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好心好脑活百年
11351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一项全国调查数据显示,1990年至1995年的5年间,在30岁至40岁的全国人群中,有200万人发生过心肌梗死;到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至250万;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30岁至40岁心梗病人可达900万。如果再加上现有的其他年龄段的心肌梗死病人,将可能达到4000万。上海华山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李勇教授说,一般而言,男性心肌梗死的首发年龄往往在40多岁,而女性则为55岁。目前,心肌梗死的首次发病年龄在明显提前。根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1/3在60岁以下。

根据卫生部新近公布的“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全国有近2亿高血压患者,4000万糖尿病患者,16亿血脂异常人群。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也就是说,大约每十来秒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

人体的心脏犹如一台水泵,不停地将血液输送到顶端的大脑及全身,大脑从血液得到养分并调动机体各器官;血管则如同水管,既要保持畅通,又不能出现老化和硬化;血液则要携带足够多的养分。只有这三者长年默契配合,才能保护心脑系统的良好运行。因此,一旦心脏、血液和血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只有从源头出发,通过增强心肌动力、提高血液携氧、促进血管扩张“三管齐下”,才能“擒住”心脑血管发病元凶,全面阻击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保证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皆指心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民间也常说:“耳不听,心不烦”、“心神不安”等等,都是把心作为思维、意识器官来看待的。古代医学家曾用社会结构来比喻人体,视心为最高统治者。言下之意,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居于显赫地位,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必须在心的统率和指挥下,才能处于相互协调状态,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中医还认为“心主血”,血“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就是说,心能化生血液,推动血行。血,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的作用。心血既然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然是精神思维的根本。由此可见,心、血、神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心能生血,血液充足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不乱;反之,心乏生血,血气不足,则精神委靡,昏眩健忘,心神不宁。

所以,养心护脑是养生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保持良好心态。心理平衡是所有的保健措施中最关键的因素,避免精神紧张,祛除心理障碍和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其次,饮食要清淡。夏季天气炎热,饮食宜清淡,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多补充水分,尤其在运动及出汗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水。应少食盐、甜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忌食肥腻、高热量、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减少动物蛋白的摄入。戒烟,限制浓茶、咖啡、饮料等的摄入,不宜多饮酒。

此外,还要进行有规律的适当运动。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能达到减肥、降低血糖和血压的作用。步行是一种很好的有氧活动形式,最好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中老年人可进行太极拳、体操等运动。同时,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避免在烈日下做剧烈运动。

这是一本送给心脑血管病患者和家属的实用着作,书中汇集了着名中医连汝安教授从医几十年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调理及养生方面的心得和经验,给读者提供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多种解决方案。中国自古就有上医治未病之论,现代医学也强调治未病更胜于治已病,只要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治疗,就一定能够远离疾病的烦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