违规的车辆停在路边,造成道路的狭窄,而这些违规的车辆就好比是我们血管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血管壁上沉淀,造成血管狭窄及硬化,这样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车堵在哪里,就会造成那里的交通受影响,同样,哪一段血管堵了,那个区域就会受到影响,这一区域的功能就会减弱或丧失,因为缺少了血液供应,心脑血管疾病就会由于血管变得狭窄导致心脑供血不足。
如果堵在心脏血管的某个部位或是脑血管的某个部位,那么问题就相当严重了,因为心脑恰恰是最需要血液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两个器官有着丰富的血管支持系统,这样,发生“堵车”的机会也就更大,一个地方发生了交通事故,还会连带影响另一个地方。堵在心脏,血液不能正常流动,交通会进一步堵塞或者停滞;堵在大脑,等于堵住了司令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解决心脑血管的问题就如同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一样,拓宽道路(血管),减少路上卡车(血脂)的数量。所以,为了预防堵车的发生,我们必须改善交通状况,扩建道路或者请一些负责任的交通协管员,把一些停在路边的违规的车辆清除出去,把一些不应该进城市的车,如拖拉机给清除出去。扩张血管,尤其是人体末端血管以及脑血管,可以缓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就犹如拓宽了道路,不堵车了,症状就消失了,交通压力下来了,身体才会保持健康。
“心脑血管病”你关注了吗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其实是一个大类疾病的总称。但提起心脑血管疾病,我们一般是指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等。
一个人并不是被医师诊断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时,才开始受到心脑血管病的威胁。事实上,从一个人的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很低的时候起,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性就已经随着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的上升,开始呈连续性增加状态了。以血压小于110/75毫米汞柱对照组为例,收缩压每增加10毫米汞柱、舒张压每增加5毫米汞柱,10年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的危险可增加20%,急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可增加37%。
在我国每年新发的脑血管意外约为100万~150万人,每年全国死于心脑血管病者大约为260万人,每天就是7000多人,几乎每十来秒钟就有1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我国在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同时,心肌梗死发病率迅速上升,卒中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之比由20世纪80年代的8∶1降为20世纪90年代末的4∶1,目前则可能已成为3∶1或2∶1。这说明,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卒中高发病率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高潮后,我国即将面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第二次高潮。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大诱因是高血压病。长期血压升高,引起血管硬化,心脑血管由于管壁硬化而供血减少,逐渐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死、冠心病等。
心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号杀手”,已波及全球,发病率极高。40~49岁占637%;50~59岁占7725%;60~69岁占8709%;70岁以上占95%。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500万人死于心肌梗死和脑出血,数百万人因患这类疾病而致残。
另据原国家体委科研所对中关村两万多人的调查显示,40~59岁之间的知识分子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568%,其中有392%的中年知识分子死于心血管疾病。近几年,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也呈递增趋势,目前高达807%,并每年以100万余人的速度增长;我国的高血压患者近2亿,每年又以350万人递增。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被称为“时代瘟疫”。
中年以后的主要心脑血管病是冠心病和脑卒中,都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日益增多,在各大医院心内科患者中冠心病占50%以上。脑卒中,每年全国新发的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150万例,幸存者半数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不能自理。
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更是目前和未来20年内人类致死、致残的“头号杀手”。近几年来,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一直不断上升,而且发病的年龄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过去,发生心肌梗死的多是一些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现在很多40多岁,甚至30多岁的男性也会突发心肌梗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明哲说得更干脆:“心脏病在我国至少年轻了15岁!”
20世纪50年代危害心脏的主要元凶是先天性心脏病,60年代风湿性心脏病曾一度猖獗,现在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脏病成了心脏病家族中的“新宠”。它盯住了那些暴饮、暴食、起居无常的青壮年,并在他们中间很快打开了“市场”。
由于生活方式不当,很多人到中年就会遭遇高血压、血脂异常(血脂异常)、高体重(肥胖)的困扰,再加上吸烟这个不良习惯,不断加重心脏的负担,40多岁得上冠心病一点也不令人惊奇。实际上,导致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就是: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和有家族史者。
除了家族史无法改变之外,其他几个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其实都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防治心脑血管病,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悄然而来,生活方式惹的祸
“生活方式病”是发达国家在对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心脑血管病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生活方式病”很可怕,因为它已经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开私家车上下班、坐电脑前完成一天的工作、餐桌上推杯换盏、灯红酒绿的夜生活……这曾是许多人追求的幸福生活,而今我们享受到了,生活方式病却已经开始缠身了。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关,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原来以老年患者为主的慢性疾病,现在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势。专家已经向北京人发出了警告:1/3北京人都患有生活方式疾病,它正在以快速蔓延的方式侵袭着每一个人……
看看世界五大长寿区——南美洲的厄瓜多尔、欧洲的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我国新疆的和田地区和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什么那里的人都长寿啊,环境好!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出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空气新鲜,环境幽静,多无公害污染,饮食自然绿色;回家代际和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人们乐观豁达,心地善良,心态平和,想不长寿都难。
再看看我们,熬夜、加班、暴饮暴食,怎么高兴就怎么干,私欲无止,饮食无节,起居无常,一味追求心性快乐,不懂得保养身心,一年四季出门进门都是空调。生活不科学,无规律;或是没有健康意识,不注意保健养生,不懂得调节放松,不注意合理饮食,不坚持有益的运动,不改变有害的生活习惯等,都是影响身心健康、损害寿命的危险因素。许多人的早逝,多少与上述因素有关,十分令人叹息。
所以,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良的生活方式。美国一项报告指出:先进的医疗技术可以减少10%的过早死亡,而养生预防可以减少70%的过早死亡。遗憾的是,人们常常是匆匆忙忙,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把这些忠告当耳边风,不以为然,而一旦发病,便后悔莫及。
我们再看看中国历史上那些出名的长寿老人,他们有个共同的养生经验就是饮食节制,起居有常。老子的年龄说法不一,有的说享年160余岁,有的说200余岁。不管怎么说,老子的长寿是无可置疑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体只有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健康生长,才能长寿,否则就会生病折寿。孙思邈主张养生先要养心,他提出了养心首先要养神,要“啬神”。养心就要清心寡欲。他指出:“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欲望过多,导致心乱,不利于养生。康熙皇帝主张节饮食、慎起居。康熙皇帝说:“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人饮食之类,当客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
医学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病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饮食、不科学的生活习惯以及机体提前老化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人与血管同寿”,这是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的一句名言。所以保护血管、净化血液,就是维护健康、爱护生命。纳豆专为改善血管状态,净化血液而设计,是最适合大脑、心脏与血液的绿色有机健康食品。
人的血管就像水管一样,也需要经常清理。净化血液,清理血管,恢复血管弹性,确保血液干净畅通,从根本上解除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心脑血管病的早期信号和症状不明显,而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即使大量用药也是无力回天。所以,心脑血管病的预防重于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病,从年轻时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现在开始做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侯培森说:“其实,对于生活方式病,真正的危害不是来自疾病本身,而是来自日常生活中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认识不足,不懂得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脑子里还没有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这才是今后生活方式病对人类真正的威胁所在。”
我们一直强调,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从改变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做起,从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做起。专家说“一个人20年前的生活方式决定20年后的身体状况”,这就是告诉我们,生活方式疾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人都是20年后自己身体状况的主宰者。
再说简单点,生活方式病是怎样形成的,就是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积累形成的。如果你年轻时不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陷入“前半辈子以命换钱,后半辈子拿钱换命”的境况。
谁是生活方式病的最好医生?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生活中,金钱是买不来健康的,追求健康没有快车和捷径。时下,服用“生活方式药”可谓方兴未艾,成为时尚。“生活方式药”是医学专家使用的一种新概念,指那些主要不是用来治疗疾病,而是用于改善因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有关症状和疾病的“药物”。这类药物不同于保健食品,也不是人们常说的天然补品,它是药品类的一小部分,如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某些有特殊防病功能以及能纠正人体某些不适的其他类药品。服用这些药品,当然不可能带来致命的威胁,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却能消除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负效应,预防和治疗某种文明病,从而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健康。
广义的说,任何可以改善生活方式的原则和方法都是“生活方式药”,是否使用这种药物,你自己才是你自己的主人。
如果能按照《维多利亚健康宣言》中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去做,并持之以恒,人们就能远离心血管疾病,更好地享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