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11177600000006

第6章 用才——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适用

◆原文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犛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抵牾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已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即使有好的药物,如果不对病症,还不如一般的药物有效;虽然有贤才,如果工作不适合他的特长,就不如普通人。质地好的木梁可以冲开城门,却不可用它去堵洞穴;强壮的水牛不可以去捕捉老鼠;也不可以用骏马去看守家门。用价值千金的宝剑来砍柴,还不如斧子好用;三代的宝鼎,用它开垦荒田,还不如用犁。在一定的时间,面临一定的事情,普通人也可以发挥神奇的效果。不然,分辨不清,就将一事无成。因此说世上不害怕没有人才,怕的是用才的人不知道使用人才。魏无知在评论陈平时说:“现在他很懂得孝德,但不懂得打仗胜负的谋略,您怎幺用他呢?”当国家处于战乱时,如果不是掌握胜负之数的人,虽然有大德,也是没有什么用的。我生平喜用忠实可靠的人,如今老了,才知道世上药物虽多,但大多不对病症。

※详解

曾国藩认为,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确使用人才、此论确有振聋发聩之功用。从历史上来看,往往是那些善于发现人才,又善于运用人才的人最后取得了成功。关于这一方面的历史事实是很多很多的。

汉高祖刘邦则把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功于用人得当。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对这一胜利,他当然是万分高兴的。因此,他即位之后,立即着手安抚百姓,分封有功之臣。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开筵宴,款待全体文武功臣。

席上,刘邦说:“诸位爱卿,请真实地告诉我,我得天下与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王陵首先说:“陛下平时待人傲慢,动不动就发脾气,但是赏罚分明,量才授职,肯分赏有功之臣,所以将士都愿为您效劳。项羽表面很仁慈、恭敬,但刚愎自用,猜疑功臣,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的原因。还有,陛下派人攻城略地,并用来分赏给各位将士,和大家共同占有这种利益;霸王项羽则不同,他加害有功之臣,猜疑贤能之士,这也是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不完全同意王陵的看法,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定国家,稳定后方,充实军饷,我不如萧何;统率军马,冲锋陷阵,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可谓当今豪杰,天下奇才。但我能悉心委用,所以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得重用,这就是他灭亡的缘故。”

众臣听了心悦诚服,纷纷下座拜伏。

东晋的刘裕则认为,与其用庸才,不如不用。当时刘裕身兼扬州、徐州、衮州三地刺史,心存代晋之意。刘道怜是刘裕的同父异母兄弟,他的母亲萧氏是刘裕的继母。刘裕称宋王后,尊萧氏为太妃,相当恭敬孝顺。刘道怜曾追随刘裕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有一年,刘裕辞去扬州刺史的职务,而任命自己才卜四岁的儿子刘义真担任此职位,镇守石头城。刘道怜很想担任这一职位,但又不便开口要官,便央求母亲萧氏为其说情。刘裕去见萧氏,萧氏对刘裕说:“你兄弟道怜曾与你同甘共苦,又立有战功,可以让他当扬州刺史。”刘裕十分了解刘道怜,虽追随自己转战南北,立有战功,但为人蠢笨,才干平庸,又非常贪婪放纵,根本无力胜任扬州刺史这一要职。而当时,刘裕正准备夺取晋朝江山,扬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刘裕说:“扬州乃要害之所在,关系到我的前程命运,要务繁多,道怜恐无力胜任。”萧太妃一听,满脸的不快,问道:“五十多岁的道怜,难道还不如十几岁的义真吗?”刘裕解释道:“义真虽为刺史,但事无大小,都由我作主。道怜年纪已大,如果什么也都由我作主,怕影响不好。如果让他自己作主,又怕难以负重。无论是为国,还是替道怜着想,他都不适合担当此职。望母亲见谅。”萧太妃这才无话可说,只好作罢了。

唐玄宗早年也堪称一代明主,而这与他知人善用也有很大关系。

公元713年,唐玄宗和姚崇在渭水边游猎后,玄宗皇帝让姚崇就国家军政大事陈述意见。姚崇说:“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玄宗说:“试为朕言之。”于是,姚崇便把要玄宗实行的十件事讲了出来:一是政先仁恕;二是不幸边功;三是法行自近;四是宦竖不与政;五是租赋之外一切禁绝;六是戚属不任台省;七是接臣以礼;八是群臣得犯颜直谏;九是绝道佛营造;十是禁外戚干政。玄宗皇帝听完大喜,说:“朕能行之。”第二天,玄宗皇帝下诏拜姚崇为夏官侍郎(即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拜相后,勤勉能干,深得玄宗皇帝的赏识,凡事都同他商议。有一次,姚崇染病不能入朝,凡军国大事,玄宗就令另一位宰相源乾曜去姚崇府邸咨询。源乾曜所上奏的事,如合玄宗心意,玄宗便说:“一定是姚崇谋划的。”如不合,则反问源乾曜:“为何不去问问姚崇?”直到源乾曜承认确实未问姚崇,玄宗皇帝才停止追问。玄宗皇帝为便于询问政事,命姚崇搬到四方馆居住。姚崇任相期间,对边疆的屯田地点、兵马器械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成为玄宗皇帝的得力助手,被誉为开元名相。

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个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他亲近贤士,疏远佞臣,特别是对陈桥兵变中的功臣赵普,更是视为肱股,委以丞相重任,并经常与他单独商议军机要事,共饮同榻,亲密无间。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操劳一天的赵普刚卸衣入睡,就听家奴通报:“圣上驾到!”赵普慌忙穿衣迎接。赵普把皇上接到客厅,并吩咐烧炭备酒,与宋太祖饮酒畅谈,无拘无束。

酒过三巡,赵普问道:“如此大雪纷飞之夜,陛下不辞劳苦,亲自下顾,不知有何教诲?”

太祖叹息说:“朕睡而不能安枕啊!四境之外都是它邦啊!”

赵普说:“陛下是忧心天下尚未统一。以愚臣之见,凭陛下之圣贤,荡平天下,指日可待。不知圣意如何?”

太祖沉吟片刻,说:“朕想发兵攻打北汉,尔后南征,卿意如何?”

当时、宋据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南方的广大地区还有南唐、吴越、后蜀、荆、湖和闽等大小政权并立;东北则有强盛的辽国虎视眈眈,又有契丹贵族卵翼下的北汉政权占据着太原。赵普对当时形势早已掌握,他稍停顿一下,便向太祖进言:“权衡利弊,北汉地处边陲,不如暂时留下太原,先削平南方各国,然后挥师北上,这样北汉就成为囊中之物,不攻自破。”

太祖听后,大加赞赏,说:“爱卿之计,正合朕的心意,刚才朕提出先打北汉,只是试探爱卿一下罢了。”

赵普被太祖的雪夜问计所感动,积极为太祖统一天下出谋划策。后来,太祖统一了南方。太祖死后,他的弟弟继承统一事业,到公元979年,中原与南方基本上统一,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崛起于布衣,更是知道要打天下,必须用天下之贤士。

朱元璋率军打下徽州后,大将邓愈向他推荐说:“附近有个人叫朱升,担任学政,饱览经书,在徽州一带很有名声,大帅何不访求?”

朱元璋听后大喜,立即和邓愈等人离开帅帐,前去拜访朱升。来到朱升住处后,朱元璋亲自叩门,只见一老者走出来。朱元璋作揖问道:“请问,先生莫不是名士朱升?”

老者答道:“老朽正是朱升,不知将军尊姓大名?”

邓愈抢先答道:“这就是攻克徽州的红巾军主帅朱元璋。”

朱元璋谦逊地说:“我本布衣,为了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拯救百姓,举起义旗。听说先生是有学问之人,今日特来求教。”

朱升听到这儿,连忙下拜:“原来是朱元帅到了,久仰大名,十分钦佩。老朽乃村野农夫,何劳元帅屈尊!”说罢引朱元璋等人入屋叙谈起来。

俩人促膝畅谈,从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说列国家大事、百姓疾苦。

朱升谈吐不凡,鞭辟入里。朱元璋连连称是。朱升也觉得朱元璋平易近人,胸怀人志,颇具将帅气度。两个人一见倾心,互相敬慕。

言谈间,朱元璋问道:“以朱老先生之见,当今天下之势,我该如何是好?”朱升早已揣度出朱元璋有平定天下之心,沉思片刻,答道:“以老朽之见,大帅想成就大业,要遵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句话,如此,元帅大业可成。”朱元璋听后,连声称赞:“先生励言警策,重如泰山!操练兵马,积蓄实力;奖励农耕,积有食粮;讳露锋芒,勿早树敌。当真是见识宏远!”

以后朱元璋按朱升的三策,大搞屯田,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打败张士诚、陈友谅,推翻元朝统治,做了明朗开国皇帝。所以,曾国藩所说的“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