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媒体产业运营方略
10987900000005

第5章 绪论(3)

作者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表明,尽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所有资源要素都很重要,但由于人力、财力、物力、信息与权力等资源要素在很多时候均可被量化为货币(甚至现金),因此,在研究传媒经济时,研究媒体产业运营活动各参与者之间的资金流动将会有意想不到的妙处并得出很多重要的结论。

除了资金的流动之外,在媒体产业运营活动中,各参与者之间的产品流动情况也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参照系,本书将在后文中的适当地方具体阐述。

最后,在媒体产业运营活动中,基于偏好稳定的市场假设,针对人力资源这一管理对象,将其应用于对顾客(或受众)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且实用的切入角度与分析路径。

4.福利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在前面部分,本书已经对利用经济学研究实际问题的主要方法 ———经济分析法做了简单介绍,并指出了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与偏好稳定等三大经济分析方法的前提条件。在最大化行为原则下,考虑到在媒体产业运营活动中媒体所提供的产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 “公共物品 ”特性(因媒体的 “社会公器 ”定位),本书引入了经济学中福利经济学派的若干理论与方法。

实际上,本书将使用到的福利经济学派相关理论,主要集中在公共物品理论上,其中,关于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与混合物品的分类、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等方面的结论是应用的重点。

作者相信,利用公共物品理论,业界完全有可能廓清一些严重困扰媒体业者的问题,如:所有新闻类内容产品都是商品吗?新闻类内容产品被私人提供后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不同类别的媒体所提供的内容产品其物品属性一样吗?

5.媒介生态学理论与方法

在前文已经提到的经济分析方法中,作者提出了市场均衡这一重要的假定前提;在营销学理论中,又提到了市场均衡对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媒体产业运营活动中的市场均衡问题显然十分重要。

必须承认,人们在研究 “市场均衡 ”等问题时可资利用的理论与方法实际上很多,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仅是其中之一而已。但是,生态学所倡导的整体系统观,尤其是媒介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互动、平衡、循环与资源等观念,无疑是对 “均衡 ”一词的最好诠释,因此,在研究传媒经济尤其是媒体产业运营活动时,大力借鉴并引入生态学理论与方法非常有实际价值。

此外,在媒介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中不断强调的媒体之种类、系统结构、功能、行为以及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媒介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中重点研究的传媒系统、传媒系统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等对象,以及在传媒系统内部、传媒系统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能量的流动等,均为本书开展媒体产业运营活动研究提供了参考,也就是说,对媒体产业运营活动的研究完全可以从媒体产业运营活动生态系统着手。

(二)基本研究原则

1.注重微观的原则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作者将在展开自己的研究工作时坚持把 “传媒经济研究 ”纳入 “微观经济学 ”范畴的原则。

对这一原则的坚持意味着笔者将充分利用自己长期以来在营销、管理与经济分析领域内的实践经验(笔者有在中国移动多年的营销顾问从业经验,还有在多家电视台、报社等媒体任记者、编辑与制片人的经历,还曾为中国移动等多家知名企业设计产品品牌战略、品牌整合营销策略与传播策略。一语蔽之,笔者自开始工作以来,从没离开过市场营销与管理实践的第一线)和理论积累(笔者有多年在高校讲授《管理学实务》《市场营销学》《媒体产业运营》等课程的经验),将自己在传媒经济研究领域内的各项工作尽可能地置放于政治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的视野中并尽量采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

2.服务实践的原则

本书将紧紧围绕 “问题来自实践,结果服务实践 ”的原则来具体展开对媒体产业运营活动的研究,并竭尽全力,尽量做到让相关成果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实用性。

为此,本书中的很大部分分析结论实际上都是对笔者近十年来服务于媒体机构、服务于各类客户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因此,尽管不能确保所有结论的绝对正确性,但可以确保这些结论一定是来自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的。

3.开放性原则

本书将坚持尽可能地把所有的研究结论做成开放系统的原则,也就是说,本书不会也不可能将所有问题都考虑周详并彻底解决,本书只想成为我国媒体产业运营研究的 “马前卒 ”而已。

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则与心态,作者十分渴望业界人士能够彼此分享对实务工作的热情与成绩,并相互促进提高。

四、本书的意义

其一,在当前的传媒经济尤其媒体产业运营研究领域内,新闻传播理论界(包含专职研究者与实务行业内的兼职研究者)人士构成了研究主力,而来自经济学及管理学界的研究者普遍缺席,这就意味着,从总体上看,当前新闻传播理论界对传媒经济的研究,总体上缺乏在经济学与管理学视野内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因此,从政治经济学、营销管理学等学科出发,找到一种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研究传媒经济问题、分析媒体产业运营活动的方法体系将非常必要,而这也是本书研究的最大意义之一。

作者认为,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不外乎两个:一是要尽可能多地引导经济学与管理学界研究者参与到传媒经济研究领域中来;二是新闻传播理论界的研究者们,应尽量加强自身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素养与能力,并将其更多地用于传媒经济尤其媒体产业运营研究。

其二,尽管目前的传媒经济尤其媒体产业运营研究已有相当程度的应用倾向,但并未形成与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媒体机构之需求)的有效联结却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结论可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极少获得实务界的资助反映出来。此外,这一结论还深刻揭示出这样两个事实:一是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界的诸多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与使用价值;二是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界的诸多研究者还没有养成并具备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针对这一现状,作者认为,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加强我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日常联系。对新闻传播学理论界人士来讲,要彻底杜绝闭门造车,真正养成在开始研究问题之前尽量深入到实务界中去、不断向实务界人士请教与学习的好习惯,要培养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一直以来,以资深传媒经济研究学者罗伯特 ·皮卡特教授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研究者,基本上都奉行把 “传媒经济研究 ”放在 “微观经济学 ”范畴内展开的原则,并普遍认为:所谓的 “媒介经济学 ”主要研究 “在各种媒介市场中,不同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各种活动 ”。因此,西方国家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具有十分明显的来自实践、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特点。而我国的传媒经济研究却走上了另外的一条重视学科归属、注重学科本质研究的道路,因而,通论性研究仍占较大比重,宏观叙事的文章多,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解决之道的研究成果少,其实践指导性相对较弱也就成为必然。

针对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成功运行多年的先进经验,杜绝以 “中国特色 ”来掩盖自己 “故步自封 ”的毛病,将传媒经济尤其媒体产业运营研究放在 “微观经济学 ”范畴内展开应该更有裨益。因此,作者期待能够有更多的业界人士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积极投身其间,进而为开创我国传媒经济尤其媒体产业运营研究新局面,使我国的传媒经济尤其媒体产业运营研究对切实帮助乃至指导我国媒体行业更好发展做出贡献。