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承上司厚黑经
身为下属,在工作以及与上司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学会“奉承”上司的策略和技巧,才能让你的工作如鱼得水、一帆风顺。
厚黑处世,分寸最为重要
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说:“厚黑之道,本诸身,征诸众人,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作为下属,在工作以及与领导的交往过程中一定注意把握分寸,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自己与上司的关系,从而赢得上司的青睐。
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很受曹操的器重,做了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
有一次,曹操建造花园,建成后工匠请曹操来看,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急忙去问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曹操看见改造后的园门,非常高兴,问工匠:“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妒。
一次,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后面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女子也,合而为好;齑臼,受辛也,合而为辞。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折服。而后,曹操问其故,杨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脸上虽然喜笑,而心头却更加嫉妒杨修。
曹操多猜疑,生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又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佯装吃惊的样子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
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只有杨修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连吃败仗,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时厨师端进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悖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夏侯悖传令众官,都称“鸡肪!”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悖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故收拾行装?”
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夏侯悖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曹操得知此情后便问杨修,杨修就把“鸡肋”的事情说了出来。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己,今见杨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大怒说:“你怎敢制造谣言,乱我军心!”喝令刀斧手将他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杨修死时年仅45岁。
在发生了“阔门”“一合酥”“曹操梦中杀人”等事件后,曹操心中对杨修早已暗存芥蒂,终于找了个“鸡肋”的借口杀了杨修。很多人都说是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才导致杨修的杀身之祸的,事实上,曹操非常赏识器重杨修,否则不会委以“总知外内”主簿的职务,自然也不能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杨修才思敏捷,聪颖过人,恃才狂放。正是杨修的恃才傲物,不懂得处理好自己与顶头上司曹操的关系,数犯曹操之忌,才落得如此下场。
一般说来,领导都有着很强的尊严,因此对于上司来说,侵犯其尊严就是对他的污蔑和鄙视,这也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聪明的下属对领导不即不离,接近领导但不过于亲近领导。时刻把握分寸,不与上司抢镜头,这些都是厚黑处上策略的巧妙运用,它能够让你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取得丰硕的成就。
谨慎直言给上司留足面子
权力再大、职位再高的上司也不能做到决策和行动都百分百的正确,有时候还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拙劣无比。但他总归是你的上司,不管他是多么拙劣,他的意见你都应当尊重。
为什么他的意见并不高明还要听他的?上司的尊严不容侵犯,面子不容亵渎。上司毕竟是上司,他就是犯了错误,碍于尊严、权威、面子,也不会在下属面前或公共场合认错。当面指出上司的不足之处,无疑是向他的权威挑战,任何一位上司也不会大度容忍到这种地步。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丹阳太守李衡曾多次因为一些小事冒犯当时的琅玡王。后来,琅玡王当了东吴的皇帝,这让李衡如坐针毡、寝食难安,生怕遭到报复。
李衡的妻子是个十分聪慧的女人,他对李衡说:“琅玡王刚刚即位,百业待兴,他现在不会因为私怨就杀了你的,但是以后就难说了。现在,你应该就你以前得罪皇帝的事情,主动向他负荆请罪,一一列出自己以前的过失,公开请求给予惩罚。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得到宽恕。”
李衡是个雅士,这让他很为难,但是又想不出别的办法,因此只好厚着脸皮去向吴王请罪。
皇帝果然下诏说:“丹阳太守李衡因为过去一些事情上的仇怨而自责入狱,事情已经过去就算了,就不要过分自责了,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就好。”
李衡公开请求惩罚,这是在照顾皇帝的面子,恰好给皇帝一个表现面子的机会。如果皇帝不饶恕李衡的话,他的脸面也挂不住,所以他只有很给面子地饶恕李衡。
下属如果发现上司的意见有错误或不妥之处的时候,可以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或下班后一起娱乐时以低调或委婉的方式向他提出,在交谈中要时刻注意上司的反应。如果下属不识时务,不懂得看上司的脸色,直接当众指出上司的错误或在上司对自己的错误百般辩解时,仍是不管不顾地在那儿滔滔不绝,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轻则引起上司的反感和嫉恨,对下属停职、降薪或时不时地找点麻烦,重则连炒鱿鱼的可能性都有。下属指出上司错误时要懂得避重就轻,可以参照如下方式:
不当众揭上司的短
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很多旧时的相识都来找他,希望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朱元璋有位儿时好友,千里迢迢几经周折才见到了他。一见面,他便把朱元璋小时候的劣迹、老底都揭了出来,希望让朱元璋回想起自己和朱元璋多么要好。但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他的底,让朱元璋颜面尽失。盛怒之下,朱元璋以冒充为由下令把旧时好友给杀了。
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当然领导也不例外,而为了保持颜面,不会有人喜欢把自己的隐私和痛处公之于众。所以,不要当众抓住上司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即使你是对的。
给上司一个台阶下
《呻吟语》中说:“责人要含蓄。”意即在指责他人过失时,最好不要一次把心中想要说的话完全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一点,给人一个台阶下,才不至于让对方丢脸,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上司也有自己的知识欠缺,犯错误出洋相在所难免,在上司出洋相的时候,给他一个台阶下,巧妙地让他从尴尬中走出来,他会对你感激不尽,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往往能给你意料不到的帮助。
替上司背黑锅、揽过不吃亏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但是到了晚年却逐渐糊涂起来。他追求奢华的生活但又要示人勤俭节约、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而和珅为了讨好主子,心甘情愿地为乾隆背上了黑锅。
乾隆帝表面上下令不准铺张浪费,而和珅暗地里则经过乾隆帝的默许,怂恿、督促地方官员、富商捐献贡赋。为了大把大把捞钱以取悦乾隆帝,和珅更是创造性发明了“议罪银”制度。这种制度规定,有过失或是犯罪的官员,可以以缴纳银子的方式减轻或减免罪行。而“议罪银”收入的85%用来供乾隆帝挥霍享用。
乾隆帝在和珅的搜罗下有了银两,便打起了南巡的主意,但是他又怕落下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的坏名声,因而显得犹豫不决。善于察言观色的和珅很快看出了乾隆帝的顾虑,于是怂恿乾隆帝说:“江南的官员和富商一直都很感激皇上的圣恩,他们都愿意捐献,因此皇上不必担心费用问题。”乾隆帝龙颜大悦,当即让和珅全权安排南巡事宜。
有了乾隆帝的圣旨,和珅立即诏示江南各地,要求各地官商要悉心准备。江南诸省大小官员谁敢怠慢,于是不惜搜刮民财、大兴土木。于是大官欺小官,小官榨百姓,江南百姓被迫出工出钱疏通运河,建造行宫。
在和珅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帝不费国库一分一厘就风光无限地完成了南巡。在南巡过程中还到曲阜祭拜了孔庙,以向天下人表明他尊师重道的仁德。和珅的“苦心”总算没有白费,乾隆帝将顺利的江南之行看成了和珅一人之功劳,南巡一结束,就任命他为户部尚书,把整个大清国的财政大权都交到了和珅的手里。
后来,和珅更是搜刮民财,为乾隆帝修宫建社,提供大量钱财供乾隆帝挥霍。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大寿,和珅理所当然地成为庆典的负责人。史料记载:“皇帝虽令节省,而群下奉行,务极侈大……自燕京到圆明园外,楼台饰以金珠翡翠……营办之资无虑屡万,而一毫不费官需……又以两淮盐院所纳四百万金助之……”乾隆帝表面上命令节俭,而实际上却非常希望大操大办,揣摩透其心理的和珅当然不会放弃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加紧搜刮。享乐的是乾隆帝,千夫所指、挨骂的是和珅。
和珅虽不会治国统军,无甚功业,但却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因而能博取乾隆帝的欢心。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帝唯一的心腹。
在职场上,你很有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些事情明明是因为上司不小心或能力有限而导致的决策和事实上的失误,可在追究责任时,却往往指责你没有及时汇报或是汇报得不够准确才导致这种结果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你据理力争,强调不是你的错,你没有责任;还是一言不发,极力忍耐?其实很多上司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但他们必须找一个替罪羊,为自己开脱,保全自己的面子。据理力争的结果不但不会得到上司的认可,还有可能因此而被解雇。
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运用职场上的厚黑之道,替上司背黑锅,这样一来,尽管眼下自己会受到些损失,挨几句批评,但最后你会得到上司给你的意想不到的回报。
赞美上司,但不要贬低自己
吉尔·鲁纳尔说:“奉承有如轻吹的北风般令人心情愉快,但是,它却不是使帆张扬起来而使船开航的一阵风。”职场厚黑学也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下属,赢得上司的器重和赏识,需要学会赞美上司。因为赞美也是和老板保持和谐关系的一种方式。
称赞是对人的一种肯定,没有人不喜欢被人称赞,我们可以真诚地赞美同事、朋友,为什么不能赞美上司呢?
赞美上司,是对上司的能力、成绩以及为人处世态度的一种肯定,而不是说谎话,说大话,脱离实际,这和那些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奴颜媚骨、随声附和的“马屁精”是截然不同的。当然有些时候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略微做一些修饰也是很必要的,但这也应在上司能理解和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要过火。称赞过头或过滥就会给人一种“马屁精”的感觉,这种人在有些老板面前可能吃得开,但并不是所有的老板都是好大喜功、喜欢被恭维的人。面对这样的老板,这样的人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尊严,而且一旦恭维不当,还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称赞上司时要把握一定的度,做到“不卑不亢”。
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有个叫王僧虔的人,他是晋朝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后代,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尤其擅长于书法,在当时很有名气。
高帝萧道成也擅长书法,但是他的书法技能和王僧虔还有一定的距离。然而他很不服气,一定要跟王僧虔一比高低。
王僧虔也不谦虚,也不因为是和皇帝比赛就故意谦让。在萧道成的文武百官面前,王僧虔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没有半点马虎,他仍像往常那样,写出了一幅浑厚纯朴的正楷大字与一幅游龙走凤的草书。文武百官对王僧虔的书法技能由衷赞叹之余,也都为王僧虔暗暗捏了一把汗。自古到今,还没听说有敢和皇帝一争高下的大臣,难道他不知道对手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吗?赢了皇帝,这还了得!
等到王僧虔和萧道成都写完,萧道成问文武百官,谁的书法能得第一?文武大臣明知萧道成的书法不如王僧虔,因此都吞吞吐吐,不知道说什么好。
王僧虔仔细看了萧道成的书法,笑着回答说:“臣的书法第一,陛下的也是第一。”萧道成笑了,说:“世间哪有这个道理,比赛哪会有两人都得第一的呢?”
王僧虔从容不迫地回答说:“世间哪里有天子屈尊与臣子比赛的呢!臣说陛下第一,是针对其他帝王而言;说臣第一,是针对自古以来的大臣而言的。”听到这里,文武百官紧张的心才放松了下来。
萧道成大笑说:“你若是叫我处在你的地位,就这样说:‘臣正楷第一,草书第二;陛下草书第三,而正楷第二;陛下没有第一,臣没有第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对长辈和上司丝毫不能有越轨的地方。王僧虔在皇帝萧道成“谁的书法第一”的问题面前,表现得胸有成竹。“臣的书法第一,陛下的也是第一”既是对萧道成的赞扬,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可谓两全其美。如果按照萧道成那样的说法,虽然也很精妙,但是很明显,别人一看就会明白王僧虔还是比萧道成要强,这很容易得罪萧道成。
在职场中,赞美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沟通手段,如果你能将赞美恰当地运用在上司身上,那无疑会给自己的前程铺平道路,离成功也就更近几分。对上司的赞美是真诚的赞美,如果一个人的赞扬一听就不是出自真心,那就无异于对他人的嘲弄。同时也不能因为赞美上司就降低自己的人格,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是很难得到上司的尊重和器重的。
必要的时候装装糊涂
职场厚黑学认为,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工作中,如果你的能力超过了上司,那么就有必要装装糊涂。因为很多上司疑心很重。这些上司觉得下属就应该永远比自己差,如此才有成就感。因此,这些上司只会提拔能力比自己低的属下。一旦发现属下的能力可能高于自己时,立刻会显得坐立不安,还会对属下施加压力。因此,当你的才能高于上司时,不可过于锋芒毕露,以免引发上司的猜忌之心。
聪明只能带来一时的成功,总有机关算尽的时候;糊涂智慧可以成就大事业,能经受时间考验。当然,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关键是要用好自己的聪明,把聪明转化为智慧。这样,我们才会不得罪人,从而为我们的人生锦上添花。相传汉武帝年间,雍州有个小吏叫做曹迟,因为头脑精明、办事忠诚,深得上司的欣赏,于是被升任为雍州一个县的县尉,辅佐县令处理政务。
他刚到此县时就听到百姓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他便乔装打扮成过路客商,深人百姓之中调查。原来百姓们都在说原来的县尉只做了短短的半年,就因为性格耿直,经常顶撞县令而被县令找了个借口给革职查办了。
再仔细一打听,他才知道自己的上司很不得人心,虽然为官清廉,但才能有限、碌碌无为,经常判错案。百姓们有口难言,只好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了。
刚刚上任几天,曹迟就发现县令审事断案漏洞百出,常常把好人当成坏人,把坏人给审成了好人。曹迟想,明谏吧,容易得罪县令,自己的宏图之愿就无法实现了,如果一切都顺着县令吧,这又不符合自己做人的原则。这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一条妙计,正所谓“糊涂之中隐藏大智慧”,曹迟决定表面上稀里糊涂,顺着县令,但是暗地里可以旁敲侧击地给县令一些建议。
果然,没过多久,县令在他的辅佐下,犯的错误越来越少。
百姓们又议论开了,都说是曹迟的到来才使得不再有冤假错案的发生。一年之后曹迟也因此被提拔为县令,接替了原来县令的位置,真正做上了此县的父母官。
曹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吸取了前任县尉的教训,懂得不能抢了上司的风头,让上司难堪。而是在糊涂之中旁敲侧击,向县令提出独到而正确的见解,才避免了重蹈前任县尉覆辙的下场。
生活中,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如果你的上司出类拔萃,你也会平步青云;如果你的上司原地踏步,你大致也升迁无望。所以,一个有糊涂智慧的职场人士应该随时随地想办法让自己糊涂,让上司显得出色。
通常情况下,上司对于在运气、性格和气质方面被下属超过并不太介意,但是却非常在意自己的能力和智力。因为智力是人格特征之最,在这点上冒犯了上司无异于犯下了弥天大罪。
当领导的总想显出比其他人高明。因此,有时作为下属的你取得了上司得不到的某种利益及好处时,就会使上司受到冷落,面子上挂不住。
这时就需要你有舍得分享功劳的勇气,给上司某种心理补偿,让他得到平衡。也许你会觉得尽藏锋芒很痛苦,但你应清楚,上司提拔你可能要费点力,可消灭你却是轻而易举,因此要懂得保护自己,收敛锐气,待时机成熟再锋芒毕露,一鸣惊人。
摆平同事厚黑术
职场厚黑学强调在和同事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采用一定的策略,掌握了这些厚黑之道,也就等于掌握了事业成功的捷径。
广结善缘,以静制动
职场厚黑学强调,在和同事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广结善缘,掌握了这条厚黑之道,也就等于掌握了事业成功的捷径。
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广结善缘,借助别人之力,往往能够让你少走弯路,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特别是在工作中广结善缘,编织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关系网络,往往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开始。
洛克菲勒认为,施舍者要调整行善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他说:“要学会既帮助对方,又不至于削弱对方的道德勇气,这可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胡雪岩常说:天下的饭,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只有联络同行,要他们跟着自己走才行。
王有龄因筹解漕米有功,很快就由海运局坐办升为署理湖州府。王有龄升职的时间是农历四月末,离端午节没有几日了。当时官场有不成文的规矩,官员到任时,地方官和地方乡绅都要给上级送礼。因此,王有龄如能赶在端午节之前上任,就能收到不菲的礼金。因为是定例,因此不涉及到贪污和违法犯罪的问题。于是王有龄打算赶在端午节前夕到湖州去上任。但当王有龄向胡雪岩征求意见时,胡雪岩却坚决反对。胡雪岩认为这笔礼金王有龄不该拿。胡雪岩说:“为前任着想,不能去抢了人家的好处;同时,抢别人的好处必定得罪对方,结下怨恨。银子用得完,得罪一个人要想补救就不容易了。”
胡雪岩认为与同僚相处,应“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只有经常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做到真正的广结善缘。
当然,在工作中为了广结善缘,还要学会赞美同事,这里所说的赞美是真诚而自然的感情流露。有效地赞美他人并让他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而且喜欢上你,把你视为知己。
工作中,每时每刻都要与同事交往,很多人往往只注意同事的缺点而忽略同事的优点及长处。发现同事的优点并给予由衷的赞美是一种美德。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赞美而动气发怒,他们会心存感激因而对你产生好感。
如果能够做到巧妙地运用赞美手法,广结善缘,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尊严,你的事业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具体来说,赞美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弄巧成拙就不但收不到预想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让同事鄙视和瞧不起你。赞美同事是一种高深的学问,具体方法是:
(1)真诚地赞美并学习同事的优点,身体力行,同事会很乐意帮助你。在实践中学会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好意,是为人处世的良好习惯。
(2)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立即表示赞同,给自己一段时间,表现出你的谨慎和细致,然后给别人进一步表明意见的机会,让他们说服你,这样你的赞同就会显得更具有价值。
(3)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都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赞美,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对未来的一笔投资,对你而言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即使他们是你所厌恶的人,也应该对他们的长处加以赞赏。
(4)如果你不相信对方,认为对方不值得赞美,就不必去赞美,虚伪的赞美会使自己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而对方也会觉得你是在嘲讽而不是赞美。
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古人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也就是说,君子要聪明才华不露,才是明哲保身、消灾远祸的最好方法。
正所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当鹰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时候,最先是不动声色,不露锋芒,懒懒的好像在睡觉,其实它是在做准备,不发则已,一发即必达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李宗吾也认为厚黑之人应当要有“鹰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工夫,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人性都是好直厚而恶机巧,但是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光有才华没有机巧还是不行的。尤其是当所处的环境不尽如人意之时,就更需要机巧权变、藏巧用晦的策略。
贺敦是北周的一员大将,后来因为对朝廷的赏罚不公心怀不满、口出怨言,结果被权臣字文护给处死了。刑前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贺若弼说:“我因口舌而死,你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于是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来,以此告诫他谨慎说话。
贺若弼谨记父亲的遗言,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来提醒自己遇事要三缄其口。
由周入隋后,贺若弼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便得意忘形起来,竞把父亲临死时候的话忘得一千二净。他因为经常对朝廷大发牢骚而被免去官职,但他依然不吸取教训,继续发牢骚,结果被逮捕下狱。最后隋文帝看在他有大功的分上才免其一死。
隋文帝训斥他说:“你的嫉妒心太强,目中无人、目无君上。”这些正是贺若弼的致命弱点。杨广还没即位的时候,有一次杨广问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位良将,他们各有什么优点?”
贺若弼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说:“杨素勇而无谋,韩擒虎只会带兵不会打仗,史万岁只会骑马,别的什么都不会!”
杨广问:“那么谁可以称为大将呢?”
贺若弼大言不惭地说:“那要看殿下您的眼光了!”言外之意他才是最好的大将。殊不知这样一来,既得罪了同僚,又引起了杨广的戒心,杨广当皇帝后便疏远了他。
有一年。贺若弼随隋炀帝出巡北方,好大喜功的隋炀帝设置了一个可坐千人的大帐招待少数民族的首领。贺若弼因暗地里评论隋炀帝太奢侈,被人告发,被隋炀帝判了死刑。
贺若弼的例子足以证明,不分场合乱说话,往往会闯下大祸。从古到今谨言慎行都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应该学会低调,不能太张扬。一定记住少说话多做事,有时必须夹着尾巴做人。在工作中也不例外,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是非常有道理的。
推心置腹,真诚待人
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李宗吾在《厚黑学》中说:“有失败之事于此,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厚;其自反而厚矣,而失败犹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黑;其自反而黑矣,其失败犹是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别人有缺点或是失误的时候,我坦诚相待,并不主动揭他的短处。这是厚黑的一种境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有些人看待他人时,往往总是盯着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而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他们不愿称赞对方,不会夸奖他人,因而也得不到他人的赞赏。
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和同事融洽相处;只有以诚待人,才能换来他人的以诚相待。
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人之所以封王拜相,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能够真诚待人。
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他深知真诚待人的好处。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王莽的篡权行为引起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讨伐王莽。
公元23年初,刘秀的族兄刘玄被立为天子,这个时候刘秀任偏将军。在和王莽军队的战斗中,刘秀屡立战功,后来被更始帝刘玄封为“萧王”。公元24年秋,刘秀与渠帅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邬这个地方对垒,结果刘秀战胜了起义军并俘虏了渠帅。刘秀不计前嫌,封渠帅为列侯。但渠帅和投降的起义军并不很放心,担心刘秀另有企图。刘秀发现了渠帅及降兵的顾虑后,为了使他们放心,便采用安抚之计,他下令投降的起义军将领各归其本部统领其原来的兵马,而刘秀本人则带着很少的卫士巡行各部,丝毫没有戒备的意思。这样一来,降者都信以为真了,他们说:“萧王推己之红心,置他人之腹中,我们还担心什么?还不为他打天下出力吗?”这也是“推心置腹”这个成语的出处,即以“推赤心置人腹中”以喻真心待人。
要想做到真诚,你就要敞开自己的心扉,要讲真话、实话,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换得对方的赤诚和爱戴,这样才能得到知己。
曾巩是宋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荡,直来直去。他和王安石一直都是好朋友。
有一次宋神宗问曾巩:“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曾巩很客观直率地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作为比扬雄要强很多;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扬雄。”
宋神宗很惊异,又问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据我所知,王安石为人轻视富贵,你怎么说他‘吝’呢?”
曾巩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但并不等于朋友没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为,而‘吝’于改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我说他‘吝’!”
宋神宗听后称赞道:“此乃公允之论。”王安石知道这件事之后,并没有因为曾巩揭自己的短处就和他过不去,相反他们的情意更加深厚了。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希望和虚情假意、信口雌黄乃至口蜜腹剑的人交往,人们总是希望对方能够对自己坦诚相待。坦诚是赢得他人信任的重要前提,也是人高尚品格的主要体现。为人坦诚是事业和人生走向成功的必备前提。
真诚是一种力量,它显示出来的是一种高度的自重、自尊以及对他人的信任。客观地说,真诚待人,受益的不仅仅是他人,同时也会使自己的人格、品德得到升华。
城府要深,多留心眼
越是精于做事的人城府越深。有的人能看到事物发展的大势,他知道什么时候是属于他必须抓住的时机。厚黑学大师李宗吾在其《厚黑学》中说:“有一种天分绝高的人,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就实力奉行,密不告人。又有一种资质鲁钝的人,已经走入这个途径,自己还不知道。”故宗吾日:“行之而不惹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自由,而不知厚黑者众也。”
有城府的人遇事会多加考虑,相机而动,不鲁莽,不粗心,不声张,常常都能沉得住气,容得下人。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曾多次率军抵抗蜀汉政权的攻伐,因为战功显赫,被封为宣王。
建安六年(201年)的春天,这个时候的曹操在东汉朝廷中担任司空,他早就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于是召见司马懿准备让他到自己的手下任职。司马懿看到汉朝国运式微,因此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麻风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去刺探,司马懿装得十分逼真,曹操也拿他没办法。
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的时候,曹操已担任丞相了,司马懿这才开始在曹操的手下担任文学掾,并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司马懿深知枭雄曹操的韬略和智慧,因此在曹操手下任职时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魏明帝去世时齐王曹芳只有8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曹芳。曹芳即位后,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于是怂恿曹芳改任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曹爽便控制了军政大权,并时时有除司马懿而后快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不得不隐藏锋芒,施行韬晦之计,于是以年老多病为由很少参加政事,并装聋作哑,以此来麻痹曹爽,然后又暗中联络心腹,策划政变以铲除曹爽势力。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司马懿趁魏帝曹芳扫墓,曹爽及其亲信离开之际,乘机控制了洛阳。然后,司马懿派人降曹爽,曹爽便派许允、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说他早该归来服罪。接着他又派曹爽的亲信尹大目前去劝说曹爽,只要他辞官,就赦免他的罪行。曹爽果真相信,曹爽的谋臣桓范百般劝谏,曹爽投刀于地,说:“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结果曹爽一回府,就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楼,让人在楼上密切监视着。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及其三族全部诛灭。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人了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司马懿不仅才智过人,而且深有谋略,东汉司徒王朗曾评价司马懿说他:“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可以说司马懿城府极深,脸厚而不流于言表,心黑而意境全出。
城府深的人常常具有比较强的耐心,做起事来一般是不慌不忙的,给人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他们做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所以能够想出比别人更好的办法,因而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管顺下属厚黑之道
身为领导,如果希望建功立业,就需要下属的鼎力支持和拥护。作为上司,有必要学会既“脸厚”又“心黑”,如此才能管理好下属,才能让自己的事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进。
恩威并施,遏其不轨之心
《孙子兵法》说:“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文”是宽厚、恩仁的意思;“武”是刑威、惩罚的意思,把这句话用在现在的职场中可以解释为:对待下属既要宽厚、仁义,还要采用一定的惩罚措施,‘才能令下属言听计从。
乾隆年间,有一个叫汪如龙的人,他是个极为有名的盐商,原本是两淮盐政征瑞的幕僚。征瑞刚刚上任不久,汪如龙就前往结交,向征瑞进献了许多诸如如何查假打非,如何收捐纳税以及追查走私漏税的良策,深得征瑞的赏识,后来被招为幕僚。而汪如龙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做了幕僚以后,就开始不把征瑞放在眼里,并有了取征瑞之位而代之的想法。
汪如龙为了接近和珅,他先同征瑞一起向和珅进献了一匹名马。和珅这样的贪官,平常的金子银子很难打动他,唯有像古玩、宝马之类的奇珍异宝方能令他动心,汪如龙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和珅的注意。
进而他又通过和珅向乾隆进献了一名美女,令乾隆很是满意,和珅心中对汪如龙的进献有几分高兴。然而和珅明白,对待汪如龙这样的人必须用威势压制他,否则他的野心就会不断膨胀。于是,和珅就召见汪如龙,一见面就一脸严肃,令汪如龙心中不安,原有的狡猾和傲气就减去了一半,进而和珅说道:“恭喜你讨得皇上的开心啊!”然后用眼睛盯着汪如龙,气势逼人,汪如龙越发不知所措,只能静静地等着挨训。
这时,只听和珅怒斥道:“你可知罪,对皇上惑以美色,致君王不朝,论罪当斩!”汪如龙顿时大惊失色,双膝跪倒,口中忙称罪该万死,乞求和大人能网开一面,说自己早已心仪大人,以后定当好好进奉。和珅见目的已经达到,才缓缓舒展开了紧簇的双眉。
经过这次威慑,汪如龙将原有的野心收敛了起来,心甘情愿地做了和珅的一名爪牙。
为了向和珅表明自己的忠心,有一次汪如龙将家中的一幅名画送给了和珅,且在画中放了一张大额银票。
汪如龙的这种苦心自然不会落空,和珅面见皇上时经常夸汪如龙如何精明能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然后又说征瑞虽然迎驾有功,但却糜烂奢侈,应当加以警戒,不然对国家、对人民都不好。乾隆听了之后就把汪如龙放在了心上,对征瑞却大为不满,于是想撤掉征瑞两淮盐政的官职,就命和珅推荐合适的人选担当此职,和珅就把汪如龙推荐给了乾隆,自然,征瑞被撤职了。
从此以后,汪如龙就更加效忠和珅了,再也不会有什么对和珅不利的举动了。
征瑞之所以丢掉官职,是因为他不懂得厚黑学的奥妙,而和珅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对汪如龙恩威并施,不仅压制住了他的野心,还将其收为自己的亲信,为自己所用。
宋孝宗时,孔镛出任田州知府,刚上任不久,府内的守兵就因为其他的任务被调走了,峒族人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立即乘虚攻城,把田州围得水泄不通。孔镛于是召集众官员商讨对策,经过商量,大家都主张关闭城门死守。孔镛说城内粮草有限,这么死守空城能支持几天?要让他们退兵,只有对他们恩威并施。众官员都有疑义,认为此举不可行,可孔镛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
经过商量,孔镛决定带着两个马夫牵着马出城,峒兵一将领一见有人出城,马上准备迎战。孔镛说我不是来跟你作战的,我是这里新来的太守,我要见你们的酋长。
峒将见孔镛没带武器,便放心地引他们进了寨子。还没进寨子,两位同来的马夫就偷偷地逃走了。孔镛刚进山寨就被峒兵围了起来,孔庸不惊不慌地看着峒兵,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快拿椅子来,让你们首领来参见。”峒兵摸不着头脑,只好拿来坐椅给孔镛坐。孔镛说:“我知道,你们都是良民,只是一时被饥寒所迫,才上山做了盗贼。前任州官不体谅你们,反而出动军队来攻打你们。现在朝廷命我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我把你们当做自己的儿孙,怎么能忍心派人来杀害你们呢。你们如果信得过我,就送我回府去,我不仅不会杀你们,而且送你们口粮和布匹,放你们回家。如果你们还是不听,后面大军讨伐,你们就难逃死罪了。”孔镛待大家安静下来后说:“我饿了,给我摆饭。”
峒人首领忙命人做好饭菜送上来。孔镛饱餐了一顿之后,天色已晚,孔镛又说:“天色已近黄昏了,回城是来不及了,我就在你们这里过夜。”众人又忙准备好床被。
第二天,孔镛对首领说:“我今天要回去了,你派人随我去取粮食和布匹吧。”
孔镛带着峒兵来到城下后,城里的官员们以为太守已被峒人制服,不敢开门。孔镛笑着对峒人首领说:“你们先后退几步,我自己进去,拿出东西来犒劳你们。”
众官员们把孔镛放了进来,又关上城门。孔镛回城后马上命令士兵将谷子和布匹从城墙上投下去,众峒人满意而归。从此以后,峒人再也没有造反。
孔镛能说服峒人退兵并且让他们不再造反,是因为他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给予峒人一定的恩惠,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处处为他们着想,同时告诉他们,如果再造反,会给他们什么样的惩罚,让他们去权衡利弊。孔镛所采取的策略可谓“恩威并施”,可谓厚黑之至。
在职场中,一个领导者要赢得下属的心悦诚服,一定要懂得恩威并施,维护自己的威严。对那种很有能力却很傲气的下属,一定要采取一定的压制措施,让他明白你是他的上级,在一定的时候还要给予奖励和恩惠,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做事,因为人都一颗感恩的心。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帝王将相大多深谙厚黑之道。遇到冲撞自己的事情时,虽然一时心头不快,但考虑到大局,也往往能“忍小成大”,这是他们功成名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莽篡权后,刘秀在政权更替中利用在河北作战的机会经营自己的基地。后来他称帝,年号建武,定都洛阳。又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刘秀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东汉初年,任董宣担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
那个时候,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皇亲国戚、功臣显贵常常横行街市,无恶不作。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都没有办法治理好这一顽疾。百般无奈,光武帝刘秀决定任命董宣做洛阳令。董宣上任后,不畏强权,果断处理了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的案件。
湖阳公主是刘秀的姐姐,她仗着公主的身份,豢养了一帮凶狠的家奴,这些家奴为非作歹、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有一次,湖阳公主的一个家奴在大街上强抢东西并且杀了几条人命,然后躲进湖阳公主的府第里不出来。按照东汉的法律,没有皇帝的圣旨,地方官不能到皇亲国戚的府第搜查。这让董宣寝食不安,但是又没有别的好办法。董宣只得派人监视湖阳公主的住宅,只要杀人的家奴一出来便立即拘捕。
有一天,湖阳公主带着这个杀人的恶奴出行,董宣知道后,立即带领捕头拦住了公主的马车。那个杀人的恶奴在马队里看到如此形式,立即爬进公主的车子里,躲在公主的身后。湖阳公主傲慢地问董宣:“你是什么人?敢拦截我的车驾?”
董宣上前施礼,然后把事情的原委坦诚地告诉了湖阳公主。湖阳公主一听小小的洛阳令敢向她要人,于是拒不交人。
让湖阳公主没有料到的是,眼前这位小小的洛阳令竟然怒气冲天,双目圆睁,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向地上一划,厉声责问她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湖阳公主一下子被这凛然的气势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这时,董宣又义正词严地说:“王子犯了法,也得与老百姓一样治罪,何况是你的一个家奴呢?我身为洛阳令,就要为洛阳的众百姓做主,绝不允许任何罪犯逍遥法外!”然后一声令下,洛阳府的吏卒一拥而上,把那个作恶多端、杀害无辜的凶犯从公主车上拖了下来,就地砍了脑袋。
众人面前,堂堂的公主竟然受一个小小的洛阳令的奇耻大辱,湖阳公主气得脸色发紫,浑身打战。湖阳公主一见到刘秀,就哭得昏天暗地。光武帝想,小小的洛阳令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如此蔑视公主,于是命令卫十把董宣抓了过来,准备当着公主的面把他乱棍打死。
董宣被捉来带上殿后,面无惧色,他对光武帝叩头说:“临死之前我有句话要说!”然后董宣声泪俱下地说:“托陛下的圣明,汉室得以光复。皇亲的家奴滥杀无辜,残害百姓!有人想使汉室江山长治久安,严肃法纪,抑制豪强,却要落得个被乱棍打死的下场。现在陛下的亲族在京城纵奴杀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将按律执法的臣下置于死地,这国家的法律还有何用?陛下的江山还可用什么办法治理?”说完,便一头向旁边的殿柱上撞去,碰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光武帝被董宣的忠诚和理直气壮的忠言以及刚直不阿、严格执法的行动所感动。他又惊又悔,赶紧令卫士把董宣扶住,给他包扎好伤口,然后说:“念你为国家着想,朕就不再治你的罪了。不过,你总得给公主一点面子,给她磕个头,赔个不是呀!”董宣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错,“也无礼可赔!”因此他死也不肯向湖阳公主赔礼道歉。湖阳公主自知理亏,却仍耿耿于怀,便嘲笑光武帝说:“你当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在家里窝藏逃亡的罪犯,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现在当了皇帝,怎么反而连个小小的洛阳令也不能驾驭了呢?”光武帝回答说:“正因为我当了一国之君,才应该律己从严,严格执法,而不能像过去做平民时那样办事了!”光武帝转过脸又对董宣说:“你这个强项令,脖子可真够硬的。还不快点退下去!”
光武帝为了嘉奖和鼓励董宣,专门派人给董宣送去了30万赏钱。
如果光武帝在姐姐湖阳公主的哭诉下处死董宣,对臣下小小的过失(况且董宣的所作所为还是公正执法、为民除害的行为)都不能容忍,毫无疑问,他会大失人心。因为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人最终落个身首异处,谁还敢尽心尽责为国家出力?得不到臣民拥护的皇帝,最终要成为一个孤家寡人。
身为领导,如果希望建功立业,就需要下属的鼎力支持和拥护。如果一味地整治别人,以让别人唯命是从为乐,恐怕没有人愿意为你死心塌地工作了。相反,有些时候,在有些事情上,适当地装聋作哑,糊涂一回,往往能够拉近你与下属员工的距离。毫无疑问,没有人会拒绝一个宽厚仁慈的领导。
管理下属的小技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公司的领导,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很多人认为生产、研发、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脉,掌握技术的人才是公司最需要的人。事实上,管理者才是公司最需要的,因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要有一个宏观的长远大计,也只有管理者才能从这个层面上考虑,为公司做出“百年大计”。任何一个公司都是上司掌握着主动权,领导的管理在沟通和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厚黑学大师李宗吾说:“牛山之木尝美矣,斧斤伐之,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其濯濯也。虽存乎人者,岂无厚与黑哉!其所以摧残其厚黑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则其厚黑不足以存。厚黑不足以存,则欲为英雄也难矣!人见其不能为英雄也,而以为未尝有厚黑焉,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厚黑日长;苟失其养,厚黑日消。”
上司有必要学会既“脸厚”又“心黑”,如此才能管理好下属,才能让公司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以下有几点建议供参考:
1.学会倾听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上司比做一个能言善辩的上司更吸引人。倾听之道不在于如何说,而在于如何听。自己的感受永远不能代替下属的体验,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下属。上司倾听下属的各方面意见和忠告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善用下属的长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任何人都有缺点,就像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一样。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期望下属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天衣无缝,也不要苛求他做个完人。身为上司,要善于发挥下属的最大优势,充分利用下属的长处,也是善用下属必不可少的一条。
3.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充分信任是保持和谐永恒不变的法则,要相信自己的下属,让下属去自由发挥,不要让条框条框成为下属前进的桎梏,只要符合公司的利益和目标,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就应由下属自主抉择。上司要有“追随者至上”的想法。作为一个上司,要珍惜他们、支持他们、给予他们力量、激励他们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当他们受到鼓舞感召时,他们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惊人的潜能才会急剧地爆发出来。
4.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掌声
巴掌不打笑脸人,没有人拒绝微笑,就像没有人会拒绝对他的真诚的赞美一样。在上司的面前,什么样的下属都会有些压力,而上司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的微笑更容易拉近自己与下属之间的距离。同样,也不要吝啬你的掌声,给下属一点鼓励,要比说教更有激励的效果。给下属一点掌声,尤其是下属遇到困难或者遭遇挫折的时候。
5.勇于为下属承担责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如果你的下属犯错了,你会怎么办?当生活中真正出现这种情况时,最为常见的现象是狠狠地批评下属一番,并要他引以为戒,即使那并不全部是他的错。聪明的上司知道在必要的时候勇于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有时候并不只是承担确实属于自己的责任,还要承担确实下属于自己的责任。下属的任何责任与你是分不开的,因为你是他的上司。上司勇敢地承担下属的责任,会更容易得人心。
6.打铁先要自身硬
作为管理者,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拥有足够的专业技术素质,也就是具备管理这个团队的专业素质,同时身先士卒,并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尊重下属,才能得到下属的青睐和拥护。
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小到只有一两名员工的小公司,大到数万员工的大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好的制度胜过一切说教。在规章制度范围内一切都好说,但权力绝对不能超越制度,规则也不能让位权威。唯有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才能合理、规范地管理好公司。
8.下属至上,别把压力留给下属
“顾客至上”是商业领域永恒不变的法则,同样,作为公司的上司,了解、掌握下属的需求和想法,在下属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关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卑微的工作,没有卑微的下属,即使职位再低的下属也都希望得到上司的认可,他们也想体现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不要轻视和不在意你的下属,同时给予每个下属适合他们的发展规划,真诚地帮助下属。只有下属个人的成功,才会有你和团体的成功。
身为上司,你遇到的烦恼、麻烦、压力可能很多,但是,你不要因此把你的压力转移给你的下属。比较聪明的方式是你可以通过休闲旅游或找几个朋友聊天、唱歌等方式来排解你的压力。
9.建立良好竞争机制,激励下属创新
竞争是人的本能,人们的压力越大,进步也就越大。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适当的压力有助于下属的进步。
成功的企业不能缺乏“狼”的竞争力,但纯粹的狼性会带来分裂和自我蚕食。不成功的企业面对竞争时总有“羊”的无力感,但羊的勤恳温良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必不可少。如何让企业中的“狼”与“羊”和谐共存,全力打造企业的持续竞争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以此来规范和激励下属创新,以此保证那些具有真实才能的人有机会施展其本领,使他们脱颖而出,真正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使那些不学无术、才能平庸的人感到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从而促进和保证每个人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推动公司的快速发展。
工资、奖金、荣誉、关怀、认可、竞争等都是激励的方式,同时还要注意激励和培养并存,要通过竞争和激励培养出出色的下属。
厚黑驭人,杀一就要儆百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在《百战奇略》中说:“凡与敌战,军中有畏怯者,鼓之不进,未闻金先退,须择而杀之,以戒其众。若三军之士,人人皆慎,则不可加诛戮,重壮军威。须假之以颜色,亦亦不畏,说以利害,喻以不死,则众心自安。”意思就是说,与敌方交战,军中如有畏惧不前或是临阵脱逃的士兵,必须择其甚者处以极刑,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是,如果全军普遍存在畏敌情绪,就不能用这种办法了,多杀势必削弱实力,挫伤军威士气。
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国大将军曹真上表请求伐蜀。魏明帝于是令曹真为征西大都督,司马懿为副都督,引兵四十万从长安出发,攻打汉中。
诸葛亮见魏军来攻,叫王平、张嶷率领一千名士兵去陈仓防守。
当魏军驻扎于陈仓的时候,天气大变,大雨一连下了好多天,平地水深三尺,魏军士兵无法睡觉,马无草料,军无战心,于是魏明帝命令撤兵。孔明知司马懿有埋伏,也不追赶。诸葛亮命令魏延、陈式率领二万人马去箕谷,并令他们不要轻易前进,防止魏兵在箕谷埋伏。
魏延、陈式见曹军撤去,连忙引兵两万取箕谷而进,正要行军的时候,蜀军的参谋邓芝到了。邓芝见魏延、陈式出兵,了解了缘由后说:“丞相在行军之前曾提醒你们,如果出箕谷的话,小心有魏兵埋伏,不可以轻进。”魏延很有把握地说:“丞相用兵为什么这么多疑?魏兵连遭大雨,现在正饥寒交迫,必然准备急忙撤兵,怎么可能埋伏呢?现在如果我们乘胜追击的话,可以大获全胜。丞相如果听我的建议的话,直接出子午谷,现在不要说长安,就是洛阳也被我们占领了!我现在就率领我的军马到祁山下寨。”陈式也不听邓芝的劝阻,率领自己的五千兵马直接出了箕谷。
陈式正领兵前行,忽然一声炮响,四面伏兵皆出,魏兵塞满谷口,把陈式的五千军马围得水泄不通。陈式左冲右突,也没有能够突围。就在这紧要关头,忽闻喊声大震,一彪军马杀人,原来是魏延率领的援军。等到他们突围回到谷中的时候,陈式所率五千军马只剩下四五百人。魏延、陈式这才相信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懊悔不及。
当诸葛亮听到陈式折了四千余人,只有四五百带伤人马屯在谷中的消息后,他便让邓芝再来箕谷抚慰陈式,防其生变。
后来,当诸葛亮复出祁山,劳军完毕的时候,魏延、陈式连忙入帐拜伏请罪。诸葛亮说:“是谁损兵折将?”魏延说:“陈式不听号令,潜入谷口,才导致大败。”陈式说:“此事是魏延叫我这样做的。”诸葛亮说:“是魏延救了你,你现在反倒诬陷他!”于是命令武士把陈式推出去斩杀了。
事实上,出箕谷的主意是魏延出的,而且魏延也参与了,直接一点说,陈式出箕谷的行动是魏延授权的,因为魏延是陈式的顶头上司,按照现在的说法,魏延就是主犯,应该负主要的刑事责任。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治他的罪,相反陈式却成了替罪羊。诸葛亮的用意正是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因为相比于陈式,魏延还有利用价值,用《三国演义》原文的话说,就是“此时孔明不杀魏延,欲留之以为后用也。”从厚黑学来看,诸葛亮之心可谓“黑而无形”!
保守而内向的行为准则
对一个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必须要学会承受上司、同事、下属可能对你实施的谄媚或诬陷,只有时刻掌握一定的原则,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一帆风顺。
服从命令是下属的职责
李宗吾说:“人皆曰予黑,骗而纳诸煤炭之中,而不能一色也;人皆曰予厚,遇乎炮弹而不能破也。”
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出生在齐国,后来因为齐国内乱,便投奔到了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结识了伍子胥,并被伍子胥推荐给了吴王阖闾。孙武见到吴王后,把自己撰写的兵法十三篇呈献给了吴王。吴王看罢后,赞不绝口,但他想考验一下孙武是否能将自己的军事理论运用于实战,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但不知实行起来怎么样?”孙子明白了吴王的用意,于是说:“可以用后宫的宫女演练一下。”
于是孙武让]80个宫女都披上铠甲、戴上头盔,拿好武器,孙武又向吴王借了其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这些女兵的队长,让每个妃子带领一队。然后孙武又把军队的要求和纪律以及操练时的注意事项告诉了妃子和宫女,叫她们随着鼓声或前进或后退或向左或向右,或者旋转打圈。安排就绪后,孙武便亲自击鼓发令,但两个妃子对此十分好奇,虽然嘴上答应听令,但做起来却嘻嘻哈哈,不成体统。孙武便召集军吏问:“按照军法,不听命令的该怎么处置?”军吏说:“依法当斩!”于是孙武命令把两个妃子拖出去斩了。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便马上派人向孙武求情。孙武却毫不留情地说:“我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斩了两个妃子后,他又重新任命了两个宫女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
由此可见,一个高效的团队一定要有良好的服从观念,一个优秀的职员也应该有服从意识。
当然,有时候上司的命令和要求有点“过分”,但是要知道,服从上司的命令是下属的“天职”,当你不愿或是不满的时候,也许忍让比抗拒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要以宽阔的胸怀坚持服从第一,这才是明智之举。最后,事实和时间会证明你的清白。你的暂时忍让往往会成为上司认识了解你的阶梯,对你来说或许也是走向辉煌的阶梯。否则,顶撞上司会导致你与领导陷入不愉快的氛围中,你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要比你服从上司所付出的代价大得多。
想办法让上司器重你
李宗吾在《厚黑学》中说:“天命之谓厚黑,率厚黑之谓道,修厚黑之谓教;厚黑也者,不离须臾离也,可离非厚黑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厚,恐惧乎其所不黑,莫险乎薄,莫危乎白,是以君子必厚黑也。”面对上司,只有脸皮厚一点,心黑一点,才能博得上司的欢心,受到上司的器重。
甘宁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大将,深得吴主孙权的器重。
甘宁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常聚集一些地痞流氓,成群结队,携弓带箭,四处游荡。后来甘宁读了一些书,钻研诸子百家之说,想有所作为,于是便率领八百多人去依附刘表,留驻南阳。
后来甘宁发现刘表不习军事,在当时天下不宁、群雄纷争的形势下,终将无成。这时,他听说孙权在江东“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于是便决定前去投靠。
由于周瑜、吕蒙的推荐,孙权对甘宁十分器重,像对待老臣那样对待他。甘宁很感激,于是向孙权分析了天下形势,主张联刘抗曹。甘宁的意见得到了孙权的赞赏。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进兵荆州,甘宁跟随周瑜在乌林大破曹操,立下了战功。接着,又到南郡攻打曹仁,但未能攻克。周瑜采用甘宁的计策,由甘宁率兵从小路取江陵上游的夷陵,以便东西夹击曹仁,迫使其北撤。周瑜命他统兵前往,甘宁日夜兼程,果然一举占领夷陵。
曹仁立即派五六千人去围攻夷陵,企图夺回夷陵。这时候甘宁手下只有一千人左右。曹军在城外搭设高台,连续几天,从上面向城中射箭,箭密如雨,军吏胆战心惊,只有甘宁谈笑自若。甘宁派人出城向周瑜求援。周瑜采用吕蒙之计,率领众将前来解除了夷陵之围。曹仁部众损失过半,连夜逃跑。甘宁乘胜追击,迫使曹军全部撤走。
赤壁之战后,甘宁曾力劝孙权西取巴蜀。孙权犹豫不决,西蜀最终落人刘备之手。
后来甘宁跟随鲁肃一起镇守益阳,抵挡关羽。那个时候,关羽带甲数万,在上游浅滩集结,声称要乘夜徒步过渡。甘宁连夜赶到上游设防。关羽见甘宁有了准备,便放弃了渡河计划。孙权论功行赏,拜甘宁为西陵太守。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四十万人马攻濡须口。孙权率兵迎击,派甘宁率三千人为前部督。孙权密令甘宁夜袭曹营,甘宁选精锐一百多人裹甲衔枚,潜至曹操营下,拔掉鹿角,冲人曹营。曹军大乱,甘宁趁乱一马当先率兵杀出了曹营,未损一兵一卒,全师而返。曹操见难以取胜,过了一个多月,便退回北方去了。从此,孙权对甘宁更加器重。后来更是拜甘宁为折冲将军。
甘宁之所以深得孙权器重,在于他的勇敢坚毅,豪爽开朗,足智多谋,轻财好施,关心部属,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对孙权忠心耿耿。而孙权也善于用人,“不求备于一人”,能“忘其短而用其长”。因而甘宁能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成为三国时期有名的“斗将”。
对一个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取得上司的信任和器重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受到上司的器重往往与客观条件有关,但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仍然是你。毫无疑问,成功的钥匙就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博得上司的器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适时地展示你的敬业精神和才干
抓住机会表现你的才能,是获得领导器重的关键。一般的领导需要的是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与干将,所以获得某种好感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设法“显山露水”,证明你的才华。即使领导交给你的工作很普通、琐碎,也要认认真真做好;即使难以胜任,只要你尽力了,领导也会谅解。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能让领导感受到你认真工作的态度和敬业精神就足够了。
2.诚实、守信,是获得领导信任的前提
坦率诚恳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不会损害你的形象,这会使领导感到你是个值得信赖、靠得住的人。
3.知己知彼,为获得信任创造条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取得领导的信任与重视,除了“知己”,即对自己的水平、能力及缺点都有所认识之外,还要“知彼”,要对领导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投其所好,避其所恶,这样才能从感情上接近领导,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
对手是人生成功的标尺
列夫·托尔斯泰说:“有些人无论是在什么事情上面,遇到成功的对手时,总是要窥视对手的缺点。反之也有些人,他们希望在幸运的对手身上找到胜过自己的特点,带着剧烈的创痛专门寻找对手的长处。”
当你在工作中遇到竞争对手的时候,不要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善待对方,拥抱对方。
因为除掉敌人未必是件好事。当人在身处绝境或是遇到危险时,往往会发挥出不同寻常的能力,也因为强大对手的存在,使得我们多了一分警戒,多了一分竞争力。正因为对手的存在,才激发了人们自觉努力,并超越对手的潜力。以对手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标尺,你才能够取得更多的成功。
三国时期的刘备和曹操是一对生死冤家,双方都将对方视为夺取天下的最大对手。因此,刘备始终不忘奋进,他对自己的谋臣们说:“当今天下,和我视同水火的对手是曹操。曹操性格急躁,所以我学习宽和的心态;曹操待百姓很残暴,所以我用仁慈对百姓;曹操对人很狡诈奸猾,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用忠义来待人接物。我做每件事都和曹操相反,因此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刘备后来之所以能够成就一方霸业,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他的成功源于他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对手,并且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尺。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借鉴对手的行为,并从中甄别出有用的东西,从而推动我们走向成功效果。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说:“真正的对手会灌输给你大量的勇气。”对于成功者来说,对手带给你的勇气会让你在纷繁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并以你的对手为标准努力前进。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执政60年的时候,特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助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大家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天下昌盛;康熙端起第三杯酒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众大臣面面相觑,因为没有人知道,康熙为什么要向他的敌人敬酒。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康熙明白,他能够创造这样一个清平盛世,是因为对手带给他巨大压力,逼迫他努力地投入到“斗争”的环境中,时刻将对手的动向作为自己向成功迈进的参照。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迅速成长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对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我们明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从对手的行事中透射自己,为自己建立一个坐标系,从而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于平稳的生活或工作容易使人滋生惰性。这种惰性是蚕食我们进取心的罪魁祸首。
因为有对手,我们才能感到危机,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因此,在工作中不要惧怕对手,相反还要拥抱对手。自古到今,无数帝王将相皆厚黑名家,这也是他们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因此,脸皮厚一点不要紧,关键是是否能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一点阻力,多一点动力。
留心职场美人计
《六韬·文伐》中说:“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这就是“美人计”的出处。美人计即用美人作为诱饵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谋略。人们常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于是利用美色来对付他人、谋取利益或者达成愿望的事情层出不穷,从而演绎出了许多活泼生动的“美人计”来。许多企业、公司往往会用“美人计”来进行公关活动,刺探经济情报或者借以迷惑对手等。
美人计比任何武力都有威力。武力的攻伐带来的是仇恨,而美色可以消磨敌人的意志,侵蚀敌人的体力,引发敌人的内部矛盾。
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斗争越来越激烈,朝廷动荡不安。董卓趁此机会,打着“勤王”的旗号率兵赶到都城洛阳,并控制了皇帝。
董卓认为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廷,必须先得掌握强大的军事力量。于是他便积极扩充兵力,收揽兵权。
控制中央政权,掌握洛阳卫戍军队的兵权极为重要,董卓便具体部署,派心腹大将吕布杀掉执金吾,接收全部京城防卫部队。从此,董卓不仅控制了大量常规部队,而且还掌握着洛阳的直属部队,完全具备了左右朝政的军事力量。为了进一步独揽中央政权,董卓废掉少帝,将他贬为弘农王;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
汉献帝即位的时候只有9岁,董卓因此掌握了大权。董卓阴险狡诈、滥杀无辜,并且有篡位的野心,文武百官都十分惧怕他。
司徒王允是个十分正义的大臣,于是决定除掉董卓。这时候的董卓势力强大,而且身边还有义子吕布。吕布骁勇善战,武力非凡,因此王允只有采用智谋。王允发现董卓和吕布“父子”二人狼狈为奸,都是好色之徒,于是决定用“美人计”让他们互相残杀,借以达到除掉董卓的目的。王允有个义女,名叫貂蝉,不仅色艺俱佳,而且深明大义。为了感激王允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她决定牺牲自己,为民除害。
于是王允秘密请吕布到家中赴宴,然后让貂蝉歌舞助兴。吕布被貂蝉的美貌迷住了,王允乘机将貂蝉许配给了吕布。第二天王允又请董卓到家里,然后也让貂蝉献舞。董卓见了貂蝉顿时垂涎三尺,王允又向董卓说:“如果太师喜欢,就把她送给太师吧!”董卓高兴地把貂蝉带回了府中。
吕布见王允已经把貂蝉许配给了自己,现在又送给太师,于是十分恼怒,王允对吕布说:“太师说要把她接回去给你张罗婚事,我怎么敢违命呢?”吕布信以为真,于是就等董卓给自己办婚事。可是过了很久也没动静,原来董卓已经把貂蝉占为己有了,这让吕布十分愤怒。
有一次,吕布乘董卓不在的时候,偷偷跑去见貂蝉,正当他们拥抱在一起的时候,被董卓发现了。然后貂蝉装作被侮辱的样子,说吕布想非礼她。董卓见吕布竟敢调戏貂蝉,顿时大怒,用戟向吕布投了过去,幸好吕布跑得快,才没有伤到他。自此,董卓和吕布有了隔膜和仇恨。
王允见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秘密地跟吕布说:“董卓简直就是畜生,竟然把你的妻子占为己有,亏他还是你的义父,你忠心耿耿,他却不把你放在眼里。”吕布听到这里当然很是生气,王允乘机挑拨说:“他抢了你的妻子,还想用戟杀你,他哪有什么父子情意,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吕布于是动了杀董卓的念头。
王允见吕布已经中计,于是让吕布带兵埋伏起来,自己立即假传圣旨,诏董卓上朝受禅。董卓十分高兴地进宫受封,结果被吕布的伏兵给杀了。
貂蝉送秋波,董卓归西;西施献柔情,勾践灭吴,利用“美人计”达到目的的例子不在少数。在现代职场中,“美人计”也得到了创新,不再局限于以色诱惑、乱人心志的古老模式,把“美人计”的内涵加以扩展。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有”。因此,在职场中,你需要谨防别人,包括你的上司和同事对你实施的“美人计”。
不要轻易得罪“皇亲国戚”
李宗吾在其厚黑学中指出,工作中得罪了人,就等于为自己堵住了一条去路。虽然你可能认为不至于得罪了几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世界虽然很大,但有时会显得很小,连走在路上都可能会与仇人相见,更何况同行呢?
得罪一个小人就等于为自己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即使他不直接采取报复手段,也会在背后对你造谣中伤,甚至在你的上司面前对你造谣中伤。如果你得罪的人是你的顶头上司的亲友,那你就更得小心了。
窦婴、田蚧都是汉武帝时候的外戚。窦婴是汉武帝奶奶的侄子,也就是汉武帝的表叔;而田蚧是汉武帝母亲的弟弟,也就是他的舅舅。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吴楚七国叛乱,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统兵平叛。七国叛乱平定后,窦婴被封为魏其侯,在朝中声名显赫,深得朝臣敬畏。这个时候的田蚧还只是个芝麻小官,因此在窦婴面前总是低声下气、畏首畏尾,表现得恭恭敬敬。但是田蚧当窦太后去世、窦婴免官而自己声名显赫、日趋富贵,又担任丞相的要职之时,却自恃自己得势,一改过去对窦婴低三下四的态度,变得非常傲慢无理。
老将军灌夫是窦婴的昔日部下,他曾在平定七国叛乱时立下显赫军功,只是因为他性格耿直,一再得罪权贵而被罢免官职。灌夫最看不上趋炎附势的人,他看不惯田蚧对窦婴的傲慢与欺压,总想找机会压一压田蚧的嚣张气焰。
田蚧娶妻的时候,他的姐姐王太后命令百官大臣都去贺拜。窦婴和灌夫知道这是王太后的命令只好也前去贺拜。当田蚧下座巡酒的时候,所有大臣都卑躬屈膝,表现得十分恭敬,但当窦婴巡酒的时候,很多大臣都不理不睬,很是随便。灌夫十分看不过去,于是他也过去巡酒。
他来到田蚧面前,斟了满满一大杯酒,然后让田蚧喝掉,但是田蚧以不胜酒量拒绝了。灌夫十分恼火,当他巡酒到自己的侄子临汝侯灌贤面前时,灌贤知道灌夫和田蚧不和,因此好像没有看到自己的叔叔一样。于是灌夫破口大骂道:“长辈给你敬酒,你竟然像个没有家教的孩子一样。”
田蚧本来就对灌夫十分不满,见他义当着自己的面发脾气,这分明是要自己难堪,于是走过来训斥灌夫说:“临汝侯是我的客人,你竟敢如此无礼!”
灌夫怒火中烧,说:“现在就是你把我的头砍下来,我也要说,无礼的分明是你!”这让田蚧颜面尽失,十分难堪,于是他十分生气地说,“都是因为我平时对你太宽忍了,你才敢如此胆大妄为。”
窦婴一看灌夫闯了祸,连忙把他推到了门外。田蚧气不过,下令把灌夫囚禁了起来。他的理由是,这次宴会是太后下旨操办的,灌夫大闹宴席,是有意抗旨,犯有大不敬之罪。
按照西汉的刑律,大不敬是要杀头的。于是窦婴连忙破财消灾,请人说情,但是田蚧依然不依不饶。
窦婴没有办法,只好上书汉武帝,为灌夫说情。虽然在汉武帝看来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事关田蚧,他也没有办法。
王太后早就听了田蚧的禀报,当汉武帝人宫请安的时候,她十分生气地对汉武帝说:“我现在还活着就有人不把我放在眼里,我死了以后会怎么样呢?”虽然汉武帝一再为窦婴和灌夫辩护,但是当王太后以绝食相威胁之后,汉武帝也没有办法了。最后的结局是,窦婴被判处死刑,而灌夫更是遭到了灭族之灾。
不管谁是谁非,不管得罪的是上司还是上司的“皇亲国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件好事,只要你不想调离或辞职,就要避免陷入被动的境地。以下几种对策可为你留有回旋的余地。
1.理清问题的症结
无论何种原因,千万不要得罪上司的亲友。如果失误在于他们,或许他们还能容忍;假如是你自己造成的,他们有可能会添枝加叶后反馈到上司那儿,加深你与上司之间的裂痕。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清醒地理清问题的症结,找出合适的解决方式。
2.找个合适的机会沟通
假如你不小心得罪了上司的亲友,最好自己主动伸出“橄榄枝”。如果是你错了,你就要有认错的勇气,向上司解释,表明自己会以此为鉴;假若不是你的原因,可以在较为合适的时候,以婉转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你也可以以自己一时冲动或是方式欠周到等原因请他们谅解。这样既可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又可以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这有益于消除你们之间的隔膜。
跳槽,说不得讲不得
在现代社会,跳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具备时刻能转换工作的能力,只有具备转换工作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在跳槽时不要想走就走,也不要想去哪就去哪,一定要有一个计划。跳槽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拿准职场跳槽的火候
很多人由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做好,所以导致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很被动:想转行,又舍不得目前所积累的经验以及不高、但也不低的待遇。
当今时代,跳槽实在算是一种“康乐运动”,它不仅会提高你生存的本领,更有可能将你的事业推向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但跳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跳槽者注定要面临如何安全离职、如何选择公司、如何让人家录用你、如何“空降成功”等系列问题。
职业专家建议,做自己熟悉的事,别轻易跳槽,即使跳槽,也得把握时机和火候。
张辽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着名的军事将领,官至前将军、征东将军、晋阳侯,与乐进、于禁、张邰、徐晃并称曹魏的“五子良将”。
张辽年少的时候就勇猛无敌,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看到张辽武力过人,就将他收至帐下,让他带兵到国都。张辽十分钦佩大将军何进的作为,于是主动向何进示好,而何进见张辽一表人才、勇猛过人,就命令他去募兵。
结果兵还没有募完,大将军何进就被张让等宦官杀死,张辽不得不领兵投奔了董卓。
董卓生性残虐,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当权后横征暴敛,激起了民愤,最后被王允和吕布谋杀。董卓死时,张辽统兵归属于吕布,担任吕布的骑都尉。
后来,吕布被李傕击败,张辽跟从吕布往东奔至兖州,为曹操所败后至徐州。建安三年(198年),吕布任命张辽为大将攻打刘备,结果刘备和曹操联手打败了吕布,张辽归降曹操,被曹操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后来张辽一直跟随曹操,并不断立下显赫战功:
建安七年(202年),张辽随曹军讨伐袁谭、袁尚,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行中坚将军。
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打败后,曹操任命张辽打败了营州刺史柳毅,后来又与长广太守何夔合兵追讨袁谭的余党,并且得到了很多钱粮,曹操极力称赞张辽,并向皇帝请功。等到张辽收复东莱等地,回到邺城的时候,曹操亲自出迎张辽,与其一起坐在一个战车上,并封张辽为荡寇将军。
后来张辽又被封为都亭侯、征东将军、晋阳侯等。直到晚年,他还带病征战,后来更是抱病征战东吴吕范。不久张辽病情严重,病死在江都。魏文帝曹丕为张辽的死痛苦不已。张辽一生征战数十年,他的一生几乎全部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他先后跟随曹操战山东、讨袁谭、灭袁尚、平辽东,可谓战功显赫,深得曹操、曹丕父子的器重和信任。
张辽的一生可以总结为,由一个无名小卒投奔到并州刺史丁原的门下;然后觉得在丁原门下没有什么作为,便投奔了大将军何进;因为何进惨遭灭门,不得已只能依靠了董卓;董卓死又投靠了董卓义子吕布;最后才投靠了曹操,并得到曹操的器重和赏识,为曹操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这才有了他辉煌而卓越的一生。
虽然说在一次又一次的跳槽中有无奈和被迫的成分,但张辽却能把握好跳槽的时机和火候,因而在其所投靠的主子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相继在争斗中被杀,而他却能安然无恙,并获得重用,这不能不说,张辽虽一介武夫,却是个大智慧之人。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跳槽,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找到了更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但也有一些人未能如愿以偿。不管会出现哪一种结果,跳槽前应深思熟虑,要避免以下误区:
(1)冲动心理。很多人是因为遇到了一些突发事件,如未获得期望的奖励、与同事、上级发生争执,被人误解等,才全然不顾后果,而选择跳槽的。
(2)盲从心理。很多人跳槽并不是因为工作和兴趣及个人能力特点不合适,而是随波逐流,哪种行业热门就转向哪个行业。
(3)攀比心理。有些人总是把别人的工作作为自己的标准,想方设法为自己找一个符合此标准的职业。
(4)犹豫心理。有一些人在做是否跳槽的决定时表现出犹豫不定。
不管是哪种心理误区,想要成功地跳槽,就需要对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加以认真分析、把握,再加上科学的决策方法,掌握好跳槽的火候,这样才能抓住良机,把握好机会。
一定要掌握好跳槽的“火候”,尽自己的本能去判断眼下这份工作值得坚守还是逃离。有的人对自己所面临的未来非常不“敏感”,所以哪一天他被宣布升迁了或被炒了,他会感到非常惊讶。
为避免如此遭遇,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不妨这样问自己:我手里的工作重要吗?其他人也在做与我相似的工作吗?与过去相比,我得到的正面评价多了还是少了?
树挪死,人挪活
跳槽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一进入社会,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人都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工作的。
因此,跳槽并不是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工作不适合自己,在慎重考虑、仔细权衡之后,可以跳槽去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那些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无论从事哪一行业,无论智商高低,他们都十分喜爱他们所做的事,在自己喜爱的工作中,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
韩信出身平民,虽然性格放纵、不拘礼节,但他熟读兵书、深谙兵法,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率领八千江东子弟起兵北上,路过淮阴时,韩信便投奔了项梁,在楚营里当了个默默无闻的小兵。项粱死后,韩信又在项羽手下做了个小军官,但是仍然得不到重用。
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相信一个小小的军官能有什么能耐,因此不采纳韩信的建议。怀才不遇的遭遇让韩信感到十分失望,于是他决定另谋出路。
韩信早就听说刘邦很知人善用,萧何、张良都得到了刘邦的重用,于是当汉王刘邦到达南郑后,韩信就乘机投奔了汉王。
但是,刘邦也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于是封他做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官。韩信每天默默无闻,依然不被人知晓。
后来韩信因为管理仓库时犯了罪,被判处死刑,和他一起犯罪的十三个人都被斩首了,轮到他时,韩信看着监斩官夏侯婴,大声说:“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夏侯婴觉得韩信话语不凡,相貌威武,很欣赏他,于是把韩信给放了。
丞相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将才,多次劝刘邦重用他,但都被刘邦拒绝。韩信知道汉王也不肯重用他,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悄悄地踏上了逃亡的道路。当萧何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后,顾不得向刘邦报告,连夜率人追赶韩信。
韩信策马跑着,忽然被前面一条溪水挡住了去路,只能在溪边干着急。这时萧何骑马追赶上来双手拉住韩信说:“韩都尉怎么不辞而别?你不是胸怀大志,要建功立业吗?现在除了汉王,还有谁能够统一天下?”
韩信看见丞相为了追自己这个小都尉而跑得满头大汗,很是感动,觉得萧何有爱才之心,就和萧何返回了。
刘邦听说萧何逃亡了,不禁勃然大怒。等萧何带韩信回来之后,刘邦责问萧何:“众将逃亡许多,你不去追,为什么要追一个小小的都尉?”萧何向刘邦解释道:“别人跑了我并不担心,但是韩信这样的人‘围士无双’,如果跑了将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
若大王欲得天下,除韩信以外,再没有为你统兵打仗的人了。”刘邦这才相信了萧何的话,拜韩信为大将。
后来,韩信终于大展雄才,帮助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不朽功绩,成为“汉初三杰”之一。
当身为丞相的萧何得到小都尉韩信逃跑的消息后,连汉王刘邦都没来得及禀报就火速追赶韩信,而没有得到上级的同意就擅离职守,在当时是违反军令的。
这是因为萧何深知韩信的才华,韩信的逃亡不仅是己方的损失,如果投奔了别人,将来一定是自己强大的对手,这从侧面说明了韩信的才华。
同时,当韩信在项羽手下做小军官之时,只闷闷不乐地哀叹怀才不遇是没有用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找个知人善用的明主,自己才有出头之日。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韩信是非常明智的。
在现代社会,跳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每个工作的人都具备时刻能转换工作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在跳槽时并不是想走就走,也不是想去哪就去哪。一定要有一个计划,跳槽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跳槽中最关键的就是选准跳槽目标。
由于个人的条件不同,跳槽的原则各异,目标的选择也自然有别,但无论是何种想法,都应按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条件、理想愿望和价值标准以及客观允许的程度来分析,看看哪些工作和行业是适合的,从而确定自己的跳槽坐标系。
不为失败找借口
人们不小心摔倒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看是什么东西绊住了脚,然后总会怪别人把东西放到路面上才导致自己摔倒。尽管这样做并不能减轻疼痛,但至少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责任。
李宗吾在其《厚黑学》中强调,这样开脱自己其实是一种绝对幼稚的想法,是自欺欺人。
据说唐玄宗时期,河南洛阳有两个青年都特别爱好诗歌辞赋,一位叫张帆,天赋很高,有扬雄之才;一位叫云峰,虽然也十分喜好诗歌辞赋,特别喜欢李杜的诗文,但天赋平平,不过他憨厚老实,非常踏实。
他们都立志要成为李杜那样闻名天下的大诗人,于是他们约定10年后一决高下,看谁的作品更优秀。
云峰,这个天赋平庸的青年明白自己的劣势,他知道只有不耻下问、兢兢业业、勤奋苦读,学习更多的东西,并勤于实践,才有机会战胜才华卓越的张帆。
于是,云峰勤奋苦读,还经常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诗友们看,并要求他们提意见,然后虚心学习、努力改正。
10年之后,云峰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这个时候的云峰已经是当时十分有名的诗人了。
天赋很高的张帆在和云峰约定后不久就把这件事给忘记了。他恃才傲物,不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很少研究别人的优点,对一般人的作品,他常常表现得不屑一顾。有人羡慕他的才华,希望他能给他们写几首诗,但他总是很高傲地说:“我现在很忙,改天吧!”因此大家都说他恃才傲物,再也没有人向他求诗了。当地的乡绅推荐他到乡里参加诗赋比赛,他推脱说:“我现在正在准备素材。”实际上,他是瞧不起那些在他眼里的“乡巴佬们”。
张帆的父母也觉得张帆有点放荡不羁,也常劝他应该努力进取,可是张帆依然不思进取。他总是说,再等等吧!张帆终日来往于烟花柳巷,混迹于官宦商贾之间。时日一长,笔力笨拙,文思减退,最后竟然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
10年后,当大诗人云峰找到张帆的时候,张帆已经憔悴不堪了,早已没有了10年前的飒爽英姿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张帆对于眼前的情况后悔不已,他说:“我本来应该……”、“我本来可以……”、“如果当初……该多好啊!”可是这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再多的抱怨和借口也不能让他回到10年前了。
借口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谎言,一味地寻找借口只会渐渐麻痹自己的思想。借口是致命的,它让你对现状无动于衷,并且带给你一种心理暗示:我克服不了客观条件造成的困难。在这种心理暗示引导下,你不再思考克服困难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哪怕是只要改变一下角度就可以轻易完成的事情,相反,你会选择逃避。因此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而要积极拼搏,努力进取。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
明智的人懂得“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的道理,知道选择对自己发展有所帮助的人或在人格、能力上值得自己学习的领导,并与之共同奋斗,开创基业。人不可能一步到位,学会观察、选择领导是在为以后自己当领导积累经验。
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认为:“良禽择木而居,贤臣择主而仕。”高明的谋臣要善于看清形势,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导,才能建功立业,成就大事。
徐庶是东汉末年的军事家,他年轻的时候爱好击剑,好行侠仗义、才华过人,后来因为中原战乱,于是移居到了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是要好的朋友。
徐庶客居荆州时,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听人说徐庶很有才华,多次重金礼聘徐庶出来辅佐自己。但徐庶认为刘表虽然是汉王朝的后代,而且也有礼贤下士的威名,但他为人性多疑忌,好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骨子里优柔寡断,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因此每次徐庶都拒绝出仕。
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九月,曹操亲率大军向占据汝南郡的刘备发动进攻。刘备自知不敌,于是投奔荆州刘表。刘表表面上亲至郊外迎接,待以上宾之礼,实际上对刘备心怀疑瞑,便让他屯兵新野抵挡曹操。
这个时候,经过详细地观察,徐庶发现刘备胸怀大志,才略过人,知人善用,素有人望,于是就前往新野拜见刘备。刘备早就听说徐庶很有才华,徐庶前来投靠让他非常高兴,当即把他留在营中并任命为军师,让他参与整顿军事,训练士卒。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刘备的实力有所壮大,于是乘曹操出兵河北攻邺城的机会骚扰留守的曹军。结果因为紧要关头刘表拒绝派兵援助,刘备兵弱将少难挡曹军。
在这危急关头,刘备采用了军师徐庶的放火烧寨,佯装退兵,然后派关羽、张飞、赵云等领兵伏击曹军追兵的计策。夏侯悖傲慢轻敌,和属将于禁率轻骑追击刘备。
结果刘备埋伏的军队将曹军团团围困,使曹军伤亡惨重。刘备反败为胜,徐庶初显才华。
徐庶卓越的军事才能,让刘备大喜过望。
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迫于无奈,徐庶北投曹操,但是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因而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徐庶深知“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的道理,因此他选择了宽厚仁爱、有英雄之志的刘备。虽然后来被迫北投曹操,但也没有忘记刘备这个明主。
有这样一句话:“不只君要择臣,而且臣要择君。”就是说聪明的人要选择明主而仕。
好马也可以吃回头草
“好马不吃回头草”已经过时了。李宗吾认为,形势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初离开也许是因为草不对胃口,当它已经符合你的胃口时,为什么不吃回头草呢?
企业或是公司会从长远发展和切身利益出发,只要是需要的人才都会网罗进来为我所用,而不会在意他以前是因什么原因离开公司的。
你可能没听说过陈惠湘,但你一定听说过联想集团,你可能没听说过“联想——人类历史、今天与未来的桥梁”,你一定知道它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那句着名的广告语。不错,这条经典的广告语就是陈惠湘创作的。
陈惠湘三次高考都考砸了,带着沮丧和失落,他只得到怀柔水库西南的一个危险品仓库当工人。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和一些没有理想和目标的青年人在一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得以到工厂做了宣传干事。但是这项每年只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20多篇关于工厂业绩的新闻稿件就算万事大吉的工作,对陈惠湘来说,如同小儿科,因此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悠闲、无聊的状态下度过的。
因为工作的缘故,他结识了很多作家和记者,相比之下,他的文字水平就要相形见绌多了。于是他开始到北师大上夜校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989年,陈惠湘轻轻地敲开了联想的大门。刚到联想时,陈惠湘差点被联想拒之门外,因为他创作的是十分平庸的句子“联想——人类历史、今天与未来”,好在总经理觉得他有潜质,他才得以留下。由于工作努力,四个月后他就被任命为公关部经理。
不久“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句哲理深刻的广告语就应运而生。这个时候的陈惠湘认为成功如同探囊取物,是离开联想、自主创业的时候了。
1991年,陈惠湘向当时的联想总裁柳传志提出了辞职的要求。辞职后,陈惠湘很快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他同时是4家公司的董事长和法人代表。
但是仅仅1年之后,他就发现自己的损失已经超过70万。这个时候他觉得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因此继续玩命工作。3年过去了,他的公司始终处在亏损状态,最后他进行了反思,辞去了公司董事长的职位,潜心读书和自我总结。
1995年春的一天,一个念头忽然闪现在陈惠湘的脑海:为什么不回联想呢?
联想集团总裁接受了陈惠湘,他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对联想做出过贡献的人。而且这次陈惠湘又被委以重任,柳传志让他担任总裁办成员兼公关部经理。这个时候的陈惠湘不再是个取得小小的胜利就能冲昏头脑的狂妄之徒了。
1996年末,陈惠湘的以联想集团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专着《联想为什么》隆重推出。这本书剖析了联想集团,忧思了民族工业。此书一经推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不管是什么原因使你离开,但那段职场经历,也许会成为你生命中不可抹去的记忆,再怎么灰暗,总有你值得留恋的地方。尽管你已经离开,可大家毕竟共事一场,还是朋友。能进能出,能屈能伸,这才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