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扩张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李嘉诚
是我的钱,一元我都要,不是我的钱,送到门口我也不会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钱要赚,但原则也要讲。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是企业的生存法宝。
踏入新世纪,香港将充满机会,但机会不会坐着等你,若奢望机会会轻易到手的话,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喜欢友善交易,这是我的哲学,我曾告诫两子,不要沾任何人便宜。
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我这棵小树是从沙石风雨中长出来的,你们可以去山上试试,由沙石长出来的小树,要拔去是多么的费力啊!但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小树,则更富有生命力。
收购九龙仓——以让为嬴
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
——李嘉诚
九龙仓不是严格意义的仓库,而是香港最大的货运码头,它拥有数个深水码头、露天货场以及货运仓库,与置地一起号称为怡和集团的“两翼”。九龙仓创建于1886年,历史悠久,资产雄厚,产业遍及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的各大码头、仓库、大厦、油轮。可以说,它掌控着香港大部分轮渡货物运输的命脉。故香港船舶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得九龙仓者得天下。”
九龙尖沙咀与港岛中区隔海相望,这里环境宜人,适合旅游开发,火车总站东迁后,九龙仓就把货运业务迁到了葵涌和半岛西,腾出来的地皮用于发展商业大厦。他们在这块风水宝地先后建造了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众多豪华建筑。但九龙仓的经营者们故步自封,在此兴建的楼盘只租不售,结果导致资金回流不足,公司陷入财政危机。为了缓减压力,高层决定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后又因负债累累,公司的信誉随之江河日下,股票贬值。
1977年12月,周祖贵先生以《九龙仓业务开始蜕变》为题,对九龙仓进行分析,指出如果九龙仓集团能让其拥有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头实干——李嘉诚已暗地里采取了收购九龙仓股票的行动。
李嘉诚曾多次设想,如果九龙仓旧址地皮属于他,由他来主持地产开发,绝对不会像现在的九龙仓,陷于如此艰难的困境。自长江上市以来,李嘉诚认为,要处理好“租”与“售”两者的关系,必须灵活多变。如果资金充足而楼价低,就应该以出租为宜;如果急需资金回流,加快建房速度,楼价高,应以出售为宜。
李嘉诚真正发迹靠的就是地产股市。现在九龙仓股票股价偏低,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该集团经营不善造成的,所以李嘉诚非常看好九龙仓股。精于地产股票的他,算过一笔细账:现在九龙仓股价在13~14港元,而发行股尚未超过1亿股。也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地理条件优越,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日后一定很有发展空间。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以6000~7000港元/平方英尺计算,九龙仓股的实际股价应高达50港元/股。如果九龙仓旧址地盘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价购买九龙仓股,日后所获利益仍然可观。
李嘉诚在做任何事情前都喜欢充分准备一番,从不打无准备的仗。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九龙仓与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龙仓,而置地只拥有不到20%的九龙仓股。
经过一番周密的合计,李嘉诚决定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进行。虽然没有引起置地的关注,但是随着成交额的增加,引起了证券分析员的关注,职业炒家不断介入。一时间,九龙仓股仿佛温度计被火一灼,跳到了46元/股的历史最高水平。这个价格已经和李嘉诚的估值相当接近了。这时期,李嘉诚购得的九龙仓股还不满2000万股。没有办法,他只有等股价回落,以稍低的价格将九龙仓股增至20%的水平。
股跳到了46元/股的历史最高水平,要想增购到51%的持股水平,李嘉诚目前尚没有这个能力。这也意味着对李嘉诚来说,入主九龙仓董事局的路程,仍十分艰巨。
此时,九龙仓老板开始在市面上收购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增强其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但令怡和没有想到的是,大批香港华资公司已非当年“吴下阿蒙”,现在个个都羽翼丰满,正以咄咄逼人之势向没落的怡和频频发起攻势。
怡和大班岂能不惊慌?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几十年来,怡和对中国太不放心了,奉行“赚钱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政策。由于投资海外的回报率低,怡和背上的财政包袱已经非常沉重了,这将怡和逼入绝境。
现在九龙仓的股票危机,好比是怡和集团后院着火。为了确保安全,无奈之下,怡和向汇丰银行发出了求救信号。为此,汇丰大班沈弼亲自会见了李嘉诚,并说服他放弃收购九龙仓。
李嘉诚深知,汇丰是长实的恩人,日后长实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不能不给个面子。即便不从长计谋,就谈眼下,如果让汇丰丢了面子,其肯定会贷款支持怡和,收购九龙仓更是天方夜谭。基于以上原因,李嘉诚决定鸣金收兵。
李嘉诚退出收购,引来八方强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有着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
包玉刚是当年的香港首富,拥有50艘油轮,每一艘就相当于一座大厦。除此之外,包玉刚还亲自接见过一些国家元首、政要。在其集团总部办公室,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王室成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那么,以中东石油为主线的包氏船队业务势必会减少。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造船热潮此起彼伏,预示着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随之即来。于是,嗅觉灵敏的包玉刚瞄准了财团们竟相争夺的房地产业。
此时,李嘉诚虽不明白包玉刚吸纳九龙仓股是作为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想控得九龙仓。但他心里可以打包票,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九龙仓码头虽迁址,但其新建的码头比以前的更现代化。身为船王的包玉刚,怎么会不对其垂涎三尺呢?再者,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业的关系,只有包氏能与怡和相抗衡。
李嘉诚在心里盘算后,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于是,就演绎出了在港九广为流传的潇洒故事。
1978年8月某天,李嘉诚密函包玉刚,约其在中环的文华酒店晤面。他们那时的私交并不密切,对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还是欣然前往。因为他猜想这里肯定会有重要事情发生。当听说李嘉诚决定把自己在九龙仓的1000万股转让给自己时,包玉刚一阵狂喜。
包玉刚是何等精明之人,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想通过自己,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九龙仓对包玉刚来说太重要了,虽然包玉刚悟出了李嘉诚的意图,但在他心里还是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过人的地产界新贵。所以这次谈判没有太多的解释和冗长的说明,更没有没完没了的讨价还价,两人在最短的时间里订下一个协议:李嘉诚把自己在九龙仓的1000万股以三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手中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吸收包玉刚及其女婿吴光正加入九龙仓董事局。
在进入董事局后,包玉刚不断到市面或通过幕后吸纳九龙仓股,使其控有的股权增至30%,这比九龙仓的控股公司——置地多了近10%。此时,包玉刚吞并九龙仓之意便毫无隐藏地暴露在纽璧坚面前。
1980年6月中旬,包玉刚前往欧洲参加会议。纽璧坚趁这个机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了九龙仓大战。
置地没有采取发行新股票的方法,而是采取更诱人的方法——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龙仓股。这样一来,小股民门眉开眼笑。置地手中的九龙仓股越来越多,如果达到49%的控股权,就意味着可以彻底击碎包氏吞并九龙仓的美梦。
包玉刚闻讯,急忙乘机返回香港反击。他首先从汇丰银行那里获得22亿港元贷款,接着在公司大会上,决定以105元/股的现金吸收市面上的九龙仓股,目标也是49%。这一招比置地更诱人。在不到2小时的时间内,包玉刚就使其控股权达到了49%。当然他自己也付出了2l亿现金的沉重代价。纽璧坚见大势已去,也将置地控有的1000多万九龙仓股转让给了包玉刚。
这样,包玉刚就顺利入主了九龙仓,实现了自己减船登陆的梦想,同时也避免了日后可能发生的船灾。
从九龙仓争夺战一役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既没有得罪汇丰银行这个财神爷,避免了与怡和正面交锋,又帮了船王包玉刚一把,同时自己也赚了一大笔现金并获得了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真可谓一箭三雕。大家皆大欢喜,这是最好的结果。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中国传统哲学的“和”与现代经商理念的“圆”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入主和黄——以蛇吞象
决定一件事时,事先都要小心谨慎研究清楚,当决定后,就勇往直前去做。
——李嘉诚
前面说到,大战英资九龙仓一役,李嘉诚既给足了汇丰面子,又帮了包玉刚一忙,自己也有丰厚的收入。但打了一个大胜仗的李嘉诚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将目光瞄准了另一家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和记黄埔是和记洋行与黄埔船坞的合称。这两家公司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和记洋行主要以经营纺织、茶叶为主。黄埔船坞以建造轮船和经营码头仓储为主。二战结束后,和记洋行为祈德尊家族所有,祈德尊财大气粗,趁70年代初期牛市冲天的大好时机,将黄埔船坞收购于自己旗下。和黄集团由此得名。
祈德尊这个人贪得无厌,善于“掠夺”而不善经营。1973年的股市大灾和石油危机使投资过快、包袱过沉的和黄集团陷入了财政危机,亏损接近2亿港元。
1975年,汇丰银行提出愿意为和黄化解这场危机,前提是和黄必须出让33.65%的股权。祈德尊同意了,汇丰就此成了和黄的最大股东。此后,祈德尊也销声匿迹了。紧接着,汇丰对和黄进行了改组,成立了新使和黄彻底摆脱危机。
“趁火打劫,乱中取胜”是三十六计中比较有效的战术之一。李嘉诚认为,只要能满足各股东的胃口,他们绝不会阻止华人大班入主和黄洋行。
另外,李嘉诚想到,和黄目前的市场股额高达62亿港元,这与长实6.93亿港元的资产相差甚远。长实收购和黄好比是蛇吞大象,根本无法入口。但和黄巨大的地皮物业与连锁零售,调足了所有人的味口。只是这块“肥肉”还在汇丰银行手里,因此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
聪明的李嘉诚早已知道,香港公司法与银行法的有关条款细则规定,银行可以接管没有偿还能力的公司,但没有从事非金融性业务的权利。如果该公司渐入佳境,必须将其归还原公司法定人或其他企业,不能长期控有该企业。同时,汇丰银行掌门人沈弼也暗中表示,为了和黄日后的良好经营,一旦财政略有好转,他们会考虑合适的时间和人选,将和黄大部分股权转让出去。
李嘉诚深知,单凭九龙仓一事,汇丰已对长实颇有好感。收购和黄的胜算应该很大,但汇丰是否以转让和黄股权来“投桃报李”呢?李嘉诚不得而知。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李嘉诚拉上包玉刚,以出让1000万股九龙仓股为条件,换取包氏促成汇丰转让9000万股和黄股的回报。接着,李嘉诚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外交斡旋,频频往返于包氏与沈弼之间。
终于,在1979年9月25日,李嘉诚在位于华人行的长江实业集团总部正式吹响了向和黄进军的号角。
当天,长实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了汇丰银行手中持占的比重而不再购入其优先股”时,李嘉诚答道:“以资产的角度看,和黄的确是一间极具发展潜力的公司,其地产部分和本公司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黄的远景非常好,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亏与其无关,又没有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
就在第二天,恒生指数就已飚升到25.69点,成交额突破4亿元。可见,李嘉诚在股民心中已站稳了脚跟。截止1980年年底,长实已持有39.6%的和黄股权,这家老牌英资财团已逐渐被李嘉诚收入囊中。
1981年初,经董事会决意,李嘉诚正式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同时也意味着和黄集团正式成为了长实家族中的一员。
同年,李嘉诚被《远东经济评论》评为“香港的超人”。自此,“李超人”也成了李嘉诚的昵称。
盛名之下,其实难付。面对铺天盖地的喝彩声,李嘉诚显得很平静。他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的道理。仔细阅读历代皇朝历史,凡开国之主哪位不是雄才大略,但这份基业到底能守多久,值得人们去深思。
前师不忘后世之师。和记黄埔前大班祈德尊与李嘉诚在收购方面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但前者最终因资产庞大、管理欠佳而痛失江山。俗语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面对一个比自己大几倍甚至多倍的巨人,我们是选择退缩,还是前进?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他会权衡利弊,主动出击。
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为上策。”李嘉诚靠“以和为贵”、“以退为进”、“以让为盈”等策略,取得了继九龙仓之役后的又一胜利,为下一步的收购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控港灯
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也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李嘉诚
成功收购和黄后,“李超人”便成了香港商界的宠儿。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人们关注。有媒体透露,1981~1982年间,长实、置地、佳宁等大集团都瞄准了港灯。
港灯是香港电灯有限公司的简称,这家英资洋行成立于19世纪末期。将近一个世纪以来,港灯一直是一家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当时,香港政府出台了一项新的用电制度:单位时间内用电量越多电费越便宜。这无疑给港灯集团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港灯收入相对稳定,还常年盈利,更难得的是,港灯旧址上可以兴建地产物业。对于香港各大财团来说,港灯好比是美味中的佳肴,大家都是虎视眈眈、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