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如何让生意来找你
11114100000017

第17章 收购战争:扩张中不忘谨慎(2)

这时,终于有人顶不住了。1982年4月,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下属的地产公司——置地,卷土重来,以6.3~6.35元/股不等的价位(比市价高出1元)收购了港灯2.22亿股,接着,为避免触发全面收购,置地又以9.4元/股的价格买入了1200万股港灯认股证,占认股证总发行也许,是为间接报当年地铁竞标的一剑之仇,置地此举是专门做给李嘉诚看的。但意气用事的置地好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为了凑集巨额资金,它倾家荡产,不惜向大财团高利贷款,仅负债就达160亿港元。此时的李嘉诚就好像是一位长者,他不慌不忙,静观其变,并没有与置地展开正面交锋。

据传,就香港回归一事,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在北京谈判时摔了跟头。随之,香港出现又一次移民热潮,大批港人携款外迁。受欧美日本经济低迷的影响,香港地产大幅下落,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这时的置地犹如笼中巨兽,欲罢不能,单是一年的贷款利息就可建造一处楼群。1983年,置地年度财政亏损高达13亿港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作为“母亲”的怡和集团,财政年度盈利额也暴跌了80%。恨铁不成钢,怡和大股东凯撒克家族为惩罚置地这个不争气的“儿子”。1984年,凯撒克家族随即宣布置地公司董事会主席纽璧坚退出怡和集团。

昔日曾是呼风唤雨、地位显赫的纽璧坚,现在突然离去,心里难免有些感伤。微风拂面,美丽而熟悉的维多利亚港湾潮起潮涌。纽璧坚感叹道“IloveHongKong,IloveHongKongforever。”(我热爱香港,我永远热爱香港。)这里需要为纽璧坚说句公道话,置地的灾难也并非他一人之过,如果没有凯撒克家族的默许,也不会有今天的后果。

“国”不可一日无主,纽璧坚下来了,人们开始关注置地新的主人。这时,身为家族嫡系的西门?凯撒克接过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权。凯撒克出生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一直在怡和海外子公司任职,1982年不忍痛割爱——出售港灯以减缓经济危机。

从纽璧坚下台到凯撒克主政,李嘉诚一直密切关注着置地的人事变动。早在纽璧坚时期,李嘉诚就与置地的马世民颇有深交。马世民曾多次劝李嘉诚收购港灯,但他认为时机未到,置地终有一天会拱手相让的。

凯撒克很清楚,早在纽璧坚主政时,李嘉诚就有收购港灯的计划,但一直悬而未决。以李嘉诚的财力和为人,凯撒克打心眼里是很倾佩的。所以,在出售港灯一事上,李嘉诚成了凯撒克的首选人物。

但令凯撒克纳闷儿的是,李嘉诚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主动就此事与自己接触,这让凯撒克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李嘉诚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盘。李嘉诚是怎么想的他已管不了那么多了,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置地公司的累累负债问题。

1985年新年刚过,凯撒克实在坐不住了,他亲自派谴专员到长实会见李嘉诚,商讨就港灯股权转让一事。因为双方都心有诚悦,所以谈判进行得比较顺利。

第二天,长实以每股6.4元的折让价,共计29亿港元从置地手中收购了34.6%的港灯股权。就在收购的前一天,每股还是7.4元,晚一天的时间,李嘉诚就为长实省下了4.5亿港元,其高明之处可见一斑。

长实成功收购港灯后,李嘉诚就任命刚加入和黄不久的马世民担任港灯董事局主席。

港灯一役中,李嘉诚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计”。他不动声色,不显山、不露水,最终迫使凯撒克主动找上门来。既没强行收购之意,又取得下不错的经济收益。

还是朋友。

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大家的夸奖。”李嘉诚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理念,才使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收购泰富——一箭双雕

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

——李嘉诚

早在清末民初,香港中资就有著名的老牌四大天王。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香港的中资公司在资本主义的土壤中茁壮成长,逐渐适应了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70年代末,伴着改革的春风,香港的中资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特别是90年代,新生代的中资派显示出勃勃生机,比起老牌的四大天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中信泰富和首长国际,在四大天王中分列第一和第三位。

1979年,时任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的荣毅仁,请李嘉诚出任中信香港分公司董事。

被陈毅称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膝下唯有一子,叫荣智健。荣智健,1942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196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电工程系。先后在吉林、四川、北京等地从事电力研究工作。

70年代末,荣智健赴港创立了爱卡电子厂,专门生产集成电路和电子产品。荣智健继承了荣氏家族的经商基因,三十多岁便在香港商界颇有声望。

在别人看来,荣公子可以完全凭借父亲的影响,在中信下面另立门户,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全资公司。但心高气傲的荣智健没有这么想,他决定要到变幻莫测的股市去看看。也许只有上市公司才是他大显身手的绝佳舞台。

李嘉诚自到中信以来,常与荣智健心有灵犀,二人私交甚密。现在荣公子有心要施展拳脚,作为前辈的李嘉诚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了,并拿出了当初扶植自己儿子的劲头去帮助荣智健。

股市里有一个名词叫借壳上市,大意是说,一家公司若想上市,至少需要5年的经营,方可办理交易上市手续。为了尽快达到上市目的,只有通过收购一些资产和营业额较少的小公司,被收购的小公司就称为“壳”,然后借这个壳上市。

中信公司无论从资历,还是从经营时间都很难达到上市公司的条件。借壳上市,收购一些不景气或资金不足的小公司才是重中之重。对于此事,李嘉诚与荣智健的意见不谋而合。

接下来,就是找合适的“壳”了,李嘉诚和荣智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分析、研究,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泰富身上。泰富最初为证券王子冯景禧所有,后经辗转,于80年代末期归于毛纺巨子曹光彪旗下,曹氏控制了泰富50.7%的股权。

曹氏主要经营的项目是港龙航空运输。当时,他正与太古洋行的国泰进行对垒。结果曹氏不敌对手,元气大伤。为脱离危险,曹氏不得不出售泰富的股权。

近况经营不佳的泰富,李嘉诚早有所闻。他立即派遣负责中信收购代表的高参杜辉廉,以百富勤主席的名义按1.2元/股的价格收购曹氏的1991年,泰富经过新的改组、扩股后,中信占得49%的股权,李嘉诚占5%。经中信收购后的泰富正式更名为中信泰富,由荣智健任董事长。

李嘉诚虽得小份股权,但这件事完全由他一手促成。可见他志在帮人,而不是获利。

利用借壳上市成功收购泰富后,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李嘉诚和荣智健的收购信心。于是,他们开始实施第二个计划——收购恒昌行。

恒昌行创立于1946年,业绩辉煌,名满天下,有“华资第一行”的美誉。现在的恒昌集团资产达82.73亿港元,以何善衡(占30%)、粱球琚(占25%)、何添(占15%)为首,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别人根本无法憾动。

现任恒昌行董事长何善衡,曾是恒昌的创立者之一。他虽然殚精竭力,但岁月不饶人,自己的子孙对这份家业更是无欲无求,所以他打算出售自己持有的恒昌股。

消息一出,香港商界一片哗然,无人不想得到这快“肥肉”。1991年5月,以郑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牵头,联手林氏家族、徐氏家族及各路商界豪强成立了备贻公司,并公开宣布,将以每股25.4港元的价格收购恒昌行。共涉及资金56亿港元。

此时,李嘉诚与荣智健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活动。但他们并没有向外界透露任何收购的消息。

据传,备贻公司的三大股东郑、林、徐决定收购恒昌后,将其“肢解”。具体分法是:郑氏得恒昌物业,林氏得恒昌汽车,徐氏恒昌粮油。

占41%,李嘉诚占19%,倒戈中泰的郑裕彤占18%,百富勤占8%,郭鹤年占7%。

1991年8月,中泰公司正式公布,以每股33.6元的价格收购恒昌,涉及资金共计69.4亿港元,比备贻高出13.4亿港元。随后,双方正式签署协议。以荣智健、李嘉诚为首的中泰集团,完成了香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行动,中泰遂成为香港股市的一大巨人。第二年,恒昌行的市值膨胀到87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