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结人缘,厚道处世
人会做人,凡事可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成功靠的就是人际关系的成功,比如,升官要靠贵人欣赏、提携,要靠同僚的支持,还得靠下属的努力工作;做生意要靠广交朋友,广开财源。因此,与人交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厚结人缘,少得罪人,这样在人生道路上才会多些帮助,少些坎坷。
做人偏激不可取
隋朝时期有个叫崔弘度的人,此人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最不能容忍别人说假话。不喜欢别人说假话本无可厚非,可崔弘度此人太过偏激。一次崔弘度吃甲鱼,有八九个侍从陪在旁边,崔弘度问他们:“甲鱼味道美吗?”
侍从见他吃得津津有昧,当然都说味道很美。可崔弘度听后却大声骂道:“大胆奴才,居然敢骗我,你们又没吃,怎么知道味道美?”于是,他命令手下将侍从每人杖击八十下。崔弘度偏激到这种程度,致使下属官吏无不战战兢兢。
据此可以想象,假若崔弘度有什么不测的话,手下人肯定拍手称快,又怎么会去想方设法地救他呢。所以说,做人即便不能宽以待人,至少也不能偏激固执,抓住别人的小毛病(甚至本不是缺点)大肆惩罚。古今中外,偏激固执的人下场总是不会太好。
美国着名汽车公司——福特公司的亨利·福特二世就是一个偏激固执的典型人物。
福特汽车公司的总部位于一座被人们称为“玻璃天堂”的大楼内。那里有着无数的机遇和财富,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然而,福特二世独裁专断,在“玻璃天堂”里,他就是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每次他一走进大楼,人们都会低声地说:“皇帝来了。”
每个员工都希望能看看他,而他大多数情况下却对这些人不加理睬。他掌握着对每一个人的“生杀”大权,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他的头砍掉,然后让他滚蛋。”
然后,这个人就真的只能打包袱走人了。他解雇员工从来不经过任何讨论,也不听取任何人的意见,理由只是:“我看他不顺眼。”
他总是以貌取人,而一旦谁被他“看不顺眼了”,那么这个人在“玻璃天堂”的日子也就到头了。福特二世的偏激可以从他赶走李·艾科卡及其朋友中窥见一斑。
有一天,福特二世看到一名高级职员穿着瘦腿裤,他就认为这个人一定是同性恋者,于是他命令李·艾科卡把这名职员予以解雇。李·艾科卡说:“他并不是同性恋者,他是我的朋友,他已经结婚了,还有一个孩子。我们经常一块吃饭,我可以作担保。”可福特二世依然重复道:“解雇他,他是个同性恋!”李·艾科卡坚持说他并不是同性恋,而且他穿瘦的裤子和他的工作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李·艾科卡的坚持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令福特二世发火了:“他穿那么瘦的裤子,一定是个同性恋,我看他不顺眼,一副娘娘腔,把他给我赶走。”结果,李·艾科卡不得不把自己的朋友从这个“玻璃天堂”里了赶出去。
福特二世总是认为自己的做法完全正确,而且对此深信不疑。他看谁不顺眼,就一定要赶谁走。后来,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总裁李·艾科卡也让他看不顺眼了,于是他也毫无理由地把李·艾科卡赶走了。
福特二世的刚愎自用、固执偏激使公司发展陷入了混乱状态,他自己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步,只好把自己董事长的位置拱手让给了他人。这便是固执偏激的福特二世的下场。一个人如果偏激得像福特二世这样过火,下场往往也只能像他这样。
偏激最终总会使人众叛亲离、孤立无援,即使你再有能力,也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干完世上所有的事,当你陷入了孤立的境地之中时,你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等待失败。所以说,性格上的偏激是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一个缺陷,只有克服了这个缺陷,才可能获得本应属于你的成功。
处世难,人心莫测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说的就是人心最难测。当孩子还没有长大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开始教他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常识了。每个人都觉得在这世上活着很不容易,正是因为“人心莫测”,不得不随时注意,时刻小心,谨防一朝大意被人陷害。古往今来,因为太过相信他人不懂设防而境遇凄凉者很多,其中元末反蒙的名义代表小明王便是其中一人。
小明王是宋朝皇室后裔,因为元末起义的各路领袖打的旗号大多数是恢复赵氏天下,所以,小明王就被奉为名义上的领袖,将来若反元成功,他自然就是皇帝。有一年,小明王被张士诚围困在安丰,他向各路义军请求救援。朱元璋不但亲自领兵解救了他,还把他接到了滁州,给他建造了宫殿,派专人保卫,太监、妃子、宫女全都安排好,让他每天山珍海味,歌舞升平,过得舒舒服服。小明王自然把朱元璋当成了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将。可他并不知道朱元璋救他,只不过是因为安丰是应天的屏障,一旦他不去救,被张士诚占了安丰,一旦张士诚力量大增,对他就是莫大的威胁。这样,朱元璋救了小明王,不但可以巩固地盘,更可以借救小明王的名声来招兵买马,增加实力。
小明王在滁州安顿下来后,在朱元璋的安排下过着皇帝的悠闲生活,任朱元璋到外边去南征北讨,为“他”打天下。三年过去了,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陈友谅,基本上平定了天下,自立为吴王,定应天为都。此时,他要想成为天下的皇帝,唯一的阻碍就是名义上的皇帝一小明王了。
他考虑开始如何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除去小明王,而小明王此时还在糊里糊涂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派心腹大将廖永忠来滁州接小明王去应天。廖永忠对小明王说:“如今陈友谅、张士诚都已经被打败。应天已经安固,特请皇上到应天去长住,以永宋室江山。”
他又向小明王讲述了一番去应天的好处,说应天交通便利、宫殿华丽、城市繁荣等等。当然,他没有把朱元璋自封吴王的事告诉小明王。小明王听了这些话后喜出望外,他没想到,朱元璋居然这么快就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而且一打败他们就马上来接自己去应天称帝。因此,小明王对朱元璋更是信任有加,还暗暗决定登基以后一定把朱元璋封为当朝宰相,让他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于是,他便愉快地答应道:“朱爱卿考虑得很周到,那就这样定了吧!”并当场择定吉日,准备动身。
动身这天一大早,小明王由廖永忠亲自陪伴着,在一片鼓乐声中,辞别居住了几年的滁州,向应天而去。追随左右的仆从、太监、嫔妃、宫女、侍卫等不下千人,浩浩荡荡,果然像个皇帝出行的样子。来到瓜洲渡头时,小明王对着滔滔江水更是欢喜异常,想象着过了江到了应天,他就是成为真正的帝王了。到这时,他依然没有对朱元璋产生过丝毫怀疑。从瓜洲舍车登船,临行前,廖永忠特意嘱咐侍从好好伺候皇上,他说:“江上风大浪高,船要行稳,切莫叫皇上受惊了。”还亲自当众点上香火,祈告天地道:“神灵在上,今有皇上小明王渡江,万祈神灵保佑,一路顺风,平安无事,大吉大利……”
船在航行中,小明王还在想到了应天见了朱元璋要如何夸赞他,要如何赏赐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们。想着想着却忽然听到船底传来“咚咚咚”的响声,他问侍卫原因,侍卫只说正在修船,他便也没有在意,然而却没想到,这不是在修船,而是在凿船。一会儿工夫,水就从船底涌了进来,太监、嫔妃哭喊呼救,乱成一团。小明王到处找人修船,侍卫、船夫却已经跑得一个都不见了。水很快漫过了船舱,他看着其他船只大喊救命,可那些船却离他越来越远了。直到此时,他才想到是朱元璋想要除去他,可一切都已经晚了。水越涌越多,船慢慢沉下去,那个一心认为朱元璋是忠臣良将的小明王最后葬身江底。
古语云:“人心难测,海水难量。”没有人能真正把别人的心看穿,所以只能去猜测、去想象。可无论你与别人有多么熟悉,你自认为有多么了解他,也不可能成为他“肚子里的蛔虫”。既然人与人有可能产生利益冲突,你就不可能保证他人永远对你忠诚,事实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最好随时采取一些保护自我的防御措施,遇事要先想一想,最好要对任何人都抱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态度。
大义之忍是一种策略
“忍”是一种策略。兵法上说“不战在我”,讲的就是一旦遇到形势不利于己的情况时,应避敌之锋,暂时忍耐,千万不能逞一时之勇,以卵击石,否则,只能以惨败收局。所以,英雄从来不会为逞匹夫之勇而忽视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英雄总是能够为了最后的胜利或为了全局的利益而忍住一时之气。
三国时期的大将司马懿就是深谙“忍”术的英雄人物。诸葛亮亲自统帅大军,驻扎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知道若仓促应战,必定败在诸葛亮手下,所以高挂免战牌,无论诸葛亮怎么挑衅都避而不战。而此时,司马懿拖得起,诸葛亮却是拖不起的。为了逼司马懿应战,诸葛亮把一套女人衣服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并附上一封信,派人送到魏军大营。司马懿当众打开盒子一看,居然是一套女人衣服,再拆开信,只见上面写道:“你司马懿身为大将,统帅大军,却不敢与我一决胜负,只知道躲在巢穴之中,小心防备,这跟女人有什么不同?现在我送你一套女人的衣服,如果你还不敢出战,就恭敬地跪拜接受衣服;如果你还有一点羞耻之心、男子汉气概的话,就立即让人把衣服给我送回来,你我定期决战。”当时,司马懿手下的大将都气得七窍生烟,纷纷请命说:“我们都是魏国的名将,怎么能让他如此侮辱?请元帅允许我们立即出战,一决胜负。”
司马懿没有听从众将领的建议,只是笑着说:“哦,诸葛亮把我看成女人了吗?”就把衣服接了过来,并下令厚待送衣服的使者。等使者走后,司马懿见众将气愤难平,于是说:“我并不是因为怕诸葛亮而不敢出战,我也想打,但皇上早就有明确的旨意,让我们坚守城池,不可出战。如果我们轻率出战,就等于违抗了圣旨,结果你们也是知道的。既然你们这么想出战,我就向皇上请示一下,一旦皇上批准,我们就同心协力应战,你们看怎么样?”将军们一听有理,于是就都答应了。
司马懿写好奏折,派使者到合肥,向皇帝曹睿请求。曹睿打开奏折一看,司马懿写的是听从皇上指示一直避而不战,等待诸葛亮自行败亡;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司马懿还写了诸葛亮派人给他送去一套女人衣服,将他嘲弄为女人,这是极大的耻辱,所以他奏请皇上允许出战,以雪三军之耻。曹睿看完后,纳闷司马懿明知要坚决避城不出,却又为什么上这么一道请战的奏折。有大臣猜到了司马懿的心思,对曹睿说:“司马元帅自然知道要坚守城池,绝不出战。但被诸葛亮这么一侮辱,肯定是手下的将军们受不了了,纷纷请战,所以司马元帅上这样一道奏折,意思是想让皇上您再明确重申一下坚守不战的旨意,用来压一压将军们求战的情绪。”于是,曹睿再下圣旨,要求众将必须坚守城池,不许出战,如果谁再坚持出战的建议,就以违抗圣旨治罪。自此,再没有将士胆敢请战。由于司马懿无论怎样被侮辱都坚决不战,三国智圣诸葛亮也无计可施,不久就病死在了五丈原。正是司马懿的“忍”,战胜了风云三国的诸葛孔明,令其“出师未捷身先死”。
从司马懿气死诸葛亮这件事可以看出,有时候“忍”本身就是在出招,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策略,是不为敌所动的一种涵养,是致敌于被动的一种手段。所谓“不战在我”,就是看到形势不利于己时,应该以“忍”为上,尽量避免与对手的正面冲突,以保存自身实力,到能战之时再战不晚。只有在敌人欺辱时能忍得住,才有获得胜利的希望;只有能够做到被人“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知识是利刃,人脉是武器
俗话说“知识就是财富”,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丰富的知识和过人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但只有知识、能力还不足以成功。没有广阔的人脉关系,知识便只能藏在心中,没有广阔的人脉关系,才能就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在一个人的成功道路上,人脉是关键中的关键。
有了“靠山”好办事
中国有句名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大的才能,有多宏伟的抱负,如果“靠山”不行,才能也无处施展。因此,要想做个贤臣,就要选择贤良的君主。只有依靠贤主的支持,才能无所顾忌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秦朝时期,名臣李斯就深谙这一道理。李斯原来是楚国上蔡人,年轻的时候在楚国担任过小官吏,可没什么发展的机会。有一天,李斯去仓库办事,看到那里的老鼠一个个长得膘肥体壮,见到人也不害怕。这令他想到那些在厕所里体黄肌瘦、见到人就惊慌逃窜的老鼠。他不禁感叹道:“一个人是不是贤能,而贤能又能不能有机会施展,并不仅仅在于他是否努力,是否聪慧,还要看他所处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在这一点上,人和老鼠是一样的啊。”
因为有了这番感悟,李斯决心改变自己的境遇,于是他毅然辞掉官职,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苟子为师,跟着他学习如何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学成以后,李斯知道仅仅有学识还不行,选择一个值得依靠的“靠山”更为重要。他认为地位低下是一种耻辱,生活穷困是一种悲哀,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时群雄混战,天下纷乱,只有秦国才有统一天下的能力,而秦王赢政也确实有统一天下的抱负,现在正是秦园用人的时候,他觉得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到了。
李斯到了秦国后,先设法进入吕不韦的丞相府做家臣,并努力表现自己,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吕不韦看到李斯是个有才之人,便任命他做侍卫官,李斯这时才有了接近秦王赢政的机会。经过耐心的等待,李斯终于有了向赢政进言的机会,他对赢政说:“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抓住机会,消灭对手是最关键的。当年秦穆公称霸的时候,没能兼并其他的国家,是因为那时的诸侯国还都很强大。可现在情况不同了,凭着目前秦国的强大,加上您英明的领导,完全有能力消灭其他诸侯国,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如果您现在不趁机消灭了他们,等到他们都强大起来,再图霸业可就为时已晚了啊!”
这一番话说到赢政的心里去了,此时的赢政考虑的正是如何消灭其他诸侯国,把天下疆土尽归秦国。由此,赢政认为李斯是老天派下来帮助他统一天下的助手,于是任命李斯为长史。在得到赢政的重用后,李斯终于可以尽展胸中所学了。他暗中派人游说各国,收买贤臣,离间各国关系,将实力本就在秦国之下的诸侯国实力进一步削弱。随着各国被赢政逐一吞并,李斯的官职也不断提升。在秦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之后,李斯也成功地成为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后,李斯又建议做了始皇帝的赢政烧毁《诗》、《书》和诸子百家等各种学说着作;统一全国的法律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这些提议都深得秦始皇的赞赏,并一一付诸实行。
李斯见老鼠而知人事,能够拜师荀子,学有所成,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有才之士,但他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最关键的是他认识到了“靠山”的重要性,并成功地找到了最可靠的“靠山”,所以才能才华尽展,放手而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也正印证了“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句话。由此可见“靠山”的重要性。
慧眼识贵人,纳入关系网
人人都想成就一番功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制约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能力的大小,环境的优劣,关系网的疏密等。在能力和环境一定的条件下,机会往往是决定人成败的关键,而机会又往往是由人带来的,所以在一定情形下,认识什么人,与什么人交往就成了决定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时候,那些有贵人相助,关系网密而深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当然就更多一些。
汉朝邓禹就是一个慧眼识贵人的有“识”之士。邓禹早年游学京师时就看出同在京师游学的刘秀是个不凡之人,于是他主动与刘秀交往,两人志同道合,话语投机,关系很快就密切起来。
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农民起义军将刘玄立为皇帝,扯出汉朝旗号发展义军。起义军领袖听说邓禹才华出众,就多次把他推荐给刘玄。而邓禹敏锐地观察出刘玄政权内部的矛盾很多,知道刘玄难成大事,于是每一次他都婉言谢绝。一年冬天,刘玄派刘秀以大司马的名义去河北安抚郡县。邓禹听到消息后,就立即去追赶他,一直追到邺城才追上。两人当晚同床而卧,彻夜畅谈,纵论天下大势,彼此更是惺惺相惜。邓禹看出刘秀绝非人下之才,将来必定显贵无比,于是他为刘秀分析当时的形势,向刘秀建议自立政权,号令群雄,他说:“目前刘玄虽然已经定都关西,好像已成大势,但此时关东还未安宁。赤眉、青犊等各路起义军成千上万,各自为战,划分地盘,还经常互相攻伐。称帝的刘玄又是个庸碌无为之辈,自己没有什么主见。在这种天下大乱、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你即便为刘玄立下汗马功劳,也难以与当初高祖那样的事业相媲美,如果你自立政权,号召天下,我相信以你的才能一定可以平定乱世,立万世功业。”
邓禹对政治、军事的一番分析和推心置腹的建议,坚定了刘秀创立帝王大业的决心。第二天,刘秀便宣布自立,并任命邓禹为将军,开始了他建立霸业的征程。后来,刘秀受到王朗的攻击,因感觉自己势单力薄,大业难成,不禁有些灰心丧气,于是在与邓禹的交谈之中流露出了几分畏难情绪。邓禹对刘秀却是一向信心坚定,他安慰刘秀说:“现在天下混乱不堪,百姓流离失所,整天惶恐不安,人心思治,天下人盼望有道明君的心情就像儿子盼望母亲一样。而且,自古以来能够成就帝王之业的都是道德品行高出众人的有才之士,而不是那些一时得势的人。所以,暂时的势力大小并不能决定成败。”听了邓禹的分析,刘秀又重新振作起来。在邓禹等人的扶持之下,刘秀终于复兴汉室,建立了东汉王朝。而邓禹也拜相封侯,功成名就。
邓禹以他的“慧眼”识得刘秀,与他交往联系,成为密友,而后又尽心辅佐,助他打下江山,终于封侯拜相,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功业。所以说,识得贵人,跟对了人,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而一旦遇到生命中的贵人,飞黄腾达则指日可待。
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
自古至今,无论是名传千古的帝王将相,还是功成名就的学者、政治家,大多是不耻下问、善于纳谏的明智之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无论这个人多聪明,也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所以,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
宋仁宗赵祯在历史上被评为明君,这在懦弱昏庸的宋王朝中并不多见。而仁宗的英明正是来自于他善于纳言,并善用智慧之才。赵祯即位时,弊病陋习已经很严重,对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了很大威胁。同时,朝廷中的朋党之争盛行,为此,国家栋梁之才范仲淹也被牵连,遭到贬黜。许多贤臣为他打抱不平,当时的参知政事李若谷对宋仁宗说:“近来很多人专门用朋党的大帽子来诬陷良臣。
君子和小人向来是物以类聚,可皇上现在不论君子、小人一概视作朋党,进行打压,恐怕以后忠良的大臣都会被诬陷贬黜。”宋仁宗接受了李若谷的建议,重新重用范仲淹。同时,宋仁宗还提拔欧阳修、韩琦和富弼等人,并善于借用他们的智慧才能。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范仲淹等人,赐给他们座位、纸、笔,要求他们当场写出奏折。范仲淹等人上奏十条建议,其中有:限制借关系升官的途径,完善官员考核制度,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统一法令,改革科举制度,精选人才,整顿军备等等。
宋仁宗当即全部采纳。后来范仲淹和富弼又指出:“近来朝廷在地方治理和用人方面有所欠缺,地方混乱,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农民起义。”于是范仲淹提出了一系列选择地方官吏、考核政绩、振兴地方的办法。宋仁宗也予以采纳。
后来,欧阳修、张方平、王拱辰等人又针对当时宋朝教育制度的弊端提出朝廷应该在各地区兴办学校,让学生在当地上学,然后依靠乡里父老的推荐,再由州县官员考察他们的一贯表现,名副其实的再推荐到朝廷。这样,学生就会再次注重修养和学业,而不是把精力全部放在声律章句上了。宋仁宗觉得建议可行,于是马上下旨,命令各州县兴办学校,从本地行政官员中选拔先生任教。
如果从官员中选拔不够,便从当地选拔学识渊博而品德修养高尚的人任教,朝廷授予官职。此令一下,各地学风大盛,为培养优秀官员打下了良好基础。
后来,宋仁宗又向范仲淹等人咨询关于如何解决朋党之争的问题。范仲淹等人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又结合现实情况,向宋仁宗提出:君子、小人都会和自己同类的人聚合在一起。不同的是君子结合是为了治理国家,精忠报国;而小人聚合在一起是为了名利爵位、金钱财物,他们有共同利益时聚合在一起,互相包庇、贪赃枉法,一时不和就会翻脸无情,互相攻击,但绝对不会为国家百姓考虑一点。后来,欧阳修又专门做《朋党论》上奏宋仁宗,把君子之间的“真朋党”和小人之间的“假朋党”阐述清晰。
由此,宋仁宗对官员之间的朋党结合明白无误,因而也总能做出英明的决断。
宋仁宗也许没有足够的智慧解决天下的各种问题,但他有足够的智慧去任用贤臣良将,并能借用他们的智慧来治理国家,从而达到了天下太平、国家中兴的目的。这便是借用别人智慧的力量。依靠别人的智慧可以弥补自己智慧的不足,可以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因此,现实生活中,不妨适时向别人求教一下,借用一下别人的智慧。
借得名声好办事
一个人的名气代表的是他背后的实力;一个人的名声,代表的是他背后的行为。名气和名声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来的,要靠长期的努力和实力的积攒。有了名气的人容易成功。如果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名气与名声,那么不妨和名气大的、名声好的人扯上一点关系,借用别人的名声,办起事来要容易很多。
美国约翰逊黑人化妆品创始人乔治·约翰逊就是一个很懂得借用别人的名声来办自己的事的聪明人。20世纪50年代,弗雷化妆品几乎垄断了整个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乔治·约翰逊曾是弗雷公司的一名推销员,后来,乔治·约翰逊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虽然公司开始只有500美元的资产,区区三名员工,但乔治·约翰逊对自己的公司满怀信心,因为他早已经想好了计策,那就是借名扬名。他集中力量只生产一种粉质化妆膏,然后不断地强化广告宣传,他的广告语是:“当你用弗雷公司的产品化妆之后,再擦上一层约翰逊的粉质膏,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广告一经投放,果然令人“意想不到”。让约翰逊喜出望外的是,广告宣传居然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他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于是他借机加大投入,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抢夺了弗雷化妆品的绝大部分市场。
乔治·约翰逊的这招借名扬名的策略不但让自己名气大振,同时还把竞争对手挤出了市场,确实是出人意料。虽然,大多数借别人名声办自己事的达不到他这样好的效果,但借势抬高自己,并乘机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甘肃天水啤酒厂借北京啤酒之名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甘肃天水啤酒厂靠近历史名泉——甘泉,它酿制的所有类型的啤酒用的泉水全部取自甘泉。因此质量上乘,味道甜美。但因其知名度太低,致使质优价廉的啤酒乏人问津,销路不畅。1994年,天水啤酒厂与北京啤酒厂合作,一方面通过引进北京啤酒厂的技术工艺使自己的啤酒质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另一方面又巧借北京啤酒的名气,把自己的啤酒牌子直接改成了北京啤酒。如此一来,天水生产的“北京啤酒”不但占领了天水市的整个市场,还占领了甘肃省的大部分市场,甚至成功地打进了西安、宝鸡、绵阳等其他省市,并深受消费者欢迎,销路很广。
与天水啤酒厂殊途同归的同省着名酒厂——凉州皇台酒厂也是借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的茅台酒的名声把自己的品牌打响的。皇台酒与茅台酒之间并不像天水啤酒厂和北京啤酒厂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而是像乔治·约翰逊那样借广告闻名的,皇台酒厂的广告语是:“南有茅台,北有皇台。”借用“茅台”这个中国第一名酒的地位以后,自己的地位也提高了,很快就让名不见经传的皇台酒畅销全国。
正所谓“借得名声好办事”,无论是乔治·约翰逊,还是甘肃的天水啤酒厂和凉州皇台酒厂,都巧妙地借用了当时的知名品牌把自己的名声打响,借用他们多年积累下的知名度抬高了自己。当然,抬高自己后,只有拥有足够的实力才能把自己的名声维持下去;如果只是借名而没有真正的实力,就只能抬高一时。所以,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拥有足够的实力。在拥有足够的实力后,借名扬名就是迅速扩大自己知名度,扩大自己影响力的一招妙棋了。
掌握技巧,左右逢源
所有人都想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左右逢源,为自己的成功打造一张牢靠的关系网。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有一张善于讨好的巧嘴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理解、运用好了这些技巧,定能获得好人缘。
宽以待人,严以待己
在人际交往中,有好人缘往往能让自己的生活、工作轻松很多。与别人和谐相处时,要做到宽以待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也难免犯错误,如果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自然会惹人讨厌。古代圣人就说:“君子宽以待人,严于责己。”所谓宽以待人就是要对他人放宽要求,不强求于人,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尽量以宽容的胸怀来对待;而严于责己,就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让自己在为人、做事中尽量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不能忽视自己的缺点,纵容自己的错误。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知错改错,才能令自己不断成长,打造出成功的人生。
在人际交往中,若希望别人善待自己,首先要善待别人,与人为善,尽可能地给他人提供方便,给予帮助,对别人多一些理解和尊重。根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有一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为人处世的方法成为后世众多名人告诫自己要宽以待人的典范。沈麟士人称“织帘先生”,从小就聪明过人,在他七岁时11斤叔叔跟客人谈论道家学说,等客人走了以后,他能把叔叔和客人的谈话一字不漏地说出来。年纪稍大一点,他就已经是个熟读经史的博学之人了。因为家里很穷,他只能靠织帘为生,但他依然手不释卷,边织边读,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织帘先生”。
令沈麟士名垂千古的并不是他的好学苦读,而是他为人处世的故事。沈麟士为人一向豁达开朗,对人总是亲切友善。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鞋,看到沈麟士穿着一双同样的鞋,就说沈麟士穿的鞋是他的,沈麟士笑着说:“哦,这是你的鞋吗?”说着就把鞋子脱下来给了他。过了儿天,邻居找到了自己丢的那双鞋,便把沈麟士脱下来的那双还给他,沈麟士见了又笑着说:“哦,这不是你丢的那双啊!”又笑眯眯地把鞋接了过来。从始至终,沈麟士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而是一直宽容地对待邻居的错误和道歉。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就不能做到这样的宽容。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刘凝之的人,也是一个有名的隐士。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鞋,同样把他穿的鞋子认为是自己丢的那双。刘凝之没有说什么,把鞋脱下来给了邻居。过了几天,邻居找到了自己丢掉的鞋,便拿着刘凝之给他的鞋来还给他,与沈麟士不同的是,刘凝之却怎么也不肯要那双鞋了。虽然刘凝之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名士,但在宽以待人的修养上与沈麟士相比却要差了一些。有一次,宋朝大诗人苏轼在与朋友谈论做人的道理时,还把这个故事拿了出来,并评论说:“做人应该和沈麟士一样,而不应该像刘凝之那样。”
宽以待人在为人处世中极为重要,但严于律己也是不可或缺的品德。在这方面,俄罗斯大作家果戈理堪称楷模。果戈理在他的作品发表以前有先请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刚写完一个剧本,便把当时有名的诗人华西里·安德烈维奇·茹科夫斯基请到家里来。吃完午饭后,他就开始向茹科夫斯基念他的剧本,谁知道茹科夫斯基年纪大了,精力不足,所以每天都要睡午觉。所以,他听着听着就打起盹来,等过了一会强撑着醒过来的时候,果戈理对他说:“你看,这次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而你打盹已经给了我最好的意见!”说着,就把心血凝成的剧本扔到了火炉中。
所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君子成人之美”,给人以宽松的条件,原谅别人的过失,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就相当于给了自己宽松和谐的环境。当然,只有宽松和谐的环境是不能让人走向成功的,要想真正达成自己的目标,还要有严于律己的精神。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决心改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
裙带织成关系网
“裙带”一词取自古意,在古代“裙带”就是女人的意思。古往今来,很多人都看不起女人,认为她们成不了大事,殊不知,女人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如果说男人用武力征服了世界,而女人则是通过征服男人来掌控世界。所以在古今大事中,总少不了女人的参与。而裙带关系义是最省力最牢靠的关系。在历史上,无论是名臣良将,还是无良奸佞,有不少是靠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的。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人际交往中,裙带关系正是这句话的最好注释。
汉朝名将卫青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采用大型骑兵兵团远程奔袭作战战术的第一人,并以此威震天下,留下了赫赫英名。然而,这位卓越的军事家并不是将相后人,也不是靠“伯乐”慧眼挑中的,而是靠着他姐姐受宠于汉武帝这种裙带关系才被发掘出来的。卫青出身贫苦,是他母亲在平阳公主家中做仆人的时候与一个叫郑季的人私通生下来的。因此,他小时候很受人歧视,在父亲郑季家中也不被兄弟姐妹们接受。曾有一个人以看相为名跟他开玩笑说:“你生就一副贵人相,将来肯定能拜官封侯。”卫青自嘲说:“我一个女仆的私生子,还求什么拜相封侯,但愿少挨些打骂虐待就好了。”
卫青长大后,离开了令人难以忍受的郑家,到母亲所在的平阳公主家做骑奴,虽然他依旧过着仰人鼻息、心酸艰苦的生活,但也开阔了眼界,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学习了骑术和一些军事知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也在平阳公主家里做歌女,姐弟俩因为都是下人,有感于生活,因此关系比较亲密。平阳公主因为弟弟汉武帝一直没有生孩子,所以挑选了十几个女仆准备送给汉武帝。但汉武帝都不喜欢,反而看上了表演歌舞的卫子夫。于是卫子夫一朝之间麻雀变凤凰,成了汉武帝的宠妃。卫青也因此得福,跟着姐姐一起到了京城长安,做了一个小官。由于卫子夫很快怀了汉武帝的孩子,更是受到宠爱。当时的陈皇后却出于妒忌,秘密设计想谋害卫子夫姐弟,并命人逮捕了卫青,想置他于死地。卫青后来被朋友所救,事情也被汉武帝知道了。为了安慰卫子夫,汉武帝对皇后更加冷淡,并把卫青封为建章监兼侍中,卫青的地位顷刻间高了起来,成了皇亲贵戚。就连卫子夫家里的两个姐姐也都跟着得到了封赏,并嫁人了富贵人家。不久,卫子夫被正式册立为夫人,卫青又被提拔做了太中大夫,成为仅次于九卿的实权高官。
汉武帝时期,战功是最为重要的封赏依据,所以每个图谋发展的青年才俊都希望在战场上立威扬名。当时汉朝名将众多,想上战场立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卫青凭着卫子夫的关系很快就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任命还很年轻的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骑兵一万,与其他三路将领一同与匈奴作战。这一战,其他三位经验丰富的老将都被匈奴打败,卫青却大获胜利,初步显露了卫青的军事才能,汉武帝更是借机对他大加奖赏,封其为关内侯。
公元前128年,卫子夫生下一个男孩,卫青又再次打败匈奴,汉武帝对他们姐弟更是宠爱,把卫子夫正式册封为皇后,母仪天下;对卫青也是特别垂青,将他委任为抗击匈奴的主将。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命卫青率军攻打河南的匈奴军队。卫青采取突袭的方式大败匈奴,不但斩杀掳获匈奴兵颇多,收复全部河南失地,更是“全甲兵而返”。汉武帝非常高兴,为了表彰他的战功,特封他为长平侯,并赐封他3800户租税食邑。此后,卫青多有战功,最终被封为大将军,即真正的全军统率,可以说卫青功名显赫到了极点。
裙带之网,牢不可破,这样的关系既可以方便利用,又不用担心会被出卖,当然是关系网中最为实用的了。运用手中的关系网来谋求发展无可厚非。尤其是有亲情作保证的裙带关系,运用起来既牢靠,代价又小,而且事半功倍,效果显着。
攀亲交友广结网
关系网自然是牢靠且面大最好。关系网牢靠,用起来自然放心,但可用之处毕竟有限,要想在自己短暂的人生中实现理想,达到目标,就不仅要靠攀亲,还要广交友,交利己之友,交可用之友,这样才能做到上通下达,各处有人,才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尽快促成自己的成功。
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里有一位重要人物,她是“大观园”中的实权派人物,靠着自己编制的一张大而全的关系网牢牢控制着偌大一个贾府,她的名字叫做王熙凤。
曹雪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描绘了一幅展示王熙凤命运的图画,“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这只雌凤指的就是王熙凤,而那一座冰山暗指的就是她所依仗的庞大的关系靠山。王熙凤的“裙带”靠山主要有几大势力:一是她娘家的财势。当时几乎所有的外务洋船都是王家的,娘家巨大的财势是使她在贾府掌权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她姑母家的势力。她的大姑母王夫人是在贾府中地位仅次于贾母的重要女性,她的二姑母薛姨妈的丈夫家又是皇商大家族,这些关系为她起的作用也非同一般。三是她的丈夫贾琏。贾琏是荣国府贾政的长子,是继承家族的不二人选,而且贾元春当上贵妃以后,贾琏也就成了皇亲国戚,王熙凤自然也就成了皇亲国戚。四是贾母的宠爱。贾母可以说是贾府中的“皇帝”,是独裁者,受到贾母的宠爱,她自然也就高人一等了。
有了这些大靠山,贾府的权力自然也就握在了王熙凤的手中。但王熙凤明白要掌控这么一大家子人,并不是只靠几个权势人物的支持就能轻易做到的。要想将贾府中的事都收到自己的耳朵里,不但要做到上通,还要做到下达。于是她一边用尽各种哄、捧、骗、媚的手段讨得贾母、王夫人等大人物的欢心;一边广交下人,拉拢亲信,网罗党羽:她拉拢网罗作为陪房的下人来旺夫妇为她专门管理放高利贷的事情,又结交鸳鸯这个伺候贾母的丫头——鸳鸯虽然只是个丫头,却很受贾母宠爱,而且她整日和贾母在一起,对贾母的一举一动都很清楚。所以,与鸳鸯的结交对王熙凤的帮助很大,不仅有利于她随时了解贾母的动向,甚至她还利用鸳鸯这层关系从贾母那里偷出一箱财宝,换了银子用。对王熙凤帮助最大的当属她的贴身丫头平儿了。她对平儿是恩威并施,使平儿成为她的心腹。平儿不但为她查巡传令,更为她办理各种放高利贷、偷钱财的谋取私利的事情。王熙凤很多不方便出面的事情都可以让平儿去办。她还拉拢了贾宝玉这个贾母的宝贝孙儿身边的丫头袭人,利用袭人来增进她和贾宝玉的关系。她还讨好探春、史湘云、宝钗等在贾府中有些地位和影响力的人,并尽量与这些人保持良好的关系。王熙凤就是运用她广交亲友的手段在贾府中给自己织成了一张无所不包的关系网,让她能始终牢牢控制着贾府中的内务大权。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讲的就是广交朋友的好处。人生无论是一时遇到困难还是努力奋进的时候,都难免需要他人的帮助。所以,平时的人际交往要尽量多结识一些人,多交一些朋友。当然,交朋友也不能见人就交,“只图数目,不问质量”,如果一不小心交了些心存歹念的无耻之徒,那么当你用到他时,他可能会害了你。
智慧社交,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个性,顾及别人的尊严,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这与身份的高低、财富的多寡没有关系。有时候,那些身份卑微、贫困潦倒的人自尊心反而更重。不顾他人的尊严,侮辱别人的人格,不但令受辱的人感到痛苦,对施加者也只会有害无利。即便不是故意不尊重他人,有时候无意中也会给他人造成伤害。所以,在社交中要特别留意自己的言行。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当你尊重别人时,别人会反过来加倍尊重你。在与他人和谐相处、铺就自己的关系网时,尊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社交中尤其忌讳的一点是,只知道尊重现在用得上的“重要”人物,而对那些目前无关痛痒的人不予理睬或任意贬低。有些人现在对你来讲也许不重要,但说不定哪天他就变得“重要”起来。所以,要谨记一个原则:每个人,不管他的身份多么微不足道,地位多么低下,都要尊重他。
有一个公交车司机,他从来不为乘客考虑,开车横冲直撞不说,也从来不知道考虑一下乘客赶车的急切心情。有好多次,本来再有几秒钟的时间,乘客就完全可以跑上车了,他却把车门关上扬长而去,只留下乘客在站台上喘气或者垂头丧气、或者破口大骂。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很多乘客发现这位司机变了,不但车开得又快又稳,还会耐心地等急忙赶来的乘客上车,然后笑嘻嘻地关上门,才开车出站。原来司机在前一段时间遇到了一位特别的老乘客,老乘客每次上车都要跟司机打招呼,说些早上好或下午好等简单的礼貌用语,有时进站停车的时候,老乘客还会跟司机聊聊天,说些“你开车技术很好啊”“这么多人,你的责任很重大啊”“每天都在这么拥挤的马路上开车你真的很有耐心啊”之类的话。每次,司机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都很温暖,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于是他也渐渐地关心起乘客来,并由此产生了“我真的很重要”的责任感。于是,他的态度有了巨大的转变。
很多人都像那位司机一样,当人们都不重视他、尊重他的时候,他渐渐地也会不尊重自己,一旦连自己都不尊重了,就不可能懂得去尊重别人。但当有人重视他、尊重他的时候,他就会学着尊重自己,重视自己,然后就会懂得去理解别人,尊重别人。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骑马赶路,眼看着太阳就要落山了,他却还在荒郊野岭里转悠,不知道还有多远才会有客栈。正心急火燎的时候,他看到一个老人从身边走过,于是他急忙喊道:“喂,老头儿,你知不知道最近的客栈还有多远啊?”老人干脆地回答他:“五里。”他听完,也不谢那老人,急忙赶马又往前跑。结果他跑了足足有十里地了,连个人影都看不见。年轻人心想,一个老头怎么还有闲心来骗我,看我不回去教训他。但转念又一想,顿时明白了过来,原来老人是在说他“无礼”。于是,赶紧转过马头去追那个老人,追上以后,他翻身下马,刚叫了一句:“老先生!”老人就说道:“客栈还远着呢,今晚就住在我家吧!”虽只是“老头儿”与“老先生”的一点差别,年轻人却会落得露宿街头和免费住宿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其中体现的正是不尊重他人和尊重他人的巨大差异。
作家叶曼曾说:“言理不要攻人心头,笑谑不要刺人骨髓,以此施之于君子则坏德,施之于小人则坏身。”讲的就是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道理可以讲,但不要伤人自尊;玩笑可以开,但不能侮辱人格。涉及尊严和人格的问题是人们最不能理解和宽恕的,所以,千万不要去碰触这个禁区。对于自尊来讲,无论多么细微的伤害,都是痛入肺腑的,那种痛会让人无法忘记伤害他的人;对于人格来讲,无论多么轻微的伤害,都让人无法忍受,那种屈辱感会让人下定报复的决心。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切记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就算是简单如敬语这样的细节也不能忘记。
惺惺相惜,装作可怜
每个人都有同情、怜悯之心。所以很多时候,即便是道理站在强者一边,人们往往还是会觉得弱者可怜而去帮助弱者,强者反倒被孤立起来。所以,在实力不足,无法与对手正面对抗的时候,不妨强化自己的弱势,装作可怜的样子,以博取他人的怜悯之情,从而加以利用,转败为胜。
女人“惺惺相惜,装作可怜”的招数最为擅长。因为女人生来就柔弱,而大多数男人又都有“怜香惜玉”的天性,一见到女人的可怜相,就同情心泛滥,“英雄主义”情结抬头。所以,女人用起这招来经常是事半功倍,无往不利的。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相国春申君的夫人名字叫甲,而他却非常宠幸一个名字叫余的小妾。夫人甲觉得失宠于春申君都是因为这名小妾,自然对她恨之入骨。而小妾得到了春申君的宠幸,自然就开始觊觎夫人的位置,所以,一直想找机会取而代之。于是,两人明争暗斗,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小妾余虽然因为多得春申君的宠幸而能常吹耳边风,说尽夫人的坏话。但因为春申君与甲毕竟是多年夫妻,终有情意,对余的话也就不太理会。为了除去夫人甲,余可算是挖空了心思,也算她聪明,她终于利用春申君的宠爱想到了一条妙计。
有一天,余趁春申君不在的时候,把自己的衣服撕烂,身上抓出道道血印,弄成受伤的样子。等春申君回来看她的时候,她就披头散发地倒在床上委屈地哭,装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春申君看她平时爱惜的洁白肌肤红一道、紫一道的,甚是可怜,十分心疼。于是,她趁机向春申君诬陷说是夫人嫉妒她得宠,经常找茬欺负她,今天更是对她大打出手,把她弄成这个样子。说着就可怜兮兮地让春申君看她身上的伤痕。春申君心痛万分,可怜这小妾娇弱,又对夫人心生不满。余一见计策得逞,更是火上浇油,立即寻死觅活地假装向柱子上撞去,春申君赶紧拦住她,好言劝慰,答应她废了甲,立她为夫人。
余知道,春申君虽然答应了立她为夫人,但甲的儿子还是春申君的法定继承人。不除去这母子俩,将来她儿子一旦得势,自己肯定要反遭他们的毒手。于是她故技重施,再一次把自己弄成伤痕累累的样子,可怜兮兮地向春申君哭诉说,夫人甲现在对她更是嫉恨有加,居然明目张胆地指使自己的儿子来调戏她,把她的衣服都扯破了,欲行非礼,这简直是不把春申君放在眼里了。说完又声泪俱下地哭起来。春申君劝慰一番后,她哭声稍止,便又求春申君一定要为她做主,然后又是一番假装寻死的把戏。春申君这次仍是深信不疑,一气之下,把夫人甲和儿子都杀了,立余做相国夫人。余两次使用同样的“装可怜”之计,把一个向来以足智多谋、明断是非而闻名的春申君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不但使自己成功地坐上了相国夫人的宝座,还让春申君怒不可遏地把他的夫人甲和自己的儿子给杀了,可谓是高明至极。这个例子足可以见“惺惺相惜,装作可怜”是多么有用的战略战术了。
在人际交往中,强势只能压制住别人,并不能取得人心。反之,可怜相有时候倒能直达人心里最深的某个柔软处。所以,与人交往尤其是有求于人时,如果以种种方法都不能打动对方的时候,不妨自暴难处,装作可怜,博得对方的同情心和怜悯情怀,就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厚颜无羞巧求人
很多时候求人办事是很难的,但总有很多人能轻易地让他人为自己出力。细看这些人,也不是三头六臂,他们的成功策略在于这个“求”字上。要“求”人,当然就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有时候更要学会舍弃一些脸面,这样,再“求”过去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了。
能伸能屈,求人不难
在为人处世中,很多人都在强调放下身段,低调处世,“大丈夫处世,能屈能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日常生活中尚且需要如此,求人办事当然更要放下身段,把姿态放低。其实,从实质上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尊卑贵贱之分。俗话说的“人不求人一般大”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反之亦然,就是在有求于人的时候,即便是出身高贵,也要放下姿态,低下头来,比对方矮上三分。
法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路易十四就是一个很懂得如何求人的帝王。他在当政期间,挥金如土,穷奢极欲,造成法国王室的财政大量亏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弥补亏空和维持奢侈的生活,路易十四准备向大银行家贝尔纳尔借钱。贝尔纳尔听说国王要向自己借钱,觉得国王借了钱如果不想还的话,自己也拿他没办法。于是,他就故意表现出傲气十足的样子,以打消路易十四的念头。但路易十四偏偏出乎他的意料,放下身份来向他借钱了。
路易十四事先安排财政总监大臣德马雷邀请贝尔纳尔到马尔利宫共进午餐,然后,在德马雷和贝尔纳尔吃饭的时候,路易十四装作在宫廷人员的陪同下来逛花园的样子,制造了一个和贝尔纳尔巧遇的机会。在德马雷和贝尔纳尔慌忙行礼的时候,他又毫无架子并满面笑容地制止了他们。还故作惊讶地说:“哦,原来贝尔纳尔先生也在这里。你还是第一次来马尔利宫吧,走,让我来给你当向导,带你到处逛逛。然后你再回来和德马雷继续谈你们的事情。”路易十四这一招,让贝尔纳尔简直受宠若惊,国王居然给他当向导,这真是天大的荣耀啊!于是,贝尔纳尔跟着路易十四一路逛了养鱼池,走过饮水槽,穿过塔朗特小森林,最后又在静谧悠长的葡萄架绿廊里转了一圈。整个过程中,路易十四和他谈笑风生,一点都没有架子。路易十四甚至还夸奖了他出色的理财水平和经营能力,并表现出了一点点的羡慕和佩服,这更让贝尔纳尔感到万分荣幸。他没想到国王对他居然这么了解,居然还会羡慕他,而且国王是这样的谦虚幽默,平易近人。他开始为自己之前故意表现出的傲气感到自惭形秽。
其实,路易十四平时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只有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时他才会变得健谈。路易十四甚至故意讨好贝尔纳尔,逛完之后,又亲自送了贝尔纳尔一程才离开。贝尔纳尔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对德马雷说:“我没有想到国王会如此对待我,真是让我终生难忘。我宁愿自己破产,也不能让国王受一点委屈。”于是,德马雷趁机对他说:“国王现在至少需要600万才能渡过难关。”贝尔纳尔当即就答应了下来。
求人之术关键是能屈,肯低头。路易十四放下了身份,一段没有架子的谈话就轻松瓦解了贝尔纳尔的防线,借到了600万巨款,当然这是凭着他国王的身份以及肯放下面子才打动贝尔纳尔的。所以,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求人办事的时候,都一样要自觉地放下身份,最好是让对方感觉到你矮他三分,给对方一种优越感;也让对方觉得你确实是需要他的帮助,而且非他帮忙不可。这样把自己“屈”起一段,将对方抬高,对方就自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厚黑求人,办事有招
许多人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脸厚到家,却还是没能成功,于是开始抱怨起来。李宗吾在《厚黑学》中说道:“‘恐’是恐吓的意思。这个字的道理很精深。有人把‘捧’字做到十二万分,求人还不生效,这就是少了‘恐’字的工夫;凡人都有软处,只要寻着他的要害,轻轻点他一下,他就会惶然大吓,立刻为你出力。”有时候,运用一下小小的威胁,确实会很有用。
每个人当然都有软处,无论这个软处出自哪里,都可以利用。例如,有一个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热心,总是想方设法地多教孩子们一些东西。有一天,她听说有家图书馆新进了一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就想借来给孩子们看。于是她到图书馆里问管理员一个星期可不可以让她借30册书。图书管理员懒洋洋地回答她:“每个人每次最多借3册,这是规定,图书馆又不是为你一个人开的。”她又耐心地和图书管理员解释她的特殊情况,希望图书管理员能通融一下。可图书管理员依然是那副懒样,有些不耐烦地说:“规定就是规定,怎么通融?”
她看着图书管理员那令人讨厌的样子突然说:“好,如果这样的话,以后我就每周都把小朋友们带来,让他们每人借一本,这样没问题吧?”图书管理员一想到一群小孩子围在身边叽叽喳喳要借书的样子就已经感到吃不消,于是暗自嘀咕了一会儿,对她说:“那好吧,不过你千万不要讲出去啊!”幼儿园老师见目的已经达到,自然是满口答应了。
幼儿园老师之所以能让图书管理员改变规定,关键就是抓住了图书管理员为人懒惰,不喜欢繁杂工作的心理,针对他这个弱点,用小朋友们来威胁他,成功地使他妥协了。
弱点当然不只是对方的消极方面,也可以利用对方的积极方面来进行“威胁”。例如,有一个印度人带着3幅画去画廊和画商交易。虽然印度人希望画商买他的画,可他并没有低三下四的请求画商,因为他看出了画商喜欢他的画。看完画后,画商问他开价多少。他要300美元,画商说太贵了。双方正讨价还价,争执不下的时候,印度人突然当着画商的面烧了其中一幅画。画商既心疼又惊讶,赶紧拦住他。双方又就剩下的两幅画讨论价钱,印度人依然是要300美元。画商不理解地看着他说:“那是不可能的,你现在只有两幅画了!”他什么都没说,就又烧了一幅。这一次,画商沉不住气了,他把印度人手上的最后一幅画抢了过来,恳求地说:“不要再烧了,这最后一幅你究竟多少钱卖?”印度人开口依然是300美元。画商心疼地看着最后一幅画,想再还一还价又怕印度人烧了,最后,只能以3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幅画。印度人最终胜利地得到了他想要的价钱。
两个例子都利用了暗中威胁的技巧,抓住了对方心理上的弱点,让对方感觉到一旦不妥协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逼对方就范。这就是厚黑学求人办事中“恐”的技巧,恐吓对方,使之生畏,最终不得不服从于我方要求。
见缝插针,有孔必钻
李宗吾在《官场厚黑学》“贡”字篇中讲道:“‘贡’这个字是借用的,其意义等于钻营的钻字。求人要钻营,这是众人知道的,有人说:‘贡’字的定义,是有孔必钻。我说:‘只说对了一半,有孔才钻,无孔者其奈之何?’我下的定义是:‘有孔必钻,无孔也要入。’有孔者扩而大之;无孔者,取出钻子,新开一孔。”李宗吾讲的就是“钻营”之道。在各个方面,要求人办事,钻营之道都可以利用。只要把脑袋削尖了,眼睛放亮了,看见任何可钻之处都要钻进去,只要钻得够准确,够深入,任何事情都“钻”到事成。
美国传奇商人图德拉就是一个在钻营方面很有建树的人物。图德拉没有上过学,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成才。后来,他在加拉加斯开了一家玻璃公司,并将这个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像他这样一个没有学历的人能当上老板,成为中产阶级本应该已经满足了,但这些并不能令他满意,因为他真正的目标不在这里,他一心渴望有一天能进入石油行业,并成为这个行业巨头之一。
有一天,图德拉听一位朋友说阿根廷政府准备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体。图德拉对这个消息很重视,认为这是他进军石油行业的一个很好的机遇。于是他立刻动身前往阿根廷,但当他到了阿根廷后才发现与他竞争的都是大名鼎鼎的石油公司,如英国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等。图德拉意识到他与这些老牌公司比起来既无关系,也无经验,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如果硬着头皮拼的话,无异于以卵击石,肯定会惨败而回,于是他转而想从其他方面打开突破口。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忙着四处搜集信息。等他摸熟了一些情况后,就信心十足地联系了阿根廷政府。阿根廷政府当时正在想方设法地争取卖掉生产过剩的牛肉。图德拉对这些自然已经了然于胸,于是他对阿根廷政府官员说:“如果你们向我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我一定收购你们2000万美元的牛肉。”他这个条件对于阿根廷政府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图德拉和阿根廷政府很快就签订了双方订购合同。
图德拉与阿根廷政府签订了合同后,马上就飞往西班牙,因为他已经知道那里有一家因为缺少订货而濒临于倒闭的造船厂。这家造船厂在西班牙很有影响力,如果倒闭,会给西班牙政府造成很多麻烦。图德拉很快就与这家造船厂老板见了面,他告诉造船厂老板,如果西班牙政府能买他2000万美元的牛肉,他就向造船厂订购一艘价值2000万美元的油轮。西班牙从来不会担心牛肉卖不出去,所以,合同当然谈得很顺利。之后,图德拉又马上去了美国费城,向那里的太阳石油公司提议,只要太阳石油公司肯租用他的运输油轮,他就向太阳石油公司订购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体。这对太阳石油公司来讲没有任何损失,倒像是白白得到了一笔大生意,他们接受了图德拉的建议,马上与他签订了合同。就这样,图德拉利用几国之间相互需求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使各方都很乐意地接受了他的条件,通过几次“钻营”后他成功地闯人了石油行业。
如果图德拉只是硬着头皮冲上去的话,结果必然是惨败而归,但他有一双够“亮”的眼睛,有一个够“钻营”的头脑,于是他东奔西走,将几个似乎毫无关系的生意连接在一起,并且在求人过程中,每一次都能让人乐意接受,最终达成了他的目的。这就是求人办事过程中善于运用“钻营”的效果。
黑脸无情,拒人有招
厚黑学大师李宗吾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拒绝别人的时候,不宜直接用“不”这个具有强烈对抗色彩的字眼,而是尽量把否定性的陈述以肯定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达到拒绝目的的同时,还不会伤害到彼此之间的感情。
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初唐政治家、文学家苏味道是宋代“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的先人。他9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文了,与李峤以文辞齐名,二人号称“苏李”。
武则天圣历年间,苏味道被武则天任命为凤阁侍郎,后来又被任命为宰相,三次连任宰相共达9年。苏味道任宰相的那个时期,正值武则天执掌天下。虽然名义上是武则天在统治国家,但实际上是酷吏集团在统治。武则天在任用酷吏实施特务统治期间,宰相被贬斥和被杀死的超过一半。因此苏味道在朝廷政务并没有什么业绩,只是一味阿谀圆滑于君臣之间,屈从附和,取容于世而已。他常对人说:“处理事情不要那么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地表示自己的意见。否则,一旦出现差错,必然后悔,而且还会留下遭受处分和被谴责的后患。因此,凡事只要模棱两可就可以了。”因此他才被人称为“模棱宰相”。
处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加上身边有一群受主子驱使、叫咬准就咬谁的疯狗,“其时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谈;官员入朝,常密遭逮捕,家中再也不知道消息,因此官员入朝,即与家人作别:‘不知复相见否?’”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杀戮成灾、人人自危的恐怖环境中,苏味道“模棱两可”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上策。
现实生活中,和人交往就要学会这种“模棱两可”的厚黑之道,以此才能在拒绝别人无礼要求的时候不至于得罪对方。
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就是不直接用语言明确地拒绝对方的要求而是用含糊不清的答复使对方从中感受到你对他的请求不感兴趣,从而收到巧妙拒绝的效果。其中包括了几种方式。
(1)笼统式。就是用不清晰明了、语意含混不清的语言作为答复。例如有一次,一位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向一位私企老板推销人寿保险,这位推销员举止文雅,私企老板不好意思直接拒绝他,于是便说:“你的保险很好,不过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适合我的员工,我还没有征询过他们的意见呢!这样吧,他们如果满意的话,我会联系你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2)抽象式。就是通过抽象话题来迷惑对方,当他仔细听下去才发现其实自己已被一大堆如烟雾般的抽象术语所包围,完全不明白这些专业术语的意思。
(3)模棱两可式。这就是说,在拒绝的时候运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使对方觉得你已经答应了他的要求,但细细品味又仿佛没有做出肯定的答复。让对方既感到自己的要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同时又让对方意识到他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允诺,从而达到你含蓄拒绝的目的。
敢于拒绝,勇于说“不”
刘松是个很诚实的孩子,凡是别人需要他帮忙的,他都是有求必应,从来不会拒绝。一个仁厚的长者不相信现在社会上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有一天,他找到了刘松说:“我已经两天没吃饭了,你能请我吃一顿饭吗!”结果刘松果真答应了。于是长者找了一家豪华的餐馆,点了很多价格昂贵的菜肴。刘松虽然囊中羞涩,但是他却不好意思说“不”。等到付完账,刘松已经身无分文了。长者意味深长地对刘松说:“孩子,你的心肠很好,可你也太傻了!你知道世间什么词最难说吗?”刘松摇了摇头,一脸茫然。长者说:“你要记住,‘不’字是最难说的。我知道你没多少钱,因此我一直等你说‘不’,可是你始终没说。如果你希望将来有所成就的话,一定要学会说‘不’。”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拒绝别人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或是不如意的事情,每个人都有需要其他人帮助的时候。虽然我们提倡助人为乐,但是并非所有的帮助请求我们都必须答应,如果要求合情合理,自己又有能力,那么该出手帮助就要出手帮助。如果要求不合理或是自己也没有能力办到,那么就要学会拒绝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别人寻求我的帮助是看得起我,如果轻易拒绝了别人,往往会影响两人日后的正常交往。很多人为了所谓的义气,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什么事情都满口答应,甚至为了义气助纣为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面对别人的不正当的要求时,我们要勇敢地说“不”。
当然,在拒绝别人的时候,要讲究一定的原则、技巧,从而达到既有效拒绝,又照顾到对方的感情,使彼此可以继续正常交往的目的。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拒绝时要谨慎。很多人在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很担忧,怕你会马上拒绝。因此,当别人请你帮助的时候,不要立即拒绝,否则往往会伤害到对方的感情。这就要求你要学会倾听,然后再坦诚地向他说明你的难处。因为“倾听”能使对方感觉到被重视,在你婉转地表明自己拒绝的立场时,也能够使他不过于难堪。
(2)指出拒绝的理由。在拒绝别人请求的同时,要给出真诚而符合逻辑的理由,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双方原有的关系。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宁愿不讲理由直接拒绝,也不要编造理由,因为谎言终究会被揭穿。当你说明理由后,对方试图反驳,你千万不可与之争辩。
(3)要有帮助地拒绝。当你拒绝对方的时候,可以帮助他出谋划策,另谋出路。如果建议或是意见有效的话,对方同样会感激你,同时这也有助于获得对方的谅解。
(4)拒绝时要委婉含蓄。当你了解了对方的要求后,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无能为力就可以拒绝,但在拒绝的时候态度必须温和、谦逊。委婉地表达拒绝比直接说“不”容易让人接受。
恰当把握,拒绝有度
厚黑学大师李宗吾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拒绝别人的时候不宜直接用“不”这个具有强烈对抗色彩的字眼,而应尽量把否定性的陈述以肯定的形式表达出来。
一般来说,在拒绝别人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时,需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尽量避免因为你的拒绝给双方带来的距离上的隔膜。
(1)以礼相待。礼貌地拒绝别人,尽量表现出彬彬有礼的姿态。即使对方提出的是很不合理要求,让你十分生气的时候,也要沉住气,切忌不能把你的不满表现出来,更不能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因为这往往会影响以后的交往,彼此也容易产生隔阂。因此在拒绝时要向对方表示,对于你的没法帮助你感到很抱歉,这样,即使对方感到很失望,也会很容易接受。
(2)间接拒绝。在社交中,最忌讳的是说“不”,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说“不”字。如果从对方的立场出发,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拒绝的话,就会使气氛融洽许多。
A和B是好朋友,一次A对B说:“我们去登山吧。”B不想去,于是就对A说:“你的脚受伤了还没好,这样对你的脚恢复不利,在你脚好了的时候再去啊。”A听了十分感动,便不再提爬山的事情了。
(3)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有自尊,如果你在拒绝时,不顾及对方的自尊,劈头盖脸地一顿批评,这会使对方无法接受,认为你不够尊重他们。因此,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即使微小的言行都容易让人以为你不尊重他。
(4)语气要委婉。在拒绝别人时,用委婉的语气来说“不”。即使是最亲密的人,在拒绝的时候,也要注意尊重对方,不要语言粗暴,不讲技巧。在拒绝对方时,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将会使你的家庭更加和睦,人际关系更加协调。
(5)变相说“不”。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巧妙地把对方的话题引向别处,从而达到拒绝的目的。这种方法通常对孩子比较有效。
在拒绝长辈、领导的时候,就需要特别谨慎了。这个时候你可以适当满足其一部分要求,这有利于避其锋芒,让对方感觉到你是给他面子,他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6)具备充分的理由。当对对方的要求真的无能为力时,你可以坦诚而详细地向对方说明自己拒绝的理由,这样有利于让对方明白不是你不想答应他的要求,而是你真的没办法。需要注意的是,你的理由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犹豫不决。拒绝的话不宜拐弯抹角,否则容易让对方产生误解。
(7)语气缓和。不同的说话语态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态。具体说来,就是要尽量做到语气缓和。一句话用缓和的语气表达出来和用生硬、冷淡的语气表达出来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缓和的语态往往在达到你预期目的的同时,还不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所以在拒绝别人时,要尽量使语气缓和,尽量不用粗暴生硬的语气。
(8)占据有利位置。当别人对你提出你无法答应的要求的时候,在拒绝之前,就应该占据有利的位置,这样的位置容易让双方心平气和地交流,从而避免产生误解。
拒绝别人时,可以不时地看表或看看书本杂志或者是手指,都是拒绝的暗示。
先声夺人,出奇制胜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说:“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也就是说,打仗的时候,如果需要抢先制胜,就需要先用强大的声势挫伤、压倒敌人的锐气,大张自己的声势,鼓励己方的士气,同时要抢先一步,掌握主动权。先声夺人的关键在于“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孙子兵法》也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武强调,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不被对方所调动。事实上,用兵是这样,与人交往,特别是在交往中拒绝别人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掌握了主动权,先声夺人,往往能达到拒绝别人又不至于产生矛盾的目的。
当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如果不争取主动,就容易被对方牵制、调动,按照对方的计划和步骤行事,一旦进入了对方的圈套,往往就会变得束手无策。相反,主动出击,采取积极的措施,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步骤行事,则容易达到拒绝的目的。
春秋时期,流落在外十几年的晋文公重耳即位后不久便派兵攻打郑国,一报他逃难时郑文公对他的无礼之仇,同时晋文公还约好秦穆公一起征讨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当晋秦两国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郑文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郑文公的大臣佚之孤劝郑文公说:“现在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游说秦王的话。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的。”
当天晚上,烛之武坐在筐子里被守城的士兵用绳子从东城墙上放了下来,然后烛之武便摇摇晃晃地向秦军营地走去。秦国士兵见是郑国人,便把他抓了起来,烛之武便大声说:“我是郑国国君派来谈判的,请让我见秦王!”于是烛之武被带到了秦王面前,秦穆公问:“你有什么事情吗?”烛之武说:“我真为你秦国感到悲哀啊!”秦穆公忙问什么意思。烛之武说:“贵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我郑国这么小,一定会灭亡的。我国在晋国的东边,而你们国家在晋国的西边,我国与贵国相隔千里。难道您能跳过晋国来占领我国的土地吗?因此我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所以想请教大王,我国灭亡了,对您有什么好处啊?相反,我国灭亡了,我国的土地就会归晋国了。晋国和贵国旗鼓相当,但是如果他们占领了我国,他们的力量就会大大超过你们了。您也知道晋国向来没有信誉可言,虽然您对晋国有大恩大德,晋文公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但是,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防备着贵国了,您能保证晋国不进攻贵国吗?假如我国没有灭亡,而让郑国作为你们的东道主,贵国的使者经过我国的话,我们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相信这对您来说没有什么坏处吧?您还记得‘假道灭虞’这件事吧,虞国本来是帮助晋国灭了虢国,但是晋国打败虢国之后却也把虞国灭了。”
秦穆公觉得烛之武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防御晋国的进攻,然后就率领军队回国了。
晋文公见秦国撤军了,只好也撤军了。
烛之武抓住要害,先声夺人,一席话说得秦穆公口服心服,愿意与烛之武“歃血为盟”,留下将领和精兵保卫郑国,由敌人转变为盟友。烛之武分析了攻打郑国对秦国的利弊得失,还以灭虞的事实说明晋国的不守信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样,烛之武终于达到了目的,使郑国避免了亡国之灾,由此可见先声夺人的重要性了。
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先声夺人,拒绝别人对你的无礼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黑中带厚,捧人有术
李宗吾认为,在交际中抬高别人也是一种学问,捧人同样需要讲究方法和计策。只有掌握捧人的技巧,才能够在交际中获得更多,赢得更广泛的帮助。
投其所好,曲意捧人
李宗吾认为,要想受到别人的欢迎,就要时刻注意给对方留面子。因为只有给人面子,才能为你自己争得更多的东西。不给别人留面子的人到头来很可能连自己的面子也丢得一干二净。
要给人留面子就要善于说“假话”。直言不讳、一针见血地道出对方的弱点及短处,如果对方是个肚里能撑船的人还可能好一点,倘若只是个平凡之辈,可能会使对方勃然大怒,对你记恨在心。因此,要学会将那些不中听的真话暂且搁住,以免使对方生厌。
孔融是三国时期着名的诗人,孔子的第20世孙。他的学问很大,但是在交际上很不懂得谦让,得罪了很多人,最终因遭到了曹操的忌恨而被杀。
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才思敏捷。10岁那年,他和父亲一同去洛阳,他听说洛阳太守李膺名声很大,就自己跑到李膺的府第想见见他。
门卫见一个小孩子往府内闯,急忙拉住,问道:“你是哪家小孩,怎么敢私闯太守府第?”孔融一本正经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就说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就笑着问:“小公子,可有拜帖?”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是世交,又有师生之谊,无需拜帖,只管通报。”守门人听说之后,急忙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官吏文人坐而论道,听了通报之后,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于是叫门卫先请他进来。孔融兴冲冲地走进大厅,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他,心里很奇怪:自己和这个小孩素未谋面,为何他自称通家之谊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相交,不知祖上何人?”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这时,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孔融听了立刻反唇相讥:“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回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由此可见,小时候的孔融的确聪明过人,但是他对于社会交际却是全然不懂。如果说当时的孔融年幼,仍未通人情世故的话,那么,此后他的作为则更是狂放。
官渡之战打响之前,曹操的阵营中本就已经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担心自己的命运。这时,孔融居然放肆地四处传播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语,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也引起了曹操的忌恨,由于孔融是当时的名士,曹操并没有加害他,但心底已经动了杀机。
后来,曹操战胜了袁绍之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于是写了封信给曹操说:“我听说武王伐纣的时候,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接到信后信以为真,结果查了很多书都没有找到这样的记载,于是回信问孔融:“典故在哪本书里啊?”孔融说:“我用今天的事去揣度古人的心理,想来应该是这样的吧。”曹操这才明白孔融是在讽刺他,终于忍无可忍,找了一个机会把虽然聪明,但总逆自己意志行事的孔融杀掉了。
厚黑学认为,欲行厚黑之术,必须首先清楚一个事实: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因为说逆耳的话而得到好处,这是成功处世的经验之谈。即使说的都是为对方着想的忠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尤其是经商的人,如果不懂得与人交际,那么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使自己损失一大批顾客。
有一家药房,老板特别善于交际,不管是真话还是假话,只要从他嘴里说出来,总是能打动顾客,因而顾客盈门。
每当顾客一上门,他就立刻起身相迎,满脸笑容地说:“欢迎光临”,使顾客感到心情愉悦,产生满足感。接下来,药房老板就开始发自内心地说假话。对于年纪大的人,他就说:“您看上去真年轻!”对于喜欢打扮的小姐太太,就说:“你穿的这套衣服真漂亮”,他的话令顾客开心不已。
此外,这位药房老板还采用了一种奇怪的经营原则。例如一个顾客说:“请给我一瓶感冒药。”老板就关心地问:“您哪里不舒服?”顾客回答:“喉咙痛。”他立刻说:“这样子的话,最好不要服用感冒药。”顾客对药房老板的举动大感疑惑:“那么应该如何是好呢?”老板说:“与其吃药,不如用营养剂来使身体强健,增强免疫力,对你的感冒会更有好处。”就这样,老板轻而易举地说服来买药的顾客转而购买营养品。顾客一般都会因为药房老板方才巧妙地给过自己面子而欣然接受建议,况且营养剂给人的印象的确比药品来得好。
而对于药房老板来说,营养品的利润胜过药品数倍,但由于老板的交际能力强,说话态度诚恳,顾客也愿意相信他。这使得他卖出了更多的营养品,药房生意也就自然蒸蒸日上。
厚黑处世的原则就在于脸厚心黑。和别人交际的时候,即使你心里有自己的想法,也要在表面上给人一种厚道的感觉。这样你才能够有机会从他人那里换取你想要的东西,才能够赢得交际的成功。
多给他人戴顶“高帽”
常言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李宗吾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对别人拍马屁、送高帽的举动无动于衷;多给他人戴一顶高帽子,往往就能够在和别人的交际中获得你想要的东西,实现你的愿望。
被后世顶礼膜拜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不仅在个人执政上表现出了很高的造诣,在处理内部人际关系上同样也是一个高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率领军队进攻益州,留下关羽在荆州镇守。这个时候,西凉的军阀马超也来投奔刘备。关羽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就写了一封信给远在成都的诸葛亮,说:“我和马超不是很熟,不知道马超的才能当今之世有谁能够与之相比?”诸葛亮接到信之后,就明白了关羽的用意,他知道关羽这个人是不甘心在人下的,他写信的目的是想人西川和马超相争。因此他立刻回信给关羽说:“马超是个很难得的人才,勇猛善战,可以说是一世之人杰,可以和张飞并驾齐驱,同为猛将。但是和美髯公你比起来,又怎么能敌得过美髯公你的超逸绝伦呢?”关羽接到信之后非常高兴,把诸葛亮的信遍示左右,于是打消了入西川的念头。
诸葛亮的聪明可见一斑,他很清楚关羽的用心和为人,因此没有在道理上斥责关羽,而是借用这样一封信,送给了关羽大大的一顶高帽,安稳了关羽的心,也保障了荆州地区的安宁。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多给别人戴顶高帽不但可以顺利地达到你的目的,更能够增进你和他人的关系。
李宗吾认为,给别人戴高帽实际上是一种颇具处世艺术的交际方式。它难就难在你要首先看透对方心里在想什么,并尽力实现对方心理上的满足。只有摸透了对方的心理,你才能够辨别对方的优缺点,高帽才能戴得到位,才能够让对方欣然接受。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听从了鲁肃和周瑜的意见,和刘备集团结成了军事同盟,并且在后来和曹操的战争中一举击败了曹操。
战争结束后,鲁肃率先从前线赶回了建业。孙权听说鲁肃从前线回来了,立刻带领了大批将领亲自去迎接鲁肃,并且对鲁肃说:“子敬啊,孤听说你从前方凯旋,便率领群臣抓着马鞍下马来迎接你,这样算是给足你面子了吧?”
谁知鲁肃听完之后却摇着头说:“不够。”旁边的众位大臣听了以后都很愕然。鲁肃接着说:“将军亲自来迎接鲁肃,鲁肃自然是十分感激。但是这难道就是鲁肃的愿望吗?鲁肃所希望的是将军您登上至尊的高位,威加四海,一统九州,成就帝王之业,然后再派一辆舒舒服服的小车子来接鲁肃,那才是鲁肃的面子呢!”孙权听完之后哈哈大笑。
鲁肃的这顶高帽子送得的确高明。他知道孙权是希望成就帝王大业的,只是因为形势的原因,所以还不能够这样做,因此他的话表面上是对孙权的反驳,实际上说到了孙权的内心。后来孙权在公元229年登基称帝的时候,还不无感慨地对前来朝贺的众位官员说:“诸位知道吗?鲁子敬早就想到了朕有今天啊!”可见鲁肃的这顶高帽,孙权十分受用,因此一直到他登基的时候还记得。
厚黑学认为,在厚黑处世的过程中,即使你的能力再强,智慧再高,不懂得和别人的相处之道,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因此,学会用巧妙隐秘的方式给对方以夸奖和赞扬,切中对方的要害,对症下药,你的交际才会顺利很多。
厚道捧人,合作者众
有这样一个人,在朋友中间老是耍小聪明,他常常对某个人说他有极大的能耐,可以帮助人家做事挣钱。刚开始时,大家都很信任他,帮他把事做好,他也口口声声对大家说好什么时候付钱。可是事情过后,他便再也不提付钱的事了,大家也不好意思向他讨要那份报酬。因此几次过后,朋友们都不相信他了,他再来找他们干什么事的时候,也没有人再去答应他。这样的人,虽然可以欺骗别人一两次,但是最终会被大家遗弃。
因此,李宗吾认为,在日常应酬中,以诚待人,以厚道处世,你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朋友与合作者。如果一个人有失厚道,总是想着利用他人的厚道占一些小便宜以满足自己的私利,最终结果只能是失去别人的信任,为人所不齿,再也找不到合作者了。
厚道是指一个人待人以诚,能宽容,不刻薄,以大局为重,与人为善,不争名夺利,不计个人恩怨,能忍受非原则的误解和委屈。厚道的人是能冲破世俗观念的羁绊,并且有着深厚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人。
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就是这样一个懂得交际的人。
吴国建国之后,蜀国派出费去朝贺。孙权就对诸大臣说:“等一下费进来的时候,大家都吃你们的东西,不要理睬他,给他一个下马威。”众臣遵命。费进入宴会厅的时候,所有人都埋头不搭理他,只有孙权站起来迎接。费知道这是吴国故意要给来使一个下马威,于是就随口吟了一首诗:“凤凰来翔,麒麟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费把吴周的大臣们都比做了驴骡,反将了孙权一军。孙权很欣赏费的才能,在费要回国的时候,孙权亲自送费出门,并且对费说:“当今之世,像先生这样德才兼备的人,已经很少了,先生必定会成为蜀国的栋梁。”
不仅如此,孙权还将自己腰间佩戴的宝刀送给了费。费大为感动,对孙权说:“难得吴王如此看重,费袜何德何能,能够接受这样的礼物呢?希望您和我们陛下共同勉力,让天下能够尽早平复。费虽然无能,但一定不会辜负大王的厚望。”
可见,孙权很懂得要想换得别人和自己的合作,就必须用自己的厚道让对方倾心。这不仅仅体现在他对待别国的人才上,更体现在他对待自己国家的人才上。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进军濡须口。孙权任命周泰为主将,镇守濡须口。后来,孙权亲自到前线去劳军,安排了酒宴,大宴群将。酒过三巡,孙权从自己的座位上走下来,亲自给大家斟酒。走到周泰的面前时,孙权突然放下酒壶,让周泰解开自己的上衣,周泰虽然很不解,但君令不可违,只好照做,结果所有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原来,周泰身上伤痕累累,简直是体无完肤。孙权流着泪拉着周泰的手臂说:“幼平啊幼平,你为孤兄作战,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孤怎么能够不把你当做兄弟看待呢?孤有你这样奋勇的将领,是孤的福分啊!你放心地做,不要有任何顾忌,孤和你共同进退,荣辱与共!”结果所有在场的将领都被感动了,都尽心尽力为孙权效力,帮助孙权割据东南,最终成就了吴国的帝业。
孙权能够在当时的局势中保住自己的一方土地并最终登上了帝位,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卓越的交际能力。他用自己的厚道换来了大批将领的尽心辅佐,从而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业。
厚黑学认为,一个人要想在交际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并换来对方的通力合作,只有用自己的厚道去感化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你才能无往不利。
捧高他人,贬低自己
李宗吾认为,抬高别人,同样需要分清时间和场所。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时间,人们的确不能坦然对他人说出赞美之辞。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换个方式来表达,或许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诀窍就是“贬低自己”。适时地贬低自己,就能够相对地捧高对方。即使是不善言辞或不善于称赞他人的人,也能轻而易举地使用这种方法达到高捧他人的目的。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3任总统。他曾经在1785年被派担任驻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
“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法国外长问。
“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他。”杰斐逊回答说。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在热学上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上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说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牛顿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捡到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可见;对于厚黑者来说,贬低自己,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变相地捧高。对于别人来说,这种反向效果会带来更大的惊喜。
曹操在迎奉天子之后不久,就决定北上攻打乌桓。结果朝廷中很多谋士都反对,他们认为乌桓只是塞外的蛮族势力,不值得劳师动众去攻打,同时乌桓离曹操的领地许都太远,没有攻打的必要。但是曹操认为,乌桓接近袁绍的地盘,一旦和河北的势力勾结起来,将会产生重大的威胁。如果不除掉乌桓,那么许都就会始终处在袁绍的包围之中。
因此,曹操不顾群臣的反对,率领大军北伐乌桓。结果这场战争打得相当险,等到曹操从乌桓凯旋时,他的军中已经没有任何军粮和补给了。
曹操回到许都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手下人去查当初是哪些人不让他去征伐乌桓的,并且所有反对的人都要查出姓名来。
此言一出,曹操的阵营之中人人自危。大家都在想,曹公这一下一定要问责了。结果等负责此事的官员把调查报告交上去之后,曹操宣布给这些人加以重赏。这下臣下们都傻眼了。
曹操解释说:“你们这些劝我不要打乌桓的人是正确的。你们劝我暂时不用兵是长久之计。我领兵去攻打,是抱了侥幸的心理,这是我的错误,希望你们以后继续给我提建议。”自此,众人更加归心。
可见,责己扬人的确是交际中一个重要厚黑之道。责己扬人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批评和贬低了自己,让人感觉你的诚恳;另一方面,又会使人因为被表扬而感到心情愉快,所以更容易赢得别人的真诚相待。
相反,对他人采取轻视甚至鄙视的态度对你自己绝无半点儿好处。因为你刺伤他人的自尊心,他人会极自然地对你产生敌意。影响所及,你的人际关系必定受到影响,连带造成你事业发展的不顺利。
厚黑学认为,厚黑处世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在交际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你就必须要懂得交际对象的心理。在交际中捧人,不仅可以帮助你开拓更广阔的人脉,更能够帮助你为自身赢取利益。
厚黑说话,避免麻烦
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交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就是说,在待人处世的时候,千万不要轻信别人,把自己的情况毫无保留地透露给别人,即使他是你十分熟悉和信任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给自己留下余地。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待人处世只有做到知彼知己,“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随机应变,才能事事顺心。
与人交谈,不合心意往往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如果投缘的话,则会“言逢知己千句少”。李宗吾在其《厚黑学》中强调,要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所谓“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说话的技巧也是如此。
待人处世要善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知道对方喜欢什么,就顺着他喜欢的话去说,顺着他喜欢的事去做;知道对方厌恶什么,忌讳什么,就要避开他忌讳的话,避开他厌恶的事。这样,对方就会觉得你是他的知心人,便会把你视为知己,碰上事情就会多为你说话,多替你出力。这样你就会多了一个朋友、多了一条路。
张仪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他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据说张仪刚出道时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带了几位同乡来到楚国,并希望楚王能重用他。但是楚王不相信他这样一个无名小卒能有什么能耐,因此根本不用他。后来,他所带的盘缠都用完了,生活十分潦倒。
张仪没有办法,只好再去面见楚王,他说:“我到这里相当久了,大王还没有给我一点事做,如果大王真的不想用我的话,请准我离开这里,我准备去晋国看看!”“好吧!”楚王早就被张仪烦透了,巴不得他快些离开,便一口答应。
然后张仪又说:“我以后还是要回来的,大王需要我给您带点什么回来吗?”楚王冷笑着说:“金银珠宝,象牙犀角,我国什么没有啊,还需要你吗?你也太小看我楚国了!”
“据说晋国的美女很多,大王不知道吗?”张仪知道楚王是个好色之徒,于是便诱惑楚王说:“晋国的女人哪一个不似仙女一样?粉红的脸蛋儿,雪白的肌肤,乌黑的头发,走起路来如风吹杨柳……”
张仪的一席话让楚王顿时垂涎三尺,忙说:“那你回来的时候就给我带些吧!”楚王立即命令下属给了张仪很多钱。
那时候,楚王十分宠幸南后、郑袖这两个妃子。张仪便故意把去晋国为楚王找美女的消息传到南后和郑袖的耳朵里。楚王的两个妃子知道这件事后,怕将来失宠,连忙派人带着金银宝物去贿赂张仪。因此,张仪又捞了一把。
张仪装出依依不舍的样子对楚王说:“我这次去晋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请大王赐我几杯酒,给我壮壮胆吧。”于是楚王把自己最宠爱的南后和郑袖请了出来,轮流给张仪敬酒。
就在这时,张仪扑通一声跪在楚王面前,对楚王说:“我犯了欺君之罪,请大王降罪吧!”楚王感到惊讶不已,忙问为什么。张仪说:“我从来没见过大王有这么漂亮的妃子。我曾经说晋国有很多美女,那是因为我没有见过大王的贵妃,现在见了,觉得我欺骗了大王,请大王降罪吧!”楚王松了口气,对张仪说:“我以为什么呢!那你不必走了。世上哪有比我的妃子更漂亮的呢!”楚王的两个妃子听见张仪的话,十分高兴,便在楚王面前说了很多好话,张仪才得到了楚王的任用。
张仪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在于他抓住了楚王的好色以及虚荣心理。男人总希望自己所拥有的女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从楚王宠幸南后和郑袖的程度上来看,楚王无疑说不同的话认为她们两个是天下最美丽的。同时张仪委婉地赞扬了楚王的两个妃子,因而得到了她们的帮助,受到了楚王的任用。张仪可谓“脸厚心黑”,不愧为厚黑之名家。
因此,在生活上,在待人处世中,针对人身份、地位的不同说不同的话,才能赢得别人的喜欢。
与人交谈时,如果能较好地运用这种方法,投其所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定能够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厚黑大师李宗吾在其《厚黑学》中强调“防人之心不可无”,用社交厚黑学的话来说就是“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也就是说,待人处世千万不要轻信别人,把自己的情况毫无保留地透露给别人,即使他是你十分熟悉和信任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给自己留下余地。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的意思是人的本性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善的,但其实这是其努力装扮的假象,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赞同荀子的观点,但是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在与他人打交道时要时刻谨慎小心,特别是对那些难以相处的人,需要多考虑一些防范对策,以防万一,否则你将后悔莫及。
唐朝末年,大将军李抱贞担任潞州节度使的时候府库空虚,经费非常缺乏,士兵的薪水几乎发不出,而且官府无力筹措,这使他非常着急。有一次,他经过一个村庄,听见有很多人在谈论附近寺庙的一个老和尚,仔细一打听,他才知道这个老和尚德高望重,深得百姓的尊敬。李抱贞顿生一计,把脑筋动到这个老和尚身上。
准备停当,李抱贞亲自带着丰厚的礼物到寺庙里求见老和尚,然后说:“现在府库空虚,我想仰赖您的德望,筹措一些军饷,不知大师是否愿意?”老和尚说:“不知道您需要我怎样做?”李抱贞说:“那就请大师选个吉日,把您要自焚献佛的计划告诉您的信徒吧!不过,请大师放心,这只是逢场作戏,我会挖个地道保证大师的安全的!”
老和尚觉得能为国家做些事情也未尝不可,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回到军营之后,李抱贞一面命令下人张贴布告把老和尚要自焚的消息散布出去,一面派人修建道场,准备了大量的木柴、油脂。李抱贞亲自陪同老和尚察看了以供老和尚逃生用的地道,以进一步取得他的信任。当一切都准备就绪后,便开始了为期7天的法事。
到了吉日,道场上热闹非凡,老和尚登上道场之后,手拿着法器,然后很认真地讲经说道,对他的信徒们宣扬佛法,李抱贞则率领着部下恭敬地和信徒们一起站在祭坛下顶礼膜拜,并将大量的财物堆献在法坛旁。老和尚的信徒们也被老和尚的行为感动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财物捐献了出来,转眼间,捐献的财物竟堆成了一座小山。
当法事进行到了尾声,老和尚依照先前所宣称的,一面击钟口念佛号,一面引火自焚。没想到,李抱贞却早已暗中派人把老和尚逃生的地道口封死了,他不希望这件不光彩的事情被第二个人知道。一会儿工夫,老和尚就随木柴化为了灰烬。李抱贞用老和尚的生命化解了潞州的财务危机。
老和尚本来是抱着好心帮助李抱贞的。却没有防人之心,轻信了李抱贞的谎言,结果连自己的命也赔了进去。
孔子也说:“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说不该说的话,不做不该做的事,“未可全抛一片心”不是说不要相信任何人,而是说不要轻信别人。
厚黑学认为处世不能没有防人之心,要时刻有自我保护意识,处处加以防范,小心谨慎。只有以“天下皆贼”的心态来防范,才能达到“天下无贼”的效果。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西晋初年的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傅玄在其《口铭》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语不当伤人,亦害己。所谓“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就是说如果说话时口无遮拦,不仔细掂量掂量,就脱口而出,往往会招惹是非,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和麻烦,甚至会殃及自己的性命。
西汉文学家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他的父亲杨敞是汉昭帝时的丞相。到了汉宣帝时候,杨恽被封为常侍郎。
杨恽很有才华,在宫里很有名气,因此又被汉宣帝封为左曹。后来因告发大臣谋反,被封平通侯,担任皇宫侍卫长。杨恽虽然做官清廉,而且很有政绩,为人轻财好义,但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如果有人反对他,不管对方是谁,他都会大声斥责,因此得罪了不少朝廷显贵。
杨恽常常批评当时的太仆戴长乐,为了报复杨恽,戴长乐就以“诽谤朝廷,无人臣之礼”为由告发杨恽。杨恽也因此被汉宣帝罢免了官职。
杨恽被罢官之后,便待在家里自娱自乐。安定太守孙会宗是杨恽的老朋友,他见杨恽无所事事,便写信给杨恽,劝他闭门思过,不要宾客满堂,饮酒作乐。杨恽对孙会宗的话很不服气,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孙会宗,在这封《报孙会宗书》中,杨恽说:
“我无德无才,行为卑污,表现和品质都很差,幸亏靠着父亲才得以充任宫中侍从官。后来又因为幸运,才被封为侯爵的,但我做得不称职,结果遭了灾祸……正当我家道兴盛的时候,却又受到了窃据高位、白食俸禄的官宦的指责,现在我遭到意外的变故,平白地被人告发……被罢了官,我就竭尽全力耕田种粮,植桑养蚕,经营产业,并交纳赋税,想不到我又平白无故地被人指责和非议……人的感情所不能限制的事情,圣人也不加以禁止。
所以即使是最尊贵的君王和最亲近的父亲,为他们送终服丧,也有结束的时候。我吃着羊肉喝着酒,然后抬起头看着天空,唱着‘在南山上种田辛勤,荆棘野草多得没法除清。种下了一顷地的豆子,只收到一片无用的豆茎。
人生还是及时行乐吧,等享富贵谁知要到什么时辰!’……地位卑贱的人是众人诽谤的对象。即使是素来了解我的人尚且讥刺我,哪里还会有人来称颂我呢?……直到现在我才看清了你的志向!如今正值大汉朝的鼎盛时期,祝你飞黄腾达,不要再来同我哕嗦了。”
后来,皇宫的卫士在杨恽的家中搜出了这封他写给孙会宗的信,宣帝看后大怒,并以大逆不道罪把杨恽腰斩处死。他的妻子和儿女也都被流放到酒泉郡。
杨恽之所以被罢官,主要是因为他管不住他那张嘴,导致得罪了很多人。所谓“祸从口出”,杨恽被罢官之后不但没有闭门思过,反而在好友对他劝诫的时候还反唇相讥,同时还毫无掩饰地把当朝皇帝汉宣帝给批判了一番。因此,在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杨恽最终被处以极刑就不难理解了。杨恽的死就在于他口无遮拦,不懂得说话的艺术,结果造成了悲剧。
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交活动中,“讲错话”常常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你可能喜欢和别人争论,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虽然在口头上你胜过了对方,但往往已经损害了对方的尊严,对方可能从此记恨在心,说不定有一天他就会用某种方式来报复你。
所以,平时说话要学会紧睁眼慢张口,谨慎从事,才可能少得罪人,才能与身边的人愉快地相处。
善意“假话”,社交的良方
厚黑学大师李宗吾认为,必要的时候说说谎话,也是厚黑处世之根本。说谎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例如亲戚病重或朋友遭难时,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谎言,或许会带给他们极大的安慰。如果把事实一字不落地告诉他们,后果以及造成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
因此,诚实要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面对什么人、讲述什么事情。俗话说:“适当的谎言是权宜之计。”由此可知,在某些场合还是有说谎的必要的,这种例子随处可见。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诚实的,有时谎言和假象更能促进社交的发展。
东汉年间,南阳的一个村落里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一直没有子嗣,直到60岁的时候才生下了一个女儿,不过她一生下来就双目失明,而且长得十分丑陋,但是她的母亲一直都说她是村里最美丽的女人,所以她生活得很快乐。
这个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因为长得十分丑陋而且双目失明没有一个人愿意娶她做老婆。邻村有个残疾的老男人,因为家贫,到了40岁的时候还没娶到老婆。最后他决定娶这个丑女子做老婆。
女子的母亲跟老男人说,她既不要钱财,也不要彩礼,她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永远不能说她的女儿长得丑,而是要夸奖她是世上最美的女人。老男人便答应了丑女子母亲的要求。
出嫁的时候,丑女的母亲安慰丑女说:“孩子,你以后的生活将十分美满,因为我给你找了世间最英俊的丈夫。”
就这样,老男人和丑女生活在了一起。老男人也一直遵守着自己的诺言,一直说丑女是世上最美的女人。
这个丑女生活得十分自信,因为她是世上最美的女子,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呢。
几年之后,这个丑女为这个老男人生下了一个十分美丽可爱的女儿。
善良的老男人从女儿懂事起就教育女儿说,自己的母亲是世上最美的女人。
而丑女一直活在美丽的谎言之中,母亲的谎言、丈夫的谎言、女儿的谎言让丑女的一生都充满了幸福和甜蜜。
终于有一天,丑女老了,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或许在世人眼中,丑女永远是丑女,而丑女自己却活得像一个骄傲的公主,一生没有遗憾,这就是善意的谎言的力量。
如果丑女的母亲不欺骗自己的女儿,如果丑女的丈夫不欺骗自己的妻子,或许这个不幸的丑女将永远生活在自卑之中,失去人生的希望,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正是善意的谎言,让世间充满了温情和美好。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需要坚强,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劝慰。而此时及时送上真诚的安慰,必要时说上几句谎言,就会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
真诚虽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纷繁复杂,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辨场合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在社会上有可能一天也混不下去。生活中必然会需要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谎言。
因此,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适当地用一些善意的谎言往往会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